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蕾乡愁】 童年的美味

秀春(拒绝闲聊)

<p class="ql-block">昵称:秀春(拒绝闲聊)</p><p class="ql-block">美篇号:60377948</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的童年,是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度过的。那时,物质条件极其匮乏,生活条件比较艰苦,孩子们能够吃的食物很少,尽管是这样的条件,妈妈也总是能变着花样给我们做各种各样的食物吃。大多数人家平时吃的都是粗粮,如玉米面的窝头、高粱面的馍、棒子米粥。母亲手巧,总是把粗粮搭配着做成各种各样的馍。但是,每天都吃这些,也吃够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为了改善生活,春天,母亲就带我们姐弟几个,一起上山,挖一种叫“毛毛菜”的野菜。这种菜,一根一根,细细的,一会儿的功夫,我们就能挖上一小篮子,拿回家,放在水盆里洗洗,备用。母亲把和好的玉米面和毛毛菜放在一起,揉成一团,再用手攥成一个个窝头模样,放在蒸屉蒸熟,就可以食用了。吃起来要比纯玉米面窝头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时,还有一种食物让我难以忘怀。我们村里人叫它“粘卷子”,现在人们都叫它“驴打滚儿”。是用大黄米淘洗后,用石头碾子压成面,然后,再把黄豆炒熟,也用碾子压成细面,备用。把准备好的黄米面,用水和好,制成窝头,放在蒸屉里蒸熟,然后再把窝头放在面板上揉成一个大面团,再把面团撒上蒸熟的黄米面,擀成一张大饼,再撒上备好的黄豆面,卷成一个长卷子,再切成一块一块的,这样“驴打滚”小食品就做成了。在那时,是我最喜欢的美味,吃到嘴里,香香的、甜甜的,令人回味无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还有,让我难忘的就是五分钱一根的冰棍,那时,哪里有现在的雪糕,炎热的夏天,酷暑难耐,孩子们最想吃的就是冰棍儿,买一根,含在嘴里,酸甜可口,避暑降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童年的时候,每天可以吃的菜的种类也很少,菜基本是自种自吃,每家都是按着季节种上各种应季的蔬菜。到春天的时候,各种青菜都还没有下来,我和小伙伴们结伴上山,挖野菜。有一种叫“婆婆丁”,学名“蒲公英”,还有一种叫“穷莫菜”的野菜,学名“苦苣菜”,是我们经常挖的,这两种菜,有药用价值,吃后可以撤火、消炎。春天,草芽刚冒出来的时候,人们好生病,吃了这些野菜,也能治病,挖好的野菜洗干净,可以当作蘸酱菜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还有一种野菜叫“哈拉海”,一般情况下,大多生长在山沟沟里,是一种须根植物。每到春天来到,“哈来海”满山遍野,我和小伙伴们都带上小手套,拿上挖野菜的工具,这种菜身上张满刺儿,一不小心就扎了手,所以我们采摘时,要格外小心。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用剪子从秧子上剪下来。一个上午,我们就能挖好多,拿回家,洗去野菜上的泥土,备用。再把切好的土豆片也备好,然后在大锅里放入猪油,油热后,把备好的两样菜放到大锅里翻炒,再加入葱、姜、蒜、酱油等调料,到一定火候,加入适量温水,进行熬炖,这期间需要再耐心等待一些时候,就可以吃上鲜嫩、柔滑、可口的美味了。这种菜,现在,在我的家乡,人们仍然爱吃,但是现在人们看来,就是山肴野蔌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美好的童年,一去不复返了,但是留在我心里的记忆,却时刻不曾忘却,养育我的小山村,在小山村里度过的童年,那时吃过的美味佳肴,将永远珍藏在我的心底!</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