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轴线上的万宁桥和天桥——天桥历史文化街区市民广场

陕子秦孙

<p class="ql-block">👇 北京城市中轴线上的万宁桥</p><p class="ql-block">万宁桥(Wanning Bridge),又称海子桥、后门桥,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地安门外大街,始建于元朝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原为木构筑,后改为石筑,2000年12月重修后恢复万宁桥原名。万宁桥被誉为“中轴线上第一桥”,是北京中轴线15个遗产构成要素之一,是中轴线上最古老的桥梁,也是北京市唯一还在为社会交通服务的元代桥梁。</p> <p class="ql-block">北京城市中轴线上的万宁桥(1)</p><p class="ql-block">万宁桥为单孔拱券桥,长约34.6米,宽约17米。桥拱净跨度约7.2米,拱高约3.5米。桥西有四只镇水兽(上、下各两只),桥东有两只镇水兽,其中桥东北护岸上的为元代石雕。万宁桥桥面斜铺石板,两侧设人行道。桥栏望柱各16根,栏板各十四块。栏板两端的望柱外戗抱鼓石。</p> <p class="ql-block">北京城市中轴线上的万宁桥(2)</p><p class="ql-block">万宁桥的两侧拱券龙门石(拱券上部中心的装饰)上各设一螭首,俗称龙头,因风化严重,只存螭首的大致外形,刀工刻纹已经漫漶无痕。万年桥的西边设有澄清上闸。万宁桥在元大都城的规划和建设中起到特殊作用,对保障元大都城的供给至关重要,是元代大都城内通惠河上游的重要通水孔道,也是研究元代北京漕运的实物。</p> <p class="ql-block">万宁桥侧的镇水兽(1)</p><p class="ql-block">1984年5月24日,万宁桥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北京市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月5日,包含万宁桥在内的大运河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合并项目,归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京杭大运河,更名为大运河。2014年6月22日,包含万宁桥在内的中国大运河被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公布为世界文化遗产。2023年,万宁桥修缮工程圆满完工,使这座古石桥焕发新生。</p> <p class="ql-block">万宁桥侧的镇水兽(2)</p><p class="ql-block">镇水兽位于万宁桥两侧雁翅之上(共6只,桥东2只,桥西4只),由完整的青石雕凿而成。它身披鳞甲,长尾回蜷,整体造型古朴优美。镇水兽名为趴蝮 (bā xià),传说为龙的九子之一,生性喜水,能镇消水患,是保佑一方风调雨顺的吉祥之物,在古代常随桥闸而建。</p> <p class="ql-block">万宁桥侧的镇水兽(3)</p><p class="ql-block">明代杨慎撰《升庵集·龙生九子》中记载:六曰蚣蝮,性好水,故立于桥柱。传说蚣蝮是龙的第六个儿子,因触犯天条被贬下凡,压在沉重的龟壳下看守运河一千年。千年后,终获自由,脱离了龟壳。人们为了纪念它护河有功,按照龙的模样雕成石像放置在桥边。</p> <p class="ql-block">北京城市中轴线上的万宁桥视频(网络下载)</p><p class="ql-block">☝ 北京城市中轴线上的万宁桥</p><p class="ql-block">👇 北京城市中轴线上的天桥</p><p class="ql-block">天桥,准确的说应当有两个含义:一是桥的本身,一是因桥而得名的地方。据清《光绪顺天府志》记载:“永定门大街,北接正阳门大街,井三。有桥曰天桥。” 天桥位于北京城中轴线上的南段,是古代天子前往天坛、先农坛举行祭祀大典,以及去南苑围猎的必经之路,是唯有天子及天子仪仗队才可使用的,故其被尊崇为“天桥”——天子之桥。</p><p class="ql-block">据记载,大约在元代建的天桥,南北方向,两边有汉白玉栏杆。桥北边东西各有一个亭子,桥身很高。光绪三十二年,天桥的高桥身被拆掉了,改成了一座低矮的石板桥。后经多次改建,至1934年全部拆除,桥址不复存在,但是天桥作为一个地名一直保留了下来。</p> <p class="ql-block">天桥——天子之桥</p><p class="ql-block">早在元朝、明朝时期,天桥周边就出现了各式各样的买卖,成为小有名气的集市,成了北京四九城最有烟火和人气的所在。乾隆初年,天桥北开始兴旺,建有酒楼。道光咸丰时,因先农坛不必纳租,一般小贩都前来设摊售卖杂货,渐渐发展成小型集市,一般小贩在先农坛墙根处摆摊售卖杂货。一些说书人、练把式者、习武者也来此地“撂地”、“画锅”——在所占地盘上卖艺求生。</p> <p class="ql-block">天桥印象博物馆的汉白玉天桥模型</p><p class="ql-block">渐渐地,天桥成为民间艺人的聚集地和北京平民文化的发祥地。“酒旗戏鼓天桥市,多少游人不忆家”,清末民初的著名诗人易顺鼎在《天桥曲》里写下了这样脍炙人口的诗句。1912年成立了平民市场,五方杂处、百商云集。