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年味

秋叶文媒

<p class="ql-block"> 古镇年味</p><p class="ql-block"> 过了腊八便是年。在古镇东流,一个文化底蕴非常深厚的千年积淀的地方,自然有它的独特的年味。</p><p class="ql-block"> 相传,“年”是古代的一种怪兽。据史料载,“年“长期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百姓。后来,人们发现“年”害怕红色、火光、和巨大声响。于是,每到除夕,人们就会贴红纸、挂红灯笼、放鞭炮,以此来赶走“年兽”,故此,过年这一传统就这样延续下来了。走在大街小巷,首先映入人们眼帘的就是腊货,阳台上、树杆上、晒衣篙上晾晒着新灌的香肠、鱼肉、鸡鸭......带着好奇,问正在晾晒腊货的一位中年大嫂:怎么搞这么多腊货啊。“在外工作的儿子和女儿就是喜欢吃这口哦。晒干了,等他们过年回来再带去呢!”大嫂得意地向我道出了实情。是啊,远方的游子,不忘家乡的年味,带着家乡的腊货,吃了放心、踏实,同时还寄托着一份情意绵绵的乡愁啊!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古镇年味比现在浓。那时,改革开放的春风还没有吹遍神州大地,条件不如现在,但人们对过年这一几千年留下的传统节日都是情有独钟的。</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腊八以后,家家户户开始请裁缝到家来做新衣,自家磨豆浆打豆腐,请来屠夫杀年猪,二十六七开始加工冻米糖、炸圆子。直到八十年代后期开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全面展开,市场经济给人们生活带来极大繁荣和便利。现在过年,都不需要花大量时间去操办了,只要腰包里有钞票,要什么就买什么,方便得很。生活在古镇的人们,现在过年,只要在腊月多囤点年货,年味就足了。干货象瓜籽、米糖、花生之类放在大铁瓶里就可以保存一个正月了;湿货指的是鸡鸭鱼之类,剖好洗净放到冰箱也足够正月吃上小半个月的;年糕、圆子是少不了,年糕可以放在凉水里,而圆子是用油炸的,放在阴凉处,自然也能保存十多天。漫步在大街上,商店前大红灯笼、春联、和一些红红绿绿挂饰,非常惹眼。大街上车子开始拥堵,在外面返乡的游子们回来了,他们平时没有时间回来,过年了,他们带着家人到镇上办年货、买衣服、逛老街、走江堤,下馆子,一家人其乐融融。</p><p class="ql-block"> “爆竹一声除旧岁,春风送暖入屠苏。”除夕这天,上午家家户户都要带着祭品和香炮赶早到逝去的亲人坟上“上腊坟”,“上腊坟”这也是古镇传承下来的传统,就是一家人</p> <p class="ql-block">在春节这样一个重要节日里,要纪念一下逝去的长辈和亲人,就是永远不能忘记逝去的亲人的恩情,待跪拜过后,便可回家准备年夜饭、贴春联了。吃过年夜饭,就是守岁。长辈还要给晚辈(未成年人)发压岁钱,红纸包裹的钱,寓意保佑孩子平安健康。正月初一,岁首良辰。初一拜年,是一项必不可少一件重要活动。首先是晚辈向长辈拜年,通常在早餐祝酒时,晚辈向长辈说一些“身体健康”、“平安幸福”、“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之类的吉语。然后就是向距离近的亲朋好友左邻右舍拜年,路途遥远的就通过发微信、打电话拜年,向他们表示新年问候和祝福,增进彼此之间的情谊。</p><p class="ql-block"> 古镇年味是老母亲期盼在外辛勤打拼的儿女归乡的脚步,是亲人祭祖时那种对逝去的先人的喃喃私语,是游客一家人漫游古镇老街的闲适,更是亲友们情谊绵绵的祝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