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蛇年,在常熟过年(二)初一感受沙家浜

东庆

<p class="ql-block">我和《沙家浜》有缘。一是我参加工作后的第一个单位是:分宜县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后改名分宜县文工团,定名分宜剧团),正遇上大演样板戏,当时先后排演了《沙家浜》、《龙江颂》、《智取威虎山》、《杜鹃山》等剧,而《沙家浜》是我印象最深的。记得当时我在乐队,因为演员临时缺席,我还顶替扮演过日本鬼子。二是我参军入伍后被抽调到师宣传队,退伍后于2019年6月开始执笔写师宣传队队史,又感受到师宣传队的老战友们排演《沙家浜》并受沈空指令巡演沈空部队的卓越贡献。</p><p class="ql-block">《沙家浜》在我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怀念。</p> <p class="ql-block">沙家浜位于常熟市南隅。抗日战争时期,今天的沙家浜一带是苏(州)、常(熟)、太(仓)抗日游击根据地的中心,新“江抗”的诞生地,新四军后方医院的所在地,留下了许多革命遗迹和斗争故事</p> <p class="ql-block">沙家浜风景区是一个集红色旅游、生态旅游和民俗文化于一体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因京剧《沙家浜》而闻名。景区内有多个功能区,包括革命传统教育区、红石民俗文化村、芦苇水陆迷宫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和学习。</p> <p class="ql-block">由叶飞题写的“沙家浜”石碑,矗立在沙家浜风景区内。</p> <p class="ql-block">沙家浜风景区门票上,印制着郁郁葱葱一望无边的芦苇荡。</p> <p class="ql-block">走进沙家浜景区大门,入口处矗立着一面巨幅花岗岩照壁,上面镌刻着这样一段文字:“沙家浜的意义在于,在沪宁铁路武进以东直到上海地区(江南东路)能否建立抗日根据地,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发展壮大人民抗日武装力量……”这是1990年春,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叶飞重游战地时写下的题词,总结了这片红色沃土的光荣历史及其革命意义。</p> <p class="ql-block">1939年5月1日,为贯彻党中央“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新四军第三支队六团团长叶飞与副团长吴琨率领队伍由茅山地区出发东进,到苏南东路地区发展。队伍对外称江抗二路,在武进戴溪桥与梅光迪,何克希率领的江抗三路会合,成立了江抗总指挥部,梅光迪任总指挥,叶飞,何克希,吴琨任副总指挥。经过多次战斗,江抗建立了以阳澄湖为中心的苏常太抗日游击根据地。江抗发展日益壮大,威震淞沪,引起日伪恐慌,也引起了国民党顽固派的忌恨。国民党顽固派组织了所谓的忠义救国军不断袭击江抗。</p><p class="ql-block">1939年9月下旬,江抗奉命北进苏中,途中遭到忠义救国军的袭击,政治部主任刘飞和连排十多名干部负伤。此后经过数次战斗,队伍不得不在雾霭笼罩的阳澄湖畔留下一批伤病员。身处敌占区,随时都有暴露的可能。然而,在后方医护人员的悉心照料下,在当地群众舍生忘我的掩护下,这些伤病员不仅没有暴露,且大部分重返战场。这便是京剧《沙家浜》的故事题材,当时的政治部主任刘飞将军便是《沙家浜》中郭建光的原型。</p> <p class="ql-block">《芦荡火种》,沪剧剧名。也是样板戏《沙家浜》的前身,亦是沪剧宝库内极富代表性的经典剧目。</p><p class="ql-block">此戏酝酿于1958年秋。1959年,上海市人民沪剧团初排时,剧名为《碧水红旗》,由文牧(执笔)根据崔左夫的《血染着的姓名——三十六个伤病员的斗争纪实》改编,杨文龙导演,丁是娥、解洪元、邵滨荪等主演。该剧1960年1月投入排练,1960年1月27日在上海共舞台正式首演。</p><p class="ql-block">1960年、1963年及“文革”后曾数次复排,1960年至1964年,《芦荡火种》累计演出580场,观众达82万人次。</p> <p class="ql-block">故事发生在1939年。新四军转移时,郭建光等18名伤病员留在阳澄湖畔的沙家浜,他们同以春来茶馆老板娘的身份为掩护的地下党员阿庆嫂和当地群众一起,与胡传奎和刁德一的“忠义救国军”进行了顽强机智的斗争,并取得胜利。