<p class="ql-block">(承接上文)从A馆出来,去往B馆继续参观……</p> <p class="ql-block">坐落在湖边的新山书屋,红色建筑与湖水相映成趣,不知何故,里面黑咕隆咚的没有人😰😰😰 没空细想,赶紧去B馆。</p> <p class="ql-block">《回眸成诗——马克·吕布摄影回顾展》是由成都市美术馆和法国国立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主办的展览,旨在庆祝2024年中法建交60周年,作为中法文化之春系列活动的一部分。展览于2024年12月21日在成都市美术馆B区正式开展,并持续至2025年3月30日。本次展览汇集了118件/套马克·吕布的摄影佳作,包括他在全球各地拍摄的作品,特别是一些首次来华的作品。这些作品不仅记录了中国飞速发展的珍贵瞬间,还展示了他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诗意记录。马克·吕布的镜头语言独特而饱含爱与温柔,他的作品见证了重要的历史时刻,成为了解过去世界的“索引”。展览分为多个部分,展示了马克·吕布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拍摄作品,包括他在中国、阿富汗、美国、古巴和越南等地的拍摄成果。他的成名作《埃菲尔铁塔的油漆工》也在展览中展出,这张拍摄于1953年的照片捕捉了一个油漆工人在高高的钢架上工作的瞬间,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此外,展览还通过马克·吕布的镜头语言,展现了他对世界的独特观察和诗意关怀。他的作品不仅记录了时代的变迁,还通过黑白影像传达了对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马克·吕布曾说:“摄影不能改变世界,但能展现世界,尤其是当其变化之时。”他的作品在今天仍然具有借鉴意义,抚慰人心。</p> <p class="ql-block">也许,马克·吕布这个名字,对大多数人来说似乎有些陌生,但你一定见过这张“周总理比V手势”的照片。在拍摄中国的西方摄影家中,马克·吕布占有极重要的位置。他拍得足够好,因为他离中国足够近,他的足迹遍布神州大地,他是玛格南最负盛名的摄影师之一,曾经两次担任玛格南图片社欢洲分部主席,他荣誉加身,获得美国海外新闻协会(OverSeas Press Club)ICPFßE* (ICPInfinity Award)等国际奖项,他就是中国人民亲近的法国“老朋友”马克•吕布。他是新中国成立后,首位获准进入中国拍摄的西方摄影师。马克·吕布一生中22次来到中国,在他的镜头里,我们可以看见国家领导人和蔼可亲的形象,看见建国初期普通民众的时髦与神气,看见改革开放以来高速发展的中国百舸争流、欣欣向荣的面貌。透过那些生动的细节,他让西方人认识了一个真实的中国。值得一提的是,被评价为“拍谁就是谁一生中最好的照片”的国内著名摄影师肖全,曾经在1993年作为马克·吕布的助手辅助拍摄,在此之后就一直把他视为自己的恩师,由此也可见马克·吕布对中国摄影届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本次展览是西南地区举办的规模最大、展出件数最多的马克·吕布摄影回顾展,其中不乏首次来华作品,展览汇集的118件/套作品,全面展现了马克·吕布独到的摄影观,其中不仅有他捕捉到的中国飞速发展的珍贵瞬间,还有他在全球各地对不同文化面貌的诗意记录。</p> <p class="ql-block">文字是人类文化的基石,对人的思维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作为中国当代最具国际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徐冰正是以文字作为独具辨识度的艺术语言,从而走向世界。2024年12月20日徐冰西南地区首个大型个展《徐冰:有问题就有__》,在成都市美术馆B馆开启。徐冰的作品以中国的文字语言和艺术语言为核心线索,多维度探讨中国文化在国际新语境中的意义与价值。本次展览共呈现艺术家近50年间创作的80余件具有代表性的重要作品,包括版画、装置、文献记录、手稿、影像等等,全面展现了他的创作精华。