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hukai精选网图+网络文图选录 <div style="text-align: left;">人日节,即正月初七,又称“人日”“人日节”“人胜节”,传说这天是人类的诞辰日,即人的生日,在中国有2000多年的历史。<br><br>该节日源于古老的创世神话传说。传说女娲在七天内每天造出一种生物,前六天诞生了鸡、犬、豕(猪)、羊、牛、马,直到第七天才出现了人。<br><br>汉族人民在这一天佩戴人胜,吃七宝羹,吃面条,登高赋诗,天津人则有在这一天吃豆腐的习惯。民俗专家表示,该节日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祈福纳吉、求平保安的愿望以及对“人”本身的尊重。<b><br></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初七人日添吉庆</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祈福普佛增吉祥</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新春宏愿今开启</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万事顺遂福满门</b></div> <b>相关传说</b><div><br>传说女娲创造苍生,顺序造出了鸡、狗、猪、羊、牛、马等动物,并于第七天造出人来,故此初七为人的生日。人日:指阴历正月初七,古代相传农历正月初一为鸡日,初二为狗日,初三为猪日,初四为羊日,初五为牛日,初六为马日,初七为人日。古人相信天人感应,以岁后第七日为人日,即正月初七。汉东方朔《占书》载,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八日为谷。汉,魏以后,人日逐渐从单一的占卜活动,发展成为包括庆祝、祭祀等活动内容的节日。到了唐代,汉族民间仍相当重视人日节。高适的《人日寄杜二拾遗》诗中就有“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的感怀之句。它证明唐代的人日节,已不仅仅专用作祈祥祝安,又衍添了一层思亲念友的气氛。时至今日,也有在外的游子在年前回家,过了人日节才能远走他方。人日节这天不出远门,不走亲串友,在家团聚。人日节下午一般吃长面,也叫拉魂面。意即过年时人都走东串西,心都野了,人日一过该准备春耕生产了。故而吃拉魂面,把心收回来,准备春耕生产。<br><br><b>人民安日</b></div><div><br>人日,就是“人民安之日”,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七就是汉族传统习俗中的“人日”,是春节系列节日中重要的节日之一。来自专家著述称,人日在中国至少有二千年以上历史。<br><br>何谓“人日”?尽管各地风俗有不同,但汉时东方朔的《占书》中就有“初七人日,从旦至暮,月色晴朗,夜见星辰,人民安,君臣和会”的说法。可见,古人已将“人民安”视作“人日”的核心思想。 </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人胜节的解读</div><br>传统的人胜节是一种类比思维,而且内藏着严密的逻辑。<br><br>按照神话传说:盘古开天辟地后,女娲从初一开始,依次造出了鸡、狗、猪、羊、牛、马等动物后,到了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被称为,“人日”或“人胜节”,再明白点,就是人类出生的日子。<br><br>再梳理一下,先有“禽兽”各种动物,然后在不断演变中,在第七天才有了人,似乎,人是动物的延续,但又有根本的不同,那两者有什么区别?关键要在“七”上寻找答案。<br><br>这要打开先天八卦图,找到先天数:一乾、二兑、三离、四震、五巽、六坎、七艮、八坤。“七”对应的艮卦,周易《说卦传》说:艮为山,艮以止之、艮为手。<br><br>艮卦也代表“人”的特点,表述着人与动物的不同,人与动物有很多共同点,都有生物性的特点,但人要有思想的高度,最大特点在“止”上,人要控制本能,要尽到自己的责任。<br><br>《西游记》里的唐三藏与猪八戒,就是人与“动物”之象的类比,人的这种自我的修炼,可以开发智慧与良知,去除内心的贪欲,最终获得自我的解放。