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要有钱,还要有闲。

A老男孩

反问有时候就是方法论,是思考角度。有朋友说,好家伙,电影看多了有坏处,旅行多了有坏处,按你说的合着干啥都不行了。其实,精进不就是再往深处想一想嘛,想完了才能得到提升。故意唱反调,就像朋友中也得有诤友一样,话糙理不糙,总得有几个能够直言的人。我经常和朋友说,不要老去找有共鸣的朋友,情感和观点都共鸣了就是待在舒适区内,有时候要找有反差的朋友,河水高度不同就像瀑布一样,这样才有冲击,思维方法观点等都不一样才有意思。老有人夸我有慧根,听多几次我要再乐在其中就没啥意思了,很自然我会开始想:是呀,有慧根了,总得有点枝叶吧,总要开花结果了吧。倒不着急马上就要出成绩,但如果还在过程中,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呢?你看,我现在想的是这样的内容。这里说的是旅行,还不是旅游,两者有区别,绝大部分人休假出门就是旅游。大部分模式都是从自己待厌倦的地方,去一个别人待厌倦了地方。我一般去旅行,都不大找当地朋友,一个是给人造成接待负担,别人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一个是见面听完介绍感觉非常绝望,虽然人吃喝玩乐是本能是向往,可是会吃喝玩乐的人是很少的。在云南旅行的时候有一次路上认识个陌生朋友,对方很真诚和我分享一个饭馆,我去吃了一顿,很一般,但是我敢肯定对方不是骗我。后来一想,就像有人说:这是我看过的最好看的一部电影。他说的是真心话,因为他这一辈子现在才看了三五部电影,那可不是他看过的最好看的电影嘛。旅行旅游都是非常新的事物,和看电影一样,也是个门槛没有但是精深又不容易的爱好,搜了下资料:“欧洲上流社会在18世纪兴起“壮游”(Grand Tour)以来,南欧的蓝天碧海和文化古城吸引着游客。随着铁路和轮船的拓展,英国人库克(Thomas Cook)在19世纪中推出旅行团,奠定现代旅游业的雏形。旅游要有钱,还要有闲,法国在1936年推动带薪假,要求企业每年给员工15天的假日好到海边晒晒太阳,进一步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h3>1950年全球仅1%人口出国旅游,现在一年则有20%、约15亿人出国旅游。观光业是现代经济的推手,若纳入餐饮、购物等广义统计数据,约占希腊国内生产总值(GDP)近五分之一,对西班牙和意大利的经济贡献也占约一成。”</h3></br>出门旅行,我也非常注意看别的旅行者的旅行经验和精神状态,而平常只要有机会就找旅行者出的书看看,主要是想寻找他们的旅行视角,有角度就多了一个感受维度。 <p class="ql-block">平常大家说的旅行多了的坏处是,人是动物,不能长期处于精神刺激中;人追求安全感,不能老处在短关系弱连接中;人要有点长期视角,不能停留在醉生梦死里,日子长久,人死起来还没那么快。</p><p class="ql-block">这些观点我都赞同,我还有几点补充感受:第一个感受是几乎所有人还在“吃喝操”的本能模式里,旅行多了会放大本能的坏处。朋友和我说,你以为为什么去韩国玩的女性同胞那么多,真以为有啥景点好逛吗,其实是因为韩流熏陶下,这些女性组队去韩国嫖娼,当地很多店都是专门为她们开的。就像主打一夜情噱头的丽江一样,游客一个个逛得精神抖擞,我想了想:人真的长得好看长得帅,需要到处主动约炮吗,不应该是日常面对扑过来围过来的都烦得要死吗。所以实际上到处都是仙人跳,游客吃哑巴亏也说不出口。我在清迈,第一次理解了为什么女同胞们喜欢这里。除了平常那些喝咖啡逛集市小清新外,有一个不被广泛言说的是,这里老外多,感觉洋气,老外贡献情绪价值,为了骗炮把你夸得花团锦簇,很多人说,来这里尝尝洋鸡巴,不像国内男的都是些屌丝。其实我观察了下,来的老外几乎都是屌丝,人还是看自身,有人到哪里都能认识优秀的人,有的人到哪里碰到的也都是屌丝。我在清迈感慨,旅游网红城市聚集的往往都是人类中的残渣,吸毒酗酒滥交,看精神状态是萎靡猥琐。这些老外几乎都是睡到下午傍晚起床,洗个澡吃个饭就出门猎艳去了,你看他精神抖擞的,事实上他刚睡醒当然精神足,然后鬼混到半夜才回来。很多人认为,年轻人应该在进入社会前,到世界上转一圈,这样就知道自己想干什么了。以前我也这样认为,但现在我实际看了下,大概率是逛一圈就什么都不想干了,把自己逛废了,解放思想本身就没思想可供解放,人释放的首先是自己的本能,大部分人要把自己混到山穷水尽的地步,然后开始骗吃骗喝。很多人回国的第一件事情,是先去医院治病。我们所认为那些对世界充满好奇,有计划一步一步走的人有,像金子一般可贵,这些人人数占比是少于两成的。现在信息发达,但是很少人对别人有浓厚兴趣了,也不想有任何交流,如果你不是潜在的交配对象,对方连理都懒得理你。但大部分人都不知道害怕,不知道自己的脆弱,不知道自己其实承受不了什么。第二个感受是旅行多了容易把自己归入被放逐者的边缘角色。我一直纳闷,为什么大部分游客都是精神萎靡,出门玩当然是很累的,我每次出门玩一趟都要瘦五斤十斤的。你要想,即使是穷游,一出门到处都是开销,尤其去国外各种成本算下来均摊到一天一千块钱都是很正常的,因为有这个成本驱动,所以很多人只能到处给自己找内容,忙得兜兜转转。我后来一想,长期旅行的人,各有各的抱负,也各有各不能言说的处境。见识是见多了就认识,但我想的是再一个层面:见多了,然后呢?