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塔事件”的真相(5)

老才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 1, 1);">第五章 伊塔地区的俄化过程</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 沙俄政府在占领伊塔期间(十年),对伊犁实施了全方位的渗透和俄化。从贸易往来、文化教育、沙俄还输入大量哈萨克族人、到社会制度,处处都烙下了俄罗斯的印记。这是伊塔事件发生的历史深处的根源。</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2px;">一、商业俄化</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沙俄在占领伊塔十年期间,沙俄在伊犁地区实行了一系列特殊政策。他们扶持了一批当地富商,给予他们特殊的贸易特权。这些商人可以自由往来于中俄之间,享受低关税待遇,甚至还能获得俄国政府发放的补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例如祖农·太也夫的家族就是这样发财的,而且与俄罗斯有许多人脉关系。</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 1, 1);">二、教育俄化</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位研究学者翻开泛黄的档案说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当时在伊犁,但凡有点身份地位的人家,都会把孩子送到俄国办的学校去读书”;“这些学校不收学费,还管吃管住,毕业后还能得到一份体面的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就这样,一批又一批的新疆青年在俄国学校接受教育,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说俄语,穿俄式服装,生活方式也越来越“俄化”。而这些人,正是后来亲俄势力的重要来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到了 1881 年,虽然清政府通过《伊犁条约》收回了伊犁,但沙俄的影响并未消失。他们在新疆布下的这张关系网,一直延续到了民国时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2px;">三、建筑与生活方式俄化</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位研究学者还指着墙上一张泛黄的照片说:“这是 1920 年代拍摄的伊塔街景。你注意看,街道两边的房子,很多都是俄式建筑风格。当时的伊塔地区,简直就像一个小俄罗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更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俄式建筑里,住着许多有着特殊背景的家庭。他们的祖辈或是在俄国留过学,或是做过俄国的买办,或是当过俄国的翻译。这些家庭往往家境殷实,在当地很有影响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位年过八旬的老人回忆道:“就拿马尔果夫将军来说,他爷爷就是沙俄时期的一个通译官,他们家在伊塔一直都是‘俄语世家’。”</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四、深远的影响</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即便到了新中国成立后,这种影响依然存在。在伊塔的很多家庭里,还保留着俄式的生活习惯。他们喝的是俄式红茶,用的是俄式茶具,过节时还会烤制俄式面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伊塔的老街区,到现在,那里还留着一些老房子,进门就能看到墙上挂着的俄式钟表,柜子里摆着的俄式餐具。这些都是历史留下的印记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种根深蒂固的历史渊源,加上特殊的地缘位置,使得伊塔地区长期以来就与苏联保持着某种微妙的联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当 1962 年中苏关系恶化时,这种历史因素就成了苏联掠夺人口可以利用的突破口了。</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2px;">五、解放初期伊塔地区状况</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解放初期,新疆的学校继续使用苏联教材。这些教材中充斥着对苏联的认同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新疆青年,特别是北疆地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等到中央发现问题并更换教材时,受教育的那批年轻人已经对苏联产生了深深的向往。他们的思想认同,为日后的叛逃大潮准备了充足的群众基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又在苏联大肆宣扬他们的生活多么富足,在苏联特工的活动下,从俄罗斯过来的移民,思想又活动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62年正是我国“三年困难”时期,与苏联的关系恶化了,而且西藏边界印军不断侵犯我国领土,等等情况迭加,我国处境困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这样的背景下,北疆人民对苏联的向往与日俱增。许多人将移民苏联视为人生最大的梦想,等待着合适的机会远走高飞,“伊塔事件”的出现就不足为奇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为什么苏联鼓动新疆边民逃离家园呢?看看苏联二战后的人口危机就明白了。</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2px;">‌六、新疆民族与外逃人员结构</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新疆共有47个民族成份,截至2023年,新疆少数民族人口为1493万人‌,占新疆总人口的57.76%‌。</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新疆的少数民族主要包括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蒙古族、俄罗斯族、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等。其中,维吾尔族是新疆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其次是汉族。截至2023年末,新疆常住人口为2598万人,其中维吾尔族人口为1162万人,占44.96%;汉族人口为1092万人,占42.24%;其他少数民族人口为330万人,占12.80%‌。</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维吾尔族大部分在南疆,哈萨克族大部分在北疆,有111万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也就是说,除维吾尔族、汉族、哈萨克族外,其他44个小数民族总人数在220万人左右。这种人口分布情况虽然与1962年不同,但大概情况是相似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伊塔事件”外逃6万7千多人中,哈萨克族人最多,其次是维吾尔族和俄罗斯族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伊塔事件”外逃人员,不仅仅是普通群众;还有军队校、尉级别的干部达40人,部分战士,这些人员大部分是新疆民族军改编过来的人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伊塔等四地区,二十几县中,县及以下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也有部分叛逃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有部分县,干部群众总共留下只有一百至二百多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62年叛逃苏联人员,不仅仅是伊塔四个地区,在新疆其他地方也有叛逃人员,只是规摸不大,几个、几十个、几百个零散逃走,是偷偷摸摸的,持续时间达半年之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后来,新疆边防加强了边界线的管理和加固边防等措施,外逃现象慢慢停止了。</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