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五十七讲:学前心理学——情绪、情感</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情绪、情感概述</div>考点一:情绪情感概念 <br>★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是人的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反映。喜、怒、哀、乐等就是人类的一些常见的情绪和情感。这是人类心理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当客观事物或情境符合主体的需要和愿望时,就能引起积极的肯定的情绪和情感,当客观事物或情境不符合主体的需要和愿望时,就会产生消极否定的情绪和情感。<br>❆情绪:一般指个体在其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情景中直接产生的心理体验和相应的反应。<br>❆情感:一般指个体意识到自己与客观事物的关系后而产生的稳定的、深刻的心理体验和相应的反应。 <br>★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态度的反映。情绪和情感总是由客观事物引起的,离开了具体的客观事物,人不可能产生情绪和情感,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与恨,就是这个道理。客观现实是情绪和情感产生的源泉,人的情绪和情感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但是,这种反映并非反映事物的本身,而是反映主体对事物的态度。<br>★认识是情绪和情感产生的前提和基础。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评估是产生情绪和情感的直接原因,换言之,没有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便不能产生任何情绪和情感。即便同一事物,由于它在不同的条件、不同的时间出现,我们对它的认识、判断与评价也会不同,从而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和情感的体验。<br>★情绪和情感的性质以客观事物是否满足人的需要为中介。人对客观事物的不同认识,产生了不同的态度,从而产生了不同的情绪和情感。对客观事物的不同态度取决于该事物对主体需要的满足程度,需要就成为客观事物与主观情感体验的媒介,从而也决定了人的情绪和情感的性质。 考点二:情绪情感的产生 <br>★情感情绪和需要联系在一起。人的需要也可以分为多种,根据马斯洛的研究,人的需要可以分为七种,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社交需要,求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前四个需要称为匮乏性需要(缺失性需要),后三个称为成长性需要。人与人之间产生的情,其实也就是满足不同需要的,有满足生理需要,不愁吃穿,衣食父母型的。有满足安全需要,提供安全感。满足归属与爱的需要,比如想要无限宠爱的。需要有很多,只要能满足需要,就可以产生情。但是想要产生持久的情感,就要建立一个稳定的需要,匮乏性需要显然不行,所以就要有比较长久的需要,成长性需要。<br>★满足了人本身的需要,就会有积极的情绪情感,没有满足,那就是消极的情绪情感。长期消极的情绪情感,有害健康。 考点三:情绪情感组成成分 <br>★情绪和情感是由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三种成分构成,而外部表现又包括了面部表情、姿态表情和语调表情。<br>❆主观体验:主观体验是个体对不同的情绪和情感状态的自我感受。喜、怒、哀、乐等每一种情绪都有不同的主观体验,都代表了人们对特定事物的不同感受,也构成了每个人情绪和情感的心理内容。比如小明考试没考好,感到非常的郁闷,这些都是属于情绪的主观体验。<br>❆外部表现:情绪与情感的外部表现,通常称之为表情。它是情绪和情感状态发生时,身体各部分的动作量化形式。包括面部表情、姿态表情和语调表情。<br>❆生理唤醒:生理唤醒是指情绪与情感产生的生理反应,是一种生理的激活水平。比如满意和愉快的时候,心跳节律正常;痛苦时,血管的容积缩小;发怒时心率会加快,皮肤温度会上升,血压升高,呼吸频率增加;恐惧时皮肤温度会下降,甚至浑身发冷等。 考点四:情绪情感区别与联系 <br>★区别:<br>❆从需要的角度看:情绪的产生与有机体的自然需要有关;而情感的产生则与人的社会性需要有关。