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一句论语千古流传,一位老师万世师表,中国人的仁德智慧,2000年的风骨性格,都蕴藏在这位老师和他的学生之间的对话。来到山东,人们说必须要去的三个地方,一山一水一曲阜,昨天爬完泰山,近在咫尺的曲阜怎么也的去一下吧,去拜拜我们的孔子,去感受一下孔子的魅力所在……</p> <p class="ql-block">早起早班动车🚄赶到曲阜东站,因为之前听网友友情提示,三孔有“早不看林,晚不进庙”之说。孔林属于墓地,适宜下午游玩,孔庙属积极向上的地方,适合一大早上。</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草草地用过早餐,一碗当地的特色早餐糊粥配小油条,糊粥选用小米和黄豆精心研磨,粥质粘稠却顺滑易饮,每一口都是满满的幸福感。吃完早餐便直奔孔庙而去。</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建筑同全国各地的古建筑没有什么不同,只有导游仔细讲解,才会发现每个地方的来龙去脉,因为三孔就像一本厚厚的历史书,打开之后需要慢慢品位。那一座座雕刻有不同图案的牌坊或者一道道形制不同的大门,只有看懂其历史背景和背后的故事,才能看出其中的奥妙。所以我们一致决定,请一位导游带着我们好好去了解一下这个中国历代纪念孔子朝圣之地。</p> <p class="ql-block">曲阜孔庙、孔林和孔府,简称曲阜“三孔”,是中国历代纪念孔子、儒客朝拜之圣地。推崇儒学的表征,以丰厚的文化积淀、悠久历史、宏大规模、丰富文物珍藏,以及科学艺术价值而著称。曲阜孔庙与北京故宫、承德避暑山庄一起并成为中国三大古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孔庙是孔子去世后的第二年,即公元前478年,由鲁哀公在孔子生前的故宅基础上改建而成的,后经历代王朝,特别是唐宋以后不断整修、扩建,规模越来越大,现已成为占地六百多亩的古代杰出建筑。仅宋真宗元祜二年一次就曾建殿堂廊庑达三百六十间,明弘治十二年重修,历时五年,耗银十五万余两。孔庙又称为阙里至圣庙,是祭祀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的寺庙,也是儒家文化的重要象征。</p> <p class="ql-block">孔庙又被称为“至圣庙”,始建于公元前478年,后经历代王朝不断整修扩建,现在形成了长630米,宽140米,有殿、堂、坛等460多间,门坊54座、御碑亭13座的建筑群。孔庙的规模在明、清两代完成。建筑仿制皇宫之制,共分九进庭院,贯穿在一条南北中轴线上,左右作对称排列。整个建筑群包括五殿、一阁、一坛、两房、两堂、17座碑亭,共466间。</p> <p class="ql-block">不多说了,时间有限,我们首先跟着导游麻溜的来到孔庙的第一道宫门口,门口的高墙上有个四个红色大字“万仞宫墙”,原名其实是“仰圣门”,是明代曲阜城的正南门,正对着孔庙。“万仞宫墙”这句话出自《论语·子张》子贡的一句话:“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意思是说,孔子的学问像一座高墙,普通人难以窥见其门径,也就无法领略宗庙的宏伟和百官的富贵。</p><p class="ql-block">这座门原本是明嘉靖时期山东巡抚胡缵宗题写的。后来,清乾隆皇帝亲自到曲阜祭孔时,觉得胡缵宗的字不够好,就亲自题写了“万仞宫墙”这四个字,把胡缵宗的字给凿掉了。所以,现在你看到的那块门额上的字,是乾隆皇帝亲手书写。站在“万仞宫墙”前,仿佛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沉淀。它不仅是曲阜城的象征,也是历史的见证。走进这个门,仿佛都能感受到孔子的智慧和历史的厚重。</p> <p class="ql-block">踏入曲阜这片古老的土地,三孔如同三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穿越千年的魅力,吸引着无数人前来探寻儒家文化的深邃奥秘。</p> <p class="ql-block">进了南城门即是一座四柱三楼冲天石坊,即金声玉振坊。金声玉振坊是一座四柱三间三楼式的石坊,坊额刻“金声玉振”四字,象征着孔子思想的完美无缺。</p><p class="ql-block">据导游介绍说这“金声”、“玉振”是表示奏乐的过程,以击钟(金声)开始,以击磬(玉振)告终,以此象征孔子思想集古圣先贤之大成,赞颂孔子对中国文化的巨大贡献。因此,后人把孔庙门前的第一座石坊命名为“金声玉振”。</p> <p class="ql-block">眼前的金声玉振坊为四楹石鼓夹抱形制的石坊,整座牌坊都很朴素,没有花哨的刻花。四根石柱的双层莲花座柱头上都坐着一只麒麟,坊额有“金声玉振”四个朱红大字,雄劲的笔力有千钧压顶之感,为明代著名书法家胡缵宗于嘉靖年间题写,这是他明嘉靖十七年做山东巡抚右副都御史时给孔庙上的祭礼。</p> <p class="ql-block">金声玉振出于《孟子·万章下》中“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过了金声玉振牌坊,有一座单孔石拱桥,名为泮水桥,建于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桥宽4.45米,长7.38米,两侧有桥栏,桥北端东西沿河置石栏。桥面装饰有二龙戏珠的石阶,桥下清流呈半圆绕过,这就是泮水。由于桥两边各有一株圣柏,夹桥耸立,后人又称此景为“二柏担一孔”。</p> <p class="ql-block">为什么它有名?是因为它在孔子故居这里弯弯地流过。据史料记载,孔子授学于泮水之滨、洙泗之间。因此,泮水象征孔子诲人不倦的地方。在古代中国的孔庙或文庙建筑中,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门前必建“泮桥”,这一传统象征着孔子“万世师表”的崇高地位。</p> <p class="ql-block">过了泮水桥后有四楹三间的棂星门。棂星门是一座六柱五间冲天式石坊,<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是华表柱。柱头上那不是金刚,而是石刻护法神。柱间石枋上都有石刻套环,非常精美。四根柱子既有抱柱石加固,又有戗柱支撑,二者之一仅为美观。</span>四根冲天石柱上有石刻云板,每间装两扇红漆槛门。棂星门两侧的墙即是孔庙外墙,曲阜孔庙是明清皇上敕建,所以建筑是皇家制式,可以用红墙金瓦。孔庙的棂星门可以是木牌坊门,也可以是石牌坊门。曲阜孔庙这座棂星门原来是木牌坊门,清乾隆十九年改成了现在这座石牌坊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棂星不知是什么星,他们说是灵星,就是天田星。天田星主农事,古时帝王祭天时多要先拜灵星。灵星又是天之门,所以把孔庙大门称棂星门是说拜孔即是祭天。</p> <p class="ql-block">额枋上写着金字“棂星门”,清乾隆十三年皇上祭孔时所题。寓意孔子为天上文曲星下凡。</p> <p class="ql-block">棂星门往后走是建于明嘉靖年间的“太和元气坊”,寓意孔子思想如同天地生育万物一样,其形制与“金声玉振坊”相同,坊额题字系山东巡抚曾铣手书。</p> <p class="ql-block">再往后是汉白玉石刻坊,建于清雍正年间,明额题刻篆字“至圣庙坊”。明代此坊原刻“宣圣庙”三字。此坊为三间四柱,柱饰祥云,额坊上饰火焰宝珠。</p> <p class="ql-block">过了“太和元气”和“至圣庙”牌坊,即是曲阜孔庙第二座宫门~<span style="font-size:18px;">“圣时门”。圣时门是孔庙的第二道门,是当时雍正皇帝钦定的。</span></p><p class="ql-block">据记载,圣时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3间,弘治年间扩为5间中设拱门3券,清世宗于雍正八年(1730年)钦定孔庙正门名“圣时门”。<span style="font-size:18px;">它坐落于1.15米高的台基之上,由五间组成,中间为三间拱门,高度达12.09米,长度23.03米,宽度11米。圣时门采用砖木结构,装饰有五踩斗拱,覆盖着灰瓦和绿色边缘的单檐歇山顶。门前后御道设有浮雕云龙戏珠石陛,雕刻于明代。门额上的“圣时门”三字为乾隆皇帝所题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作为孔庙内唯一的拱券式大门。此门平时并不轻易开启。只有二种情况除外,即历朝皇帝来此祭孔行“三跪九叩大礼”时,还有就是历代“衍圣公”出生时。雍正皇帝据此将此门钦定为 “圣时门。</span></p> <p class="ql-block">檐下挂贴金木刻五龙斗匾,上写“圣时门”,清乾隆皇帝所题。