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六十讲:学前心理学——个性心理</h3> 一、个性概述<br>考点一:个性的概念<br>★定义:个性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独特组合。<br>❆日常所说个性:指人的个别性、特殊性或个别差异。<br>❆心理学所说个性:指一个人全部心理活动的总和,或者说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独特结合。<br>★个性是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个性是个体在各种心理过程、各种心理成分发生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个性形成的过程是漫长的。两岁左右,个性逐渐萌芽,三至六、七岁是个性形成过程和开始时期。 考点二:个性的特点<br>★个性的独特性:由于先天和后天的发展条件不同,每个人都是以自己特有的速度、强度、稳定性和指向、对自我和他人的态度、行为方式以及能力来加以表现的。个性的独特性突出地表现了人的气质、性格和能力的差异。<br>★个性的整体性:个性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结构,是由各个密切联系的成分所构成的多层次、多水平的统一体。在这个整体中各个成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使每个人的行为的各方面都体现出统一的特征。因此,从一个人行为的一方面往往可以看到他的个性,就是个性整体性的具体表现。<br>★个性的稳定性:个性的稳定性表现在一个人所有的活动和行为之中。个人的偶然的行为不能代表他真正的个性,只有比较稳定的、在行为中经常表现出来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才能代表一个人的个性。<br>★个性的社会性:个性的本质是社会的。在人的个性的形成、发展中,人的个性的本质方面是由人的社会关系决定的。个性具有强烈的社会性,是社会生活的产物。 考点三:个性的结构 <br>★个性,作为一个心理特征系统,包含三个紧密相连的子系统,即个性倾向系统、自我意识系统和个性心理特征系统。其中个性倾向系统和自我意识系统又被统称为个性调控系统。<br>❆个性倾向系统包括需要与动机、兴趣、志向、世界观等要素。<br>❆自我意识系统包括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监控三个方面。<br>❆个性心理特征系统包括气质、能力、性格等心理成分。 考点四:学前儿童个性形成和发展的阶段<br>★先天气质差异——出生~1岁前:婴儿从出生开始,就显示出个性特点的差异,如在医院的产房里,从婴儿的哭声中就可以明显地看出。新生儿对个别刺激的行为反应有差别,如把金属盘放到新生儿的大腿内侧,有的新生儿反应强烈,有的则没什么反应,有的悄悄往回缩等。这就是与生理联系密切的气质类型的差异。这种先天气质类型的差异作为幼儿间的差别而存在,同时又影响着父母对孩子的抚养方式,并在与父母的日常交往中越来越明显地成为孩了的个性特点。<br>★个性特征的萌芽——1-3岁前:在此阶段,随着婴儿的各种心理过程包括想象、思维等逐渐齐全,婴儿的气质、性格、能力等个性特征也开始萌芽,差异性开始表现出来。到3岁左右,在先天气质类型差异的基础上,在与父母及周围人的相互作用中,婴儿间出现了较明显的个性特征的差异,成人可以从婴儿的言行举止中看到这一特点。<br>★个性初步形成——3-6岁:到幼儿期,儿童的心理水平逐渐向高级发展,特别是随着幼儿心理活动和行为的有意性的发展,幼儿个性的完整性、稳定性、独特性及倾向性各方面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标志着学前儿童个性初步形成。 考点五:个性开始形成的标志<br>★心理活动整体性的形成:如前所述:孩子刚出生时,主要靠本能来维持生命,心理刚刚开始发生;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逐渐出现记忆、想像、思维等各种心理现象,3岁前是儿童的各种心理现象逐渐发生的时期,但这时孩子的心理活动是零散的、混乱的;到了幼儿末期,幼儿调节、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逐渐增强,开始能够按照一定目的、计划去活动。由此,幼儿期心理活动开始具有系统性、完整性的特点。<br>★心理活动稳定性的增长:新生儿和幼小婴儿的心理活动变化多端,主要表现在注意、记忆、思维、情感等各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活动的稳定性逐渐增长。