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琼的美篇

常琼

<p class="ql-block">《兴趣的记忆与记忆的兴趣》</p><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p><p class="ql-block">爱因斯坦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p><p class="ql-block">歌德曾说过: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p><p class="ql-block">看到以上三段文字,人们自然会发现,它与如下三组关键词有着紧密关系:教育——兴趣——记忆。</p><p class="ql-block">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有一点可以说既成共识,这就是:教育始终作为人类认识世界,认识自我,以及不断修正自己的过程中的一条主线。而学校教育是青少年接受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和提高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阶段。</p><p class="ql-block">然而,作为这个阶段的老师又起到了什么作用呢?我不想说太多的大道理,我个人认为,教师的职责和作用到底是什么?唐代文学家、思想家韩愈在其名篇《师说》中说得简明扼要:“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作为一个教师,要使自己所学能够有效地、较快地传授给学生,必须要有切实可行的方法与教学上的实践经验。因为学问的提高,是要靠知识的积累,而知识的积累,又要靠一定的记忆能力。而人的记忆能力是非常复杂的,它有各种相应的方法和科学性,比如,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他的记忆方式(或优势)就有不同,一般来讲,幼儿时期是靠机械记忆,而中高年级以后,主要靠理解记忆了。举个例子,一个成年人与儿童,在短时间内一同去背诵一首古诗(之前都没读过),我敢肯定,成年人一定比不过儿童的,反之,你叫儿童去背初中的数理化公式试试看?肯定困难重重,为什么?他其中内容一点也不理解,靠机械记忆几乎不可能,这不是他的优势。那么,除了找对了记忆方式,是否就可以了呢?还不行,因为对有些学生来说,仅仅靠理解记忆,他也会觉得枯燥无味,即使短时间强记,时间一长也会慢慢淡忘的。这种情况下,就要像文中的三位前哲所说的那样,要激发和提升兴趣。作为一个好教师,就是要善于引导、诱发学生的兴趣的,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的就是我们中学时代的化学老师,屠震老师虽然教我们化学不到两年,但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他知识渊博,为人通达。讲课轻松活跃,语言风趣幽默,屠老师上课经常能营造出生动活泼、妙趣横生的师生互动氛围。</p><p class="ql-block">屠老师为了引发同学们的兴趣感,想尽办法把单调、枯燥的概念性的东西变得有趣有味。他往往把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各种文化类别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东西,以及生活与学习中观察到的细节,能够有机地、巧妙地串联起来。我把屠老师的这种讲课方式称为"串联法”。这种方式是以科目专题内容为主线,把上述提到的各种知识点串在一起讲,其目的是为了解析和阐明专题内容,使学生能更清楚地听懂、理解。这样讲课,生动、形象,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p><p class="ql-block">接下来我和大家举一两个例子,就算把40年前课堂上的几个精彩片段来一次回放。我们可以重温一下屠老师在当年讲台前所绽放出的智慧光芒和幽默风采。</p><p class="ql-block">先来讲第一个例子,在某次化学课上,屠老师给我们讲的课题是“王水”,学过化学的人,一般都知道王水是一种腐蚀性很强的化学溶剂,就连稳定性非常强的黄金也会怕它的,它是盐酸和硝酸的混合溶剂。屠老师首先简明扼要地跟我们介绍了王水的性能、特点和用途,这些同学们都能听懂明白,接着给我们讲了王水的配置方法和比例。照理老师讲到这里,他的讲课任务应该可以完成了,可屠老师从他教书这么多年的经验来看,总觉得心里不踏实,他深深地懂得,一个学生在当下(或短时间内)记一个概念或一个公式,并不难,难的是要长期记住。为了尽量使学生加深印象,能够长久不忘,于是屠老师就王水的配置比例课题上,从他获取的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和学习中观察到的细节,为我们学生做了生动形象、精彩绝伦的阐述。他说生活中的任何一个人,难免会伤风感冒,扁桃体发炎,遇到这种情况,我们时常会看到家里的长辈,用筷子头上沾点盐,然后伸进患者喉咙里的小舌头部位点一下,过后情况就会有所好转。接着,屠老师又让我们观察仿宋体(或说印刷体)</p><p class="ql-block">“王”字,其中三横右端都有高出一点像三角形的形态(在书法上俗称顿头捺脚之类的)。现在我们就把这个类似的三角形当作生活中的盐,而王字的三横就当作吃饭的筷子。就这样,这个王字,就代表着化学腐蚀剂王水中盐酸与硝酸的配置比例,也就是说王字的三横代表有三份盐酸(指体积),中间的一竖就代表有一份硝酸。 说到这里,难道你还不为屠老师那丰富的知识面,细致的观察力,还有捕捉到的那天衣无缝的巧合而惊呼神奇吗,还不为此拍案叫绝吗?</p><p class="ql-block">再来说第二例,有一次,屠老师在课堂上问同学们,金属元素中,哪一种最重,哪一种最轻,对于这个问题,屠老师又有了新的构思,比起第一例,就显得简洁明快多了。他巧妙地借用苏州方言,非常轻松爽快地告诉同学们说:“我(锇)最重,俚(锂)最轻。”这样的讲课实在是太生动!太美妙了!作为屠老师的学生,我相信,凡是听过屠老师这两个课题的同学,实在是想要你忘记也难。记得我在听课的当下,就暗暗对自己说,假如我今后有机会当老师,就要像屠老师那样教学生。(说来真有趣,在十多年前,我真的获得了一个机会,到少年宫教书法,也算得到了一些屠老师教学方面的“真传”,那里的学生们确实也很喜欢听我讲课呢)</p><p class="ql-block">以上两个例子,充分说明了我们屠老师真的是用心在给我们上课,他能想方设法捕捉和激发同学们的兴趣点,共鸣点,甚至是兴奋点。班里的同学都对屠老师的化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对老师的教学特点留下了及其深刻的印象。</p><p class="ql-block">今天在屠老师九十寿庆之时,我写了一付对联要送给老师,以此来表达对屠老师的敬意、感恩与祝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联:忆昔日妙谈学问是锂轻锇重</p><p class="ql-block">下联:敬平生通达为人则俚重我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落款:</p><p class="ql-block">翻检旧忆,念及吾师四十余载前之妙谈趣事,吾心甚慨,乃拟对持赠</p><p class="ql-block">恭祝屠震师耄耋寿庆</p><p class="ql-block"> 己亥嘉月 後学永华敬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