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右玉踢鼓秧歌,这一古老而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承载着千年的历史与文化,承载着先人的智慧与情感,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千年以来,它犹如一颗顽强的种子,在右玉民间的土壤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p> <p class="ql-block"> 神奇的右玉 迷人的踢鼓秧歌</p><p class="ql-block"> 历史上的右玉处于战争的拉锯之处。千百年来,由于杀戮和兵匪掳掠,为抵御外族入侵的边防要塞之一。</p><p class="ql-block"> 《诗经》曾曰:“击鼓其镗,踊跃用兵。”相传,威武的边塞士卒把鼓作为战斗中必不可少的装备,遭敌突袭时,以鼓报警;夺得胜利后,以踢鼓进行舞蹈,欢庆胜利。更重要的是在战斗中它可助阵壮军威。 从战鼓到胜利踢鼓、欢庆踢鼓,当年金戈铁马戍边卫国,如今演变为成为一种欢庆秧歌。 </p><p class="ql-block"> 当地群众传说,早在秦、汉时期,鼓就被驻防将士视同刀枪、弓箭一样不可少的装备。当年烽火狼烟,金戈铁马的惨烈征战,促成了各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使今天的右玉成为保留传承中华民族古老优秀民间文化最集中、最具代表性的区域之一,并逐渐形成了踢鼓秧歌这个独具一格的黄土风情文化艺术形式。</p><p class="ql-block"> 过去把小鼓绑腿上踢,如今演变为由鼓手击鼓,踢鼓的演员表演踢腿的艺术形式。</p><p class="ql-block"> 岁月悠悠,沧海桑田,源远流长的右玉民间艺术历经数千年的蕴蓄升华,不知演绎了多少美丽动人的神奇故事。激荡人心的的踢鼓曾在黄尘弥漫的古战场上,流传了下来。</p><p class="ql-block"> 随着时代的演进,踢鼓的军事用途逐渐淡出,然而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却愈发显现。</p><p class="ql-block"> 宋代以后,右玉秧歌与踢鼓的兴盛标志着民间娱乐活动的繁荣,二者逐渐演变为一种秧歌,用于祭祀神灵,庆祝丰收、春节、元宵节欢庆等娱乐。集舞蹈、武术、杂技、戏曲等为一体的艺术形式。</p><p class="ql-block"> 从清代后,狼烟已息,驼铃声起,锣鼓声再响,这锣鼓声不是响在战场,而是响在晋商驼队如流的西口古道、杀虎口,铿锵有力的鼓声,为远行的晋商加油鼓劲。从此,随着驼队的辗转,右玉踢鼓秧歌踢出长城内外,也踢出了右玉人不屈不挠的精气神。<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多年来,每逢元宵节,右玉民间艺人便自行组成班子进行演出。一般在街头、广场、院落表演,故又称土摊秧歌。</span></p> <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后,右玉的踢鼓秧歌迎来它的高光时刻。不断吸收借鉴外地精湛技艺,引进戏剧和武术等艺术形式,逐渐丰富发展、精益求精,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活泼健美、豪放刚劲、表演严谨有序的艺术风格,成为右玉大型传统社火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舞蹈、拳术、文武兼顾展现艺术魅力,丰富了右玉文化的内涵,成为右玉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p> <p class="ql-block"> 右玉踢鼓秧歌的高光时刻</p><p class="ql-block"> 据右玉踢鼓秧歌传承人辛国花讲述:右玉踢鼓秧歌从秦汉开始,雏形见于宋末,发展于明清,兴旺于新中国成立后。