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七人胜节

古莘秦建增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年初七人日节,顾名思义,人日即人的生日。这不是某人生日,而是全人类的生辰 。至于节日起源,根据《占书》记载,指出由初一开始,上天创造万物的次序是【一鸡二狗、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 】 。所以初七便是人日 。传说女蜗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p><p class="ql-block">正月初七有吃“人七菜”的习俗。这种菜用白菜、萝卜、葱、姜、蒜等7种菜加黄豆面制成。为何这一天非要吃“人七菜”?“南北朝时期的《荆楚岁时记》中说,‘正月初七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人们渴望在初七里吃‘人七菜’,能带来这七种蔬菜的丰收.</p><p class="ql-block">“人七日”在唐时叫“人胜节”,不论“人胜”、“人七”或“人情”,这天按习俗都是人的生日。在这一天,许多地方都是以天气晴阴来预示今年人丁兴旺和人身健康。午饭要吃面条,这些“七”里全都要吃面条,取尊老爱幼、全家老老少少健康长寿之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汉朝开始有人日节俗,魏晋后开始重视。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习俗,人胜是一种头饰,又叫彩胜、华胜。从晋朝开始有剪彩为花、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来贴屏风,也戴在头发上。此外,还有登高赋诗的习俗。唐代之后,更重视这个节日,每至人日皇帝赐群臣彩缕人胜,又登高大宴群臣。如果正月初七天气晴朗,则主一年人口平安,出入顺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七即就是“人齐”,所有家庭成员必须在这一天回到家中,中午吃馄饨表示“浑全”之意,又叫做“收心馄饨”意思是说人们在过年春节期间疯玩了几天,该把跑野的心收回来了,应该考虑一下今年的农业生产和怎样过日子的事了。晚上所有外出的人都必须早早回家不能串门子,家家大门上挂上灯笼,由老人拿着盛有干果的升子,站在门口一边摇动一边逐个呼唤儿孙的名字,最后喊一句“回来吃果子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叫游魂”。一家人坐在一起吃着果子,商量着今年的各项大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初七是人的生日,人之后生,是人为尊。人日要尊敬每一个人,连官府也不能在这一天处决罪犯,家长也不能在这一天教训孩子。这一天,当年满16岁以上的青年均可自由上街玩耍,所以会在街头出现“鸡不啼,狗不咬,十八岁的大姑娘满街跑”的亮丽景观。各处庙会也在这一天掀起客流高潮。游人明显比初一到初五多。少男这一天要着意打扮,充分展示自己的青春朝气,少女要自制人胜、花胜饰物自己佩戴或相互馈赠,显示自己手工技巧。这是一个展示青春美的日子,也是家庭主妇在家忙活几天节日后可以上街游玩的日子,更多的人是为自己的儿子、女儿挑选配偶,以便正月十五后托媒人去提亲。青少年会去哪吒庙,因为哪吒是青少年的保护神,青春的神。这一天要祭喜神,更通俗的说法是喜神没有具体形象和位置,是个精神的神,无处不在,就看谁能遇到了。说白了就是你看谁最顺眼,最喜相,喜神就伏在谁身上给你快乐和吉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正月初七这天还要“送火神”,孩子们选一根两米左右的木棒,用麦秸将其绑住,这就是所说的“火神”。黄昏时分,在家门口点着“火神”的一端,孩子们抱着“火神”的另一端跑向离家较远的地方,直到燃烧殆尽为止。这个活动寓意于将“火神”送出家门,一年之内家里没有火灾,平平安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