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七人日节

叶银成

<p class="ql-block">有关“正月初七”的起源,有四种说法。</p><p class="ql-block">民间传说女娲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因此,由初一到初六分别是鸡、狗、羊、猪、牛、马的生日,第七天是人类的生日。故正月初七称为人日,亦称“人胜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等。</p><p class="ql-block">正月初七是纪念始祖造人并表达对人本身的重视。该说法基于盘古开天辟地的传说,盘古在开辟天地后,前六天依次造出了天地万物,第七天创造出了人类。这种传说反映了人类对始祖的崇拜思想,同时也体现了远古时期人们因无法解释自身起源而想象出一个超自然神祇作为信仰和维系氏族关系纽带的心理。</p><p class="ql-block">正月初七起源于古代的占卜活动。例如,汉东方朔的《占书》记载,初一到初七分别对应鸡、犬、豕、羊、牛、马、人,初八为谷,若当天晴朗则相应生物繁盛,阴则可能有灾。《燕京岁时记·人日》也提到,初七日谓之人日,当天天气晴明则预示人生繁衍。这显示了古人通过人日天气来预测人的生育繁寡和健康疾疫的占卜行为,是古代先民在无力胜天、感到自身渺小时,欲借助神灵预测吉凶祸福或希望得到神灵护佑的意识反映。</p><p class="ql-block">正月初七起源于道教的祭典仪式。如《三元品戒经》记载,正月七日是天地水三官之日,可修斋。《谈荟》也提到,正月七日北极元天真武上帝午时下降,且该日是三会日,宜修延神斋。这些记载表明,正月七日有道教祭典天神的重要活动,因此被视为道教祭典仪式的反映。</p><p class="ql-block">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关于“正月初七(人日)”的记载,以西汉东方朔的《占书》为早。书中提及:“岁正月一日占鸡,二日占狗,三日占羊,四日占猪,五日占牛,六日占马,七日占人,八日占谷。皆晴明温和,为蕃息安泰之候;阴寒惨烈,为疾病衰耗。”(转引自《事物纪原》)由此可归纳出两点:一是当时不仅有“人日”,还存在六畜之日与五谷之日;二是其本质为一种迷信行为,即通过占卜祈求全年人丁兴旺、六畜繁盛、五谷丰收,尚未具备显著的节日特征。</p><p class="ql-block">至晋朝,开始兴起在“正月初七(人日)”剪彩为人形的习俗,称为“人胜”。南朝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记录:“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又造华胜以相赠,登高赋诗。”(转引自《太平广记》)此后,“人日”转变为“人胜节”,与占卜行为脱离关联。</p><p class="ql-block">唐朝时,“人胜节”期间皇帝常有宴请群臣的活动,如李义的《奉和人日清晖阁宴群臣遇雪应制》诗中所述:“幸陪人胜节,长愿奉垂衣。”从诗题及内容可窥见当时节日活动的盛况。</p><p class="ql-block">宋朝以后,“人胜节”逐渐衰落,在诗词等文学作品中鲜有提及,随后“正月初七(人日)”也逐渐淡出公众视野。</p><p class="ql-block">节日习俗</p><p class="ql-block">主要习俗</p><p class="ql-block">占卜吉祥</p><p class="ql-block">根据气象判断吉凶,以卜人类的繁衍。正月初七如果天气晴朗,则谓吉祥,主一年出入顺利,人口平安,生丁繁衍,若阴晦则兆灾患。据《北齐书·魏收传》记载,南北朝时期,正月初七要把人像贴在帐子上,据说可保家人平安。</p><p class="ql-block">登高</p><p class="ql-block">正月初七这天另外一项比较普遍的习俗就是登高。人日登高与重阳登高的消极避祸的观念不同,人日登高更具有积极祝颂祈福的内容。