展览区域占据美术馆整个1楼与3楼。</p><p class="ql-block"><b>展览背景和主题</b></p><p class="ql-block">展览的主题是“有问题就有艺术”,这一主题源自徐冰写给年轻艺术家的一封信中的一句话:“你生活在哪儿,就面对哪儿的问题,有问题就有艺术”。这句话强调了艺术与现实问题的紧密联系,反映了徐冰对当代艺术的深刻理解。</p> <p class="ql-block">永远变异着的社会现场令这位艺术家随时有想要说些什么的欲望。就像是《蜻蜓之眼》,这部徐冰首次执导的剧情电影,片长81分钟,被称为是“影史上没有过的电影”。这部电影像是戏仿了一部类型片,表面上是在讲一个爱情故事,而把实验性的部分深藏其中。这部由翟永明和张撼依联合编剧的“电影”,寓言式地表述并揭示了日常生活中隐藏的危机以及超出我们控制范围的事件,反映出人的私密情感的脆弱性与当代生活处境的焦虑与不安。对社会现场的长期关注与介入,使得徐冰的作品具有高度的反思性与人文性。《蜻蜓之眼》:这件作品探讨了现代社会的监控问题,展示了无处不在的监视现象。</p> <p class="ql-block">“9·11”事件当天,徐冰恰好人在纽约,目睹了世贸双塔的倒塌。事后,整个曼哈顿下城被灰白色的粉尘所覆盖,徐冰有收集“特殊材料”的习惯,于是收集了一包“9·11”的灰尘。当时他并不知道可以做什么,只是觉得里面包含着关于生命、关于一个事件的信息。两年后,徐冰读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句偈语,想起了这包灰尘,便开始构想一件以之作为核心材料的作品。在英国威尔士国家博物馆首次实施时,他将尘埃吹散到展厅里,经过24小时落定后,展厅地面显示出这句偈语的英译:“As there is nothing from the first,where does the dust itself collect?”不少评论围绕使用“9·11”尘埃的意义展开,不过在徐冰看来,它更多在探讨精神空间与物质空间的关系。《何处惹尘埃》印证了徐冰的观点:真正的创造力不来自艺术系统本身,不来自艺术史的知识,不来自对艺术风格流派的比较、研究,而来自艺术系统之外的社会现场。(此文字部分源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徐冰这位早期跨出国门的艺术家,以其独特的木版画创作风格影响了无数艺术从业者。他的作品不仅突破了传统的版画创作体系,还巧妙地将“复数性”概念融入其中。《五个复数系列》是徐冰在1986年开始创作的一系列木刻版画作品。该系列作品通过刻画乡村生活中的庄稼地、菜田等场景,展示了艺术家从版画思维向当代观念艺术创作的转变过程。徐冰在一块原木板上进行刻制,同时进行印刷,不断翻印直到木板上的形象被完全刻掉,这个过程象征性地展示了艺术品消亡的过程。最终,这些刻制的痕迹被转印在一条10米长的皮纸上,从没有形象的满版黑色开始,以没有形象的满版空白结束。</p> <p class="ql-block">《A, B, C...》是徐冰在1990年代移居美国后创作的第一件作品,初到英语环境,他面临语言和沟通的问题,虽然有成熟的思维能力,但外语交流能力却处于幼儿阶段。这件作品中,他将两种不同的语言结合,通过了解语言文字的特征和内核,帮助了解文化的不同。作品由36个大型的陶制印刷字模组成,将26个英文字母的中文“音译”汉字对照展示在一个字模上,例如英文字母“A”的发音对应中文字“哀”,“B”对应“彼”等等。这种看似合乎逻辑的转译,最后却呈现出一种不合逻辑的尴尬。这样“简单粗暴”的学习方法,对于母语非英语的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成年观众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同身受地勾起学生时代的回忆。小朋友们更是可以联想到自己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所使用的类似的小窍门。同时,这组作品也反映出了以汉字音译罗马字母发音时,连带出现字义的怪诞。</p> <p class="ql-block">《天书》:全称《析世鉴-天书》。