此门命名来源于孟子,据《孟子》记载:“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意思是说,孟子将中国古代的四位圣人做了比较,在圣人之中孔子的思想主张经久不衰,是最适合时代的。</p> <p class="ql-block">圣时门碧瓦歇山顶,四周是深红的墙皮,券内是杏黄的墙里,<span style="font-size:18px;">殿前有三路青石垂带踏垛,中间一路嵌双龙戏珠</span>石刻龙陛,<span style="font-size:18px;">说明中间是御路,留给皇上来祭孔时走的。</span>由拱门内望,令人不由生出深邃莫测之感。</p> <p class="ql-block">进入圣时门,两边漆红色的大门上有一排排黄色的门钉。听导游告诉我们,在古代,门钉的数量和排列并非随意,而是有着严格的等级规定。寓意着主人的身份、地位和权力的大小。门钉的材质也象征着身份的高低,如故宫的门钉采用铜制,彰显皇家的地位。</p><p class="ql-block">一般皇帝宫殿大门门钉通常是9行9列,共81颗。“九”在古代被认为是最大阳数,象征着“天”,因此,皇宫门钉数量是81颗。</p><p class="ql-block">王府的门钉数量是七排九列,共63颗。代表着亲王的尊贵地位。</p><p class="ql-block">公侯家的门钉数量是七排七列,共49颗,他们在朝廷中具有特殊地位,但不能用九,所以减少到七七四十九颗。</p><p class="ql-block">官员家门钉数量是五排五列,共25颗。</p><p class="ql-block">老百姓家的大门没有门钉。在古代,平民百姓被称为“白丁”,这与他们家门上没有门钉有关。</p> <p class="ql-block">你瞧……圣时门大门门钉是按照公侯家规格,使用七行七列黄漆木门钉。从这里也不难看出,孔庙在当时的等级是很高的。</p> <p class="ql-block">走过圣时门,眼前是一条宽阔的甬道,两侧是松柏参天,绿荫掩映的偌大庭院便豁然出现在眼前。甬道走到头是另一座大门~弘道门,门前有一条河,叫做壁水河。</p> <p class="ql-block">河上有三座白石拱桥,叫做璧水桥,桥两边有白石扶手栏杆,中间一座是御道桥。过了璧水桥,就是曲阜孔庙中第三座门~弘道门。</p> <p class="ql-block">接着往前走,来到孔庙的第三道门~弘道门。<span style="font-size:18px;">导游向我们解说“弘道门”的来历。</span>此门原为明洪武年间孔庙的大门。弘道门下面也有三尺高台基,但是前面只有一路垂带踏垛,没有丹陛石。这是一座五间三启的王府大门,门扇在中柱。上面是斗拱抬梁灰瓦绿琉璃剪边单檐歇山顶,清式正脊鸱吻。八角檐柱,彩绘枋梁,枋下是清式鹰嘴雀替。仔细看上面的正脊,是稍微弯曲的,中间低,两边高,这个叫做“升起”。再仔细看前檐柱,中间笔直,两边稍微向内倾斜,这个叫做“侧脚”。立柱的侧脚和升起是为了殿堂的结构稳定,秦汉就有,现已不可见。大同华严寺大雄宝殿的檐柱侧脚升起就很明显,那是辽代的。随着工艺进步,到明中期以后,檐柱侧脚升起已经很少用了,清代重建的故宫太和殿根本看不出来檐柱侧脚升起。</p> <p class="ql-block">门楣上挂“弘道门”斗匾,清乾隆帝所题。“弘道”出自《论语·卫灵公》中“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弘乃弘扬;道乃道义。</p><p class="ql-block">“弘道”是一种担当精神。中华文明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是因为他有一套独特的文化价值系统。中华民族之所以伟大,就伟大在中华先贤挺身而出的担当精神,伟大在不仅崇尚英雄更能不断产生英雄,这是中华民族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关键所在。</p><p class="ql-block">弘道门是明代最初洪武年间的曲阜孔庙大门,永乐年间前面加盖了圣时门做山门,弘道门就成了第二座门了。</p> <p class="ql-block">进了弘道门,仍然有甬道向前,中间是御道石。</p> <p class="ql-block">孔庙的建筑和古树共同构成了丰富的文化景观,孔庙里的古树树龄从210年到2500年不等,这些古树不仅是孔庙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和文化的传承。</p> <p class="ql-block">再往后有大中门,大中门是孔庙的第四道门。始建于金代的大中门,原为金代孔庙的大门。宋代称“中和门”,意为用孔子的思想处理问题都可迎刃而解。明代扩建改称“大中门”。</p><p class="ql-block">此门较弘道门长且狭窄,共5间。<span style="font-size:18px;">弘道门东西两头各有一座立于正方形高台之上的的绿瓦拐角楼。角楼建于元至顺年间,为3间曲尺形样式,高台内侧皆有马道可以上下。两角楼从庙东北、西北构成一个巨大的长方形,以供守卫之用,也使孔庙有了如皇宫一样的威严气势。</span></p> <p class="ql-block">大中门门楣悬挂的门匾也是乾隆所题。“大”乃伟大,“中”乃中庸之道。《论语·庸也》中有“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中取‘中庸’之意,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不偏,庸不易。离开中者,就不是正道。只有不左、不右才能公平正道,向前为中庸,导游在这里慢慢地如数家珍。</p> <p class="ql-block">过了大中门,就是第四进院落,院落前方一条长长甬道,两边苍松翠柏,绿树成荫,院内有四座碑最著名,东北为洪武碑,西北为永乐碑,东南是成华碑,西南是弘治碑……各亭石碑多以似龟非龟的动物为龟趺,名曰赑屃(bì, xì)。传说龙生九子,各有所能,这赑屃擅长负重,故用以驮碑。</p> <p class="ql-block">这座是明朝的弘治碑亭,弘治碑立于弘治十七年(公元1504年),它呢,只有碑没有亭,原来当时弘治皇帝在立碑的时候,上面刻了这么一句话,叫“金元入主中国,纲常扫地之时”一语,明朝这么说没有问题,但是到了清朝,这句话惹恼了后来的乾隆皇帝,乾隆皇帝很生气,于是,就将碑亭拆掉,就剩下龟跌孤碑,相比其它碑,显得沧桑斑驳,风雨中尤为可怜,可见说话不注意,死了几百年3也会惹上麻烦的哦。此碑碑文为正楷书写。</p> <p class="ql-block">最有名的是洪武碑亭前是明宪宗朱见深明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所立的《御制重修孔子庙碑》,即成华碑,也称为双绝碑。是孔庙的第一碑,一绝是因为碑文详细记载了孔子庙的修建历程和历代帝王的尊崇之情。极力赞颂孔子及其思想,是曲阜诸碑中对孔子推崇最高的一幢。他将孔子的思想推崇到了极致,说孔子之道就像人们吃饭穿衣一样,不能缺少。</p> <p class="ql-block">二绝是成化碑其书法浑厚庄严,字体端庄,结构严谨,为历代楷书临摹之范本。</p><p class="ql-block">这座成华碑亭是明宪宗朱见深在当时重修孔庙时立了这座碑。那这座碑为什么也没有亭子呢?弘治碑得罪了乾隆,那成化碑得罪了谁呢?据说当年乾隆要拆弘治碑亭的时候给拆错了,错把成化碑亭给拆了。所以这样,弘治碑亭和成华碑亭就都没有亭子了。哈哈,不知道是不是真的……</p> <p class="ql-block">这是永乐碑亭,是朱元璋第四子明永乐帝朱棣的祭孔碑,初立于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重修曲阜孔庙,朱棣便亲自写下了了这幢御制孔子庙碑文,赞扬孔子“参天地、赞化育、明王道、正彝伦、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妇妇,各得以尽其份”,同时炫耀朱元璋尊孔盛举。同时在碑文中,朱棣许下愿望:“作我士类,世有才贤,佐我大明,於万斯年”。此碑弘治十二(1499)毁于火灾,于弘治十六年重立。现存碑亭为民国年间重建。</p> <p class="ql-block">四角方亭,青砖抹灰刷红墙,灰瓦抬梁重檐歇山顶。曲阜孔庙里有很多碑亭,都是历代帝王祭孔时所立。最前面的这两座东侧上手是明洪武帝朱元璋的祭孔碑,初立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重立。</p> <p class="ql-block">立于洪武四年的洪武碑碑亭保存最完整,保存最好。洪武皇帝朱元璋为什么要立个碑呢?因为朱元璋建国需要讨好读书人,想要讨好读书人就必须祭孔,因为孔子是读书人的领袖,所以朱元璋花重金御赐了这座洪武碑亭。</p> <p class="ql-block">洪武碑,是朱元璋“为祀岳、镇、海、渎,免祀杂神,专崇孔子”之御碑。碑文道:“朕奋起布衣,以安民为念,训将练兵,平定华夷,大统以正,永为治之道,必本于礼”。