</p><p class="ql-block">戴人胜</p><p class="ql-block">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习俗,人胜是一种头饰,又叫彩胜,华胜,从晋朝开始有剪彩为花、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来贴屏风,也戴在头发上。人日节时,汉族女子用彩纸、丝帛、软金银等材料制成小人的形状,戴于头上。也贴于屏风等处。是日,人们制作各种花胜(类人胜,样式为花朵)相互馈赠。</p><p class="ql-block">摊煎饼</p><p class="ql-block">中国民间此日要吃春饼卷“盒子菜”(熟肉食品),并在庭院摊煎饼,“熏天”。</p><p class="ql-block">吃七宝羹</p><p class="ql-block">用七种菜做成的羹,在人日的时候食用,以此来取吉兆,并说此物可以除去邪气、医治百病。各地物产不同,所用果菜不同,取意也有差别。广东潮汕用芥菜、芥兰、韭菜、春菜、芹菜、蒜、厚瓣菜;客家人用芹菜、蒜、葱、芫茜、韭菜加鱼、肉等;台湾、福建用菠菜、芹菜、葱蒜、韭菜、芥菜、荠菜、白菜等。其中芹菜和葱兆聪明,蒜兆精于算计,芥菜令人长寿,客家人喜用鱼一起煮,取食有余之意。汕头市区的菜摊,在这一天将7件菜搭配好,论把算钱,不计斤两,人们乐意接受。农村哪一户欠一两件菜,在地里采他人一二株菜凑成七件,没人说他是贼。</p><p class="ql-block">赠花胜</p><p class="ql-block">正月初七当天,人们制作各种花胜(类人胜,样式为花朵)相互馈赠。</p><p class="ql-block">捞鱼生</p><p class="ql-block">南方一些地区,民间有在人日节“捞鱼生”的习俗,捞鱼生时,往往多人围满一座,把鱼肉、配料与酱料倒在大盘里,大家站起身,挥动筷子,将鱼料捞动,口中还要不断喊到:“捞啊!捞啊!发啊!发啊!”,而且要越捞越高,以示步步高升。</p><p class="ql-block">吃面条</p><p class="ql-block">大部分地方在正月初七还有吃面条的习俗,寓意着用面条缠住岁月的双腿,取长寿之意。此外,正月十七和正月二十七也被视为“人日子”。正月初七、十七、二十七,此三天分别为小孩儿,大人和老人的“日子”,谁要过“日子”就要吃面条。</p><p class="ql-block">吃饺子</p><p class="ql-block">正月初七这天,临清、济南等地忌讳妇女做针线。单县早晨吃饺子,现包现吃,叫做“捏老鼠嘴”,晚上不能点灯,据说是让老鼠娶媳妇,不要危害百姓。淄川在这天吃小豆腐,象征吃老鼠脑。</p><p class="ql-block">地域习俗</p><p class="ql-block">送火神</p><p class="ql-block">在山东部分地区,有送火把的习俗,用作物秸秆绑扎的火把,在自家门前点燃,一直送到村外,意为驱除火灾,祈求在新的一年里,平安无事,不着火灾。</p><p class="ql-block">顶八卦</p><p class="ql-block">在北方还流行一种活动:让小孩头顶八卦,测试能坚持多久,以训练其耐心,期盼吉祥。这也是一种祈求人丁兴旺的吉祥物。</p><p class="ql-block">相关活动</p><p class="ql-block">祀神保平安</p><p class="ql-block">旧时“人七日”还有许多祀神活动,这只是表明人们当时祈求风调雨顺,生活平安的形式。如临沂,在这一天里以推磨推碾的形式送天神、地神,单县这天送火神的活动十分隆重,一般是全村人集于空场上,并搭上火神棚,棚中有手持火鹁鸽的红脸火神像。</p><p class="ql-block">节日传说</p><p class="ql-block">土地庙送灯</p><p class="ql-block">人日还叫“人齐日”,民间有上土地庙送灯的习俗,人们将一盏油灯放在土地神像前,家里有几口人就点上几个灯捻儿,此时无子的人家要去偷灯,认为这样可以求到儿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