</p><p class="ql-block">此剧矛盾错综复杂,情节环环相扣,结构严谨,个性突出。沪剧原版与样板戏最大的不同是,沪剧是以阿庆嫂为中心的,把阿庆嫂机智灵活、不卑不亢的性格塑造得栩栩如生,使其泼辣与圆滑共具,机警与沉着同兼。另外,铁骨铮铮的沙老太、临危不乱的陈天民、善于斗争的郭建光、阴险狡猾的刁德一及草包司令胡传奎等角色,无一不闪烁出个性的光彩。</p> <p class="ql-block">1964年4月27日,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朱德、周恩来、邓小平、陈毅等观看了京剧《芦荡火种》,在全国各大报刊进行了详细报道。7月23日,毛泽东观看了《芦荡火种》。他对该剧提出了三点意见:第一,新四军的音乐形象不饱满,要鲜明地突出新四军战士的音乐形象。第二,军民鱼水关系不够突出,要加强军民关系的戏。第三,戏的结尾是新四军利用胡传魁结婚,化妆成吹鼓手、桥夫,搞出其不意的袭击。这样的结尾成了闹剧,全剧就成为风格不同的两截子了,应该改为新四军正面打进去,突出武装斗争的作用,强调用武装的革命消灭武装的反革命。在谈到戏的名称时,毛泽东说:芦荡里都是水,革命火种怎么能燎原呢?再说,那时抗日队伍已经不是火种,而是火焰了嘛。既然故事发生在沙家浜,中国有许多戏用地名为戏名,这出戏就叫《沙家浜》 吧。随后,剧组人员立即根据毛泽东的意见,进行了认真的修改,新修改的戏大大加强了郭建光的戏,并将结尾改成郭建光率队伍连夜奔袭,攻进胡传魁的宅子。剧名也根据毛泽东的建议改为《沙家浜》</p> <p class="ql-block">1964年沪剧《芦荡火种》被北京京剧团移植为京剧,初名《地下联络员》,汪曾祺、杨毓珉、萧甲、薛恩厚改编,萧甲、迟金生导演,赵燕侠(张君秋)、谭元寿、周和桐、王梦云、马长礼、刘雪涛等主演。</p><p class="ql-block">后相继改名为《芦荡火种》和《沙家浜》,“文革”中被确定为八部革命样板戏之一。阿庆嫂改由刘秀荣扮演,后由洪雪飞接替;沙奶奶改由万一英饰演。交响音乐《沙家浜》也曾位列八部革命样板戏之中。</p> <p class="ql-block">京剧《沙家浜》讲述了抗战时期,江南新四军浴血抗日,某部指导员郭建光带领十八名新四军伤病员在沙家浜养伤,“忠义救国军”司令胡传魁、参谋长刁德一假意抗战,暗投日寇,地下共产党员阿庆嫂依靠以沙奶奶为代表的进步抗日群众,巧妙掩护新四军伤病员安全伤愈归队,最终消灭了盘踞在沙家浜的日伪武装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京剧《沙家浜》中郭建光扮演者谭元寿。</p> <p class="ql-block">看到此景,耳畔响起:”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挺然屹立傲苍穹,八千里风暴吹不倒,九千个雷霆也难轰,烈日喷炎晒不死,严寒冰雪郁郁葱葱。那青松逢灾受难,经磨历劫伤痕累累,瘢迹重重,更显得枝如铁,干如铜,蓬勃旺盛,倔强峥嵘,崇高品德人称颂。俺十八个伤病员,要成为十八棵青松!”</p> <p class="ql-block">春来茶馆</p><p class="ql-block">沙家浜红石村集江南水乡特色建筑之大成,再现抗日战争时期江南水乡小村风貌,建筑依水而建,前是宽阔水面,渔翁垂钓,橹声咿呀,苇叶青青,一派水乡恬静;后是新篁、荷塘、小溪,一片农家景象。 春来茶馆坐落其间,“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倚窗落座,边品茗边欣赏戏台上表演的京剧《沙家浜》片段和舞龙、舞狮等民俗风情表演,另有一番情趣。</p> <p class="ql-block">1970年11月,沙家浜镇洋浩村老地下党员时根云曾经献出一只上面刻有“春来”字样的茶壶,后来托人转交给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这件事曾一度是为美谈。由此可见,当时“春来茶馆”是有的,但是不是阿庆嫂开的那个“春来茶馆”,还缺乏更有力的证据。据宣传沙家浜这段抗战史的第一作者崔左夫反映,当时的茶馆叫东来茶馆,老板名叫胡广兴,沪剧《芦荡火种》最初的阿庆嫂是个男角色,为了增加演员丁是娥的戏,才把男角该成女角。阿庆嫂最初的名字叫阿兴嫂,应为“兴”的音节是向下缩的,不如“庆”叫起来响亮,因此,就把阿兴嫂改为阿庆嫂了。1985年5月,原沈阳军区装甲部队司令诸敏到沙家浜战地重游时,曾写下了“春来奇早,赤帜远飘”的题词,他作了这样的解释:江抗东进是在春天故名春来,把红色的旗帜一直飘到整个东路地区。