又说:“孔子善明先王之要道,为天下师”。其政治用意,不言而喻。</p> <p class="ql-block">孔庙内的每一块石碑、每一幅壁画、每一件文物,都承载着儒家文化的精髓,让游客在欣赏建筑之美的同时,也能深刻感受到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p> <p class="ql-block">过大中门,迎面为同文门。同文门是孔庙的第五道门,是北宋时期曲阜孔庙的大门,现在所见是清代重建的。它和之前的弘道门、大中门建筑形式基本一样,不同的是同文门屋顶是斗栱抬梁黄色琉璃瓦单檐歇山顶,之前的两座门都是灰瓦绿琉璃剪边。</p><p class="ql-block">此门黄瓦歇山顶,斗拱布局疏朗,其面阔5间,深2间。宋代名“参同门”,取孔子之德与天地参同之意。意指孔子可与天地同参,天地老大、孔子老二。清雍正帝改其名为同文门,意为天下同学孔子儒学。现在的这块门匾是乾隆帝所题。</p> <p class="ql-block">继续往前走,在同文门内庭院中心是一座楼阁~奎文阁,奎文阁是孔庙的三大主体建筑之一。原名藏书楼,以其藏书丰富,建筑独特而驰名中外。此院幽深疏阔,古树葱郁,一座拔地而起的高阁,顶檐下群龙护绕的一块木匾上大书“奎文阁”三字。</p> <p class="ql-block">这座奎文楼最初建于北宋真宗赵恒的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叫做“藏书楼”。金代改称奎文楼,明弘治年间重建,康熙年间有重修。</p><p class="ql-block">奎文楼之“奎”乃奎星王,奎文就是奎星王之文章,仙书是也。这是说孔子文章犹如奎文,古代也把皇上的文章称作奎文。由此可知,奎文阁是收藏孔子文章之阁。</p> <p class="ql-block">导游在碑亭与大成门相邻处停下来,站在碑亭与大成门相邻处抬头望去。这里古建筑的檐角犬牙交错,有的相互勾连,有的抵在一起,虽然拥挤,但相互之间的交错形成了一种别具一格的层次美。</p><p class="ql-block">“这是不是勾心斗角呀?”我想起来曾经看到过的一篇关于古建筑之美的文章。</p><p class="ql-block">对的,只听导游说,这“勾心斗角”就藏在了这些交错的飞檐之中。无论是用来表达古建筑之美,还是形容诗文的布局结构,这个词其实都是一个褒义词。大成门与碑亭楼的黄瓦飞檐、彩绘斗拱形成的‘钩心斗角’建筑手法,巧妙地解决了传统建筑结构的空间布局问题,确实无愧于中国四大古建筑群之一的称号。当然,这也是游客到孔庙游览其建筑景观的乐趣所在。”</p> <p class="ql-block">徜徉在这“勾心斗角”的亭台楼阁的森林里,聆听着导游细致入微的讲解,仿佛这千年庙宇的上空都氤氲着儒雅、斯文的气息,每一间殿堂都瞬间鲜活起来,不再那么遥远。</p> <p class="ql-block">过了奎文阁,后边廷院中排满了碑亭。亭内立有众多古代碑刻,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文化的重要资料。这里的碑亭和前面的洪武、永乐碑亭建筑形式一样,都是四角方亭,青砖抹灰刷红墙。但是它们的屋顶不一样。这里一共有十三座碑亭,十三亭皆斗栱飞翘,檐牙高啄,内存唐至民国碑刻57块石碑,因均为皇帝批准所建,故名“御碑亭”。其中两座里面是金代碑;两座是元代碑,还有九座是清代碑。它们当中最大的一块是清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玄烨祭孔碑。碑文多是皇帝对孔子追谥加封、拜庙亲祭、派官致祭、整修庙宇的记录,由汉文、八思巴文(元代蒙古文)、满文等文字刻写,统称“十三碑亭”。</p> <p class="ql-block">十三碑亭中的这些石碑是唐宋金元明清民国七代所刻,内容多是记载的历代皇帝对孔子的追谥加封,亲自祭祀或者派官员祭祀以及整修庙宇的情况,文字为汉文、满文、蒙古文等。,</p> <p class="ql-block">导游介绍说,孔庙中保存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石碑1200多块,按其重量,最重的当属这块康熙御制石碑了,这块石碑是清康熙25年所立,御碑约重35吨,加上碑下的赑屃水盘,约重65吨。此碑石采自北京西山,在北京将碑刻好以后,沿着京杭大运河从通州运往济宁,后从济宁征用民工600余人,耕牛443头,是趁着冬季寒冷,在行进的道路上泼水成冰后,从冰上滑行前进,45公里用了15个昼夜才运到曲阜的。文献上讲每天走“卧牛之地”。成千上万百姓艰难困苦,成就了石碑上一句句冰冷的赞词。抬头望着眼前巨大的石碑,着实让我震惊,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能将此碑安然运抵千里之外的曲阜,不能不使人惊叹。”</p> <p class="ql-block">位于十三碑亭前,有棵被称为“盘龙树”的树,因其形态特别像一条活灵活现的龙而得名。这棵树据说与乾隆有关,传说中乾隆皇帝靠在这棵树上休息后,该树出现龙纹。象征着吉祥和荣华富贵。因此便有一说法:看看龙树,青春永驻;看看龙背,荣华富贵。</p> <p class="ql-block">穿过这些碑亭,一座黄瓦重檐、五门并列居中的雄伟大门映入眼帘,名为“大成门”。始建于宋代的大成门是孔庙的第七道大门,也是孔庙的最后一道大门,原为孔庙仪门,清代因大成殿而改现名。大成是孟子对孔子的评价,咱们都知道孔孟之道,孟子是亚圣,就是第二圣,孔子第一圣,大成的意思就是孔子已经达到集先贤先圣之称的最高境界。</p> <p class="ql-block">大成门口这棵苍劲挺拔高10余米的桧树传为孔夫子手植,树东石碑是明万历年间才子杨光训题写。据记载:此树曾“三枯三荣”,最近这次是清雍正十年在枯树底下再次复生新枝长成,殊为难得,我也赶紧打卡合影。</p> <p class="ql-block">大成门的门殿上面是黄色琉璃瓦斗拱抬梁单檐歇山顶,是清代修葺过的。门楣上挂“大成门”贴金木刻七龙斗匾,此匾为清雍正帝御笔,3个金色大字平均字径1米。除了“大成殿”竖匾,殿外还悬有10块匾额、3副对联,其中门外正中是清雍正皇帝题书的“生民未有”匾额。</p> <p class="ql-block">“大成门的门殿非常威武,是一座五间三启的王府大门。前后都是白石檐柱,门前是两根石刻蟠龙大柱。你若仔细看,那蟠龙爪子上只有四指。按明清规制,只有皇家建筑上的蟠龙才能有五指。</p><p class="ql-block">“这大成殿的盘龙柱子比故宫还有气势呢!”朋友门们脱口而出。一边的我则不停的拍照,几乎上下左右的各个角度都拍摄了几张。“先别忙着拍照,听我讲解完再拍也不迟,要不然,你们这200元的导游费可不是白花了吗?”导游笑着提醒我们。</p> <p class="ql-block">大成门建在六尺高青石台基上。这座台基是两部分,下面是五尺高白石金刚座,这应该是元代的。明弘治时期大规模重建时,白石金刚座上层出涩被拆掉,用青石加高到六尺。这是曲阜孔庙中等级最高的大门基座,比之前那些大门的青砖台基都高级。奎文阁至大成门有青石月台甬道直通,大成门台基前面只有一路白石垂带踏垛,镶有青石双龙戏珠御路丹陛石。大成门前后均有龙柱龙陛,六级台阶中刻陛石,浮雕云龙山水,构图温润流畅,为陛石中的佳作。大成门三字系雍正帝御笔,用以赞颂孔子达到了集古圣先贤之大成的至高境界。</p><p class="ql-block">我们来到这里的时候接近11点钟,导游告诉我们说,11点刚刚好有一场祭孔演出,于是就在大成门前静静等待演出的开始……</p> <p class="ql-block">不多时,随着礼乐声的响起,大型祭孔表演的帷幕也徐徐拉开。一路跟着表演阵容来到大成殿前的台基上,眼前一座金黄琉璃瓦顶的巍峨大殿突兀凌空。导游介绍说这就是和故宫太和殿、岱庙宋天殿并称为东方三大殿的孔庙主殿-~大成殿。大成殿是孔庙的主体建筑,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黄瓦重檐,雕梁画栋,屋檐下有九只神兽,在中国古代只有皇帝才能有使用九只神兽,由此可见大成殿和故宫太和殿是一个等级,孔子达到这个地步,可见古代皇帝对孔子的推崇已经是相当高了。</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大成殿是孔庙的主殿,前檐上方三个大金字“大成殿”匾额,字直径1米,由清代雍正皇帝亲笔题写,取自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的赞誉。</p> <p class="ql-block">台基相连的露台是祭祀时歌舞行礼的场所,而每天上午十一点正,大成殿前还有祭孔演出,是三孔景区内较为大型的一场演出。这里还的捎带说一句,只顾着跟着演出队伍沉浸在祭孔的精彩演出中,没有留意周围的景观,哎,过后才知道,居然错过了杏坛,孔子后人在孔庙中筑就杏坛,只是为了能在庙中祭孔时缅怀夫子有教无类的事迹,兼立诲人不倦之高志。</p> <p class="ql-block">20分钟演出结束后,我们继续进行后续参观。