</p><p class="ql-block">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右玉踢鼓秧歌逐渐进入了一个突飞猛进的时期。首先,当时的人民公社开始了秧歌的调、汇演活动,公社统一组 织各大队秧歌队进行带有比赛性质的艺术交流。在这一过程中,各大队的秧歌队伍得到了壮大,技艺得到了提高,一些以前还以一个村或小队规模存在的秧歌队在此期间退出历史舞台,汇集到大队秧歌队中。为了调演争得好名次,给整个大队争光,各大队把排练秧歌当做冬季农闲时的重中之重,精心组织,认真排练。老艺人在担任技术指导和教练的同时,亲自披挂上阵,有些大队甚至跨出本大队,想办法从外公社、外大队请有名的老踢鼓手给自己大队当教练或支招。</p> <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前上不起学没文化的右玉人的后代,此时已变成了文化人,这些青年人边学习古老的秧歌踢鼓技艺,边进行秧歌和踢鼓动作的创新与改编,这古老的民间艺术向 多样化发展,向时代靠拢。</p><p class="ql-block"> 这一时期形成了一股踢鼓热,这本来是好事,但是普及率提高的同时,也造成了踢鼓动作难度上的降低。一些高难度动作不能让所有的人掌握,而在调演、比赛等活动中,踢鼓秧歌艺术最讲究团体的协作与动作的统一、整齐, 所以,不得不降低踢鼓的难度和选演员的水平。当时爱荣誉,看重精神奖励并且集体观念很强的右玉人,使千百年来自娱自乐的踢鼓秧歌走向文艺百花园中的竟相争艳的竞争时代,使踢鼓秧歌步人了一个快速发展变化的时代。</p> <p class="ql-block"> 每年正月十五时,各村秧歌队云集广场,开始了互比互赛活动。各路踢鼓秧歌队各显身手,互比高低,成为一年里踢鼓秧歌表演的高潮。这不仅活跃了农村春节文娱活动,还通过彼此观摩、切磋技艺、推动了踢鼓秧歌的普及和提高。鼓声如雷,震撼大地,声势逼人,极富感染力。此刻唢呐吹得紧,击鼓更激烈,情绪更欢快,使整场表演在强烈的气氛和高昂的情绪中结束。</p><p class="ql-block"> 它们生动地反映了当地群众憨厚、淳朴的气质和性格特征。特别在表演中,又有机地揉合了民间武术和秧歌舞动作,有弛有张、活而不乱,进退有序、气势磅礴、浑厚有力。踢鼓人的服饰仍然保留着古代武士的装扮,脚蹬高腰靴子,颇似古代征战沙场的士卒将帅。</p> <p class="ql-block"> 沿门子</p><p class="ql-block"> 右玉踢鼓秧歌有完整的表演程式和活动习俗。过去,多在喜庆节日和庙会中演出,每年的春节至元宵节,是集中的活动时间。</p><p class="ql-block"> 八十年代盛行“沿门子”,正月初三后,踢鼓秧歌队便开始了挨门拜年活动,俗称“沿门子”、“踩院子”。这时,到村中挨家挨户进院,每到一户踢场子,主家点燃柴火把,放麻炮、鞭炮,并从家中拿出香烟、糖水、花馍等食品供秧歌队食用。每院一般为3-5分钟,便离开此院到下一户人家,直至把全村人家走完为止,踢鼓秧歌队按村中情况依次走串各家,在主家院中表演一阵,以表贺年之意。主家则认为踢鼓秧歌队进院入户敲敲打打、飞舞挪腾可以消灾免难、四季平安。</p><p class="ql-block"> 这是右玉的习俗遗风。有时两队踢鼓秧歌队在途中相遇,有时也会出现互不让道的情况,此刻就要竞技赛艺,争个高低。两队锣鼓大作,唢呐声、击鼓声,好似春雷滚动。鼓手们尽情击打、踢鼓演员尽情跳跃,如疯似狂。