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荟萃------陕北民俗博物馆

平安如意

<p class="ql-block">  陕北民俗的内容和内涵非常丰富,体现在日常生活、生产的方方面面,是陕北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具有别样的地域风采,鲜活而生动。</p> 七十二行 <p class="ql-block">  七十二行是百姓对各种行业的通称。随着科技进步,社会演变,行业分工已远远不止七十二行。过去一些具有农耕文明色彩的行业离我们渐行渐远,但七十二行作为祖先的生存技艺,背后承载的工匠精神和传递的文化乡愁,则是我们无法割舍也是挥之不去的家乡记忆。</p> 生存之本 <p class="ql-block">  陕北历史上地处边陲,大漠草滩与黄土高原在这里交界,游牧文化与农耕文明在这里交融,长城与黄河在这里交汇。长期的战火让黄土高坡上的陕北人在贫瘠封闭的生存压力下,常年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的生活。直到今天,原始的农业耕作工具、耕作技术和耕作方式依然存活在偏僻的乡村。</p> <p class="ql-block">  春耕一粒种,秋收万颗粮。立春过后,陕北的农民便开始收拾起春耕农具,完成送粪、平地、选种等春耕准备工作。</p> <p class="ql-block">  透过这些农具,我们仿佛看到了金黄色的田野上到处都是农民忙碌的身影,开心的笑脸上都是农民丰收的喜悦。仿佛听到了庄稼地里<span style="font-size:18px;">热闹非凡</span>的收割声,交谈声,欢笑声以及打谷场上<span style="font-size:18px;">井然有序的</span>碌碡碾压声、扇车吹、木掀扬、簸箕簸的各种交织声。</p> 月饼模 <p class="ql-block">  月饼模是制作传统月饼的工具,最早可追溯到宋朝,在陕北沿用至今。在木质材料中“挖”出圆孔,并雕刻各类吉祥花纹,形制多呈长方形和正方形。</p> 陕北美食 <p class="ql-block">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陕北的代表性美食大概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陕北八碗,第二类:榆林十二件,第三类:陕北各县区的特色小吃。八碗是陕北传统美食的精华,具有浓厚的乡土特色。</p> <p class="ql-block">  我不爱吃豆腐,可在榆林旅游的日子里,却隔三差五吃上了豆腐,口感很好。后来才知道榆林豆腐<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当地知名的食材,</span>白嫩细腻、味香可口、营养丰富、价廉物美。</p> 陕北刺绣 <p class="ql-block">  陕北民间刺绣广泛流行于城乡地区,是陕北婆姨们的的必修艺能,也是她们表达感情时创造的艺术品。在其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多以母女相传而延续,因而也被誉为“母亲的艺术"。陕北民间刺绣风格淳朴,色彩鲜丽,用线较粗,针法奔放,经常与陕北婚丧嫁娶、岁时节令等民俗文化紧密相联,具有鲜明的陕北地域特色。</p><p class="ql-block"><br></p> 陕北服饰 <p class="ql-block">  羊肚子手巾扎腰带是陕北服饰最鲜明的特色,陕北自古便是边关要塞,戍边将士成为陕北人的主体,长期的军旅生涯,让他们将军旅情怀变成了审美取向,头扎羊肚子手巾就是英雄结,腰扎腰带就是武装带。</p> 木匠工具 婚丧嫁娶 <p class="ql-block">  人类文化来源于早期的巫文化,在沟壑纵横的轮回历史中,陕北民俗记录下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文化、兼容并蓄的婚丧嫁娶文化以及独具特色的祭祀信仰文化。</p> 陕北剪纸 <p class="ql-block">  剪纸是中国古老的民间艺术,陕北人称之为窗花。有史记载的第一位剪纸艺人是“剪桐封侯”的周成王。而陕北剪纸更以其生命符号、基因传承的文化艺术和社会功能,早已融入到了中国人的生命里、生活中。正是陕北剪纸的艺术魅力,让中国剪纸于 2009 年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br></p> 陕北面花 <p class="ql-block">  陕北面花不但以“黄陵面花”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更以淮宁河流域的“子推”称谓让世人称奇,这一称谓不但集中体现了陕北人的文化坚守,也直白揭示了寒食节的来历与面花(燕燕)的缘起。陕北各地会在寒食节、清明节捏面花。</p> 老物件 <p class="ql-block">  每一件老物件的时代表征,都凝聚着陕北人的集体记忆,每一种老行当的传统技艺都演绎着陕北人的平凡人生。正所谓: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与此同时,随着陕北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陕北的各种老物件、老行当在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进程中,正逐渐走向消亡。</p> <p class="ql-block">  古老多元的陕北民俗文化经过上千年的融合、发展,孕育出大量纷繁细致的技艺形式,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每一种工艺都是对匠心精神的坚守,每一道工序都是对文化艺术的传承,沉浸其中,能深刻感悟到艺术的本真和生命的本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