孩子可以按照自己的目的进行观察、学习、思考,受外界环境影响的程度相对婴儿降低,而受自身控制的水平逐渐增高。<br>★心理活动独特性的发展:幼儿的个性特征显示出明显的差异。在新生儿期个别差异的基础上,幼儿气质的不同已十分明显。在能力方面,幼儿的智力的差异及特殊能力也开始显露出来,特别是作为个性特征核心部分的性格开始形成。同时,幼儿的个人特点在不同的情境中 表现渐趋一致,出现稳定的个人特点。<br>★心理活动积极能动性的发展:积极能动性对幼儿心理的各个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在自我意识方面,孩子对自己的评价及相应的自信心表现出差异。而自我意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幼儿的学习、生活,甚至对自己以后的发展产生影响。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学前儿童个性形成的理论</div>考点六: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br>★代表人物:奥地利的西蒙 ·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第一次从精神动力学和精神分析的角度对幼儿的发展和行为进行了描述。<br>★弗洛伊德人格结构:早期把人格划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并把这种划分称为解剖模型。<br>❆意识:指的是人们可觉察到的想法。随着新的想法涌出,其他想法消失,意识的内容不断发生变化。当一个人说“我心里想”的时候,指的是自己意识到的部分。但在大脑储存的信息中,意识处理的信息只占很小的比例。<br>❆前意识:指没有浮现出意识表面的心理现象,它是人们能够回忆起来的经验。你可以轻而易举地调集无数的想法到意识中,例如早餐吃了什么?三年级的老师是谁?这些大量的可再现的信息构成了前意识。由前意识进入意识是很容易的。前意识是意识同潜意识之间的过渡领域,潜意识进入意识领域必须经过前意识领域,履行“检查官”的职责,不让潜意识的本能和欲望随便侵入意识之中。<br>❆潜意识:也称为无意识,是弗洛伊德早期人格结构的核心。潜意识代表的是深藏于内心的、不可接近的部分,是精神活动的主要方面,包括人的原始冲动、各种本能和出生后所形成的与本能有关的欲望。将无意识的内容提取进入意识是极其不容易的,而无意识内容决定了人的许多日常行为。<br>★弗洛伊德人格发展三个阶段:弗洛伊德认为,在人格发展上存在三个主要的、连续的阶段,这些阶段主要反映在本我、自我与超我的发展过程中。<br>❆本我:弗洛伊德认为,婴儿的所有活动都是“本能冲动”,不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倾向以及原始的反射,是由大量不受约束的精神能量所组成,这些精神能量几乎不顾一切地追求欲望的满足。因此,本我遵循的是快乐原则。最初阶段的婴儿会以一种压倒一切的力量追求其欲望的满足。例如,一个处于饥饿中的婴儿不会等待,马上就要吃奶。<br>❆自我:婴儿在生活中也不是所有的愿望都能马上得到满足,当婴儿在饥饿啼哭时,母亲正在做其他的事情,婴儿愿望的满足总是被推迟或拒绝。在生活中婴儿逐渐知道了不能随时随地排泄,成人的要求与儿童的需要之间会发生冲突,本我的冲动与现实之间的不断冲突导致了人格的第二种水平,即“自我”的发展。“自我”是人类人格中的理性水平,是在与环境的关系中儿童逐步形成的一种心理组织。自我遵循的是现实原则,它是人格的心理成分,一方面使本我适应现实的条件,从而调节、控制或延迟本我欲望的满足,另一方面还要协调本我与超我的关系。<br>❆超我:超我是人格中的最高部分,超我在儿童早期已开始发展,并且主要来自对同性父母的认同,儿童努力像他人一样,接纳别人的价值观与信念,将成人对他们的要求转化为自己的行为,形成规则并自觉遵守。如果自己的行为符合自我理想,个体就感到骄傲,否则个体就感到焦虑。因此,超我遵循的是道德原则,是人格的社会成分。<br>★弗洛伊德的心理和行为发展阶段理论:弗洛伊德根据不同阶段儿童的集中活动能力,把心理和行为发展划分为由低到高的五个阶段,依次是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两性期。<br>❆口腔期——0~1岁:新生儿的吸吮动作既使他获得了食物和营养,也使他产生快感。因此,口腔是这一时期产生快感最集中的区域,婴儿常会把手指或其他能抓到的东西塞到嘴里去吸吮。弗洛伊德认为,寻求口腔快感和性欲倾向直会延续到成人阶段,接吻、咬东西、抽烟或饮酒的快乐,都是口腔快感的发展。<br>❆肛门期——1~3岁:此时儿童的兴趣集中到肛门区域,排泄时产生的轻松与快感,使儿童体验到了操纵与控制的作用。<br>❆性器期——3~6岁: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关注身体的性别差异,开始对生殖器感兴趣。