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昵称 : 老蠹鱼</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美篇号 : 8151795</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图片 : 网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浙东四明山西麓的梁弄,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历史文化名镇,称其闻名,或许与历经百年的藏书楼--五桂楼有些关系。因为在浙东这块风水宝地上,不仅有名闻遐迩的天一阁,还有一座号称“浙东第二藏书楼”的五桂楼,它的主人就是清代乾嘉时期的著名藏书家黄澄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黄澄量(? -?),字式筌,号石泉,浙江余姚人,世居梁弄。诸生,后放弃科举,专心致志地读书、藏书。不管在哪里,只要遇到好书,价格就是再贵,他也要想尽办法买到手。即便是买不到手的话,他就和人家商量借抄,不达到目的决不罢休。他曾经对别人说过:“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溢其过,篇金遗后诚不若楹书教子之为逾也。”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他抱定一种信念,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尽可能地搜集到天地间的好书,让后代子孙都能过上诗书传家的优裕生活。由于他抱着这种愿望聚书,很快就达到了5万多卷,并建造规模宏大的藏书楼,用来贮存这些用心血搜寻到的书籍。因仰慕远祖时号五桂者昆季5人并著清望,遂以“五桂”名其楼。后来,他的曾孙黄安澜还编撰《五桂楼书目》4卷,书前附有许多学人的题诗,其中有一首黄直厚的《赠五桂楼主人药溪(黄澄量其子)先生》,诗云: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四明山上云汉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五桂楼前经籍光。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闻道宗衮昔建此,</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网罗欲过千顷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其藏书之盛可见一斑。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五桂楼系三开间二层木结构楼房,坐北朝南,宽、深、高各约10米左右,楼上收藏书籍,排架20余个大书橱,因四明山号称有72峰,所以在此中厅上方悬挂由书法家吴迪题写的“七十二峰草堂”的匾额。五桂楼顶成“众”字形,上面还有暗室,据说这种建筑样式颇为奇特,从设计开始就考虑到防漏、防潮和隔热等功能,特别让人迷惑不解的是,当年的五桂楼建筑布局的图纸,竟然详记在一根固定在屋顶内的竹竿上。1981年此楼部分屋顶塌落,维修时让大家丈二的和尚一一摸不着头脑了,后来多亏一位老泥工知道是怎么回事儿,读懂了竹竿上所记的各项数据,才按照原样把塌落的地方修复好。(见浙江省文物局编《文物考古资料》1986年第6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黄澄量的藏书观念和历史上有些藏书家相比,还是前进了很大一步的。至于说,“重藏轻用、秘不示人”,在历史上绝不是少数。就和他的同乡范氏天一阁比较,他也是开明多了。他在《五桂楼书目》的题识上说:“今世藏书之家,惟宁波天一阁为最久,其制:橱门楼钥,子孙分房掌之,非齐全不得开。禁以书下楼梯,及私引亲友擅开,皆罚不与祭,故历久而书不零落。余既构楼3间以藏此书,盖欲子孙守之,后世能读楹书,可登楼展观;或海内好事愿窥秘册者,听偕登焉。尝见世之谋子孙者,求田问舍,计非不周至,然数传之后,不免窭贫。重念篇金之教,此余藏书之本意也。”很显然,这些话表明他藏书不仅为了子孙,也是为了喜惠世人,不但对亲友,就是一般的读书人只要有登楼观书的愿望,都可以得到满足。应该说他这种精神就今天看来,也是相当难能可贵的。在某种意义上说,他的藏书楼已经具备当代图书馆的某些功能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据当著名代学者骆兆平考证,五桂堂藏书宋元本未见著录,现存书中却有明刻本,而且黄澄量辑《明文类体》亦多使用明刻明人诗文集,然后分门别类剪辑而成。原书140册,现存138册。被版本目录学家顾廷龙、谢国祯称为“稀有的好书”,黄安澜《五桂楼书目》著录:“《明文类体》140册,自编未梓稿本。”全书97种明人文集中,有好多种是当时禁书,有的甚至是全毁本,此书所收的文集大部分《四库全书》未有收入,即使是收入存目也多为罕见之本,因此说此书非常珍贵,价值非同一般,对保存明代文献、研究明代版本目录学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外,还有一部《宋儒学案》20册,乃梨洲先生未定稿本。这两部书均系孤本,无疑是五桂楼的镇馆之宝。</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黄澄量去世后,其藏书先后由其儿子黄肇震、孙子黄联镖、曾孙黄安澜递藏,他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为庋藏和增益藏书都做出过贡献。可以说五桂楼藏书能历经五世,延续了一百多年,直到解放初还保存完好,与他们黄氏家族对藏书的善藏世守有直接关系,换句话说,靠他们祖祖辈辈的辛勤努力,才使这批珍贵文化遗产流传到今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黄澄量的著作有《姚江书画传》、《四明耆旧传》、《四明记游抄》等。</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