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走 进 马 栏 村</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8px;"> 一个老兵</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在京西门头沟区的深山里,有一个小山村。在抗日战争时期,这个小山村是平西抗日根据地的核心,著名的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就设在这里。正是由于这个缘故,附近的村民称这个小山村为“京西延安”。</b><b style="font-size:18px;">解放后,这里变成了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和北京市首批命名的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于1997年7月7日建成了北京市唯一的一个村级博物馆——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旧址陈列馆。这个小山村就是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马栏村,人们称之为“京西红色第一村”。</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马栏村,乃明代圈放马匹之地,故此而得名,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马栏村峰峦叠嶂,沟谷纵横,凭借险峻的地势,抗日战争爆发后,这里成为平西抗日敌后战场的指挥中心。1939年2月7日,为开辟冀热察根据地,在八路军第4纵队的基础上组建了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就设在马栏村。挺进军以萧克任司令员,陈漫远任政治委员,程世才任参谋长,伍晋南任政治部主任。下辖邓华指挥的第十一支队,宋时轮指挥的第十二支队。同年9月,把冀东抗日联军编为第十三支队。挺进军成立后,在平西、平北、冀东等地区浴血奋战,指挥军民粉碎了日寇数次大扫荡。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抗日根据地人口发展到320万人,建立正规兵团1.6万人,脱产游击队1万余人,并建立了广大的民兵组织,实现了“巩固平西,坚持冀东,开辟平北”的战略意图。</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漫步在马栏村,在一些残存的老墙上,当年的红色标语依然清晰可见。村中的老屋、石桥、古树,每一处都充滿了岁月的痕迹。走进马栏村,就像走进了一个活生生的历史博物馆,每一步都能感受到那份厚重的历史气息。</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村中心有一处四合院,那是当年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所在地。挺进军司令部门上的木匾是萧克将军的亲笔题字“冀热察挺进军驻地”。室内的文件柜、马灯、铜洗脸盆、八仙桌、太师椅……全都是萧克将军当年使用过的。院内还完好地保留有一个防空洞。据村里的老人讲,当年日军飞机来轰炸时,萧克等人刚撤进防空洞,一颗炸弹就落在正房南侧的土台上,防空洞口几乎被炸落的土石封死。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旧址陈列馆有</b><b style="font-size:18px;">资料照片135幅、图表3幅、文字介绍图板16幅、油画4幅、连环画二组8幅、拓片2张、沙盘1个,实物108件。</b><b>在陈列馆内,我边走边看,大量的实物和图片展现了当年冀热察挺进军在我党领导下,充分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武装斗争,建立平西抗日根据地,实现“巩固平西、坚持冀东、开辟平北”战略意图,打击日本侵略者的战斗历程。同时也展示了马栏村人民在抗战时期积极支前、送子参军、奋勇杀敌,抛头颅、洒热血,积极配合挺进军进行游击战、破袭战、地雷战、伏击战的壮烈史实。</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一桩桩,一件件,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通过讲解员栩栩如生的介绍和展室内详实的图文资料,仿佛把我带进了那个战火连天的岁月。这次参观学习不仅是一次历史的回顾,更是一次精神的传承和心灵的洗礼。马栏村的故事和抗战精神将永远激励我前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北渡拒马河,百花山在望。建立挺进军,深入敌心脏。放眼冀热察,前程不可量。军民同协力,胜过诸葛亮。抗战虽持久,笑我力正壮。——萧克</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这是在京西门头沟的斋堂镇马栏村的“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旧址陈列馆”的墙上,书写的当时的冀热察挺进军司令员萧克的一首诗。这首诗是萧克当时心情的真实写照。不论条件多么艰苦,萧克对于冀热察地区抗日斗争的前途,充满了信心。</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