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独》随笔

于珈

借着去年12月份《百年孤独》电视剧第一季在Netflix问世的东风,我一口气先把书听了一遍,才去看电视剧。了解自己懒散和拖延的习性,如果要认真写听后感,结果将是一字无成,还不如信手拈来,想到哪写到哪,随便写几个字。<br><br>我是在喜马拉雅上听的新经典出品的有声书,由王明军老师演播,范晔老师翻译。翻译和演播都非常棒,有的地方还配有音乐和声响。极力推荐。<br><br>记得大学时试图读过这本书,但没有读下去,年轻的时候对魔幻现实主义不感兴趣,更喜欢巴尔扎克笔下逼真的现实。几十年后重新捡起这本书,竟听得如醉如痴,其中魔幻部分尤其让我拍案叫绝。年过半百历经世事后,魔幻和现实的界限变得模糊,有时,现实比魔幻更令人难以置信,魔幻比现实更亲切可人。<br>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宿命</b></h1><br>小说的结尾,可以说高明睿智,也可以说费解。马尔克斯带着你穿越百年历史,家族七代人的兴衰,众多人物的抗争和选择,悲欢离合,突然笔锋一转,原来这个家族每个人的命运早在一百年前就被吉普赛人写在羊皮卷上,剧本早已写好,大家都是按既定的命数来世间走一遭。所有看似主动的人生选择和努力,都逃不过冥冥之中命运的安排和家族的劫数。<br><br>我也是宿命论者。宿命,有一种超自然的诗意美和超脱。伟大作品如《百年孤独》、如《红楼梦》,洋洋洒洒栩栩如生记述人间爱恨情仇,基调却都定在宿命上,也许宿命才是我们的最终答案,就是佛教说的累劫累世的业力。曹雪芹在第一回故事一开头便把宿命亮出来,而马尔克斯却要等到最后一刻才揭穿谜底,让书中人物和读者都有种被捉弄的感觉,是恍然大悟会心一笑,还是勃然大怒捶胸顿足,他都不给你时间反应,便让一阵飓风把一切抹去,“羊皮卷上所载一切自永远至永远不会再重复,因为注定经受百年孤独的家族不会有第二次机会在大地上出现。”<br>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二)魔幻</b></h1><br>书中的魔幻部分非常吸引我,很有意思。吉普赛人因为不喜欢死亡的孤独而重回人间,回到马孔多,用羊皮卷写下了布恩迪亚家族接下来一百年的命运。老何赛出葬的那天,铺天盖地落下小黄花。不食人间烟火的蕾梅黛丝身上发出让男人不能自持的强烈气味,那不是爱情的气味,而是死亡的诱惑,最后她被一块床单卷着升天。上校从小就有看到未来的能力。马孔多连续下雨四年十一个月零两天。死去的人阴魂不散,常来光顾。吃土的利贝卡。全村人患失眠症进而失忆症。书中到处都是魔幻,而每一个魔幻都巧妙地揉合在现实之中。<br><br>最让我感动的魔幻之一是第二代大儿子何赛死时。他被枪杀的当儿,他的血如同有了灵魂,穿街过巷,来到布恩迪亚家的豪宅,绕过客厅地毯,流到厨房,停在母亲乌尔苏拉面前。乌尔苏拉一看到血流,立刻明白了,急匆匆循着血迹,来到血肉模糊已经死亡的大儿子身边。这一幕非常感人,一切尽在这魔幻的不言之中。何赛17岁那年因为害怕要做父亲的责任而跟着来村里戏耍的吉普赛人离家出走,乌尔苏拉出去寻找他几个月,把所有能找的路都找了一遍。多年以后他回到家,已经不是当年出走时的稚嫩少年,而是历尽沧桑放荡不羁的肌肉男。因为跟收养的妹妹利贝卡结婚而被乌尔苏拉赶出家门。死时的这段魔幻,被赶出家门的人终于回家了,母子尽管多年隔阂而最后一刻还是世上最亲的人。这些也许是我牵强的想法,但魔幻的魅力不正是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解读。<br>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三)山一样的女人:乌尔苏拉</b></h1><br>马尔克斯说乌尔苏拉综合了他的外婆、他的母亲和他的妻子的形象,他生命里最重要的三代女性。马尔克斯是幸运的,生命里有三个这样了不起的女人。世界看似由男人统治,从带领大家建立马孔多的第一代何赛,到发动17次战争的第二代上校,到暴富的第四代奥雷里亚诺第二,但他们都不得善终,活得也不长。而乌尔苏拉,按书中的说法,活了115岁到122岁之间,这也挺魔幻的。马尔克斯舍不得她离世,因为她是布恩迪亚家族的主心骨,现实中很多家族何尝不是这样,恨不得理家的女人能长生不老,永远支撑这个家。《红楼梦》里的贾母也类似于乌尔苏拉的角色,但马尔克斯用魔幻的手法,把女人当家描绘得淋漓尽致。<br><br>乌尔苏拉是山一样的女人,既坚实可靠,又务实能干,还极具良知和正义感。第三代何赛滥用权力,滥杀无辜,是乌尔苏拉用自己的身体去挡子弹,毫不留情痛骂他。心爱的小儿子上校发动一场又一场无效的战争,劳命伤财,是乌尔苏拉告诉他他变成了一个恶魔。意外发现战时有人留在她家的一个石膏像里装满了金币,她完全不贪财,而是将金币秘密埋起来,等主人来取,无论家里的后辈怎样说服她,试图找到金币,她都不为所动。她对家族里的子孙后人们所作所为很失望,一心想家族里有一个有出息的人,于是决定亲手培养第五代长孙何赛 (想想那时她都多老了),送他去神学院,希望他将来做教皇。<br><br>能塑造出乌尔苏拉这样一位山一样的女人的男性作家,怎能让我不喜欢。