</p> <p class="ql-block">洪雪飞饰演的阿庆嫂</p> <p class="ql-block">沙家浜风景区《春来茶馆》实景地门前三座雕像,左起:刁德一、阿庆嫂、胡传魁。</p> <p class="ql-block">京剧《沙家浜》中&lt;智斗&gt;片段剧照</p> <p class="ql-block">沙家浜革命现代京剧之一, 八个样板戏之一。最精彩的唱段就是《智斗》。《智斗》是阿庆嫂、刁德一和胡传魁三人最精彩的唱段,广为流传、家喻户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主要人物:</p><p class="ql-block">阿庆嫂:春来茶馆的老板娘,中共地下工作者。</p><p class="ql-block">(样板戏出演:洪雪飞)</p><p class="ql-block">刁德一:忠义救国军参谋长。(样板戏出演:马长礼)</p><p class="ql-block">智斗</p><p class="ql-block">胡传魁:忠义救国军司令。</p><p class="ql-block">(样板戏出演:周和桐)</p><p class="ql-block">选段唱词</p><p class="ql-block">胡传魁:</p><p class="ql-block">想当初,</p><p class="ql-block">老子的队伍才开张,</p><p class="ql-block">拢共才有十几个人,七八条枪。</p><p class="ql-block">遇“皇军”追得我,晕头转向,</p><p class="ql-block">多亏了阿庆嫂,</p><p class="ql-block">她叫我水缸里面把身藏。</p><p class="ql-block">她那里提壶续水,面不改色无事一样,</p><p class="ql-block">哄走了东洋兵,我才躲过大难一场。</p><p class="ql-block">似这样救命之恩终身不忘,俺胡某讲义气,终当报偿。</p><p class="ql-block">智斗</p><p class="ql-block">阿庆嫂:</p><p class="ql-block">胡司令:</p><p class="ql-block">这么点儿小事儿,您别总挂在嘴边儿上,</p><p class="ql-block">当时我也是急中生智,</p><p class="ql-block">事过之后您猜怎么着,</p><p class="ql-block">我还是真有点儿后怕呀。</p><p class="ql-block">参谋长,烟不好,请抽一支,</p><p class="ql-block">胡司令,抽一支!</p><p class="ql-block">刁德一∶这个女人那不寻常。</p><p class="ql-block">阿庆嫂∶刁德一有什么鬼心肠?</p><p class="ql-block">胡传魁∶这小刁,一点面子也不讲。</p><p class="ql-block">阿庆嫂∶这草包倒是一堵挡风的墙。</p><p class="ql-block">刁德一∶她态度不卑又不亢。</p><p class="ql-block">阿庆嫂∶他神情不阴又不阳。</p><p class="ql-block">胡传魁∶刁德一,搞得什么鬼花样。</p><p class="ql-block">阿庆嫂∶他们到底是姓蒋还是姓汪?</p><p class="ql-block">刁德一∶我待要旁敲侧击将她访。</p><p class="ql-block">阿庆嫂∶我必须察言观色把他防。</p><p class="ql-block">刁德一∶</p><p class="ql-block">阿庆嫂,</p><p class="ql-block">适才听得司令讲,</p><p class="ql-block">阿庆嫂真是不寻常。</p><p class="ql-block">我佩服你沉着机灵有胆量,</p><p class="ql-block">竟敢在鬼子面前耍花枪。</p><p class="ql-block">若无有抗日救国的好思想,</p><p class="ql-block">焉能够舍己救人不慌张。</p><p class="ql-block">阿庆嫂∶</p><p class="ql-block">参谋长休要谬夸奖,</p><p class="ql-block">舍己救人不敢当。</p><p class="ql-block">开茶馆,盼兴望,</p><p class="ql-block">江湖义气是第一桩。