<br>❆从发生的角度看:情绪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心理现象,而情感则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情绪产生早(个体生命开始,饥饿哭闹),情感产生晚。(社会生产实践中产生)<br>❆从稳定性角度看:情绪具有情境性和动摇性,而情感则具有稳定性和深刻性<br>❆从表现形式看:情绪多是外显性和冲动性,一般发生的迅速、强烈而短暂,有强烈的生理变化,有明显的冲动性和外部表现。而情感则具有内隐性与持久性。多以内在体验的形式存在。<br>★联系:情绪与情感两者密切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转化。<br>❆情绪变化受情感制约,是情感的一种外在表现,而情感又在各种变化的情绪中得到体现。<br>❆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br>❆情绪和情感是两种彼此难以分离的心理现象,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侧面。 考点五:情绪和情感与认识过程的关系<br>★联系:情绪和情感与认识过程是紧密联系的。认识过程是产生情绪和情感的前提和基础。有了对事物本身属性的认识,才能有主客体之间需求关系的反映,从而产生情绪和情感;没有对事物的认识就不能产生情绪和情感。没有某种感觉,不可能有某方面的情调。<br>★区别:认识过程反映了客观事物本身的属性,而情绪和情感过程则是反映主客体之间的需求关系。单纯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不能产生情绪和情感,只有客体和主体之间的需求关系的反映才产生情绪和情感。认识过程的随意性较强,人可以随意地感知、注意、记忆、想象和思考,也可以随意地停止这种认识活动。而情绪和情感过程只有通过认识作用,才具有某些随意的性质。 考点六:情绪和情感与机体变化<br>★机体的生理变化。伴随情绪和情感的产生,有机体内部会发生一系列的生理变化。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以及内外腺分泌的变化上。以呼吸系统为例,在不同的情绪状态下,呼吸的频率乃至于呼气和吸气的比例都会产生明显变化:在悲痛时,每分钟呼吸9次,高兴时17次,积极动脑筋时20次,愤怒时40次,恐惧时竟达到64次。情绪的这种独特的生理特性,导致情绪与人的健康发生密切关系。我国古代就有“喜伤心”、“怒伤肝”、“忧伤气”、“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惊伤胆”之说。<br>★情绪的外部表现。情绪和情感发生时,人的身体各部位的动作、姿态也会发生明显变化,这些行为反应被称为表情。表情是人际交往的一种形式,是表达思想、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也是了解情绪和情感体验的客观指标。人类的表情主要有面部表情、身段表情与言语表情三种。<br>❆面部表情。顾名思义是面部肌肉的变化。人的面部表情最为丰富,它是通过眼部肌肉、颜面肌肉和口部肌肉来表现人的各种情绪状态。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各种眼神可以表达人的各种不同的情绪和情感。例如,高兴时眉开眼笑,悲伤时两眼无光,气愤时怒目而视,恐惧时目瞪口呆等。<br>❆身段表情。又称姿态表情,是指面总表情以外的,通过四肢与躯体的变化来表现人的各种情绪状态,如从头部活动来看,点头表示同意,摇头表示反对,低头表示屈服,垂头表示丧气。从身体动作来看,高兴时手舞足蹈,悔恨时顿足捶胸,惧怕时手足失措。<br>❆言语表情。言语表情又称语调表情,是另外一种重要的形式,即通过音调、音素、音响的变化来表现人的各种情绪状态,如高兴时语调激昂,节奏轻快,悲哀时语调低沉,节奏缓慢,声音断续且高低差别很少;爱抚时语言温柔,和颜悦色;愤怒时语言生硬,态度凶狠。 考点七:情绪情感的两极性<br>★提出者:达尔文在研究人类和动物的表情时,提出的一个对立性原则。<br>★含义:情绪和情感不论从何种角度来分析,都可分为向、背两个方面,如肯定和否定、强和弱、紧张和轻松、快乐和忧伤等。<br>★具体表现:<br>❆从性质上看,情绪和情感的两极性表现为肯定和否定的对立性质。当个人的需要得到满足时,会产生肯定的情绪和情感;当个人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则产生否定的情绪和情感。肯定的情绪和情感是积极的,增力的,可提高人的活动能力;否定的情绪和情感是消极的,减力的,可降低人活动的能力。<br>❆从强度上看,情绪和情感强弱是不同的。