性欲的表现主要在于“俄狄浦斯情结”,即男孩对自己的母亲有性兴趣,又可称恋母情结;而女孩则过分迷恋自己的父亲,又可称恋父情结。 恋父恋母情结最终要受到压抑,因为儿童惧怕同性父母的惩罚。<br>❆潜伏期——6~11岁:进入潜伏期的儿童,性欲的发展呈现出一种停滞或退化的状态。早年的一些性的欲望由于与道德、文化等不相容而被压抑到潜意识中,并一直延续到青春期。由于排除了性欲的冲动与幻想,儿童将精力集中到游戏、学习、交往等社会允许的活动之中。<br>❆生殖期——12岁以后:生殖期在青春期性器官成熟后即开始,性需求从两性关系中获得满足,有导向地选择配偶,成为较现实的和社会化的成人。<br>★评价:精神分析理论强调性本能、潜意识与情感在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心理的发展是有阶段的,而在生命的最初几年的发展,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任何成人阶段表现出来的行为都能在个体的早期经验中找到根源,因此,对儿童早期经验的关注显得非常重要。但这个理论也经常由于过分强调性冲动和攻击性的冲动,而受到批评。 考点七: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br>★代表人物:埃里克森是美国现代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他改进了弗洛伊德的个性发展理论,并特别地强调幼儿的发展。他的八个心理社会发展阶段是与弗洛伊德的发展阶段平行的,在每一阶段都有一个明确的发展危机或任务,而这一危机是每个人在这一阶段必须解决的。<br>★理论的基本内容:<br>❆信任感对不信任感:第一阶段为婴儿期。儿童的主要发展任务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br>❆自主感对羞怯感和怀疑感:第二阶段为儿童早期。儿童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和怀疑,体验着意志的实现。<br>❆主动感对内疚感:第三阶段为学前期或游戏期。儿童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体验着目的的实现。<br>❆勤奋感对自卑感:第四阶段为学龄期(6~12岁)。儿童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br>❆同一性对角色混乱:第五阶段为青春期(12~18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建立同一感和防止同一感混乱,体验着忠诚的实现。 <br>▲同一性:又称自我同一感,是一种关于自己是谁,在社会中占什么样的地位,将来准备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努力成为理想中的人等一系列感觉。<br>❆亲密感对孤独感:第六阶段是成人早期(18~25岁)。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br>❆繁殖感对停滞感:第七阶段是成年中期(25~50岁)。发展任务主要为获得繁殖感,避免停滞感,体验着关怀的实现。这里的繁殖不仅指个人的生殖力,而且包括个人的生产能力和创造能力等。<br>❆完善感对绝望感:第八阶段为老年期,又称成年后期(50岁至死亡)。发展任务主要为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和厌恶感,体验着智慧的实现。 考点八:成熟学说<br>★代表人物:成熟学说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br>★基本内容:成熟学说强调儿童心理的发展取决于个体生理,尤其是神经系统的成熟;成熟支配着个体发展的每一个方面,包括所有的能力的学习,甚至包括道德的发展。他认为婴儿出生后,其发展也是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的,如从头到脚、先坐后站再走等。个体的这些发展顺序受神经系统的影响,而归根结蒂受决定遗传特性的“基因”的控制。成熟学说认为儿童的学习与成熟是分不开的。当个体的成熟程度不够时,教学就收不到应有的效果。只有当个体成熟到一定程度时,才能真正掌握学习的内容。因此,这一学说认为,儿童的一切技能都是由成熟支配的,没有必要赶在时间表前面去教他们。教育和训练只有在儿童生理成熟的基础上进行才有效,否则只会徒劳无获。<br>★评价:格塞尔把成熟作为儿童心理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一种片面的观点。这与我们中国人“树大自然直”的观点一样带有偏颇性。