</p><p class="ql-block">司令常来又常往,</p><p class="ql-block">我有心,背靠大树好乘凉。</p><p class="ql-block">也是司令的洪福广,</p><p class="ql-block">方能遇难又呈祥。</p><p class="ql-block">刁德一∶</p><p class="ql-block">新四军久在沙家浜,</p><p class="ql-block">这棵大树有荫凉。</p><p class="ql-block">你与他们常来往,</p><p class="ql-block">想必是安排照应更周详。</p><p class="ql-block">阿庆嫂∶</p><p class="ql-block">垒起七星灶,</p><p class="ql-block">铜壶煮三江。</p><p class="ql-block">摆开八仙桌,</p><p class="ql-block">招待十六方。</p><p class="ql-block">来的都是客,</p><p class="ql-block">全凭嘴一张。</p><p class="ql-block">相逢开口笑,</p><p class="ql-block">过后不思量。</p><p class="ql-block">人一走,茶就凉。</p><p class="ql-block">有什么周详不周详。1</p><p class="ql-block">胡传魁:哈哈哈......</p> <p class="ql-block">水缸:系陶制品,灶间和屋檐下各放一只水缸,有五石缸、七石缸之分。屋檐下的水缸,下雨时通过水溜,承接檐头水,汇于缸内,是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p><p class="ql-block">置于春来茶馆的水缸,曾经是胡传魁躲难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七星灶</p><p class="ql-block">《智斗》里有一句著名的唱词:“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这句话里面有四个数字,每个数字都很有意思。《沙家浜》中的阿庆嫂临危不惧,沉稳应战,对敌人刁德一、胡传魁给予了智慧的周旋,避免了敌人的怀疑。那么,阿庆嫂唱词中的“七星灶”是什么意思呢?</p><p class="ql-block">实际上,“七星灶”,是由四周六个小灶星,围着中间一口大的主灶星而形成的炉灶。灌满冷水的壶,可以先放在小灶上预热。主灶星上煮沸的那壶开水,一时用不上,也可放在小灶星上保温。用“七星灶”烧水,可以保证茶馆泡茶所用的开水温度适中,充分利用热量,泡出来的茶不老不嫩不凉,恰到好处。</p> <p class="ql-block">铜壶(共七个) </p><p class="ql-block">铜壶,是一种优雅的容器,可以用来烧水、煮茶。三江一般指长江、松江、钱塘江。</p><p class="ql-block">阿庆嫂所唱“铜壶煮三江”,应当是泛指外流河系里众多江河水道的总称。</p> <p class="ql-block">八仙桌:中华民族传统家具之一。指桌面四边长度相等的、桌面较宽的方桌,大方桌四边,每边可坐二人,四边围坐八人(犹如八仙),故中国民间雅称八仙桌。</p><p class="ql-block">阿庆嫂在春来茶馆“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为掩饰我党的地下工作联络站运行,起到了关键作用。</p> <p class="ql-block">当年的新四军伤病员在沙家浜地下党的帮助下,就是在阳澄湖一带的芦苇荡与日寇和伪军开展了艰苦卓越的斗争。</p> <p class="ql-block">沙家浜芦苇荡风景区占地6000亩,利用革命历史、绿色生态、民俗文化等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建成了革命传统教育区、水生植物观赏区、红石民俗文化村、芦苇水陆迷宫、横泾老街影视基地、沙家浜湿地公园、美食购物区等功能区域,先后形成了红色教育游、绿色生态游、金色美食游、演艺文化游、休闲养生游等旅游产品,是长三角地区独具特色的休闲旅游度假胜地</p> <p class="ql-block">由于正月初一沙家浜景点的舞台不开放,所以本想在此观摩一场《智斗》的计划没实现。但观看到以上景点,也是一种愿望的实现,亦足矣。</p><p class="ql-block">再见,沙家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