跟着导游走进大成殿前,仔细聆听导游的娓娓道来……</p><p class="ql-block">细看大殿,只见交错的斗栱间皆雕梁画栋,殿四周绕有回廊,廊下环立整石雕刻的28根龙柱,均以整石刻成,这些承以重层宝装、覆莲柱础的石柱高约5.98米,直径约0.8米,原为明弘治年间敕调徽州工匠刻制,清雍正年间火后重建,四周前檐的10根深浮雕石柱则尤为传神,每柱皆为盘绕升腾,两两相对的双龙,双龙中雕刻有四绕云焰的宝珠,柱脚则缀以山石、波涛。</p> <p class="ql-block">仔细观察这10根造型优美生动的龙柱,皆雕刻玲珑剔透,刀法刚劲有力,龙姿栩栩如生,且各具变化,无一雷同。据说乾隆帝来曲阜祭孔时,孔家后人担心皇帝会因此柱超过皇宫气势而怪罪,便将其全部以红绫包裹遮住。所以你们看,这孔庙不仅有‘勾心斗角’美轮美奂的建筑艺术,无处不在的石刻也堪称艺术瑰宝呢……</p><p class="ql-block">尤其是大殿前面的两根石柱,据说能带来好运,我也忍不住去摸一把哦……</p> <p class="ql-block">前檐十柱深雕云龙纹,每柱二龙对翔,盘绕升腾似脱壁欲出,精美绝伦。后檐十八根柱子浅雕云龙纹,每柱有七十二团龙。</p> <p class="ql-block">绕道大殿侧面和后面,这两旁及后檐的18根八棱浅雕石柱都是以云龙为饰,每面浅刻9条团龙,每柱72条,细心的工匠在石柱上记下了雕刻的龙的总数,共1296条。</p> <p class="ql-block">大成殿的上面是黄色琉璃瓦斗拱抬梁重檐歇山顶,这是曲阜孔庙中等级最高的屋顶了。你看它正脊两端的鸱吻,背上插的许逊宝剑是不是直立的?这是清式的鸱吻,看看它的戗脊,仙人骑凤之后居然有九只脊兽,这是帝王等级了!</p> <p class="ql-block">走进了大成殿门口,殿内不允许进入,只能在门口隔着栅栏向内观望,环顾殿内四周,这大殿的藻井枋檩皆饰以金箔贴裹的云龙图案,缭绕的祥云里群龙竞飞,似要腾云破井而出。殿内正中是康熙皇帝题书的“万世师表”和光绪皇帝题书的“斯文在兹”匾额,左手嘉庆皇帝题书《圣集大成》,右手是咸丰皇帝于咸丰元年(1851)御笔题书匾额《德齐帱载》。每块匾额均雕龙贴金,长达6米,高约2.6米。</p> <p class="ql-block">《斯文在兹 》是光绪元年(1875)光绪皇帝亲笔御书。《斯文在兹》语出《论语·子罕》:“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将之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于斯文也;天子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朱熹注曰:“道之显者谓之文,盖礼乐制度之谓。”“后死者”为孔子自称之词。因此《斯文在兹》意指天下所有文化发源于孔子所创立的儒学。</p><p class="ql-block">《万世师表 》是清康熙皇帝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十一月到曲阜孔庙祭祀孔子时御赐。当时康熙皇帝在诗礼堂听完监生孔尚任(孔子六十四代孙)讲完《大学》首章后,在大成殿对孔孟后人及大学生王熙等人宣谕之中讲到:“欲加赞颂,莫能名言,特书《万世师表》四字悬额殿中”。并将所带的曲柄黄盖留下,用于孔庙庙廷飨祀之用。随后又将这块牌匾内容 颁发给全国各地的文庙刻匾恭悬。从康熙皇帝之后,历代皇帝对孔子题匾,均颁发天下文庙。</p><p class="ql-block">“万世师表”语出《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也。”士人有云:“教之以才,导之以德,可以为师矣。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堪作表率。”又有《三国志·魏志·文帝纪》赞誉孔子:“昔仲尼大圣之才,怀帝王之器,可谓命世之大圣,亿载之师表者也。”意思是说孔子是万世千秋的老师和表率。</p> <p class="ql-block">《圣集大成 》是嘉庆皇帝于嘉庆四年(1799)御笔题书。《清史稿》记载:嘉庆四年二月丁丑朔,嘉庆皇帝释典孔子。但没有题匾的记载。登基大典过后,嘉庆就到孔庙祭拜,可以说是“即位亲临”的一位皇帝。</p><p class="ql-block">《圣集大成》出自《孟子·万章篇》:“孔子之谓集大成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也者,终条理也;始条理也,智之事也,终条理也,圣之事也。”这里用音乐作比喻,意指孔子能把古圣贤的美德集于一身,形成自己的学术思想。</p> <p class="ql-block">《德齐帱载》 是咸丰皇帝于咸丰元年(1851)御笔题书。“德齐帱载”语出《中庸》:“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譬如天地无不持载,无不覆帱。”帱,覆盖的意思,言孔子的学术思想和个人品德可以经纬天地,无所不包,完美无缺。</p> <p class="ql-block">殿内正中是十三彩斗栱的单龛,里面供奉有高约3米的孔子塑像,其头戴十二旒冠冕,身穿十二章王服,手捧镇圭,宛如古代天子礼制。孔子龛前两柱各雕一条绕柱盘旋、姿态生动的降龙。孔子塑像两侧为四配,东位西向的是复圣颜回和述圣孔伋,西位东向的是宗圣曾参和亚圣孟轲。再外为十二哲,东位西向的是闵损、冉雍、端木赐、仲由、卜商、有若,西位东向的是冉耕、宰予、冉求、言偃、颛孙师、朱熹。四配塑像均坐高2.6米,十二哲塑像则稍微矮一些,坐高约2米,他们均被置于玲珑精美的九踩斗栱木制贴金神龛内,两位一龛,16位先哲皆头戴九旒冠,身穿九章服,手执躬圭,一如古代上公礼制。”导游详细的讲解着大成殿内的陈设。</p> <p class="ql-block">神龛旁边的红柱上悬挂着一幅楹联:</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气备四时与天地鬼神日月合其德</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教垂万世继尧舜禹汤文武作之师</p><p class="ql-block">此联意为:孔子道德崇高,气度弘远。其德行与天地相合,其光辉与日月相等,其奖罚与鬼神所降得吉凶相应,其进退与四季代谢一样井然有序,孔子思想教育永垂万世,孔子是继承了尧舜禹汤、周文王、周武王所有人的思想于一身而成为万世师表。</p><p class="ql-block">在大成殿内分别由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等8位清帝题写<span style="font-size:18px;">10块牌匾</span>,其中乾隆一人就写了3块;3副楹联也皆为乾隆手书,显示了他们对孔子的推崇和各自的书法功底。这些满族统治者,个个满腹经纶,翰墨淋漓,足见中华文明博大精深融汇贯通。书到用时方恨少,相比于古人的满腹经纶,让我觉得汗颜,仅有的内容还是借助导游的讲解和强大的度娘艰难的记录下来。其它的牌匾和楹联,如果感兴趣大家自己可以去了解一下哦。哎,着实让人有点惭愧……</p> <p class="ql-block">除了龛前供桌、香案上摆放的祭祀时使用的笾、豆、爵等礼器,殿内还陈列着祭祀孔子时中和韶乐乐器和舞具。</p> <p class="ql-block">诗礼堂是为纪念孔子教育其子读书建了“诗礼堂”,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字礼无以立”,意为不学诗不会讲话,不学礼不懂得如何立身事。诗礼堂内有著名雕刻家石可先生刻制的仿汉画石刻“圣迹图”。</p><p class="ql-block">诗礼堂最初是宋真宗赵恒谒孔庙时的休息处,随后做了孔氏后人祭孔时的斋房,领祭者大祭之前在此斋戒三天。明弘治年间改建成现在这样,称作诗礼堂,清雍正时期有修葺。诗礼堂意为纪念孔子教子读《诗》《礼》,他这个独子叫孔鲤。据说孔子六十四代孙做有《桃花扇》的清初著名戏剧家孔尚任曾在此为康熙帝讲经书,颇得康熙称赞,调其赴京做国子监博士,坐堂讲经。乾隆最崇拜康熙爷爷,他也来此游过,并题匾挂上了后檐枋。</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孔子故宅遗址,诗礼堂后面有一座墙,他们说这是孔子家的墙,就是曾经挖出藏书的那面墙。墙前面立了一座“鲁壁”碑。据说孔子的书曾经为避免战乱损毁而藏入其中孔子九代孙孔鲋藏书的地方名“鲁壁”,现在看到的经书,立头功的应为“鲁壁”。</p> <p class="ql-block">鲁壁前面还有一口井,传说那是孔子家故井,上面盖着盖儿,不知里面还有水否?井边立着一块御碑,上面刻着乾隆帝的《故井赞》。</p> <p class="ql-block">放慢脚步👣,静静矗立于孔庙红墙金瓦前,在阳光的轻抚下熠熠生辉,似在诉说着岁月的辉煌。目光所及古柏参天,枝干扭曲盘旋,宛如老者在沉思,它们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变迁。