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七话“人日”

四知堂

<p class="ql-block">“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一年一度的春节又到了。</p><p class="ql-block">今年的春节增加了非凡的意义——2024年12月4日“中国春节”被联合国列入世界非遗项目,意味着中国这一传统文化瑰宝获得全球的认同和尊重。</p> <p class="ql-block">今天是乙巳年正月初七,是为“人日”。</p><p class="ql-block">所谓“人日”,即人的生日,传说这天是人类的诞辰日。民间又把这天叫做“人庆节”或“人胜节”。</p><p class="ql-block">正月初七,中国民俗在这一天,会戴人胜,吃七宝羹,吃面条,登高赋诗。民俗专家表示,“人日”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祈福纳吉和求平保安的愿望以及对“人”本身的尊重。</p> <p class="ql-block">人日,源于古代中国神话:盘古开天辟地后,女娲从初一开始,依次造出了鸡、狗、猪、羊、牛、马,直到第七天才造出了人。于是自古相传,农历正月初一为鸡日,初二为狗日,初三为猪日,初四为羊日,初五为牛日,初六为马日,初七为人日。</p> <p class="ql-block">人日在中国至少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汉朝开始就有人日节俗,东方朔的《占书》中就有“初七人日,从旦至暮,月色晴朗,夜见星辰,人民安,君臣和会”的说法。可见,古人已将“人民安”视作“人日”的核心思想。</p> <p class="ql-block">古时,人日有戴“人胜”的习俗。人胜是一种头饰,又叫彩胜、华胜,从晋朝开始有剪彩为花、剪彩为人形,或镂金箔为人形,贴于屏风,也戴在鬓发上。此外还增添了吃七种菜羹、登高赋诗等庆祝活动。</p><p class="ql-block">唐朝,“人胜节”盛况空前。每至人日,皇帝赐群臣彩缕人胜,又登高大宴群臣。如果正月初七天气晴朗,则主一年人口平安,出入顺利。“人日天气晴明,出人通顺,谓一年人口平安。“——《帝京岁时纪胜·正月》</p><p class="ql-block">宋朝以后,“人胜节”逐渐衰落。</p> <p class="ql-block">唐代高适的《人日寄杜二拾遗》诗中就有“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的感怀之句。它证明唐代的人日节,已不仅仅专用作祈祥祝安,又衍添了一层思亲念友的气氛。</p> <p class="ql-block"><b>人日寄杜二拾遗 唐•高适</b></p><p class="ql-block">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p><p class="ql-block">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p><p class="ql-block">身在远藩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p><p class="ql-block">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p><p class="ql-block">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p><p class="ql-block">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p> <p class="ql-block">时至今日,也有在外的游子在年前回家,过了人日节才能远走他方。人日节这天不出远门,不走亲串友,在家团聚。人日节下午一般吃长面,也叫拉魂面。意即过年时人都走东串西,心都野了,人日一过该准备春耕生产了。故而吃拉魂面,把心收回来,准备春耕生产。</p> <p class="ql-block">民间习俗,这一天要吃春饼卷“盒子菜”(熟肉食品),并在庭院摊煎饼,俗云“熏天”。</p><p class="ql-block">吃七宝羹:以七种蔬菜,煮成七菜羹,也就是煮成杂菜汤。因各地物产不同,所用蔬菜不同,广东潮汕用芥菜、芥兰、韭菜、春菜、芹菜、蒜、厚瓣菜;台湾、福建用菠菜、芹菜、葱蒜、韭菜、芥菜、荠菜、白菜等。祈望吃了七菜羹,来年大丰收,以此来取吉兆;并说此物可以除去邪气、医治百病。</p> <p class="ql-block">戴人胜:人日节时,女子用彩纸、丝帛、软金银等材料制成小人的形状,戴于头上。也贴于屏风等处。</p><p class="ql-block">赠花胜:此日,人们制作各种花胜(类人胜,样式为花朵)相互馈赠。</p> <p class="ql-block">南方一些地区,民间有在人日节“捞鱼生”的习俗。捞鱼生时,往往多人围满一座,把鱼肉、配料与酱料倒在大盘里,大家站起身,挥动筷子,将鱼料捞动,口中还要不断喊到:“捞啊!捞啊!发啊!发啊!”,而且要越捞越高,以示步步高升。</p> <p class="ql-block">大年初七是人的生日。女娲造人,人之后生,是人为尊也!人日要尊敬每一个人,连官府也不能在这一天处决罪犯,家长也不能在这一天教训孩子。</p> <p class="ql-block">有专家介绍说,人类的繁衍至关重要,所以古人对“人日”特别重视,形成了众多节日祝颂祈福习俗。一些地方还有于这天求子的风俗,假如恰巧有孕妇在这一天分娩,则更是喜上加喜的大喜事。“在人日祈福,表现出古人对生命的敬畏,乃至对生日崇高神圣的关切。”</p> <p class="ql-block"><b>人日思归 隋•薛道衡</b></p><p class="ql-block">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p><p class="ql-block">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p> <p class="ql-block">虽然现代人对“人日”的风俗越来越陌生了,相关的节庆活动也几近消逝,但欣慰的是,在当下的成都却得到了很好的承袭,广大市民在正月初七游杜甫草堂凭吊诗圣,吟唱诗歌,赏梅祈福,庆贺人日。这也成为当地重要的年俗。</p><p class="ql-block">期待着能有更多的人记住这个“人类的生日”,让这个温暖的文化胎记,烙印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以人为本,以民生为重的理念,在“新时代”更应得到发扬。</p> <p class="ql-block">人日作为一个古老的节日,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这是一个思念人、尊重人的节日,也是一个祈福纳吉的好日子。</p><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强调“以人为本”的思想,不仅体现在国家治理中,也在企业管理、学校教育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这一尊重人、关心人、成就人的思想,在我国悠久历史中一脉相承。</p> <p class="ql-block">今日“人日”,匆忙做完此篇,以祈吉祥康泰!</p><p class="ql-block"> ——2025.2.4.乙巳年正月初七</p><p class="ql-block"> 于枣香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