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如果

宾阳覃振东

<p class="ql-block">曾国藩的如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曾氏家族500年没有出一个秀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果不是他爷爷曾玉屏35岁改调与纨绔子弟在纵酒高歌,卖马回家踏实种田,晨而耘,夕而粪,艰苦奋斗了十几年,使曾家变成了家境殷实的小地主。如果不是他爷爷一根筋的,不惜重金请当地名师为自己的儿子(曾麟书)孙子(曾国藩)讲学考取功名,只信人定胜天。如果不是曾麟书一直坚持,屡败屡战,不怕乡里嘲笑,他就不会在43岁时考榜上找到自己的名字,这个秀才来之不易,以从他老家出发为计足足走了11,900里路。孙子曾国藩笨得出名,考试不仅落榜,还被“悬牌批责”,可他越笨越勤奋好学,善于反思自己考试失败的原因:没有大局观。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道光十三年(1833年)考取了秀才,第二年“联捷”举人,第四年28岁的曾国藩高中进士三甲,在朝考中居然又取得三甲一等第三名,道光皇帝亲阅后非常喜欢改为第二名,受翰林院庶吉士,曾国藩完成了仕途的绝佳起点。可以说一个人的成功,反思自己过失是成功的开始,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但是这个前提必须是反思改过,站在大局层面,以大局看事物看世界,才能把握事物的运行规律,少走弯路,站在时代的潮头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京官曾国藩的自卑庸俗,好色易暴躁,自以为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曾国藩进京到翰林院后发现自己只是读了四书五经的一个考试机器,没有修养学识浅薄,孤陋寡闻,可以说从气质到观念都是非常庸俗的一个乡巴老。</p><p class="ql-block">庸俗:刚到翰林院工作整天串门聊天饮酒下棋。</p><p class="ql-block">傲慢:从脑瓜到脚底都散漫出傲慢的气息,到北京前几年经常跟人发生冲突。“肆口谩骂,忿戾不顾,几于忘身及亲”,骂人非常难听有辱斯文。</p><p class="ql-block">好色:爱看美女,就连朋友的老婆都“注视数次”,见到朋友纳个妾长得漂亮,也非要去看看,与朋友聊到女人就“闻色而心艳羡”。回家看见自己的老婆感觉自己太亏,心情不畅,干脆出门找朋友聊天“更初归”。</p><p class="ql-block"> 曾国藩年轻的时候可以说和我们平常人没有什么区别,智商平庸,有许多我们常人的缺点毛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果,曾国藩不拜访大儒唐鉴,请教读书学习的方法。拜读《朱子全集》,通过读书交友拓展了视野见识。</p><p class="ql-block">如果曾国藩不在三十岁那年立志做“圣人”。道光22年(1842)年曾国藩地下了终身之志:做一个“不忝于父母之所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他就不会每天坚持写日记,通过写日记来“研几”,在做日课中寻找自己的不足,改正自己,切底改变自己。他也通过这样的方式对自己的性格脾气进行反省。他还学习倭仁,听取倭仁建议把自己的日记给朋友看,通过朋友老师们的监督来改正自己的错误,这一习惯坚持了一生,曾国藩的气质和良好的习惯在一天天发生变化,戒掉了色,戒到了烟,减少了没有价值不必要的应酬,抽身在家看书学习,立誓“夜不出门”,不再与人吵架……学做圣人,去除不良嗜好,割去心灵的肿瘤,用一生的时间慢慢的改过,寻找优秀的自己。“有恒为作圣之基”,他用三十天戒了烟,用三十年戒掉自己的毛病,他把择友作当人生第一等大事,使自己的品格越来越纯粹,站得越来越高,看得越来越远。一棵树在大自然下会慢慢的长大长高,一个人在自己日积月累的修身中会慢慢的成熟沉稳。一个人只有自己构筑好宏大的灵魂根基,才会有宏伟壮观的生命之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5.2.4南宁下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