大成殿庄严肃穆,殿内孔子像令人心生敬仰,那精美的藻井、绚丽的彩绘,无一不是古代工匠技艺的极致展现。穿梭于碑刻之间,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对孔子的尊崇尽在其中。也就是这样的一座曲阜孔庙,承载了一代又一代华人的精神记忆,也成了许多人的心中的文化图腾。</p> <p class="ql-block">总之,山东孔庙作为儒家文化的圣殿和旅游胜地,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更彰显着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活力。</p> <p class="ql-block">出了孔庙,前行不远来到孔府,一提到孔府,大家脑海里是不是就浮现出了那庄重肃穆、充满历史底蕴的画面?没错,孔府,这个被誉为“天下第一家”的地方,不仅是孔子嫡长子长孙居住的府第,更是儒家文化的重要象征。今天,就让我带着大家一起,走进这个充满故事和传奇的孔府,一起探秘它千年的儒家文化传承。孔府即“衍圣公府”,它规模宏大,占地240亩。前为官衙,后为内宅,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典型的衙宅合一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孔府,坐落在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的鼓楼大街,与曲阜孔庙、孔林并称为“三孔”。这地方,可不是一般的府邸,它可是有着上千年的历史沉淀,见证了孔氏家族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与发展。一走进孔府,你就能感受到那股浓浓的历史气息,仿佛穿越回了古代,成为了孔家的一员。</p><p class="ql-block">来到孔府门口,抬头这两个“聖府”二字,是明朝权臣严嵩所写,严嵩人奸字不奸,他不仅在这里写,还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提字,大家知道是什么吗?它就是“六必居”,大家知道写给谁的了吧……</p> <p class="ql-block">往下看是孔府门口的一副对联,号称天下第一联,写这幅对联的人是纪晓岚,你看……</p><p class="ql-block">上联: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共府第</p><p class="ql-block">下联: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p> <p class="ql-block">“这副文佳字美的对联相传为乾隆时期‘天下第一才子’纪晓岚手书,其中上联的‘富’字最上面缺了一点,所谓‘富’字无头,寓意孔府的富贵世代相传,永无止境;下联的‘章’字下面一竖通到上面立字,意思是孔府的文章可以通达天下,对联上的‘与国咸休’,显示了孔府在政治上的显赫地位;‘同天并老’则极力表明了儒家思想光辉永存,万古长青。这对联,不仅道出了孔府的地位与荣耀,更彰显了孔子及儒家文化的深远影响。</p> <p class="ql-block">穿过这道门,院子中间一棵巨大的槐树,那么门前种棵槐升官又发财,在古代官宦人家院子里会种,但是寻常老百姓人家不多见,你看这里天下第一府,自然要种一棵槐树,希望他们的子孙可以代代相传。</p> <p class="ql-block">过了大门,咱们就来到了二门。这二门啊,也是很有讲究的。它是孔府中路的第二道大门,建于明代,门楣上高悬着明代诗人、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李东阳手书的“圣人之门”竖匾。这匾额,不仅是对孔府的赞誉,更是对孔子及儒家文化的崇高敬意。正门左右各有腋门一座,耳房一间。在封建社会,平时人们只允许走腋门,正门是不开的,以示庄严。现在咱们能堂堂正正地从正门进去,可真是幸福啊!</p><p class="ql-block">此门建于明代,下有阀阅承托,门柱有石鼓夹抱。门楣上高悬明代诗人、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李东阳手书“圣人之门”竖匾。</p> <p class="ql-block">入“圣人之门”,迎面看见一座宛如“照壁”般独立院中的木构屏门~<span style="font-size:18px;">孔府仪门,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建,因额悬明世宗朱厚璁御赐“恩赐重光”匾而得名,习称仪门或塞门。</span>从导游的口中得知,此门建于明弘治年间。其顶覆灰瓦,门的四周不与垣墙连属,类似遮堂门。门楣因悬明世宗亲颁‘恩赐重光’匾额,故称‘重光门’。门的四根圆柱下有石鼓夹抱,上面承托着彩绘屋顶,前后各缀有四个倒垂的木雕贴金花蕾,故又称“垂花门”。</p> <p class="ql-block">明朝皇帝朱厚璁赐了一块匾“恩赐重光”悬挂这里,因此叫做“重光门”。</p> <p class="ql-block">继续往前走,来到孔府的大堂,这里是衍圣公升堂断案的地方,身后的八宝暖阁,上面锈的是一品文官才有的仙鹤,所以在明清时期,衍圣公是正一品官的待遇。从唐代起,朝廷就规定曲阜县令由衍圣公兼任。明代以后,规定由衍圣公保举孔氏族人兼任。所以这里除了是当年衍圣公迎接皇帝钦差、宣读圣旨、袭封大典、及节日、寿辰举行仪式的地方,也是申饬家法族规、审理重大案件的地方。</p><p class="ql-block">大堂正中悬“统摄宗姓”匾,上刻清世祖顺治要衍圣公“统摄宗姓,督率训励,申饬教规,使各凛守礼度,无玷圣门”的谕旨,规定了衍圣公在孔氏家族中的种种特权。</p><p class="ql-block">大堂中央绘流云、八宝的暖阁正中太师椅上披铺一张斑瓓虎皮,椅前狭长高大的红漆公案上,摆着文房四宝、印盒、签筒。</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大堂东西两侧按清代定制陈列了部分仪仗,有金瓜锤、朝天蹬、钩镰枪、龙抢、云牌、云锣、龙旗、伞、扇以及“回避”、“肃静”“袭封衍圣公”“紫禁城骑马”等官牌,衍圣公出行时全套仪仗共五百余件,</span>所有的仪仗如果排开的话长度多大一里路,如果衍圣公出行仪仗队伍要打开,什么待遇呢,就是文官下轿,武官下马。</p> <p class="ql-block">这些诸多赏赐都是衍圣公身份地位的象征,含金量最高的一块是最前面这块袭封衍圣公。衍圣公是一个爵位,这是宋仁宗封孔子的第46代孙孔宗愿为第一任衍圣公,取衍袭圣意之意,从他开始一直传承到第77代孙孔德成,所以说接近880年的时间,皇帝换了几次,朝代几经更迭,但是衍圣公只姓孔,你说这个牛不牛?</p> <p class="ql-block">一走进二堂,你就能感受到那股文雅的气息。</p> <p class="ql-block">“你们看到没有?这大堂之后有一通廊与二堂相连,两堂呈“工”字形。通廊里有一条大长红漆凳,称‘阁老凳’。</p> <p class="ql-block">好多朋友走到这个地方看见这个长凳子都会忍不住坐上去休息一下,这条凳子它有来历,这条凳子叫阁老凳,也叫冷板凳。相传当年,严嵩把自己的孙女嫁给了第64代孙衍圣公孔尚贤,严家和孔家就结为了姻亲,因为历史上严嵩恶贯满盈、罪恶滔天,在他到台以后,严嵩不死心,还在垂死挣扎,因此他来到孙女婿家,希望衍圣公能够帮自己说说好话,可是来到这里,家人告知他衍圣公不在家出门了,那么严嵩还是不放弃,他就在这个地方等着,可是左等右等都不见回来,此时此刻,严嵩心里明白了,万般无奈之下只能离开。严嵩走后,孔府的下人就想,严嵩你作恶多端,今天走如此下场,就把他坐过的凳子戏称为阁老凳,也叫冷板凳。</p> <p class="ql-block">再往里走,咱们就来到了二堂。这二堂啊,也叫后厅,明代建筑,是当年“衍圣公”会见四品以上官员及受皇帝委托每年替朝廷考试礼学、乐学童生的地方。另外在大堂接见高级官员礼毕后也在二堂奉茶。以前孔府在科举制度的时代里,朝廷对孔府特别优惠。每年科举都给孔府一定的免试名额,一般由四品 至七品,名额的多少不等,此名额由“衍圣公”推荐任命,并且可以出卖,由此可知其特权的程度是世间无比的。二堂东间为启事厅,负责收发公文,内禀外传;西间为伴官厅,负责衍圣公进京朝觐事宜。</p> <p class="ql-block">巨匾木刻贴金、群龙围绕,“节并松筠”为康熙手书。这些匾额是对儒家圣地和孔府主人的赞颂之词,孔氏族人深感荣幸之至,故而高悬于此。</p><p class="ql-block">“诗书礼乐”匾额,是清乾隆皇帝于乾隆十三年(1748)御书颁赐给孔府的。乾隆是一位尊孔崇儒的皇帝,在位六十年,曾先后多次来到曲阜进行祭孔。乾隆每次到曲阜,都留下了许多御书,在这些御书中,“诗、书、礼、乐”这四个字出现的频率极高。