例如,从不安到激动,从愉快到狂喜,从好感到热爱,等等。在每一对由弱到强的情绪和情感中还存在着许多程度上的差异。情绪和情感的强度取决于引起情绪和情感的事物对人的意义的大小,意义越大,引起的情绪和情感也就越强烈。<br>❆从紧张度上看,情绪和情感有紧张和轻松之别。这种两极性往往在人的活动的最关键时刻表现出来。情绪和情感的紧张度,既取决于当时情境的紧迫性,也取决于人的应变能力及心理准备状态。一般情况下,紧张状态将导致人的积极行为,但是,如果过分紧张,也可能使人不知所措,甚至停止行动。<br>❆从激动性上看,情绪和情感还有激动与平静两极。激动的情绪和情感,是强烈的、短暂的、爆发式的态度体验,如悲痛、狂喜、暴怒等。与激动的情绪和情感相对立的是相对平静的情绪和情感。在大多数情况下,情绪和情感是相对平静的,这也是人们进行正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基本条件。 考点八:情绪情感的功能<br>★信号功能:情绪和情感在人际间具有传递信息、沟通思想的功能。信号功能主要体现在个体将自己的愿望、要求、观点、态度通过一定的情感表达方式传递给别人并加以影响。一般情况下,我们看到一个人的表情就能知道他的心情好坏,就是情绪情感信号功能的体现。<br>★适应功能:情绪和情感是人们对现实的主观体验,是有机体适应生存和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对人们适应环境有重要作用。人们通过各种情绪、情感,了解自身或他人的处境与状况,适应社会需要,求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br>★动机功能:情绪和情感是激发个体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机。作为基本的动机系统,情绪和情感激励个体去从事某些活动,提高活动效率。情绪和情感能够放大内驱力的信号,强有力地激发个体去行动。适度的情绪兴奋也可使个体身心处于活动的最佳状态,进而推动其有效地完成任务。有研究表明,适当的紧张和焦虑能促使个体积极地思考并成功地解决问题。<br>★组织功能:情绪、情感对认知过程具有组织调节作用。认知过程是主体对事物的属性、本质等的反映,而情绪、情感对这种反映具有调节和组织的作用,是一种监测系统。情绪一旦产生,便会影响整个认知过程,使认知过程染上情绪色彩。情绪积极则对认知过程有协调、组织与促进作用,情绪消极则对认知有瓦解、破坏和阻断作用。<br>❆情绪和情感的组织作用还表现在人的行为上:当人们处在积极乐观的情绪状态时,容易注意事物美好的一面,行为比较开放;而处在消极的情绪状态时,容易失望、悲观、甚至产生攻击行为。<br>★动机功能。情绪和情感是驱策人行为的动机。情绪和情感就是伴随着需要的满足而产生的心理体验。它们对激励人的行为,改变人的行为效率,起着重要的动机作用。情绪和情感的动机作用有正反两个方面,积极的情绪可以使人们提高行为效率,起正向的推动作用;消极的情绪则会干扰、阻碍人的行动,减低活动效率,甚至引发不良行为,起反向的推动作用。<br>★感染功能:情绪、情感的感染功能是指某人情绪、情感的表现会对他人的情绪、情感产生影响。当一个人表现出自己的情绪时,其表情动作会被他人所察觉,并引起他人产生相应的情绪反应。<br>★调节功能。情绪和情感的调节功能是指情绪和情感对人体的活动具有组织或瓦解的作用。一方面表现为情绪和情感产生时,会通过皮下中枢活动,引起身体各方面的变化,使人能够更好地适应所面临的情境。另一方面表现在情绪和情感对认识活动和智慧行为所引起的调节作用,影响着个人智能活动的效率。<br>★迁移功能:情绪、情感的迁移功能是指个人把对他人的情感状态迁移到与他人有关的对象上。<br>★保健功能:情绪情感的保健功能是指情绪情感对一个人的身心健康有增进或者损害的效能。情绪的生理特性告诉我们,情绪和情感的好坏与人的身体健康状况有密切关系。当情绪发生的时候,身体内部会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变化。情绪波动过于剧烈,可以影响机体的生理功能,导致紊乱、失常和疾病。如果一个人经常处于某种不良情绪状态,久而久之,其健康状况也会恶化。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情绪情感的分类</div>考点九:情绪情感的基本形式<br>★人的情绪和情感多种多样,我国古代有六神说与七神说。六神说是指爱、恶、喜、怒、哀、乐。七神说即喜、怒、哀、乐、俱、爱、恶。近代关于情绪分类的研究,通常把它分为快乐、悲哀、愤怒、恐惧四种基本形式。其中快乐属于肯定的积极的情绪体验,它对有机体具有增力作用。而悲哀、愤怒、恐惧通常情况下属于消极的情绪体验,对人的学习、工作、健康具有消极的作用,但在一定条件下,悲哀、愤怒、恐惧也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br>★快乐。