现在出门玩觉得很多知识知道和不知道又有什么差别呢,经常有人说得请导游,要不然看不到啥,我想除了脑子里有,心里也得有,内心感受到什么,其实更宝贵。人生在于阅历,而不是那点知识积累。其实看多了,会发现人作为生物都在生老病死里,作为社会动物都在社会关系的纠结里。理解了多样性,知道世界精彩,然后呢?短暂的新奇过后,你会想自己处在哪个阶段,处在哪个模式下。你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讨厌什么,但是你实际上又做不了什么。人在陌生环境里容易胆大妄为,说连日常畏畏缩缩的日本人一到国外了也放飞自我了。没有长期关系的约束下,大部人都容易变成另一种生物。你可以说旅行是一种生活方式,但是旅行是弱连接是短关系,人呈现的是不一样的精神面貌。就像那句口头禅“来都来了”,游客即使吃亏被宰也认了,但是要在当地,只会觉得自己太傻逼了,怎么能受得住老被骗。2024年,在泰国碰到不下四个同胞说</p><p class="ql-block">多来几次 就觉得泰国无聊了</p><p class="ql-block">不是它不好 是自己心境也变了看法也变了</p><p class="ql-block">我觉得肯定会如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这是个休闲的地方,人要接触人和钱多了脸色狰狞了来这里恢复下人性,可是一个人如果一直和社会弱联系,那倒不用来,先去拥有些社会阅历</p><p class="ql-block">2、游客是无根浮萍,本地人有私有财产,可以合法持枪保护自己,有多重制衡,有宗教打底,社会道德能保持基本水位,游客只是来花钱买服务,羡慕了也和你无关,日本好移民,泰国几乎不接受移民</p><p class="ql-block">3、人总不能天天做马杀鸡喝咖啡,不解决根本问题,其实每天朝不保夕的,越晃越颓废第三个感受是,旅行多了容易被上价值,被拔高,也是个易碎的泡泡。为什么平常看到那么多胡说八道,因为不自我欺骗自我麻醉,其实旅行过了一定阶段就走不下去。很多人旅行到五六十个国家,就很难继续走下去了,最后都是惯性出门,不出门觉得烦躁,出门了也烦躁。到最后,很多人旅行已经变成工作,到哪里都得拍拍写写,很多朋友老问我:你出门旅行为什么不拍短视频,你要输出呀。我想,这是找罪受,我本来玩的开开心心的,我还要既要又要还要。有朋友环球旅行,晚上回到宾馆吭哧吭哧编辑剪视频(其实也没几个人看),六人间的青旅,一个床铺一晚上1500元,我想你花这么大价格就安心好好玩呗,每天还带任务,感觉不这样就愧对众生一般。我在外旅行经常是早早回到住处,手洗衣服(随身行李少方便移动,洗衣服是我的解压方式之一),然后做下明天攻略,是的,我经常是几乎没做攻略,都是临时抱佛脚做决定,但因为旅行经验已经进入了化境,怎么玩怎么有,所以一点都不惶恐仓促,每次都玩得很好。要是我一路还得想着拍照录视频想着怎么输出,那我干脆就不出门了。胡老师说:“刚又看到推送内容里的一句话:旅行的意义,是遇到最好、最真实的那个自己。</p><p class="ql-block">一派胡言。</p><p class="ql-block">在井内旅行,你遇到的都是最黑心的商贩,最猖獗的导游,最像灾民的游客,最名不副实的风景,最难以下咽的饭菜。对着这帮人你怎么能做到最好的那个自己?你天天想杀人。</p><p class="ql-block">旅行的意义可以有很多种解读,每个人在旅行中想要的都不太一样。</p><p class="ql-block">但是要把旅行这件事渲染的那么文艺,甚至认为旅行会洗净心灵的高度……那就过分了。</p><p class="ql-block">要是旅行真的能洗刷心灵,那就不需要监狱了,犯了罪政府给他钱出去旅游一圈儿,回来就成好人了。</p><p class="ql-block">旅行和爱情一样,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你心里想要的是什么,在旅行中你才会得到什么。</p><p class="ql-block">但是,想通过旅行洗刷心灵的,则不太可能。</p><p class="ql-block">那心里得装着多少脏东西才会想到用旅行去洗刷心灵?</p><p class="ql-block">旅行说我来说,很简单,就是在一个地方呆腻了,想换个能感到新鲜的地方活一段时间。”</p><p class="ql-block">破完得立,我当然会继续旅行,会按自己的方式继续走,但是这个立是什么,怎么立,也在思索中,这篇文章就也是个阶段性思索成果。我现在喜欢这段话:“大多数人是随着年纪的增长,变得保守和消极,差一点的就唉声叹气。各种慨叹人生苦短。年轻的时候还能略微有点朝气,觉得一切皆有可能。然后就被各种教育,打击。锐气越来越差,开始老气横秋。</p><p class="ql-block">而苏轼的人生,却倒过来活,年纪越大,越开阔,越气魄雄伟,越所向披靡。</p><p class="ql-block">有时候想想,其实苏轼的活法才是正确的顺序呀,一个人,怎么会随着年纪的增长,经验的丰富,能力的增强,反而越来越退缩,越来越没有勇气了呢?这大多数人是不是活反了呢?年轻气盛,年老了应该气更盛啊,是不是?”</p> <p class="ql-block">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