</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0, 0, 0); font-size:18px;">此外,在退堂的西侧屋内,还收藏了七块石碑,而且这些石碑也都大有门道。</span>其中慈禧太后手书的“寿”字碑、“九桃图”、“松鹤图”等,是衍圣公孔令贻及其母、其妻于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赴京为慈禧祝寿时受赏的礼物。</p> <p class="ql-block">七块石碑中,有三块是福寿碑,一件是嘉庆皇御赐的“寿”字碑,另外一件是道光皇帝御赐的“福寿”字碑,还有一块是慈禧太后赏赐的“寿”字碑。 在古代社会中,皇帝从来没有给大臣官员赏赐过福寿碑,因为送出福寿碑就寓意着把自己的福寿送走了,您说哪个皇帝愿意呢?然而,唯独衍生公是一个例外,由此也说明孔子的影响力,能让后代子孙在帝王哪里得到非同一般的待遇。</p> <p class="ql-block">这是嘉庆皇御赐的“寿”字碑。在古代社会中,皇帝从来没有给大臣官员赏赐过福寿碑,因为送出福寿碑就寓意着把自己的福寿送走了。</p> <p class="ql-block">这是道光皇帝御赐的“福寿”字碑。然而,唯独衍圣公是一个例外,由此也说明孔子的影响力,能让后代子孙在帝王那里得到非同一般的待遇。</p> <p class="ql-block">这是慈禧太后赏赐的“寿”字碑。据史料记载,光绪十九年(公元1894年)是慈禧太后的六十大寿,当时的衍生公是孔子的七十六代孙孔令贻,他携妻子和母亲一家人都上京为慈禧太后祝寿。于是,慈禧太后一高兴,便写了这块“寿”碑赏赐给孔令贻,并且“寿”碑中也还大有学问。</p><p class="ql-block">慈禧太后赏的“寿”看起来很奇怪,既不是行书,也不是草书,只有远看字体的轮廓才感觉像一个“寿”字,如果走近了再看就感觉不像,反倒觉得是某一种合体字。后来,专家们经过研究发现了其中的奥秘,原来“寿”不单单是一个“寿”,它其实是“大好山河”四个字拼凑的。上部是“大”,中部是“好”,中下部是“山”,下部是“河”。由此可见,慈善太后对衍圣公万般恩宠,不仅赏赐了“寿”碑,其实还赏赐了清廷的“大好山河”,也堪称是前无古人的恩典。</p> <p class="ql-block">“这个寿是一笔而成的,而且其中包含‘大好山河’四个字。”导游特意指了指那个“寿”字碑。可能是太后的书法造诣太高,以至于我俩端详了半天也没有看出门道。</p> <p class="ql-block">慈禧太后御赐仙桃御碑</p> <p class="ql-block">慈禧太后御赐松鹤延年图御碑</p> <p class="ql-block">咸丰皇帝御笔赐衍圣公孔繁 👌 御碑</p> <p class="ql-block">这二堂后面还有一块正对三堂大门的太湖石,取‘开门见山’之意,意思就是告诉那些来孔府办公事的人,讲话不要拐弯抹角,兜圈子,要像君子一样坦坦荡荡。</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这边走到二堂之后,就见一处不大的庭院中两棵冲天而立、挺拔并列苍桧,遮天蔽日的苍桧下,6个石雕盆内各立一块玲珑剔透的太湖石。</p> <p class="ql-block">过二堂就来到三堂,三堂也叫退厅,是衍圣公处理家族内部纠纷和处罚府内仆役的场所。此院东西配房各有一进院落,东为掌管公府地亩册契的册房,内为掌管公府总务、财务的司房;西为当年公府存放文书档案的书房。</p> <p class="ql-block">三堂明间正上方悬有乾隆御笔 “六代含饴”雕龙贴金木制巨匾。“此匾是乾隆赐给孔子六十七代孙孔毓圻夫人黄氏的。这时期的孔府人丁兴旺,孔府上下老幼共有六代人(六世同堂),祖孙几代欢聚一堂,皇帝也很羡慕这‘天下第一家’的天伦之乐,故乾隆帝来曲阜祭孔时写下了此匾。”六代是指六世同堂,饴是曲阜当地的特产高粱饴,甜甜软软的,其实这四个字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家是讲情的地方,不是讲理的地方,以和为贵,希望他们一家人能够生活幸福甜蜜。</p> <p class="ql-block">清乾隆皇帝御笔“六代含饴”匾额下面,是康熙皇帝为孔府御笔文章。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圣祖玄烨亲临曲阜祭祀孔子。在曲阜,他向孔子行三跪九叩之礼,使得当时朝野震动。同时,玄烨这次曲阜之行,也留下了许多的墨迹诗文。</p> <p class="ql-block">往前走,看见一块石头,据说是搓衣板……哈哈,看看是谁跪的呢?一种说法就是孔家人犯了错,在这个地方领罚。还有一种说法就是这里有许多公文,古代的公文用墨写完后墨迹未干,在这地方晾一晾。</p> <p class="ql-block">再往里走就是孔府的内宅,孔府内宅一般人是不能进入的,如果未经允许擅闯内宅,那后果是很严重。</p> <p class="ql-block">这个东西曾经上过央视的一个节目,大家猜猜这个是干什么用的呢?</p><p class="ql-block">“你们看,这门的西侧还有一个露出墙外特制的水槽,也叫石流,因为府内规定挑水夫不得进入内宅,所以这些杂役来到孔府后只把水倒入槽内,隔墙流入内宅,再由内宅女仆隔墙接收,但是水孔是拐弯的,防止外面人窥探到里面。</p> <p class="ql-block">这是内宅里面接水口,你看,这个地方拐了一个弯,防止外面的人像里面偷窥。</p> <p class="ql-block">进入内宅门,墙上有一幅彩色壁画,称为“戒贪图”。</p> <p class="ql-block">画中貌似麒麟的动物,就是传说中的“贪”。是天界中的神兽,是龙生九子中的第九子,虽然状似麒麟,但是其本质与麒麟有着天壤之别。麒麟为仁兽,造福人类,所以说民间有麒麟送子的传说。只要麒麟出现,就是美好的兆头,一定会给人们带来喜庆吉祥。而犭贪则是贪婪之兽,其生性饕餮,贪得无厌。壁画上“贪”<span style="font-size:18px;">四周的彩云中,全是被其占有的宝物,包括了“八仙过海”中的八位神仙赖以漂洋过海的宝贝应有尽有。但它并不满足,仍目不转睛的对着太阳张开血盆大口,妄图将太阳吞入腹中,占为己有。可谓野心极大,欲壑难填,最后落了个葬身大海的可悲下场。衍圣公画此图于内宅门口壁上,是提醒自己、家人并告诫子孙为官清正廉洁,常怀律己之心,不要贪得无厌。</span></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前上房,是孔府接待至亲和近支族人的地方,也是本府举办婚丧嫁娶礼仪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咱们再来看一下悬挂在中堂的“寿”字,它为什么挂在了这儿呢?这正中间的大‘寿’字很有来头,为慈禧太后亲笔。,条案上东边放一瓷花瓶,西边放一面镜子,别小看这样的布置,这可是大有讲究的,花瓶和镜子寓意“平静”,中间再放一个时鸣钟,寓意就变成了“终生平静”,为典型的“东瓶西镜”。</p> <p class="ql-block">这这里面的布置是第76代孙衍圣公孔令仪母亲过80大寿的地方。明间敞亮的前上房正中高悬“宏开慈宇”的大匾,中堂之上挂有一幅大大的“寿”字。室内家具精美,文物古玩,琳琅满目。</p> <p class="ql-block">这块“宏开慈宇”匾也颇有来历,据孔府档案记录,1925年因军事紧急,连日枪声隆隆,时有兵队抓人牵牛,民人惊恐。末代衍圣公孔令贻的太太陶氏为力保林庙,外与军队方面接洽,内则成立团防局禁止溃军入城扰民,于是周边宁阳、泗水、邹县、滋阳四县民众多有避居曲阜者,战事平息后为表谢意,便送了陶氏这块匾。”</p><p class="ql-block">但是外界也有关于这位末代孔府当家人的非议。比如说其善妒,经常虐待、毒打末代衍圣公的姨太太王氏。陶氏的阴险凶暴在孔氏家族中尽人皆知。曲阜老百姓甚至送给她一个‘母老虎’的绰号。也是这位陶氏,最终用一碗毒药害死了为孔令贻生下遗腹子孔德成的王氏…可怜的王氏虽然为末代衍圣公延续了香火,最终只落得孔林角落里的一堆黄土,连墓碑也没有……”</p><p class="ql-block">导游的介绍或许是真的,不得而知,但使得我和朋友对着诺大的前上房叹息了很久,庭院深深深几许,即使富贵、显赫如孔府,原来也不仅仅有光鲜、儒雅的外衣,更有不为人知的心酸和阴谋、暴力。</p> <p class="ql-block">穿过前上房,过一道低矮的小门,便进入了一处苍松挺拔、有鱼池、东西对列的恬静小院。</p><p class="ql-block">院内一座二层7间前出廊的楼阁赫然耸立。这座二层小楼的东西两侧各有二层前出廊的配楼各3间,导游介绍这是前堂楼,是中国典型的王公贵族的起居室。衍圣公和夫人、小姐们当年就住在此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过前堂楼便进入后堂楼院。此楼是孔子七十七代孙、最后一位衍圣公孔德成和夫人孙琪芳当年的住所。孔府这前为父亲居室,后为儿子的住所布局,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父子相随的思想。