民国时期,随着民俗文化的不断繁荣,天桥地区也进一步集聚了人气。当时的商业、服务业也有了相当可观的发展规模,各类摊贩、店家、杂货铺等达700余户。</p> <p class="ql-block">2013年复建的汉白玉天桥(在天桥原址正南约40米处复建,原址现为城市道路)</p><p class="ql-block">总之,天桥市场的方方面面,熙熙攘攘,共同构成了北京普通民众最鲜活生动的生活场景。天桥作为百姓之桥,勾勒了北京文化的又一个生动的侧面。老舍的《龙须沟》、张恨水的《啼笑因缘》等文学作品,则是对天桥地区社会生活风貌和风俗民情的生动再现。</p> <p class="ql-block">北京中轴线上的天桥视频(网络下载)</p><p class="ql-block">☝ 北京城市中轴线上的天桥</p><p class="ql-block">👇 北京天桥市民广场</p><p class="ql-block">天桥地区是老北京民俗文化的摇篮,历史上的天桥市场一度极为繁华,有着“酒旗戏鼓天桥市,多少游人不忆家”的说法。天桥地区是北京民俗文化的摇篮,是曲艺之乡、杂技之乡,是北京最早的演艺集聚区。北京天桥市民广场呈矩形,占地5000平方米,东西略长,南北偏窄,2003年建成。</p><p class="ql-block">市民广场东端复建了昔日天桥地区的标志性建筑——四面钟,这是西洋风格的坐地钟楼,为清末西学东渐以后的产物。与四面钟遥遥相对的是天桥剧场。广场西侧塑立了老天桥八大怪的雕塑。广场西侧还建有一个100平方米演出舞台,这里恢复了北京各种民俗演出,并定期进行各种表演和展示,使包括“八大怪”在内的各类传统民俗演艺项目重回天桥,使市民和游客重温和体验老北京的过去。</p> <p class="ql-block">天桥市民广场四面钟:民国初年,德国人设计了老天桥的标志性建筑——四面钟。钟高三丈多,下方上圆。一些天桥的老街坊回忆说,那时天桥一带的一般人家都没有钟表,四面钟可提供很大的方便。四面钟也是一个时代文化交融历史变迁的见证。四面钟是根据老照片,2003年复建的,但不是在原址上复建的。</p> <p class="ql-block">天桥市民广场老艺人青铜雕塑像——大金牙(Big Golden Tooth):拉洋片的“大金牙”原名焦金池,口内镶有一颗金牙,人称大金牙。</p> <p class="ql-block">天桥市民广场老艺人青铜雕塑像——曹麻子(Pockmarked Cao):说唱滑稽数来宝的曹麻子名叫曹德奎,他满脸麻子因此都叫他曹麻子。他表演数来宝与众不同,头上系一根窄带,后面挂一个小铜球,头动球摇引人发笑。</p> <p class="ql-block">天桥市民广场老艺人青铜雕塑像——穷不怕(Not Fearing Peverige):相声创始人朱绍文,艺名穷不怕。他以说单口相声为主,也会唱,每天开说之前,用白沙子在地上撒字。</p> <p class="ql-block">天桥市民广场老艺人青铜雕塑像——王小辫(Short Braid Wang):王小辫耍中幡,在天桥是独一无二的节目。中幡是直径约半尺,长三丈有余的大竹竿,还有两串铜铃铛,练时“晔楞哗楞”的响。整个中幡有几十斤重,扔起来托在手上,顶在肩上、头上、胸前、胸后等部位练几手绝技,最后把中幡扔起来用门牙接住。</p> <p class="ql-block">天桥市民广场老艺人青铜雕塑像——沈三(Shen San):练气功和摔跤的沈三,原名沈友兰。最拿手的节目是“双风贯耳”和“胸前开石”。“双风贯耳”就是在太阳穴上砸砖。“胸前开石”是将一石磨盘压在胸上,用铁锤击碎磨盘,而人却安然无恙。</p> <p class="ql-block">天桥市民广场老艺人青铜雕塑像——程傻子(The Simple and Honest Cheng):程傻子,姓名不详,但是一提耍狗熊和顶碗的程傻子便远近驰名。程傻子的功底扎实,技艺超群。头顶十三只花碗,还能弯腰折腿练出几道花样。他演完之后,便又敲锣打鼓再耍狗熊。</p> <p class="ql-block">天桥市民广场老艺人青铜雕塑像——常傻子(Fool Chang):砸石头的常傻子。他能用手掌劈碎大鹅卵石,还能用手指将石头戳碎。当他表演之后即向观众兜售他的“百补增力丸”。</p> <p class="ql-block">天桥市民广场老艺人青铜雕塑像——赛活驴(Disquishng himself as a Living Ass):原名关德俊。他有个驴型道具,是用黑布精制而成,驴头描绘得很细腻,穿在身上栩栩如生。表演时,在场子中摆上三层三条腿的板凳搭成的“旱桥”,然后他妻子关金凤化了妆,骑在驴背上走在旱桥”上表演各种难度较大的惊险动作。</p> <p class="ql-block">北京天桥市民广场西侧的天桥剧场</p><p class="ql-block">天桥剧场始建于1953年,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家剧院。1991年,国家投入巨资,在原址上按照国家大剧院的标准重新翻建了天桥剧场。新天桥剧场于2001年3月翻建完成,它是首都的一家专业歌剧、芭蕾舞剧场,高质量的建筑声学、灯光、电声设计足以满足任何大型歌舞、戏剧和交响乐的演出要求。英国皇家芭蕾舞团、帕瓦罗蒂等世界著名的艺术团体和艺术家都曾在这里演出。</p><p class="ql-block">☝ 北京天桥市民广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陕子秦孙 2025.02.04</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