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生的征程如壮丽长卷,始于苏北困厄,穿行于烽火硝烟,踏遍建设征途,归与乡国之望,留下一幅波澜壮阔的人生图景。为姑父余正浪而作。</p><p class="ql-block"> — 题记</p> <p class="ql-block">余正浪,这个名字或许在浩渺的历史长河中并不响亮,甚至非常平凡,但他的经历却如同一部波澜壮阔的传奇,诉说着那个动荡年代的沧桑与坚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29 年冬季,余正浪出生在苏北农村一个贫困的家庭。那是一个民荒马乱、民不聊生的年代,物质极度匮乏,但他自幼就养成了勤劳坚韧的品质。家中的贫困让他早早地懂得了生活的艰辛,也磨砺了他顽强的意志。十四岁时,母亲因病离世,这对于本就十分贫困的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然而,生活的苦难并没有打倒,他依然坚强地面对着一切,主动承担起了家庭的责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6 年秋,17 岁的余正浪正在地里辛勤劳作,却遭遇了国民党部队抓丁抢粮。他和周边村庄的百余名青壮年在枪托威助下,成了随军民工,背粮挑杂物,受尽了欺凌。但命运的转折悄然来临,淮海战役前夕,这支部队受党的政策感召,投城加入了人民军队,他也因此换上了新军装,成为了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p> <p class="ql-block">余正浪随部队改编,进入了中原野战军11 纵 32 旅。经短暂的学习和训练,他在随后的淮海战役的激烈战斗中,便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坚韧。当时,两军对峙,敌军大炮不停歇地炮击,天空中的战斗机来回盘旋,机枪扫射、狂轰滥炸。气候和环境条件十分恶劣,粮食供应不上,甚至连水也喝不上,饥寒交迫,他和战友们依然坚守阵地,用小米加步枪与美式装备的敌人周旋。碰到敌军飞机空投,战士们会冲出战壕,不顾一切与国民党兵争夺干粮和水等补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淮海战役的战场上,他经历了人生的第一次刺刀战。当时弹药耗尽,杀红眼战士们与近在咫尺的敌人拼刺刀,展开肉搏战。从未使用过刺刀的余正浪,在刺中对方后,竟然不知道如何把刺刀拔出来。就在他一时怔忡之际,背后一个国民党兵已端着刺刀向他的后心窝刺来。千钧一发之刻,班长犹如神降,一下刺倒了敌人。他因此明白,战场上不光靠蛮力,更需要灵活的技战术和冷静的头脑。</p> <p class="ql-block">1949 年 4 月,在渡江战役中,整编后的二野17军从安徽纵阳一带突破长江防线。余正浪和全班战士在排长带领下乘坐一艘小船过江,接近南岸时,被炮弹击中沉没。战士大多为山东籍,会水的甚少,排长也是山东人。在这危急时刻,余正浪和另一名会水的战士,拼尽全力拉住排长向岸边游去,经过一番艰难搏斗,终于登岸,而其他落水战士均光荣牺牲。登岸成功后滩头阵地上,余正浪火线入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渡江战役胜利后,部队一路南下,直至江西上饶才得以休整。1949 年 11 月1日,二野奉命解放大西南,仅用不到两个月时间,就摧毁了蒋介石盘踞西南的百万大军。余正浪所在的二野17军50师从江西上饶出发,追击国民党残部,一路打到贵州镇远一带。并在当地发动群众,剿匪除暴,镇压反动派,消灭国民党残余势力,维护社会治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一次,部队接受一路投降的土匪。经过教育、整顿改编,补充进入连队。然而,危险却在悄然降临。数日后一个深夜,通讯员起夜,突然发现夜色中有两个身影鬼鬼祟祟,行踪十分可疑。于是悄然靠近,倾耳一听,原来土匪竟然诈降,正密谋先下手为强,占领十公里外的弹药库,并趁其不备,大肆屠杀我军战士。