这是徐冰的成名作,这些“天书”看似文字,实则无法阅读,展现了艺术的独特魅力和思维的挑战。<span style="font-size:18px;">徐冰最为重要的作品《天书》1987年动工,1991年完成,用时长达四年,利用汉字的结构规律编造字形,创作出约四千个看似真汉字的“伪汉字”。以古代手工雕版、印刷方法,制作出120套、一套四册的《天书》。面对这些精美庄重的“大书”,观众就像看到了一张张熟悉的脸,却叫不出他的名字。</span></p> <p class="ql-block">《凤凰》:这件作品取材于建筑废料,用粗糙的材料与现代化的精致形成鲜明对比,反映了繁荣背后的现实问题。</p> <p class="ql-block">《英文方块字书法》并非传统的书法作品,它打破了人们对书法的固有印象。徐冰将英文单词以类似中文方块字的形式重新构造,每个“字”都由多个英文字母组合而成,但整体形态却模仿了中文书法的笔画结构和布局。这种创新的书写方式,使得英文单词在视觉上呈现出与中文方块字相似的韵律美和空间感。《英文方块字书法》作为徐冰的代表作之一,曾在多个国内外重要展览中展出,并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我反正是一个字都不认识😜😜😜</p> <p class="ql-block">首枚艺术火箭 “徐冰天书号”:飞向宇宙的伊卡洛斯。徐冰更是将触角伸向了太空。2019年他获得了利用一枚火箭进行艺术创作的机会,两年后,“徐冰天书号”在酒泉发射升空。火箭箭体上布满了“天书”伪文字,并搭载了一个边长5.5厘米的“天书魔方”立方体载荷与数颗卫星,后者将传回“魔方”在外太空的即时影像。</p> <p class="ql-block">徐冰的《鸟飞了》是一件装置艺术作品,由400多只不同书体制成的“鸟”字组成。这件作品在展厅地面中央,文字取自于字典中对“鸟”字的解释,从印刷体向楷书、隶书、小篆一路演变,最后追溯到远古象形文字的“鸟”。作品以简洁、有趣、易懂的形式,引导观众在文字、概念、知识、符号、形象之间展开思维运动的空间。</p> <p class="ql-block">徐冰的《墙与路》是他在成都市美术馆举办的个展《徐冰:有问题就有__》中的一件重要作品。这件作品是2024年6月在罗马完成的新作,这是一件跨越34年创作的作品,融合了1990年在北京古北口拓印的长城和2024年在罗马拓印的Appia古道,展示了两种文明的交流和时空的交错。《墙与路》的制作过程非常独特,徐冰通过拓印中西方古代建筑遗迹的方式,将长城和罗马古道的痕迹记录下来。这件作品不仅展示了历史的痕迹,还让观众体验到不同文明之间的碰撞与融合。此外,这件作品的罗马古道部分是由徐冰与四位来自香港的青年学生共同完成的,他们在罗马古道进行了拓印工作,这一过程不仅展示了艺术创作的合作精神,也体现了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此文字部分源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徐冰的《无主画作》是一个在手机端不间断生成绘画的“社会画室”项目。该项目目前仅发布于小红书,自发布之日起5天内,将在此账号内进行24小时自动生成试播。在这里持续产出的绘画作品,将永不重复,且会随机消失。观众可以通过截图保存自己喜欢的画作,从而获得该作品的所属权,并可以进行分享、赠送等操作。</p> <p class="ql-block">大型装置《猴子捞月》被悬挂在展厅进门处。这件作品由一则古老的中国寓言故事转化而来,将21个不同语言里字义为“猴”的文字象形化, 相互勾连,宛如一行连绵草书悬空而降,暗喻着不同的人们如何分享和共建这个世界。</p> <p class="ql-block">在展览结尾处,矗立着徐冰在70年代刚刚踏入央美校园时创作的《大卫》素描,是当年学生们争相学习的典范,央美前院长靳尚谊曾说他这张《大卫》是美院建院以来画得最好的。在具体而大量的手工劳作中、在对日常材料的反复摆弄中、在对每一处细节的精细斟酌与打磨中,艺术想法严谨地落实到位,当概念结实后,在艺术表象形式上精炼提纯到极致。</p> <p class="ql-block">参观结束,坐地铁返回住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