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明城墙见闻录》

亦农

<p class="ql-block">  暮春四月,风和日丽,江苏省自然资源厅离退休干部处组织“春游古城健步走”活动。当天上午九时,50余名老同志精神抖擞,在古城西集庆门集合登上城墙,然后沿着古城墙一路南行,直奔举世闻名的南京中华门城堡而去。一路上阳光明媚,春风拂面,鸟语花香,欢声笑语。新冠疫情两年多来,许多老同志第一次走出家门参加健步走活动,多时不见的老同事边走边互致问候,心情轻松输快,不知不觉中已走完3000米,到达“迎春古城健步行活动”终点。在南京中华门城堡上合影留念后是自由活动,大伙三五结伴,参观举世闻名的明代古瓮城堡和刚开展不久的《南京城墙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中华门城堡是明代京城的十三座城门之一,原名聚宝门。城堡始建于十朝杨、吴时期,曾是南唐国都江宁府和南宋陪都建康府的南门。内、外秦淮河横贯古城堡东西,此处南连长干桥,北接镇淮桥,为老南京城南的交通咽喉所在。中华门是中国和全世界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结构最复杂的古代瓮城式堡垒,素有“天下第一瓮城”誉称。中华门堡东西宽118.5米,南北长128米,占地面积15168平方米,瓮城建筑群由中华门主楼城门、三道瓮城、二至四道辅助城门共同构成。中华主城门分上、中、下三层,高21.45米,以巨型条石为城门基础,采用大块的城墙砖砌筑,粘合剂为糯米汁、石灰、桐油拌合后砌入,结构非常坚固。城门主楼牌匾上题“中华门”三个字糸蒋介石所题。1937年12月侵华日军进攻南京时的炮轰中华门城堡,将<span style="font-size:18px;">上层原有汩歇山式三重檐筒瓦顶的镝楼炸毁,</span>现仅存台基遗迹;中华门城堡内瓮城和券门相互贯通,各门均配有千斤闸门和双扇木门,瓮城东西两侧筑有宽11.5米、长86.1米的马道,陡峻壮阔,将领可策马直达主城门顶部,为战时运送军需物资登城的快速通道;瓮城和左右马道下设藏兵洞27个,可屯兵3000余人并储藏战时士兵所需物资,故在古代冷兵器战争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遇有敌人强攻时,可将敌兵放进城门,然后关起各道城门,把敌军截为三段,分别歼灭,即成语所谓“瓮中捉鳖”。因为中华门的瓮城在城墙内侧,所以被称为“中华门内瓮城”。</p><p class="ql-block"> 1931年,国民政府改聚宝门为中华门,并在东西两侧分别增辟中华东门和中华西门以满足车辆通行。1988年1月,中华门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南京夫子庙秦淮风光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史料:元朝至正十三年(1353年)朱元璋攻取定远后采纳重臣冯国用“金陵龙蟠虎踞”建都的建议,三年后攻下集庆,改名应天府。1357年朱升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南京明城墙正式拉开建造序幕。明初建的都城,是中国历史上唯—建造在江南的都城。南京明城西连石头城,南贯秦淮河,北携玄武湖,古城周长35.267公里,不仅是中国第一大城垣,也为世界第一大城垣。</p><p class="ql-block"> 1366年8月朱元璋改筑应天府城,并在钟山(即紫金山)之南建造新宫,为南京明城的一期工程,明太祖元年(1367年)9月一期工程完工;第二期工程自1369年至1373年,明城墙向北拓宽旧城直至江边;第三期工程进行至1386年12月“新筑后湖城”为止,先后建造了聚宝门、三山门、通济门各主要城门以及后湖城及街道。为完成此浩瀚工程,明太祖朱元璋耗时二十多年,调动全国一部、三卫、五省、二十八府,一百五十二州县共二十余万工匠修筑明城墙,同时在五省烧制调运城墙砖,最终筑成包括皇城、宫城、京城、外郭四重城垣的明初京城,城墙全长35.267公里,高14-26米,上宽2.6米(最宽处19.75米),下宽14.5米左右,垛口13616个,窝铺200座,总<span style="font-size:18px;">面积约43平方公里。</span>南京现存都城城门尚有十三座,俗称“里十三门”,即:朝阳门(中山门)、正阳门(光华门)、通济门、聚宝门(中华门)、三山门(水西门)、石城门(汉西门)、清凉门(清江门)、怀远门(定淮门)、仪凤门(兴中门)、钟阜门、金川门、神策门(和平门)、太平门。民间俗称:“神策金川仪凤门,怀远清凉到石城。三山聚宝连通济,洪武朝阳定太平” 。