情况紧急,在兵力非常有限的情况下,上级命令余正浪的通讯班和一个留守排,立即前去保护弹药库。战士们急行军,火速包围弹药库并占领周围有利地形。不久,土匪果然到达,人数众多,如潮水般涌了上来。双方很快交起火,激战一天一夜,我军士兵虽伤亡巨大,但绝不放弃,死守弹药库,直到援军赶到,土匪才被完全消灭。</p> <p class="ql-block">1951 年 3 月,部队改编为贵州镇远军分区 150 团。1952 年 5 月,部队再度改编为铁路工程六师十七团,其主要任务转向修建铁路。部队白天干活,夜晚跟着老师,读书识字,学习文化知识。因学习认真,表现出色,部队准备推荐余正浪去刚成立的军校学习深造。就在其时,接到命令,部队全副武装,奔赴朝鲜战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3年1月,志愿军铁道兵六师赴朝作战,负责搭建鸭绿江和汉川江大桥。在零下四十多度的极寒天气里,战士们靠白酒驱寒,采取人肉战术,轮番跳入水中作业。大桥时常被敌机炸毁,部队无法通行,战士们一边奋力抢修,一边纷纷跳下冰水,肩扛枕木,托起桥面,搭起人桥,确保交通畅通,保障人员通行和后勤供给。许多战士冻坏了手脚,却没有一个人退缩或者擅离职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4 年4月,部队班师回国,调防甘肃天水。此后,先后转战甘肃、福建、贵州、云南,抗洪救灾,修建铁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当时铁路施工多人工作业,夯路基、压石子、放枕木、铺钢轨,铁道兵战士们人人冲锋在前,个个争当第一,顽强拼博,从不叫苦叫累。鹰厦铁路、宝成铁路、贵昆铁路…都是些施工条件十分复杂和艰苦的地区,身边很多战友为此献出生命。</p> <p class="ql-block">1956年,在离开家乡10 年后,九生一死的余正浪返回了故乡。一家人喜极而泣,当年一同被抓走的百余乡邻,仅活下了两人。在家乡一个月时间里,按照部队首长布置的任务,相亲、结婚,并带着新婚妻子一起返回了远在云南的部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9 年,余正浪调入铁道兵一师新管处工作,在云南多地火车站工作过,担任过扳道员、值班长、副站长、站长。期间,还被调派到地方参加支农、支工,足迹几乎踏遍了云南高原的山山水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62年10月,他转役到铁道兵一师总部所在的云南曲靖市地方工作,担任会泽县金钟区公安特派员,一家人总算安定了下来。在会泽县工作的十年,他不辞辛苦,访贫问苦,发动群众与自然灾害斗争。当地多山,外出常需要翻山越岭,尤其去深山中的村庄,道路崎岖,路途遥远,出门一次经常要八到十天才能回来。这样一个光明磊落、为人正直、一心为民的老兵,特殊时期也未逃过厄运,被打成走资派,成了被批判的对象,吃了不少皮肉之苦,好在不久即被平反,洗尽冤屈,随后还成为区领导班子成员。</p> <p class="ql-block">1973 年4月,根据中央文件精神,余正浪带领全家七口人,包括刚出生不久的小女,返回故乡生活。他被安置在县轻工业局工作,负责物资供应、调运、分配,后期又负责单位的基建工作,直到离休。他没有利用手中权力谋取半点私利,妻子一直没有正式工作,靠做临时工补贴家用,锁纽扣、糊纸盒、卖冰棍和摆地滩,有啥干啥。孩子招工以及后来下岗自谋职业,也从未找过关系,托过人情。为人正直,对党忠诚,始终是他恪守的信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19年10月,余正浪在自己九十周岁高龄时荣获国家颁发的共和国勋章。两年后,他离开了妻子和二十多个晚辈,告别了他为之奋斗一生的世界。他的一生,充满了艰辛与坎坷,但他始终以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面对生活的挑战,追求真理,无愧于党和人民,值得我们永远去铭记和传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