是指盼望的目标达到或需要得到满足之后,解除紧张时的情绪体验。快乐的程度取决于愿望的满足程度。一般来说,可以分为满意、愉快、欢乐、狂喜等。如果愿望或理想的实现具有意外性或突然性,则更会加强快乐的程度。<br>★悲哀。是与所热爱的对象的失去和所盼望的东西相联系的情绪体验。悲哀的程度取决于失去对象的价值。此外,主体的意识倾向和个体特征对人的悲哀程度也有重要的影响。根据悲哀的程度不同,可分为遗憾、失望、难过、悲伤、极度悲痛等不同等级。悲哀有时伴随哭泣,使紧张释放,缓解心理压力。在比较强的悲哀中,常常伴发失眠、焦虑、冷漠等心理反应。<br>★愤怒。是由于外界干扰使愿望实现受到压抑,目的实现受到阻碍,从而逐渐积累紧张而产生的情绪体验。愤怒的产生取决于人对达到目的的障碍的意识程度,只有个体清楚地意识到某种障碍时,愤怒才会产生。愤怒的程度取决于干扰的程度、次数及挫折的大小。根据愤怒的程度,可把愤怒分为不满意、生气、愠怒、激愤、狂怒等。<br>★恐惧。恐惧是有机体企图摆脱、逃避某种情景而又苦于无能为力的情绪体验。恐惧的程度取决于有机体处理紧急情况的能力。 考点十:情绪的基本状态<br>★根据情绪发生的强度、速度、紧张度和持续性,情绪状态主要分为心境、激情、应激和挫折四种。 考点十一:心境<br>★含义:平静的情绪状态。一种微弱、平静和持久的情绪状态,也叫心情。没有特定的指向性,不指某一特定对象,而是使人们的整个生活都染上某种情绪色彩。<br>★特点:<br>❆弥散性:当人具有某种心境时,会以同样的情绪状态看待周围的事物。<br>❆长期性:心境产生后哙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主导人的情绪表现。<br>❆和缓性:和缓而微弱,似微波荡漾,有时人们甚至觉察不出它的发生。<br>★心境有消极和积极之分。<br>❆积极的心境,使人振奋愉快,能推动人的工作与学习,激发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br>❆消极的心境,使人颓丧悲观,妨碍人的工作和学习,抑制人的积极性的发挥。 考点十二:激情<br>★含义:激动的情绪状态。一种强烈爆发而持续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这种情绪状态通常是由对个人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引起的。重大成功之后的狂喜;惨遭失败后的绝望;亲人突然死亡引起的极度悲哀;突如其来的危险所带来的异常恐惧等等。<br>★激情的特点:多带有特定的指向性和较明显的外部行为。具有外显性、短暂性、指向性和冲动性。<br>❆外显性:激情具有明显的外部表现。在激情状态下,人的内脏器官、腺体和外部表现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如暴怒时面红耳赤,绝望时目瞪口呆,狂喜时手舞足蹈等等。<br>❆短暂性:激情维持的时间比较短,冲动一过,事过境迁,激情也就弱化或消失了。<br>❆指向性:激情具有明确的指向性。激情通常由特定的对象所引起,如意外的成功会引起狂喜,理想破灭会引起绝望,黑暗、巨响会引起恐惧,等等。<br>❆冲动性:激情一旦产生,人完全被情绪所驱使,言行缺乏理智,带有很大的冲动性和盲目性。<br>★激情状态。<br>❆狂喜——例如:“男生看球赛时,自己喜欢的队伍进球时,会手舞足蹈”就是狂喜的激情,这种情绪是短暂的,并且伴随明显的外部行为。<br>❆狂怒——例如:“李逵发现老虎吃了自己的母亲,怒杀老虎一家”就是狂怒的激情,这种情绪是短暂的,并且伴随明显的外部行为。 考点十三:应激<br>★含义:紧张的情绪状态。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例如,人们遇到某种意外危险或面临某种突然事变时,必须集中自己的智慧和经验、动员自己的全部力量,迅速做出选择,采取有效行动,此时人的身心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就是应激状态。<br>★应激的两种表现:<br>❆消极的应激;表现为目瞪口呆,手足无措,陷于一片混乱之中。<br>❆积极的应激:急中生智,冷静沉着,动作准确有力,及时摆脱险境。<br>★应激的两种作用:<br>❆一般的应激状态能使有机体具有特殊防御排险能力,能使人精力旺盛,思想清楚精确,动作敏捷,使人化险为夷,转危为安,及时摆脱困境。<br>❆紧张而又长期的应激会产生全身兴奋,注意和知觉范围缩小,言语不规则、不连贯,行为动作紊乱。 考点十四:挫折<br>★含义:个人行为目的受到阻碍后所引起的情绪状态。挫折是在否定的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的情况下发生的。