</p><p class="ql-block">后堂楼为清光绪12年重建,形制与前堂楼同,与前堂楼是相对应的。堂中陈列着孔德成结婚时友人赠送的字画、礼品。房屋正中挂有国民党主席林森题写的“瑞应睢麟”横幅,还有许永昌、沈鸿烈等民国要员题写的对联,中堂则是一个大大的“囍”。正中条几上放有双凤银鼎等。</p><p class="ql-block">孔德成出生在1920年,当时其父已经去世两个月。前面已经提到了,他是末代衍圣公的遗腹子。蒋介石在1935年将衍圣公的爵号改封为“大城至圣先师奉祀官”,由孔德成世袭,并享受特任待遇。孔德成的妻子孙琪芳为清咸丰年间状元孙家鼐的孙女。他二人结婚的新房就设在后堂楼。蒋介石当年因西安事变没能来曲阜参加婚礼。后来因为抗战爆发,结婚不到半年的孔德成奉令离开孔府前往武汉,其后再随国府西迁重庆,最后又跟着溃败的国民党政权到了台湾。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后堂楼布置,就一直保留着最后一任衍圣公离开时大婚的场景了……导游不无叹息地解说道。</p> <p class="ql-block">孔府之内一草一木,一砖一瓦皆有故事,能够保留的题字、条幅等等,更是精品中的精品,不仅是儒家思想的传承,更是古人的智慧和历史。</p> <p class="ql-block">一路走走停停,来到孔府的后花园,也叫铁山园,因为孔府第72代孙衍圣公孔庆镕得到了几块陨石,但是他不知道是陨石,就给它取名为铁山,所以就把这个园子称为铁山园,这个园子当中有三大看点。走一起去看看吧……</p> <p class="ql-block">第一个看点就是这棵槐树,五棵柏树中间抱了一棵槐树,叫做“五柏抱槐”。这一树五枝的柏树中生一株槐树,名“五柏抱槐”。此树高大葱绿,枝叶茂盛,正如一首咏叹“五君子柏”的古诗赞美的那样:五干同枝叶,凌凌可耐冬。声疑喧虎豹,形欲化虬龙。曲径阴遮暑,高槐翠减浓。天然君子质,合傲岱岩松近。象征着孔氏一族风雨同舟抱团发展。</p> <p class="ql-block">看见这几块石头了吗?这就是第二个看点,铁山园的名字就是由此而来,这是天外飞石,可是那个时候人们不知道这是陨石,就给它取了名字叫铁山。</p> <p class="ql-block">最后一个看点就是这幅画,相传这幅画是孔家的一个下人所画,但这幅画很有意思,就只要你是在180度的范围内,无论你从哪个角度看你会发现上面这条路始终是对着你的,这叫做天无绝人之路。</p> <p class="ql-block">你知道吗?孔府不仅是中国规模最大、时间最久的封建贵族庄园之一,更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孔府还是儒家文化的重要象征呢!它体现了尊孔崇儒的价值观和教育传统。在孔府里,你可以深入了解孔子及其家族的生活环境和教育方式。你能想象吗?在那个年代,孔氏家族就如此重视教育和文化传承,真是让人敬佩得五体投地!</p> <p class="ql-block">踏入孔府,庭院重重叠叠,仿佛进入了一座文化迷宫。仪门矗立,彰显着威严与等级。大堂之上,曾经的政令宣读仿佛犹在耳畔。后花园里,亭台楼阁、假山水池相映成趣,一步一景,尽显江南园林的婉约与北方建筑的大气融合之美,让人不禁感叹孔氏家族曾经的荣耀与辉煌。</p><p class="ql-block">如果你还没有去过孔府的话,那就赶紧去吧!我相信啊,你一定会喜欢上这个地方的!我也相信啊,每一个来过孔府的人,都会被它的魅力和内涵所深深吸引。</p> <p class="ql-block">离开孔府,接着马不停蹄来到孔林,孔琳亦称“至圣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专用墓地,也是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的家族墓地,林墙周长7千米,内有古树2万多株,是一处古老的人造园林。孔子死后,他的弟子从全国各地带来奇花异木来此种植,此后,随其地位的逐步提高,其规模也越来越大,明永乐年间扩大为十八顷。清康熙时期拟扩大到三千亩,现孔林内有树木十万多株,成为中国最大的人工园林。</p> <p class="ql-block">通过检票口,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乘坐景区小交通,很快就来到了孔林的一架风格简洁古朴的石牌坊下。</p><p class="ql-block">此坊为四柱三檐,八棱柱冲天,柱顶雕刻独角披麟、仰天蹲座的石兽。两面坊额各刻“洙水桥”三个端庄雅正大字,北面署明嘉靖二年衍圣公孔闻韶立,南面署雍正十年年号。气度不凡的“洙水桥”三字虽说被凿掉题款,但普遍认为是明代权相严嵩所书。</p> <p class="ql-block">这时候定睛看去,坊北果然有一券隆起如虹的石拱桥架于洙水之上。此地原是鲁国都城的北护城河地段,修桥之后成为往返主墓区的必经之路。石桥始建年代不详,据考证应该在金代以前,现为明代重修,桥上有青石雕栏。由于桥面很高,遮住人们北望视线,桥后的孔子墓园便愈发显得神秘。</p> <p class="ql-block">洙水桥往北不远就是始建于东汉永寿年间的孔子墓园大门。</p> <p class="ql-block">这面阔三间、绿瓦覆顶的墓门建于高台之上,两侧出八字墙,由于不上台阶看不到墓园深处,所以也叫“挡墓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跨入墓门,神道悠长,两侧石兽守护,庄严肃穆之感油然而生。</p> <p class="ql-block">走在通往孔子墓的神道上,但见墓园红墙环绕,墓门后孔子墓的专属神道二侧松柏深深,两旁立有宋宣和年间所设四对石像生。最前面的一对简朴华表为墓地的标志,以示天门。这华表与明清望柱式样不同,并没有云板和繁复的纹饰,八棱素柱的莲花柱头上雕一鼓腹缩口花瓶,显示出宋代“典雅、简洁”的艺术审美情趣。</p> <p class="ql-block">一对形象似豹的文豹。此豹虽腋下喷火,神威异常, 但全无凶狠狡黠之态,憨厚温顺里透出文质彬彬的神情,宛如一对可爱、通灵的宠物。用以说明孔子学说不但传播于普世人间,而且可教化世间万物生灵知礼守节,一心向善。</p> <p class="ql-block">再往前走就是一对形似麒麟的甪端(lù duān)。一位女导游正对一群游客大声地解说,她说这种神兽能日行一万,夜行八千,且能通晓四方语言,孔子当年就是驾驭此兽周游列国的。我和朋友都是不信的,当年孔夫子可是坐着牛车一路风餐露宿、颠沛流离的,否则也不会周游列国耗费了13年的光阴。</p> <p class="ql-block">甪端后面是一对侍立“翁仲”。其中文翁仲执笏,武翁仲按剑。这源自秦代守边骁将的文武二神已非宋代原物,因为是清雍正年间重刻,高大的体量远大于两对瑞兽。</p> <p class="ql-block">一对侍立“翁仲”后面就是享殿。此殿始建于明弘治年间,面阔五间,深三间,清雍正十年(1732年)重建时改覆黄色琉璃瓦。这座歇山顶的大殿前后皆有廊式木架,檐下用重昂五踩斗栱。殿内现存清帝弘历手书“谒孔林酹酒碑”,中有“教泽垂千古,泰山终未颓”等诗句。这里既是孔子的享殿,也是整个孔林的享殿。孔氏后人祭祀时排摆香坛,宣读祭文也是在这个地方。</p><p class="ql-block">解放战争时期,朱德总司令曾在此殿召开过重要军事会议,也正因如此,大殿在那个特殊年代逃过了一劫幸存下来。</p> <p class="ql-block">文翁仲</p> <p class="ql-block">武翁仲</p> <p class="ql-block">此殿始建于明弘治年间,面阔五间,深三间,清雍正十年(1732年)重建时改覆黄色琉璃瓦。这座歇山顶的大殿前后皆有廊式木架,檐下用重昂五踩斗栱。殿内现存清帝弘历手书“谒孔林酹酒碑”,中有“教泽垂千古,泰山终未颓”等诗句。这里既是孔子的享殿,也是整个孔林的享殿。孔氏后人祭祀时排摆香坛,宣读祭文也是在这个地方。</p><p class="ql-block">解放战争时期,朱德总司令曾在此殿召开过重要军事会议,也正因如此,大殿在那个特殊年代逃过了一劫幸存下来。</p> <p class="ql-block">享殿右后另有一座灰瓦攒尖顶的方亭,称“楷亭”。亭内石碑上刻有一截楷树枯树桩。孔子死后,弟子们纷纷从家乡带来特有树种栽植在孔子墓周围,以寄托哀思。学生子贡也从卫国赶来奔丧,将一棵楷树苗栽于其师墓旁,后成大树。这棵楷树木质坚韧,树干挺直,更因其生长在圣人墓旁,并与生长于周公墓前的模树一起,贡献出一个词“楷模”,以称赞那些品德高尚、受人尊敬的榜样人物。</p> <p class="ql-block">清康熙间,这巨大的楷树遭雷火焚死,仅存一截树桩。后人将枯干图象刻于石上,并盖了间小亭纪念,称“子贡手植楷”。这里的“植”字少一横,据说是因为孔夫子仙游之际,子贡在南方未能及时赶回,所以少了一个笔画。</p> <p class="ql-block">再往后走就是孔子墓园。地处孔林中心的孔子墓园里有呈“品”字分布的孔子祖孙三代的三座大墓,此布局寓意“携子抱孙”。“品”字三墓里最前面的是孔子嫡孙孔伋( jí)墓。