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北京古建筑博物馆

快乐人

<p class="ql-block"> 2025年1月14日上午参观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大雄伟的太岁殿。太岁殿,建筑面积1319.7平方米, 面阔七间51.35米,进深三间25.7米,单檐歇山顶,黑琉璃瓦绿剪边屋面,为先农坛建筑群中最大的单体建筑。 </p><p class="ql-block"> 先农坛位于北京老城外城西南部,与天坛以中轴线东西呈对称布局,先农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明清两朝祭祀先农、太岁及天神(风、云、雷、雨)、地祇(岳、镇、 海、渎)诸神的皇家坛庙。明清帝王曾以每年一次的先农坛亲耕大礼,完成对先农的祭享, 体现“国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的传统理念。 </p><p class="ql-block"> 先农坛历经山川坛一神祇坛一先农坛的更名与改扩建,形成别具特色的祭祀建筑格局。 今天,先农坛作为博物馆对外开放,展示中国古代建筑与先农坛祭祀传统,依然保持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与历史魅力。</p><p class="ql-block"> 上溯到周代,天子扶犁亲耕的礼仪作为国家的一项典章制度即被确定下来,其后随朝代更迭,历干年而绵延,及至明清时期而至臻完善。天子扶犁亲耕的田地称为"耤田”,在耤田中举行的以天子亲耕为核心内容的仪式典礼称为“耤田礼”。</p><p class="ql-block"> 北京先农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先农并举行亲耕耤田典礼的地方,先农坛内的耤田是重要的历史文物景观。作为重要的国家祭祀场所,北京先农坛自明永乐十八年(1420)始建至今,已经历近600年的风雨。今天,回望这处历尽沧桑的坛庙建筑,作为明清时期北京皇家祭祀建筑的重要遗存,有太多的故事发生,有太多的人驻足于此。它不仅是华夏民族重农固本思想的传播载体,也是今人挖掘历史文化内涵,还原本真的重要研究对象。</p><p class="ql-block"> 在以农立国的封建时代,历朝帝王都将农业置于重要地位,农事丰欠关系着经济兴衰,直接关系着一个王朝能否长治久,因此皇帝每年在先农坛耤田里的亲耕活动就成为了国之表率,以此来显示朝廷提倡农事, 关心民生。耤田和帝王之间有着干丝万缕、 密不可分的关系。在这一亩三分地上,历史绵延,朝代更迭,人们却不断上演着一幕幕恤农、悯农的故事,亦通过重农务耕的政策表现出一个国家治国理国的政治思想。在以农立国的封建时代,历朝帝王都将农业置于重要地位,农事丰欠关系着经济兴衰,直接关系着一个王朝能否长治久,因此皇帝每年在先农坛耤田里的亲耕活动就成为了国之表率,以此来显示朝廷提倡农事, 关心民生。耤田和帝王之间有着干丝万缕、 密不可分的关系。在这一亩三分地上,历史绵延,朝代更迭,人们却不断上演着一幕幕恤农、悯农的故事,亦通过重农务耕的政策表现出一个国家治国理国的政治思想。</p><p class="ql-block"> 皇帝的“一亩三分地" 。北京先农坛耤田遗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回看这块特殊的田地和在这块田地上发生的故事,意义特殊。这块田地不仅承载了耕种的意义,而且成为中国古代农业思想和典制度的浓缩,并昭示着中华民族以农立国的治国之本和悠久的重农皇帝的“一亩三分地" 。当历史浓缩为一座建筑的记忆,我们可以透过它看到更宏阔的历史影像,它昭示着中华民族以农立国的治国之本和悠久的重农传统,展现着数干年农业文明古国的悠久历史与蓬勃发展。新时代的今天我们以重农固本为安民之基、治国之要,为新中国农业农村的发展带来了历史性的成就和变革。 </p><p class="ql-block"> 北京古建筑博物馆,不仅记载了先农坛的变迁史,更多的是浓缩了以古宫为代表的北京城及周边的主要古建筑,华夏文明的最大特色, 就是文明的绵延不断。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岁月中,古圣和先贤以及千千万万无名的先祖,用他们的聪慧驾驭着灵巧的双手,为后世的我们营造并留下了众多精美绝伦、形态多姿、内涵丰富的建筑,创造了多彩多姿的中华文化。在领略先人的伟绩之时,我们不要忘记延续文明火种的责任。或许,把握今天的分分秒秒,营造今天的奇迹,就是先人对我们最重要的厚望</p><p class="ql-block"> 2025年2月3日星期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