<br>★引起挫折的情境:可分成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凡是自然界和社会加给个人的困难和限制均属客观因素,凡是由于个人的条件限制而无法达到目的的情形均属主观因素。<br>★对挫折的容忍力:指个人遇到挫折时,行为免于失常的能力,换句话说,挫折的容忍力是指个人抵抗打击或失败的能力,这种能力与个人的意志特征和坚强信念有直接关系。人对挫折的容忍力不同,同一挫折情境不一定使所有的人都产生挫折心理。<br>★人受挫折后的反应<br>❆攻击性行为。人受挫折后立即产生的反应多是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的出现,往往是挫折的结果。因此,依据攻击性行为的出现,可以判断挫折的存在。攻击性行为通常表现为两种,一为直接攻击,二为转向攻击。<br>❆冷漠。冷漠包含着愤怒,是愤怒暂时受压抑时以间接方式表示的反抗。冷漠在以下四种情况下出现:<br>▲长期遭受挫折。<br>▲个人感到无力无望。<br>▲情境中包含着心理恐惧和生理痛苦。<br>▲个人心理上有攻击和抑制的冲突。<br>❆幻想。有时也叫“白日梦”。它是指个人遭到挫折后,陷入一种想象境界,以非现实的方式对待挫折和解决问题,即暂时离开现实,在由想象而构成的如梦境界中获得满足。幻想对挫折后的情绪有缓冲作用,可增强对未来的信心;但幻想终究代替不了现实,它不能解决任何实际问题。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高级的社会情感</div>考点十五:道德感<br>★含义:是人们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身或他人的行为时所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如敬佩、赞赏、憎恨、厌恶等。<br>★分类:<br>❆直觉的情感:即由于对某种具体的道德情境的直接感知而迅速发生的情感体验。如看到他人在餐厅内抽烟、大声喧哗而感到厌恶。<br>❆想象的道德情感:即通过对某种道德形象的想象而发生的情感体验。如想象雷锋、张海迪、周恩来等,会给人相应的影响。<br>❆伦理的情感:即以清楚地意识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如爱国主义情感和集体主义情感。<br>★道德感的主要内容: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义务感、责任感、事业感、自尊感与羞耻感等。<br>★道德感是由人们所掌握的道德观念、道德标准决定的:人们看到一定的言语行为和观察到一定的思想意图时,总是根据个人所掌握的道德标准加以评价,这时人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即为道德感。如当别人或自己的言论、行为、意图符合自己的道德标准时,便产生满意的、肯定的体验;否则,便产生消极的、否定的体验。 考点十六:理智感<br>★含义:理智感是个体在对客观事物认知活动所获得的成就评价过程中产生的情绪体验、主要表现在智力活动中的感受。<br>★理智感产生的关键:与认知活动、智力活动相关。它在认识活动中表现为:对事物的好奇心和新异感;对认识活动初步成就的欣慰的体验;对矛盾事物的怀疑与惊讶感;对判断证据不足时的不安感;对问题解答的坚信感;对知识的热爱,对真理的追求;对偏见、迷信、谬误的憎恨;对错失良机的惋惜;对取得巨大成就的欢喜与自豪等。<br>★理智感不仅产生于认识活动之中,也受社会道德观念和人的世界观的影响,是推动人们探索、追求真理的强大动力。人们对科学的热爱、对真理的追求,都反映了每个人鲜明的观点和立场。 考点十七:美感<br>★含义:个体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的主观感受和和获得理解的精神愉悦的优美感。它是由具有一定审美观点的人对外界事物的美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一种肯定、满意、愉悦、爱慕的情感。<br>★美感的分类:自然美感、社会美感、艺术美感。<br>★美感体验的特点:<br>❆对审美对象感性面貌特点如线条、颜色、形状、音韵、节律等的感知,是产生美感的基础。<br>❆对美的对象的感知与欣赏能引起情感的共鸣,并给人鼓舞和力量。<br>★美感具有阶级性与民族性: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虽然美感的某些内容是存在共同性的,但并不能以此来否定美感的阶级性和社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