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如果(之二)

宾阳覃振东

<p class="ql-block">曾国藩的如果(之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曾国藩在京十分注重交结有质量的朋友,他说“乡间无朋友”“且大有损”“习俗染人”,“庸鄙无志”“总不离乎轻薄而已”,所以他不交乡下没有志气之人,到了京城后深交的都是不同层面且才华横溢的好朋友,这些好友中,常来往的就达一百多人。他用心用情地对待朋友,将他们视如至亲。比如,同乡举人邹兴愚在京贫病去世,他亲自料理后事;好友陈源兖大病他通宵守护照料,陈妻病逝还将他们刚满月的小孩带回家雇乳喂养。 </p><p class="ql-block"> 然而,曾国藩交友是有原则和底线的。道光年间,穆彰阿是朝中最重要的大臣,他不断向道光皇帝推荐曾国藩,但曾国藩与穆彰阿始终保持着正常的交往,从不逾矩。醇郡王奕譞娶了慈禧太后的妹妹,想拉拢曾国藩,多次写信给他,曾国藩却以向来不怎么和别人通讯来往为由婉言拒绝。当时朝中重臣肃顺,在他推荐建议下曾国藩才当上两江总督,可曾国藩也没有与肃顺有私信来往,在咸丰帝死后,奕譞积极配合慈禧太后发动辛酉政变,亲自捉拿了顾命八大臣之首肃顺,肃顺被杀,慈禧了解到曾国藩与肃顺没有私信来往反而更信任曾国藩。</p><p class="ql-block"> 官场讲究“跟人”,这容易形成朋党,但曾国藩从不攀附私人,严守朝廷原则,脚踏实地,不走捷径,这是他的“拙诚”。</p><p class="ql-block"> 一个人的成长永远离不开朋友,择友是人生永恒的主题,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交什么样的朋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可以决定人生的走向。曾国藩进京后非常注重择善友,把交友当第一等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的思考:</p><p class="ql-block">如果曾国藩不拜师唐鉴,潜心治学,他就不可能有扎实的哲学功底,就不会有识人知人择良友的慧眼,正是他修得天地之道,一但接到上面布置的任务都是一丝不苟尽心尽责完成,这才成就他从四品直升二品官员的传奇。</p><p class="ql-block">如果不是他遇到一个平庸而非常祟尚理学的皇帝,皇帝与曾国藩交谈就不可能有共鸣,曾国藩就不会“每有奏对,恒称上意”。</p><p class="ql-block">从曾国藩的升迁之道,我们明白一个道理:</p><p class="ql-block">一个人要有择友的智慧,不是什么人都可当朋友,朋友不是几杯酒交来,也不是高官就想攀附。交对人、交好人是我们一生永恒的主题,人生要善择良友,交那些有利他利天下之心的朋友。另外,我们对待朋友要真心、以诚相待,这样我们心中才充满阳光。这就需要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善于学习,让自己有智慧有识人的眼光,做人有底线有原则,方可安心立命,这是一个人做人之本,事业之基!</p><p class="ql-block">我突然想起尼采说过一句话:生活中的灾难,源自于你接触了错误的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5.2.4南宁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