</p> <p class="ql-block">孔伋,字子思,是孔子后人中最著名也是最有成就的一位。他继承了爷爷的学说并独有建树。儒家最重要的经典“四书”中,孔子著“论语”,孔伋编“中庸”,爷孙俩就占据了半壁江山。而且儒学另一座高峰孟子也曾受业于孔伋,并将孔伋的思想发扬光大,成就了著名的儒家学派“思孟学派”。</p><p class="ql-block">孔伋也是唯一荣获“圣人”封号的孔子后人。元至顺元年(1330年),孔伋被封为“沂国述圣公”,孔氏后人则尊称其为“三世祖”。刚才说到孔子享殿前已非宋代原物的那对“翁仲”,就是孔子后人出于对这位“沂国述圣公”的尊崇,“移花接木”到孔伋墓前的。</p> <p class="ql-block">“品”字三墓里,孔子墓右边是孔子儿子孔鲤墓。孔鲤墓前有石碑2通。前碑正书“泗水侯墓”为明代所立;后面篆书“二世祖墓” 小碑为五十一代衍圣公孔元措于1244年所立。碑前有石供案,砖砌拜台等。</p><p class="ql-block">孔鲤是孔子的独生子。其出生时因国君鲁昭公送来一条大鲤鱼表示祝贺,孔子便给儿子起名孔鲤。为避祖先名讳,孔氏祭祖时从不用鲤鱼而用鲫鱼,而且曲阜及周边地区仍称鲤鱼为“红鱼”。</p><p class="ql-block">当年孔子周游列国为理想奔走呼号,孔鲤因一直持家奉母,一生并无建树,只因是圣人之后,故被宋徽宗封为“泗水候”,孔氏子孙则尊其为“二世祖”。</p> <p class="ql-block">孔子墓西侧还有三间小屋,相传是子贡守墓的地方。</p><p class="ql-block">史载孔子死后,众弟子在墓地周围结庐建屋守墓三年,到期后相诀而去,唯子贡哀思未尽又在此独守三年。想当年守墓条件不过以芦苇、茅草遮风寒而已,而子贡竟在此艰苦环境下独守六年之久,师生情谊确实感人。</p><p class="ql-block">有感于子贡的重情重义,明朝时,朝廷为表彰这位“尊师楷模”的事迹,特建砖屋三间,立 “子贡庐墓处” 碑一块,令后世瞻仰、铭记。</p> <p class="ql-block">品”字三墓的后面一座大幕就是孔子墓。此墓地处孔林中心,外形似一隆起的马背,称马鬣封。花棂矮墙围起来的圆丘就是孔子墓冢。其封土直径约30米,高约5米,设有两通石碑、石供案、石鼎、石拜台等。墓周环以周长里许的红色垣墙。而据记史书载,孔子下葬时并没这么气派,不过是弟子们一人一抔黄土筑起的一个土堆而已。后来随着孔子地位不断抬高,其墓地规模也被不断扩大,终成今日规模。孔子墓前的石拜台初为汉修,唐时以泰山封禅石筑砌,明清时又予扩建。</p> <p class="ql-block">我们正仔细地察看碑文,后面就“呼啦啦”地围上一队旅游团。只听一位嗓音沙哑的女导游绘声绘色地向大家介绍起来:“你们看,这孔子墓前是不是有高低各异的二通石碑啊?!前碑篆书“大成至圣文宣王墓”,为明正统八年(1443年)所立;后碑篆书“宣圣墓”,为1244年孔子五十一代孙衍圣公孔元措立。因为孔子的封号越封越高,到了明代已经‘封王’了。所以这前碑篆书最后的‘王’字特别长,以至于被石台遮住了下部,使前来拜祭的人初看以为是个‘干’字。这是因为皇帝也会前来祭祀,皇上可以拜师但不能拜王,所以写成这样的。抓紧时间拍照!现在就跟我去看看孔令贻墓和于氏坊!看着匆匆远去的背影,我们庆幸没有跟着旅行团,可以细细的品鉴这些字里行间的精髓……</p> <p class="ql-block">看完孔子墓,曲阜三孔就基本转完了,这曲阜三孔的内容太多,信息量太大,我呢,也只是粗略的看了一些它们的皮毛,无法理解其中的精髓所在,等以后有机会吧,再来拜见圣人孔子……</p> <p class="ql-block">漫步在孔林之中,墓碑林立,每一块都承载着一个家族的故事与传承。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似在低语着那些被尘封的往事,对先人的敬意在此刻弥漫心间。</p> <p class="ql-block">曲阜三孔,是历史的沉淀,是文化的瑰宝。在这里,你可以放慢脚步,让心灵与千年儒韵对话,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曲阜此行不仅是一场旅行, 更是与孔子的跨时空对话。</p><p class="ql-block">因为时间关系,这些墓群,我们只能匆匆一瞥,便“火速”离开了孔林,打车奔孔子博物馆而去。</p> <p class="ql-block">从孔林出来,已经是中午1点多了,那就就近解决一下午餐吧,一会还要去孔子博物馆,抓紧时间喽……</p> <p class="ql-block">曲阜熏豆腐又称“孔府熏豆腐”。其表面坚硬,内部却保持了豆腐的细腻、滑嫩。除了独特的豆香,入口还有一层因熏制带来的独特烟熏味,让人在回味无穷的同时也感受到曲阜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传承。</p> <p class="ql-block">孔子博物馆就在曲阜城中轴线南端的孔子大道100号,离孔林有将近7公里的路程,打车不到一刻钟就到了。</p> <p class="ql-block">我们看看手机已经下午快3点了,只有1个多小时的时间了,便决定在有限的时间内只捡“镇馆之宝”细细游览,其它展品一律“走马观花”。</p> <p class="ql-block">这座仿汉式建筑里的布展以“大哉孔子”和“诗礼传家”为常设内容。“大哉孔子”基本陈列由序厅和五个部分构成,序厅通过多媒体投影对孔子进行了总括性介绍,五个部分内容分别为孔子的时代、孔子的一生、孔子的智慧、孔子与中华文明、孔子与世界文明。“诗礼传家”基本陈列展分余荫百世、孔府档案和阙里遗风三个单元,展出了很多孔府旧藏。</p> <p class="ql-block">孔子博物馆最惊艳的就是这套上过央视《国家宝藏》节目的“商周十供”。</p><p class="ql-block">当年乾隆亲临曲阜祭孔,发现孔庙、孔府的祭祀礼器都太过“普通”,完全配不上“孔圣人”,回京后就命内务府从宫中挑出10件商周时期不同形制的青铜器赏赐给孔府。</p><p class="ql-block">这套“商周十供”包括木工鼎、亚弓觚、方鼎、饕餮甗、牺尊、伯彝、宝簠、蟠夔敦、夔凤豆、父已卣。其中木工鼎、亚弓觚、父已卣为商代遗物, 剩下的为周代所造。分为2件盛酒器、1件饮酒器、3件烹煮器、4件盛食器。“十供”或是布满绿锈红斑,或是采用嵌金银工艺,皆精美异常。每件缺盖青铜器均加做了镶有精美镂雕玉钮的木盖,全套10件皆配有精雕细刻的紫檀底座,上刻「乾隆御赏」印章。</p> <p class="ql-block">超级震撼的亚克力墙组成的孔子画像</p> <p class="ql-block">除了大量的青铜礼器,二楼 “孔子的一生”展厅的战国圆雕黄玉马摆件也极为精美。</p><p class="ql-block">这件曲阜鲁国故城遗址3号墓出土的圆雕玉马长5.8厘米,宽1.7厘米,通高5.7厘米。立于方座上的玉马为黄玉材质,其昂首竖耳,张目前视,前腿直立,后腿微曲,整体线条简洁而生动。作者以阴线刻和浅浮雕的技法刻画出马的双眼、口、鼻、双耳及鬃尾等细部,温润的青黄色被用来刻画马的面部,棕褐色的沁斑则被借用在胸、臀、尾等部位,尤其是突起的马鬃、卷曲打髻的马尾、竖直的双耳皆以“俏色”工艺表现,连皮毛的色泽和纹理也因此呈现了出来。</p><p class="ql-block">除了细致入微、神形兼备的雕工,青中泛黄的玉质也温润晶莹,因此这件体态圆润、萌化人心的黄玉马一直备受参观者青睐,堪称古代玉雕工艺的珍品。</p> <p class="ql-block">孔子博物馆里还有许多情景雕塑,通过生动的场景再现,帮助游客更好地理解孔子的思想和生平。这些雕塑不仅展示了孔子的生活场景,还通过细节刻画和艺术处理,传达了深刻的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我们走出孔子博物馆,眼前矗立着一尊孔子雕塑,你看……孔子身着长袍,双手自然环抱手礼,目光深邃地注视着远方,面容和蔼可亲,流露出温文尔雅的气质。我们与孔子跨时空相逢,和孔老圣人合个照,沾沾孔夫子的才气吧!</p><p class="ql-block">我们在此拜谒先师, 智启千秋……</p> <p class="ql-block">就这么走马观花了一番,出博物馆也已经是接近夕阳西下了,虽然只是粗略的走马观花一瞥,也不禁感叹孔子的一生也真是精彩丰富的啊……时间关系,只能等以后有机会再来曲阜,好好感受一下圣人圣地的文化熏陶咯……</p> <p class="ql-block">麻溜的赶车回家喽!总的来说,这次在济南的美食之旅并没有让我惊艳。甚至有一天实在不知道吃什么,可能是我功课做得不到位,没能发现真正的美食。不过,济南的美景我还是很喜欢的,绿意盎然,清新美丽,值得再来!旅途的终章, 不是故事的结束, 而是美好回忆的开篇………</p><p class="ql-block">山东泰山曲阜之行完美收官</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大结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