</p><p class="ql-block"> 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都城建造完工后,朱元璋带着他股肱大臣和皇子登紫金山观察城的形势,皇四子朱棣担忧:“紫金山上架大炮,炮炮对准紫禁城”的潜在危险。认为,城南雨花台和城北幕府山留在城外,对都城防守极为不利……”。于是朱元璋下令,利用应天府城外围的黄土丘岭,建造护卫应天府的廓城墙,廓城长180里,其中各段用砖砌的部分约40里,先后开了十八座城门。廓城又称为“外十八门”,有:麒麟门、仙鹤门、姚坊门、观音门、佛宁门、上元门、沧波门、高桥门、上方门、夹岗门、凤台门、大、小安德门、大、小驯象门、江东门等。之后在清朝、民国和新中国之后,为了便民和交通流畅,又增辟草场门、丰润门、挹江门、武定门、汉中门、集庆门、解放门等。</p><p class="ql-block"> 刚开展不久的《南京城墙博物馆》是国内规模最大的城墙专题博物馆,总建筑面积约1.3万平方米,馆藏物品围绕“旷世城垣”主题,从设计思想、筑城技术、皇都威仪、军事防御、遗产传承5个方面,展示各类文物2000多件(套),并通过场景复原、数字沙盘、多媒体展示等方式,让观众深入了解古老南京城墙的历史和深远的政治文化价值。</p><p class="ql-block"> 据史料和考古发掘:参与南京明城墙砖烧造的地区共有37府、近160多个县,主要集中在今天的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和江苏5省。博物馆内有一座从江西黎川易地保护搬迁来的馒头窑,直径3米余,高度超2米,<span style="font-size:18px;">后上方还有3支短烟囱。</span>开窑时要破开窑门取砖,窑内出土砖坯上印有“建昌府”、“新城县”字样,与南京明城墙上印有“建昌府”的城砖相互吻合,证实了此窑即为明代烧造南京城墙砖的遗址之一。当时,朝廷为保证城墙砖的质量,采取了严密的检验制度,每块砖上都在侧面印有制砖工匠和监造官员的姓名,一旦发现不合格制品,立即追究责任,这是世界上首次发现的“质量追踪制度”,据说,欧洲等西方世界二三百年后的工业革命时代才产生类似制度。当时,用于明城的墙砖要求“敲之有声,断之无孔”,泥料必须选择黏而不散、粉而不沙的黏土,经堆放和日晒雨淋,使其中的颗粒分解,再过筛使之更细腻,然后用曝晒过的水,去浸泡除掉酸、碱成分,再经人或牛的反复踩踏去除气泡,最后才能在城砖模具中制成砖坯;入窑烧制是制城砖的关键环节,待砖坯火候烧足后,窑工必须堵住烟道,在缺氧环境下,将砖坯中的红色高价铁还原成淡绿色低价铁,加上柴薪的黑炭粒子渗入,城砖就变成青灰色,硬度比红砖更高;这时还有叫做“窨水”重要步骤,即在热窑顶大量浇水,水渗入窑内既降温又隔绝空气,避免砖氧化变红,使城墙砖始终保持青灰色。由此可见,是古代劳动人民用智慧和汗水制造出的高质量城砖,才能砌筑起屹立数百载的南京城墙。</p><p class="ql-block"> 军事防御是南京城墙博物馆的又一特色板块。据考:嘉靖元年(1522年),明军在珠江口击败葡萄牙舰船,缴获20多门佛朗机炮。这种先进火炮的巨大威力促使朝下令工部,在南京兵仗局进行仿制。馆藏展品中有一件明万历六年(1578年)制造的铜质佛朗机炮,长约1.5米,可架在城墙垛口调整射击角度。其后部有一个长方形凹槽,用来装填子铳和弹药,发射后即可更换。首批试制成功的26门佛朗机成为守卫南京城墙的利器。 博物馆内展出了一批抗战有关的城墙文物:“中华东门”、“中华西门”两匾额上,弹孔痕迹清晰可见;武定门机枪暗堡内发现的水烟壶、雪花膏瓶、印章、刺刀和子弹等,正是1937年12月南京保卫战时,中国人民英勇抗战,抵抗侵华日军的铁证。  </p><p class="ql-block"> 南京中华门以东俗称“老门东”,是南京传统民居聚集地,古代江南商贾云集、人文荟萃,为世家大族居住之地。早在三国时期,老门东历史文化街区就有民居聚落。清末以后,老门东、老门西等老城南地区逐渐成为南京传统民居风貌区。南京古城文化遗产如:金陵刻经、南京白局、手制风筝、布画、竹刻、剪纸、提线木偶一类民俗工艺和传统美食小吃集聚此地,如今已成为南京的旅游热点。位于中华门、武定门北侧的白鹭洲公园,以中国自然山水园为主格调,园内建有烟雨轩、春在阁、小蓬莱等景点。白鹭洲公园曾经是明朝永乐年间开国元勋中山王徐达家族的别墅。明天顺年间,园内建有鹫峰寺,烟火鼎盛一时。明正德年间,徐达后裔扩建改名为东园,园主与王世贞、吴承恩等许多著名文人诗酒欢会的雅集之所。 </p><p class="ql-block"> 南京市玄武区北极阁北麓的一段明城墙叫作台城,城墙下设有南京明城垣史博物馆。据说明太祖朱元璋筑应天府城时,原计划将这段城墙向西修至鼓楼岗与石头城相接。明朝洪武十九年(1386年)“新筑后湖城”,这一段城墙便遭废弃;始筑于楚威王七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石头城全长约3000米</span>,东汉建安十六年,吴国孙权迁都至秣陵(南京)后,在石头山金陵邑原址筑城,扼守长江险要,为兵家必争之地。