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 情感是一个非常深奥的问题,如大海一般深不可测,而人性更是神秘复杂的,如宇宙一般还有无限的未知角落等待我们去探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 《回响》这部小说,有两条线贯穿,一条是悬疑线,也就是案件线,一条是情感线,也可以说是婚姻线。小说以大坑案为背景,讲述了女主人公冉咚咚在破案过程中经历的艰难曲折,以及由案件衍生出来的各种情感纠葛,引发读者对爱情和人性的深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 我认为小说作者东西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更多体现在语言描写上。小说人物都有多面的性格,优缺点异常鲜明,人物形象丰满立体。精明、果敢、干练、尽职尽责的女警冉咚咚,在家却是一个多疑、强人所难、对丈夫步步紧逼的严妻。才华横溢的大学教授慕达夫,作为丈夫虽然较为体贴、忍辱负重,却显得有些懦弱且过于忍让。两人反差极大的性格,使后来他们婚姻的破裂在所难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 接下来我将从小说的主要两条线分析情节及我的读后感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 首先是案件线。这条线比较浅显易懂,但是也扣人心弦,在没有揭晓正式答案之前,案件的真相好像触手可及,又似远在天边。正像小说里写的,离真相好像一直隔着一层薄雾,看不清楚,摸不到,但又并非完全没有踪迹。作者对案件的构思非常严密,环环相扣,一个杀人案牵扯出来一系列情感问题,串起了一条人物关系链,这条链上的每一个人都有罪,每个人都与被害人的死脱不开关系,但是从法律上又难以为他们每个人定罪。他们把借刀杀人这个词诠释到了极致,一个人推着一个人,虽然都不愿亲自动手,但是一直把暴力以及杀心传递下去,最终导致凶杀案的发生。但是经过冉咚咚等人的努力,最后一环的凶手以及第一环和第二环的徐山川叔侄最后被法网捕获。而这起凶杀案发生的根本原因,竟是死者夏冰清对有钱有势有家室的徐山川纠缠不放,是一个不自爱又渴望爱,缺爱又缺钱的女性的可悲下场。而生活中又何尝缺少夏冰清这一类人呢?女性只有独立、自尊、自爱才能获得幸福生活,千万不要指望依附别人,否则就会成为待宰的羔羊,廉价且愚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 第二条线更加复杂,也就是由案件牵连出来的各种情感线,以冉咚咚和慕达夫为主。人真是一种神奇的动物,自己也研究不清自己。我觉得人性就像深渊。你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你。爱也是一种令人捉摸不透的情感,虽然这只是人性中的一小部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看这部小说时对这句话感触非常深刻。冉咚咚和慕达夫陷入情感的漩涡里无法自拔,他们之间的爱情被时间打磨殆尽,婚姻变得不可挽回。一句“我不爱你了”成为了冉咚咚离婚的理由。我经常感到纳闷,我一个未成年人都能认识到的事,四十出头的冉咚咚怎么都不相信。她天真地以为,在这个世界上真的能找到一个爱她一生一世的人,她认为慕达夫不爱她了,直接就提出了离婚,尽管他们已经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我终于找到一个词来形容,就是任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 现实生活中“恋爱脑”多的是,总有那么一些人相信在世间能找到自己一辈子的真爱,或是能找到一个永远真诚的爱人。我愿称这些人为理想主义者,而我对于这一方面却比较现实,最不能理解的就是他们对爱情抱有的巨大期望值。在我看来,爱的延续需要双方互相体谅,相互理解,适当降低对对方的要求,努力提高自己。但现实是,许多人热恋期再怎么甜蜜,婚后生活也是一团乱麻,吵架的吵架,离婚的离婚。仿佛结婚是一道神奇的结界,在这结界之外,是甜蜜美好的生活,结界之内,是繁琐的柴米油盐以及无尽的限制、痛苦和失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 结婚是以失去自由和自我牺牲为前提的。小说、电视剧里的神仙眷侣,在现实中我是一个也没见到过,也许是我的眼界不够开阔。对婚姻抱有太高期望的人,在结婚后更容易失望崩溃。钱钟书的小说《围城》里有一句话一语中的:“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 人终究还是利己的动物,不可能一辈子迁就别人。自己不想迁就他人,却希望他人迁就自己,情感怎么会持久?同时我也不相信一辈子只爱一个人的说法,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喜欢过一些人,但最后的爱只能给一个人,还要装作纯情专一,不能把以前一些复杂的情史说出来,否则情感又会破裂,这真是太窒息了。冉咚咚则不然,人到中年竟然还相信能找到真爱。爱就在一起,不爱就分手,听起来很合理,但是孩子始终是大人感情戏里最大的受害者。虽然我对本书中一些新奇的爱情观不甚理解,但是还是从中得出了自己的看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 本书除了爱情线以外,还有零零星星的亲情线,虽然不是主要内容,也对故事发展起重要推动作用。吴文超,一个瘦小的矮个子,由于相貌问题,被对自己期望过高的父母嫌弃,再加上后来父母离异,一直没有得到像样的亲情之爱,成为眼中只有钱财的人,走上了叛逆乃至犯罪的道路。一失足成千古恨,当他牵涉进了大坑案中,他的母亲才幡然醒悟,试图补偿他多年未曾得到过的母爱,可是孩子已然成人,是否为时过晚?看到这一段令人哀叹的母子关系,我心里仿佛有针扎一般难受。现有的就好好珍惜吧,不要等失去了才来补救,就像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言:“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 《回响》这本书引起了我对人性的深思,它在波澜起伏的案件情节以及平平淡淡的日常琐事中,带给人极大的心灵震撼。人性是难以洞察的,我们只能一步步靠近真相,它有光芒四射令人讴歌的一面,有时候又能达到无法想象的黑暗肮脏的地步,令人不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 我其实是第二次看这本书了,第一次心灵过于稚嫩看不懂,只看悬疑线,一看到情感线就觉得没意思,于是才看了一小半就扔一边了。现在想来,两次阅读并没有隔太久,也就两年左右,竟突然懂了这么多,自己也感到惊讶与感慨……</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