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蕾乡愁】小时候的年味

宁静

<h5></h5><h5>投稿人:宁静 (昵称)<br> 美篇编号:82821573<br>图片:来自网络<br>音乐:欢乐喜庆过大年 </h5><div><br></div> 一年一度的春节,是中国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div> 我小时候,特别期盼着过年。<div>  那时农村有一句俗语:“大人天天盼种田,小孩天天盼过年”。儿时过年,感觉到年味特别浓厚,至今记忆犹新。</div></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欢乐的大年三十</b></h3> 一年四季三百六十五天,只有一个“大年三十”,这一天,小孩子是最高兴的一天,最快乐的一天。<br> ——因为这一天要吃团年大餐。<div> 早上吃汤圆,中午吃全年最好、最美、最丰盛的一顿团年饭。吃团年饭前,要举行祭祀祖先仪式活动,首先选几个最好的菜,另用盘子装上,敬奉已逝去的先人们,有时候要到已逝去先人坟头烧香、火化冥钱、磕头作揖,祭祀先人之后,全家人回到房屋,自觉按照辈分,长小顺序,依次入席就座,开始吃久久期盼的团年大餐。<div>  吃团年饭过程中,全家老小有说有笑。大人边吃菜,边喝杂酒罐,小孩子边吃菜,边剥花生吃。父亲时而给婆婆挑选软和的菜让她吃,母亲时而从厨房走来给餐桌添菜加汤。小孩子们吃一会,出门玩一会,又上餐桌来吃,吃得高兴,吃得舒服,吃得满面红光,吃得喜笑颜开。</div></div> <h5>▲20世纪50、60年代过年家人团聚情景</h5> ——因为这一天要张灯结彩。<div> 灯笼是父亲在年前用竹条和麻丝绑扎出灯笼造型,然后我协助父亲用彩纸,把灯笼粘贴好备用。年前,我还要将房屋所有木门、木柱、木墙,用水冲刀刮,将往年的旧对联及木板上的污迹洗刷干干净净。<br>  大年三十这一天,吃团年饭前,将准备好的对联粘贴在门上,再将两盏灯笼挂在正房房檐中间。对联一贴,灯笼一挂,焕然一新,特别喜庆,年味十足,打心眼里高兴。</div> <h5>▲20世纪50、60年代过年情景</h5> ——因为这一天要穿新衣服收压岁钱。<div> 大年三十晚上有许多讲究。 吃晚饭后,父母要求兄弟姐妹们将脚洗干净,洗脚不过膝盖。若洗过膝盖,次年会常常错过吃饭机会,意味着运气不好;洗脚不超过膝关节,意味第二年才有好运气。其实大人是用这个风俗习惯,教育孩子为人做事要恰到好处,不要过头,要恰如其分。<br> 洗完脚,穿新袜子、新鞋子、新衣服、戴上新帽子。然后点着煤油灯,全家人不约而同来到餐厅兼客厅屋中,有的打扑克、有的打长牌、有的围着煤炭火炉,烤火、摆龙门阵。<br> 等到12点钟左右,父亲开始给兄弟姐妹发压岁钱,一般给伍角或一元,有时给两元。那时没有红包,直接将钱发到我们手里,我们拿到压岁钱高兴得跳跃起来。<div> 父亲一边发压岁钱,一边对兄弟姐妹们说:“你们又长一岁了!要好好听话!好好学习!”<br>  父亲的话简要、通俗、朴实,但是它蕴藏着父母亲内心深处对子女的殷切希望。“你们又长一岁了”,意味着我们慢慢长大了,逐渐懂事了,这是父母高兴和盼望之事;“好好听话”,意味着我们要听家长的教训、听长辈的指点、听老师的教育,做有理想、懂道德、讲文明、知孝道、通情达理的孩子,这是父母希望子女“成人”的愿望;“好好学习”,意味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好好读书才能有更好的出路,尽最大努力学好知识,才能有成才的本事,这是父母希望子女“成才”的心愿。</div></div> ——因为这一天有一场好玩的游戏。<div> 晚上临近12点钟,哥哥姐姐带着弟妹们一起,拿作棍棒从自家房屋旮旮旯旯开始,赶走老鼠麻雀等害虫,一边赶,嘴里一边吆喝着:嘚喽嘿——嘚喽呵……把老鼠麻雀赶过河吆喝,嘚喽嘿——嘚喽呵……把老鼠麻雀赶上山坡吆喝,嘚喽嘿——嘚喽呵…… 老鹰快把老鼠麻雀叼走吆喝……快叼走吆喝……一直要赶到锁口石以外,再返回家里。<br> 这个传统游戏,寓意是驱除老鼠麻雀等有害的东西,来年的庄稼才会有丰收。另一个寓意是教育子女,要分清事物的好坏,明白是非曲直,有害的坏东西不能学,要坚决抵制,出现不好的思想行为,要及时克服和清除掉,长大方能成为有利于家庭、有利于社会、有利于国家的人。<br>  ——因为这一天要点灯长明陪长辈坐夜压岁通宵。</div><div> 年三十晚上,屋檐下所挂灯笼里的桐油灯,是不让熄灭的,让它通宵达旦照亮整个院子。兄弟姐妹们收下父亲的压岁钱后,在长明的灯笼和屋里的煤油灯光之下,继续陪伴长辈们摆龙门阵,至少陪伴到半夜之后。 </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神秘的大年初一</b></h3> 那时候的大年初一,有许多风俗习惯。大年初一给我留下的印象是非常神秘的一天,似乎这一天一言一行,决定着新一年的命运。<br> 年三十晚上十二点钟前,要将房屋里特别是地面彻底清扫一遍,搞得干干净净,因为初一这天不准扫地、不准往外倒垃圾,若有违之,则意味着把金钱财宝扫走了。年三十这一天若不清扫,屋里脏乱差,则意味着新的一年会出现乱七八糟之事。实则是教育孩子要勤劳、爱干净,做事不要邋遢。<br> 年三十晚上十二点钟前,要将灶台和锅儿鼎罐清洗干净,扣上锅盖,待初一早晨揭开锅盖,看锅里出现什么粮食,新的一年就会获得丰收。其实,初一早晨,大人很早就起床准备汤圆,锅里出现什么粮食了?小孩子不得而知。实则是教育孩子时常要搞好厨房卫生。<br> 年三十晚上,大人要反复告诫我们这些小孩:初一这天禁忌讲不吉利的话,不准打架作恶、争抢东西、惹事生非,否则要“开印”。若在年三十晚上小孩“犯错”被大人打一顿,称为“封印”。若大年初一及以后小孩第一次“犯错”被大人打一顿或教训一番,称为“开印”。实则是教育孩子要懂规矩、讲礼仪。<br>  大年初一,天曚曚亮,大人起床第一件事,是将房屋正门打开,一边打开大门,一边轻声地念道:“妖魔鬼怪滚出去”“金银财宝快进来”,这是全家新一年的梦想和愿望!<br> <h5>▲包汤圆</h5> 第一顿饭必须吃汤圆,大年初一大人们很早起床包汤圆,煮汤圆,小孩子们起床就吃汤圆。同时还要给孩子们做“火烧元宝”,比汤圆大一些,放进柴火中烧熟,吃起来特别香甜。<br>  大年初一第一顿饭为啥要吃汤圆?我的理解:顾名思义,汤圆是圆圆的,寓意着上一年度无论是好还是坏,都不在纠结,至此画一个圆(归O),让它圆满的过去,迎接新的一年,新的一天到来。<br>  汤圆不仅是圆的,又是洁白的、滑顺的,汤圆心还是火红的、香甜的,其汤是清纯淡雅的。所以初一早晨,全家人团团圆圆在一起吃汤圆,寓意着新的一年从洁白的圆(O)开始走向新的生活;寓意着新的一年事事无牵无挂,顺顺当当,圆圆满满;寓意着新一年的生活将是红红火火的,又是清纯淡雅的,更是甜蜜美满的。<br> ▲来自网络图片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特色的大年初二</b></h3> 大年初二比较特殊,早饭必须吃挂面。意味着年过完,家人们又要奔走相告,去忙碌自己的事业,为前程拼搏,无论走到天涯海角,会像挂面一样相互牵连挂念。所以大年初二这一天,早饭必须吃挂面。<br>  初二这一天,别人家的面是怎么做的,是什么味道,我不清楚。但初二我家吃的面十分有特色,煮熟的挂面+坛子煨腊猪蹄海带豌豆汤或者是土鸡煨汤+豌豆尖+菠菜+三汇特醋=大年初二的臊子面,味道之香、之鲜、之美,回味无穷,终生难忘。 <h5>▲20世纪50、60年代过年初二吃面情景</h5> 这一顿臊子面,要准备许多调味料,比如花椒面、辣椒面、小葱、蒜苗、特醋、味精、香菜等,以及新鲜豌豆尖、菠菜、白菜等配菜。这一天的挂面是煮好就吃,吃了又煮,直到全家人吃够,吃高兴。一年四季,只有这一天才能吃到这种臊子面,这也是那个年代,小孩子天天盼望过年的原因之一。<br>  腊猪蹄海带豌豆汤的制作工序有点复杂。我母亲在腊月年三十这一天,就要开始做准备,她让我把海带拿到冬水田里泡着,待初一下午洗干净交给母亲。母亲把早已准备好的腊猪蹄、海带等食材,洗净截成小块,将豌豆用锅稍炒一下,然后将所有备料放入一个坛子里,放点生姜食盐,给坛子加入开水,扣上盖子,再将坛子放入柴火灶里,用麦糠将坛子周围塞满,最后用火将麦糠点着,让暗火慢煨数小时后,初二早晨吃面的臊子汤香味扑鼻。 <h5>▲吃面的臊子</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开放的大年初三</b></h3> 初一汤圆,初二面,初三则收剩烫饭。<br>   所谓烫饭,是初一初二剩下的饭菜,回锅一热就吃。这一天没有过多的风俗约束,宽松自由,走亲访友,礼尚往来,串门拜年至正月十五。<div> 那时的农村,正月初二到十五,有许多传统娱乐项目,比如:狮子队上门拜年、公社或大队志愿者队伍表演文艺节目、参观附近烧香拜佛的神庙等。 </div> 从初一到十五,社会各方各路艺人,组织传统的狮子队,敲锣打鼓,在一片欢庆、振奋人心的锣鼓声中,挨家挨户上门拜年。还有舞龙的、划旱船的、踩高跷的,一波接一波,登门拜年。<br> 每一个传统娱乐项目的领队人,引领狮子队伍、舞龙队伍、划旱船队伍、踩高跷队伍到各家各户的门前,呼喊许多动人心弦的拜年词,那些非常吉利的话,让主人特别高兴。<br>  为了图个吉利,主人兴高采烈将提前准备好的红包,奖赏给领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