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口火车站旧址位于南京市浦口区津浦路,为南北交通要道津浦铁路终端,占地700余亩,英国人设计,1914年竣工使用。建筑为英式大楼,木质结构上下3层,62个房间。2006年6月,浦口火车站及附属建筑被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月,浦口火车站旧址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div><br>旧址蕴含着深厚的历史与文化底蕴:</div><div><br>朱自清《背影》故事的发生地;</div><div><br>1929年5月28日,孙中山灵梓抵此,举行隆重的迎灵仪式;</div><div><br>1937年12月两度遭日军轰炸;</div><div><br>1949 年4月南京解放。</div><div><br>南京长江大桥建成后,浦口火车站逐渐停止使用。</div> <div><b>百年浦口站</b></div><div><br></div>浦口火车站始建于 1908 年(清光绪三十四年),1912 年建成通车,现为南京市“新金陵48 景”之一——浦站背影。<div><br>火车站的候车大楼、月台、雨廊、售票房、贵宾楼、高级职工宿舍等主体及配套建筑,都被系统性地保存下来,是中国唯一完整保存民国风貌的“百年老火车站”,也是中国最文艺的九个火车站之一。</div> 这里是著名作家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故事发源地。1917年,朱自清参加完祖母葬礼后在浦口火车站乘车返回北京,临行之际,朱父艰难地翻过月台给朱自清买橘子,那传递着深沉父爱的爬上攀下的背影,不仅在当时让朱自清难抑泪流,更久久印刻在他的心里。在这样的心境下,朱自清以朴素凝练的笔触,写出了这篇脉脉温情的回忆性散文——《背影》。<br><div><br></div><div>《背影》问世80多年间,曾得到极高的赞誉,也曾经被指责得一塌糊涂,短短的一篇《背影》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上却留下了一个长长的令人深思的“背影”。</div><div><br></div><div>根据现有资料可知,1930年由赵景深主编,北新书局出版的初级中学混合国语教科书第三册首先开始把朱自清的《背影》收入中学语文教材。根据《背影》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情况来看,1950年之前,《背影》入选多家教材,地位稳定;1951年,它在语文教材中存在的合理性受到质疑,关于《背影》教学的大讨论,最后以《人民教育》编者按的形式对《背影》做了全面否定,1952年至1978年,它从中学语文教材中消失;1980年,华东师大中文系华东师大第二附中“中学语文试用教材编写组”编写的《初中实验课本语文》收录了《背影》,此后,重新走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国通用教材《中学语文》。21世纪初新课程改革以来,《背影》为多家语文教材选录,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初审通过的人教版、苏教版、语文版三个版本的初中语文课本都收录了《背影》。</div> <div><b>《背影》赏析</b></div><div><br></div>《背影》是现代作家朱自清于1925年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这篇散文叙述的是作者离开南京到北京上大学,父亲送他到浦口车站,照料他上车,并替他买橘子的情形。在作者脑海里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父亲替他买橘子时在月台爬上攀下时的背影。作者用朴素的文字,把父亲对儿女的爱,表达得深刻细腻,真挚感动,从平凡的事件中,呈现出父亲的关怀和爱护。<div><br>文章开篇,朱自清以一种简洁而平淡的方式交代了家庭的困境和祖母去世的背景,为后文父亲的背影出现做了铺垫。“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这样的开头,既不刻意渲染悲伤,却又让人感受到一种压抑的氛围。</div><div><br>在送别的过程中,作者对父亲的背影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段描写,没有华丽的辞,却将父亲的艰难和对儿子的爱展现得淋漓尽致。父亲的穿着体现了他的朴素和节俭,而他攀爬月台的动作,更是生动地刻画出了一位年迈父亲为儿子付出的艰辛。</div><div><br>朱自清先生善于捕捉细节,通过这些细节来传达情感。比如父亲在买橘子时的对话,“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简单的话语,却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和牵挂。还有作者在看到父亲背影时流泪的细节,以及后来在回忆中多次提到背影,都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作者内心的触动。</div><div><br>《背影》的语言平实而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div><div><br>朱自清先生用最普通的文字,表达了最深厚的情感。他没有使用过多的修辞手法,而是以一种质朴的方式讲述着父子之间的故事。这种朴实的语言,让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个场景之中,感受到了那份浓浓的亲情。</div><div><br>从主题思想上看,《背影》不仅仅是一篇描写父子之情的散文,更是对人性中最真挚情感的赞美。在那个动荡的时代,家庭的变故和生活的压力让人们更加珍惜亲情的温暖。父亲的背影,象征着一种无私的爱和默默的付出,它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div><div><br>此外,《背影》也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人们在困境中依然坚守着亲情和爱。同时,它也提醒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不要忘记关心身边的亲人,珍惜那些平凡而又珍贵的瞬间。</div><div><br>总之,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不朽的经典之作。它以其深刻的主题、细腻的描写、真挚的情感和朴实的语言,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它让我们在阅读中感受到了亲情的伟大和人性的美好,也激励着我们去关爱他人,传递温暖。</div> <b>【《背影》原文】</b><div><b><br></b>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div><div><br>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div><div><br>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澹,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div><div><br>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div><div><br>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我现在想想,我那时真是太聪明了。</div><div><br>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div><div><br>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div><div><br>一九二五年十月在北京</div> <b>津浦铁路南北线路</b><div><b><br></b>津浦铁路,又称津浦线,是一条由天津通往南京浦口的铁路干线。津浦铁路在徐州与陇海铁路交会,在南京浦口轮渡过江与京沪线(今称沪宁线)连乘,同时也是中国近现代铁路交通的南北重要干线。北起京奉铁路天津北站,途经沧州、德州、济南、泰安、兖州、滕州、徐州、宿州、蚌埠、滁州等地,南至南京浦口站,正线全长1013.830公里,设站85个。</div><div><br>1908年:津浦铁路开始建设;</div><div><br>1914年:浦口火车站及其附属建筑等竣工交付使用;</div><div><br>2004年:浦口火车站正式停运。</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