相传三国时,诸葛亮在赤壁之战前夕,出使东吴与孙权共商破曹大计。诸葛亮到石头山观察时,见到以钟山为首的群山,像苍龙一般蜿蜒蟠伏于东南方,而以石头山为终点的西部诸山,又似猛虎雄踞在大江之滨,于是发出了“钟山龙蟠,石头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也”之赞叹;在清凉门到草场门之间的城墙下面,有一块突出的椭圆形石壁,长约6米,宽3米,因为长年风化,砾石剥落,坑坑洼洼,中间还杂有紫黑相间的岩块,怪石嶙峋,远看隐约见耳目口鼻,酷似一副狰狞的鬼脸,被称为“鬼脸城”,在鬼脸城西侧有一处清亮的池塘,平滑如镜的水面可以看到鬼脸石清晰的倒影,老南京人称之为“鬼脸照镜子”。 <span style="font-size:18px;">据地质学研究,这里的坡积砾岩层是距今大约1亿年到7000万年前的晚白垩世的浦口组地层。</span></p><p class="ql-block"> 挹江门旧称 海陵门,位于南京城西北定淮门至仪凤门古城墙的包山墙处,1914年南京政府为舒缓明清老仪凤门和新起下关大马路的交通拥挤问题,将此开辟为单孔劵门。1928年夏,因孙中山灵柩沿着中山大道从此进入城内,遂改名挹江门(通达长江之意,由戴季陶书写匾额)。挹江门有着“近代第一门”之称,1937年末南京失陷,许多难民欲从这里逃往浦口,因秩序混乱,造成了踩踏,很多难民的尸身堵住了劵门的门洞。南京大屠杀也在这里发生,为此1985年,南京市特地在挹江门旁边的绣球公园里面新建了一个遇难同胞丛葬地纪念碑。</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彩视《南京城墙博物馆》笔者拍摄制作</p> <p class="ql-block">彩视《古城健步夕阳红》笔者拍摄制作</p> <p class="ql-block">中华门外观</p> <p class="ql-block">城墙上步道</p> <p class="ql-block">中华门三字糸蒋介石先生所题</p> <p class="ql-block">中华城门洞</p> <p class="ql-block">城堡藏兵洞</p> <p class="ql-block">城墙上最宽处设有炮台</p> <p class="ql-block">中华门城堡的骑马道斜坡</p> <p class="ql-block">世界最大瓮城</p> <p class="ql-block">进入瓮城的城门</p> <p class="ql-block">瓮城下藏兵洞</p> <p class="ql-block">深不可测的藏兵洞</p> <p class="ql-block">藏兵洞口</p> <p class="ql-block">城堡上下砖阶</p> <p class="ql-block">古炮台</p> <p class="ql-block">南京城墙博物饼馆</p> <p class="ql-block">城砖展示馆</p> <p class="ql-block">雄阁</p> <p class="ql-block">东门</p> <p class="ql-block">朱元璋</p> <p class="ql-block">圆形砖窑</p> <p class="ql-block">城砖土坯</p> <p class="ql-block">秦淮河</p> <p class="ql-block">玄武门</p> <p class="ql-block">挹江门</p> <p class="ql-block">侵华日军攻占南京中华门</p> <p class="ql-block">日军攻占光华门</p> <p class="ql-block">南京台城</p> <p class="ql-block">台城登城阶</p> <p class="ql-block">台城墙外鸡鸣古寺</p> <p class="ql-block">从台城墙上俯瞰玄武湖</p> <p class="ql-block">南京石头城墙</p> <p class="ql-block">鬼脸城</p> <p class="ql-block">晚白垩糸浦囗组坡积砾岩</p> <p class="ql-block">砾石大小不一,成份复杂,应为坡积砾岩。</p> <p class="ql-block">石头城墙与砖城墙交互结构。</p> <p class="ql-block">石头城鬼脸照镜景点</p> <p class="ql-block">玄武门城楼</p> <p class="ql-block">从玄武门城墙走到台城,距离1.5公里</p> <p class="ql-block">古城墙上步行的游客</p> <p class="ql-block">城楼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