</p> <p class="ql-block"> 乡村秧歌拜年 </p><p class="ql-block"> 在秧歌盛兴的八十年代,踢鼓秧歌舞表演每年正月要对秧歌,临近乡村的秧歌队浩浩荡荡地去对方村里互相拜年,有的在村口迎接,有的在村中广场迎接,然后表演。迎接这一场表演最为激烈精彩,大有比武竞赛的意思。竞赛的主角是落毛的和踢鼓子的,两队中间放一张四五尺见方的桌子,双方的落毛的和踢鼓子的要跃上桌子对舞,都有逼对方下桌子的动作,所以险象环生,惊险纷呈。而其他角色相对穿插,友好往来,只有打棒的青年们有时也来个怒目阻挡,来来回回,博人喝彩。拉花的可以说是引人注目的旦角,一个个打扮得美艳妩媚,身段婀娜,舞姿翩翩,左穿右插,于雄强的争斗中融入柔美和绚丽。落毛的逗舞赖老婆是非常重要的看点,风趣的动作和表情最显演员发挥水平,往往会给观众留下一辈子都忘不了的印象,还是孩子们喜欢模仿的对象。严寒的天气里,他们嘴里呼出一团团白色的气,脸上流淌着一道道亮晶晶的汗。表演者全神贯注,全力以赴,观众们兴高采烈,或屏息,或高呼。这时鼓乐喧天,喊声如雷,热闹非凡,对舞激烈时,锣紧鼓密,唢呐急吹,简直是催人奋进的节奏。</p> <p class="ql-block"> 接秧歌</p><p class="ql-block"> 接秧歌,顾名思义,即两队秧歌互访时主队迎接客队的礼仪。从六七十年代开始,就有了这个仪式,是对踢鼓秧歌的莫大尊崇。当外村的秧歌队来到村口响个炮(俗称的二踢脚麻炮)后,预先等在村里的主队和村口的客队同时发鼓,主队踢着过街牌子到了村口,闪列在路两旁,意在开门相迎,客队中间穿过,当客队入门后,行“珍珠倒卷帘”仪式,反客为主,亦行“开门礼”列在两边,将主队让进,相互寒暄后,簇拥进村。稍事休息,正式举行仪式迎接。两村之间秧歌队的“互请”,都是两村之间经手预先约好的,没有约好的便不接。当杂工将长桌摆在场地中间后,两家从桌子的两头面对面由远往近踢,鼓道在前,第一次上来是安鼓,即两家将鼓道安放在长桌的两头,秧歌队再踢回原处,第二次簇拥经手踢上来,两家经手隔桌相拜,拜后守在桌子两头各自鼓道旁,秧歌队再踢回原处,第三次、第四次……依次是头对鼓、二对鼓、拉花、后八角、络旄的相互拜见,都拜过之后算迎接仪式结束,约两小时左右。这一接,不仅体现了村社之间的礼尚往来,更主要的是两家秧歌队较劲、较力、较水平,给观众留“第一印象”。此时全村锣鼓喧天,彩声阵阵,秧歌队倾心尽力,汗水彻身,看得人全神贯注如痴如醉,有的着迷到也跟着手舞足蹈,真是神形相融,热闹非凡。如今,这繁琐的形式没有了。</p> <p class="ql-block"> 秧歌谢人</p><p class="ql-block"> 踢鼓秧歌盛行的八十年代,还有“秧歌谢人”的种形式。每到正月元宵节时,早饭过后,秧歌队集合装身、化妆、准备谢人。村中主事村干部的人将全村有威望的老者请到一处较宽敞的地方或院内,放一长桌,将老人排成一行站在桌前,这时秧歌队依次从鼓道、头对鼓、拉花、二对鼓、拉花、后八角进行互拜,但拜时要摘胡子、放道具。拜毕,村中干部有的拿香烟,有的拿钱(一元到五元)以示谢意。秧歌队再踢个小场子便可离村到事先预约好的下一个村庄进行表演。</p> <p class="ql-block"> 右玉踢鼓秧歌的传承,不仅仅是传承一种舞蹈形式,更是传承一种民族精神。它蕴含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的追求,对团结协作的崇尚。</p><p class="ql-block"> 今天,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支持下,在一代代艺人的努力下,右玉踢鼓秧歌迸发出夺目的光彩,绽放出璀璨夺目的光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