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七 人日 <p class="ql-block">此日此时人共得,一谈一笑俗相看。尊前柏叶休随酒,胜里金花巧耐寒。<span style="font-size:18px;">杜甫</span>《人日》。</p><p class="ql-block">传说盘古开天辟地之后,天地之间仍然是一片荒芜,了无生气,所以女娲开始创世,从初一到初六,女娲创造了“六畜”,到了初七,才创造了人。初七即“人日”,象征人类的起源。因为前六天代表的是动物们的生日,时间长了,便被人们都忘了,但第七天因为关系到人类自己,便被人们有意识地保留了下来。所以在神话传说当中,正月初七这一天,是人类的诞生日,民间的老百姓把这一天叫做“人日”,也叫人日节。</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西汉墓壁画中的女娲</i></p> <p class="ql-block">正月初七是春节这个重大节日中的一个小节日,历史学家认为,人日是古代君主,为了体现自己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用于祈盼人民安乐,风调雨顺的一个节日。汉代《占书》中就记载,“初七人日,人民安,君臣和会”,说明,至少在汉代的时候,上至朝廷,下至百姓都已经有过人日节的习俗,而且在人日节这一天,各地的衙门和监狱都必须要停止审讯犯人,更不允许对犯人施加刑罚。皇帝会在人日节这天,宴请众臣,赐予臣子“人胜”的称号,臣子们则在宴会上吟诗作对,表达对君王的拥戴和祝福,对江山社稷的热爱,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人日节更是祈福纳吉的重要节日。有“初七要晴不要雨”的说法,老百姓认为如果正月初七这天天气晴朗,这一年就会风调雨顺。如果是阴雨天气,则不是好兆头。</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元 赵孟 手札</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元 赵孟 手札</i></p> <p class="ql-block">作为古老节日,“人日”在中国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汉代《占书》记载:初七人日,人民安,君臣和会。说明至少在汉代的时候,上至朝廷下至百姓都已经有过“人日节”的习俗。唐代诗人高适在人日时想起友人杜甫,便作得《人日寄杜二拾遗》一诗,其中有:“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思念之情跃然纸上。也证明人日节,从唐代开始已不仅仅专用作祈祥祝安,又衍添了一层思亲念友的气氛。</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何绍基 对联(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i></p> <p class="ql-block">作为关乎人类自己诞辰的节日,吃食当然也要特别讲究,其中以面条特别适合拿来做这一天的食物,而且必须擀得要又细又长,其中的寓意是缠住光阴岁月,不让时间快速流逝,人们就可以长寿了。而且煮熟的面条夹起来很顺,象征未来生活平安顺遂。吃面条的人在新的一年里可以顺顺利利、万事如意。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往家转,所以在正月初七这一天人日节的时候,吃面就成了习俗,表达了老百姓对健康生活的向往与期待。民间还有种说法,给小孩吃面条可以类似绑住他们的双腿,不乱跑就不会被不吉利的东西拐走。</p> <p class="ql-block">所以正月初七吃面条也是非常传统的老规矩,不过呢,在这一天吃面条有一个很特殊的叫法,叫做吃“拉魂面”。据说这天人们的灵魂要出窍,必须吃长面以牵魂,故称“拉魂面”。