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个体的成熟是心理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和物质前提,但并不是心理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但是,格塞尔的理论对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是有贡献的,它引起了人们对个体成熟这一因素的重视,特别对于儿童年龄段的研究有重大的启示作用。 考点九:认知发展学说<br>★代表人物: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创立的认知发展学说。<br>★基本内容:皮亚杰认为,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四个,即成熟、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和平衡化。<br>❆成熟:指的是机体的成长,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长。这一因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没有这个条件,儿童的心理不可能得到发展,但有了成熟这一条件,还不足以使儿童心理得到发展,还需要以下各因素。<br>❆物理环境。物理环境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理经验,即个体作用于物体,认识物体轻重、大小、凉热、软硬等特征;另一方面是逻辑数理经验,指的是儿童在作用于物体时,从动作产生的经验。<br>❆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指的是儿童的教育、学习、训练等社会作用和社会传递。皮亚杰认为社会环境产生的作用,要比物理环境更大,因为社会环境向儿童提供了一个现成的交际工具——语言,语言对儿童心理的发展有重大影响。<br>❆平衡化。皮亚杰称平衡化为儿童心理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皮亚杰认为各个年龄阶段的儿童都具有相应的认知结构,这个认知结构有一个发展过程,最初的认知结构是在先天遗传的图式如吸吮、抓握等上发展起来的。以后,随着动作的发展和内化、认知结构不断改变,变得越来越复杂和完备。与此同时,儿童的思维也就变得越来越抽象和深化。皮亚杰认为儿童认识世界、适应环境,有同化和顺应两种过程。同化即是把外界刺激接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顺应是当原有的认知结构不能接纳外界刺激时,便作一定的改变或创立新的认知结构再来接纳外界刺激。<br>人在适应外界世界的过程中,总是在不断地把外界刺激同化到自身的认知结构中去,或不时地适度改变自身的认知结构去顺应外界环境。可见,同化和顺应是一对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过程。至于平衡化即是通过自我调节作用,使同化与顺应之间相互协调达到相互平衡的过程。平衡化的结果就形成主体对环境的适应。、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幼儿个性的评价</div>考点十:幼儿个性评价的概念<br>★幼儿个性评价就是对幼儿个性的某一方面或个性的整体做出的评价,这种评价不是教师主观的评价,而是依据孩子的实际表现而做出的客观的、真实的评价。 考点十一:教师对幼儿进行个性评价的意义<br>★幼儿个性评价是教师深入了解幼儿、对幼儿进行个别教育的前提,公正、客观的评价是教师正确进行教育的前提;<br>★教师对幼儿进行个性评价,可以针对幼儿个性特点,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因此教育也不能千篇一律,要根据每个幼儿的特点进行相应的教育,才能使每个幼儿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较大发展。<br>★教师对幼儿进行的个性评价,不但可以了解幼儿个性的全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而且还可以对幼儿日常发生的各种行为进行诊断,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考点十二:幼儿个性评价的方式<br>★幼儿教师对幼儿进行个性评价的最好方式就是日常观察记录。最重要的是如何在笼统的或一般性的行为中分辨出孩子们行为上的差异。<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