<br><br>有了这样的思维,便能理解正月初七的风俗及内涵,就是让人们“安宁”之日,所谓:“人民安”,“君臣和会”,社会稳定,而安宁的最佳方法就是:修己安人。<br><br>小结:人的“胜利”,是以自我约束为基础的。人胜节最大的启示就是要学会控制自己,融入社会,勇敢的面对各种诱惑。<br><br> 诗歌是我们了解人日的又一个入口。唐人刘餗(sù)撰《隋唐嘉话》,记载了一段故事:隋代诗人薛道衡,曾在北齐为官,奉命出使陈朝,恰逢正月节庆,一直无法得见后主。一直等到“人日”这天,由于朝臣的上奏薛道衡的诗人身份,热衷风雅的陈后主才接见了他。且一见面,便向这位北朝使者索诗。<br><br>“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薛道衡缓缓吟出两句,笔调极为平淡,引得一片窃窃私语。“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当他又念出这两句后,满堂哗然变成一片静寂。<div><br></div><div>当日正为“人日”,民间以人日为家人再次团聚的日子,有登高思乡的习俗。薛道衡只用了两句平淡的开头,即巧妙地从感受上拉长了时间。其实,诗人离家来到江南,不过二十来天,但跨年的感受与平日不同,又或者出使任务的艰难,使他度日如年,最终对应了诗中所表达的“乡情的浓度”。后两句更加惊艳人心,春天来了,大雁急于北归,春天也被春意催动,振萼而放,而自己却仍寸步难行……<br><br>一首《人日思归》,不仅为薛道衡赢得了千古诗名,也为“人日”牢牢定下了千回百转的思念的调子。<br></div> 人日是复杂的,也是简单的。一切美好都可以赋予人日,人日里人们纷纷虔诚的祈愿。<div><br>到了两宋时期,人日的习俗中仍然保留了古老的占卜色彩。在重庆白鹤梁的题刻中,可以找到不少人日时观水留题的记载,在这一天游览白鹤梁,了解水位的升落,以预期来年的凶吉。<br>宋代以后,或许由于少数民族统治政权的影响,属于汉族传统节日的人日,并不像大多数节日那样,与农耕活动、生产生活紧密相连,而被渐渐废弃了。或许另一个原因是,正月里的节日过于密集,人日的不少节俗,被合并到春节(元日)或上元节(元宵节)之中。不过,在诸如客家人、四川盆地等较为闭塞的汉族群体或区域中,人日仍然保持着生命力。</div><div><br></div><div>清咸丰四年(1854年),时任四川学政的何绍基,颇熟悉高杜之间的友情,便为杜甫草堂题写了一副对联:“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又将这段千年前的往事,引介至公众面前,使得时人竞相效仿游草堂。时至如今,成都人为了怀念这两位真挚、纯粹的诗人,还保留着“人日游草堂”的风俗,古老的人日,成为了诗歌的回响。</div><div><br>所有的节日,归根结底都是人的节日。</div><div><br>“人日”的独特之处,正在于它直白地关注每一个活生生的人——不是致意遥远的祖先,也不刻意划分人群中的彼此,而是没有区别地对待每一个你我。 <br></div> 唐朝是人日诗最丰富的时代。盛唐时期,李峤以“人日”来赞叹美好的新年新气象——“凤城景色已含韶,人日风光倍觉饶”。在动乱时代,诗人们又纷纷借“人日”来思念亲朋故友。<br><br>上元二年(761年),人日那天,高适为流寓成都草堂的杜甫作《人日寄杜二拾遗》,“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高适写这首诗时,唐朝逢安史之乱,盛世不再,时事艰难。高适尚能谋得蜀州刺史的官职,而同样流落蜀地的杜甫,则刚能稍稍稳定,在浣花溪旁的草堂寺内,找到一处简陋的居所。<div><br>逢新年,过人日,本应满目皆是欢愉的乐景,却眼见国家破碎、身世浮沉,诗人们互致问候,不过是彼此慰藉的由头。高适诗中的“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分明是对杜甫的悲惨际遇,感同身受。<div><br>但谁曾想到,数年以后,杜甫重新在书卷堆中拾取这封诗文,高适却已经不幸离世,诗中词句竟成谶语。杜甫念及昔日好友的无私帮助与拳拳情意,懊悔自己未曾及时回信,只能赋诗遥想故友——“自蒙蜀州人日作,不意清诗久零落”。</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