民间传说,人身上有三魂七魄,除夕时,魂魄出去游荡,到“人日”这天,则回归本宅附体,全家都得团聚,不能外出。晚上不能响炮,怕惊吓了魂魄,故全家人都得团聚一起吃“拉魂面”。古人说的“拉魂面”和我们现代人说的“长寿面”有一个共同的讲究,都是越长越好,都是对人的美好祝福。长寿面寓意长寿,拉魂面寓意该收心了,古代是农耕社会,农民吃完“拉魂面”就要开始准备春耕了,假期也就正式结束了。</p> <p class="ql-block">据说,拉魂面来源于唐朝的“长寿面”,南宋朱翌的《猗觉察杂记》上说:“唐人生日多俱汤饼,是皇亲国戚庆祝寿辰的寿面,世所谓“长寿面”者也。”唐代诗人刘禹锡有诗云:“余为座上客,举箸食汤饼。”面条一类的食品。在唐代称作“汤饼”。刘诗中提及的汤饼就是“长命面”。它是唐朝时款待客人的佳点。相传,苏东坡在陕西为官时。特别喜食这种面条,并写下了对它的赞美诗句、“剩欲去为汤饼客。却愁错写弄獐书。”面条作为我国的传统美食。有着近两千年的发展历史,每个朝代的史书上都有过记载。</p> <p class="ql-block">传说面条起源于周文王,相传周文王伐灭密须国,在灵台筑台祭天之后,发现天空盘着一条恶龙。他带领大军射杀了恶龙,用大锅煮熟了龙肉,准备用来犒赏大军,但军队人数很多,龙肉数量又很少,为了让大家都能吃到龙肉,喝到龙汤,他决定擀一些长面,与龙汤下在锅里,分给军队吃。那长面味道十分鲜美,大家就叫它“龙须面”。</p> <p class="ql-block">隋、唐、五代时期,面条的品种更多。有一种叫“冷淘”的过水凉面,风味独特,诗圣杜甫十分欣赏,称其“经齿冷于雪”。还有一种面条,制得有韧劲,有“湿面条可以系鞋带”的说法。宋、元时期,“挂面”出现了,如南宋临安市上就有猪羊庵生面以及多种素面出售。至明清,面条的花色更为繁多。清代戏剧家李渔就在《闲情偶寄》中收录了“五香面”“八珍面”。这两种面条分别将五种和八种动植物原料的细末掺进面中制成,堪称面条中的上品。</p> <p class="ql-block">小麦在公元前由西亚传到中国,在中国变成面条后又传到西域。我国的面条起源于汉代。那时面食统称为饼,因面条要在“汤”中煮熟,所以又叫汤饼。早期的面条有片状的、条状的。片状的是将面团托在手上,拉扯成面片下锅而成。到了魏、晋、南北朝,面条的种类增多。《齐民要术》中收录的“水引”“馎饦”,“水引”是将筷子般粗的面条压成“韭叶”形状;“馎饦”则是极薄的面片。</p> <p class="ql-block">大年初七吃面有一种寓意,就是用面条缠住时间和岁月,这样人就可以长命百岁,也有的人会在初七、十七、二十七这三天都吃面的,而且面条是很长的,寓意着吃面的人在新年当中可以万事顺利,生活如意。所以正月初七吃的面条,就叫做拉魂面,不过,正月初七吃“拉魂面”也有讲究,在这一天咱们敬给家中长辈老人的面条,仍然叫做长寿面,只有即将要回到学习和工作当中的人,才叫吃拉魂面。</p> <p class="ql-block">大年初七吃“拉魂面”是老祖宗留下的习俗,非常有意义。拉魂面,也叫“收心面”,因为在过年期间,大家从繁忙的工作中彻底放松了下来,不但好吃好喝,而且想睡懒觉就睡懒觉,然后接连几天都是走东串西亲友聚会,玩得都有点不亦乐乎停不下来的感觉。春节假期虽然舒坦快乐,但是过了初七以后,大家就该要开始离家返岗,重新回到正常的工作生活当中。也有在外的游子在年前回家,过了人日节才能远走他方。因此,长辈们就会在这天特地煮上一碗“拉魂面”,让晚辈们吃了以后好好调整一下自己的心态,这样才能顺顺利利地投入到工作当中去。</p> <p class="ql-block">古老的习俗一代代的传承、沿袭,走过了无尽的岁月之后,却依然清晰的呈现在脑海中,可谓文化力量的伟大。虽然旧时的风俗食俗不断在跟随时代的变化更新,但这些传统习俗仍然有着代代相传的积极意义,传承的不仅仅是一个节日一碗面,更多的是传承一种对美好生活积极追求进取的意义。所以,每一个传统节日里的这些老传统老规矩,都和现在的生活工作紧密相连、息息相关的,今天是正月初七,要提醒自己,把心收一收,好好的调整一下自己的状态,准备迎接新的挑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