<br>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四)水一样的女人:毕拉尔·特尔内拉</b></h1><br>相比乌尔苏拉,书中和电影里的女主角,布恩迪亚家族的主心骨,毕拉尔只是个配角,没名没份,但马尔克斯让她活得比乌尔苏拉还要长,实在很有意思,不得不赞叹老马心中女人的地位实在是高。<br><br>书中对毕拉尔的形象直接描绘不多,但电视里演员演得很好,细长身材,落地红裙,累赘首饰,永远在抽烟,游离的眼神,丰满的胸部,对男人们很有杀伤力。乌尔苏拉的两个儿子都把自己的童贞给了毕拉尔,尤其上校,是毕拉尔给了他做男人的自信。书中不同时空几次提到十几岁的何赛跟还年幼的弟弟分享他跟毕拉尔做爱的体验,“世界在地震”。<br><br>毕拉尔分别为兄弟俩各生下一个私生子,乌尔苏拉尽管不愿意,但都接受并抚养了这两个孩子,毕竟是布恩迪亚家族的血缘。毕拉尔隐瞒自己作为亲身母亲的身份,要命的是,第三代何赛,在不知情下也对毕拉尔(自己的亲生母亲)产生了情欲,并且要动粗,毕拉尔惊慌失措,连声说不能不能,但却不敢说出实情。她花费了毕生的积蓄为他找了一个女人,算是一个母亲对儿子的挚爱。<br><br>如果说乌尔苏拉是山一样的女人,每一个男人每一个家族都不可或缺,那么,毕拉尔则是水一样的女人,同样让男人们离不开,她是男人们情欲的港湾。小说临近结尾,布恩迪亚家族已经到了第六代奥雷里亚诺,他被对姨妈的疯狂不伦之恋折磨,来到一家妓院。老马如此写道:<br><br>“在那群年轻人光顾这家幻觉温室的头一夜,入口处藤摇椅上沉默肃穆的看门老妪从五人当中看到了一个瘦骨嶙峋、神情忧郁、颧骨如鞑靼人,带着从创世之初直到永远的孤独印记的男子,顿时感到时光倒流回到了最初的源头。”<br><br>“看门老妪是毕拉尔。多年前,当她过了145岁的生日,便放弃了计算年龄的恶习,继续在摆脱了记忆的静态时光中生活,在清晰可见确定无疑的未来中生活,不再被纸牌占卜中那些叵测的猜度和潜伏的陷阱所烦扰。”<br><br>这几句简直让我拍案叫绝,老马让毕拉尔活成了精,活成了永恒。“从那夜起,奥雷里亚诺在高祖母的温情和理解中找到了安慰和庇护。”<br><br>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五)人物众多和重名</b></h1><br>中文读者很大的一个障碍是书中人物众多,而且很多重名。一个家族几代人重名,在中国文化中匪夷所思,犯大忌。但西方文化中,一个家族重名是很常见的。曾听一个同事说起,他家所有男性都叫弗兰克。布恩迪亚家族男性不是何赛·阿尔卡迪奥,就是奥雷里亚诺,女性不是蕾梅黛丝就是阿玛兰塔,这不是魔幻,也是合乎现实。这次听这部巨著,在人物方面,没有障碍,反而觉得重名很好,符合家族故事的延续和轮回。<br>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六)作家要耐得住寂寞和贫穷</b></h1><br>听完书后在网上刷马尔克斯和关于《百年孤独》的视频,有一段他讲述创作《百年孤独》的故事,笑死人了。<br><br>“我们竭力抵制贷款和高利率的诱惑,直到某一天我们终于鼓起勇气去一家当铺。典当了一些小物件后,我们开始典当梅赛得斯(他的太太)从几位家庭成员继承下来的珠宝。珠宝专家以手术医生的精湛,鹰眼般检验耳环上的钻石、项链上的绿宝石和戒指上的红宝石,完后,他沉默良久,说道,所有这些都是纯玻璃。” 底下观众哄堂大笑。<br><br>“在这样极度困难的时候,梅赛得斯做了未来星象占卜(astral accounting),以坚定的声音告知耐心的房东,六个月后我们会一次付清所有房租。“对不起,太太,你有没有意识到这是很大一笔钱?”房东提醒到。“我当然知道”,梅赛得斯答到。这位好心人也声音坚定地说,“很好,太太,我只要你这句话,9月7号我等你。“<br><br>”终于,1966年8月初的一天,我和梅赛得斯到墨西哥城的一家邮局,把《百年孤独》的手稿寄到布宜诺斯艾利斯,590页双倍行距。邮局工作人员把手稿放在秤上,说邮寄费要82比索。梅赛得斯把她钱包里的钞票和硬币都数了数,不得不面对现实,我们只有53比索。我们打开包裹,把手稿平分两份,寄了一份到布宜诺斯艾利斯,想都没想哪里能弄到另一半的邮费。寄出去后,我们才发现,我们寄的不是前半部,而是后半部。那边的出版商急着想读前半部,汇了邮费给我们。 That was how we came to be born in our lives。”<br><br>写作过程的十八个月,他完全没有收入,不知道妻子如何变戏法,每天变出桌上的牛奶和面包。他妻子也跟乌尔苏拉一般是山一样的女人。<div><br></div><div>这本书值得一读再读,也热切期待电视剧第二季问世。<br><br></div>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补充</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书中人物众多,如果说有一个主角,当属上校,电视剧也以他为封面。他是自由党的首领。这本书很大篇幅记叙宏大的拉丁美洲革命战争,以及欧美的经济侵入。我对拉美革命和政治知道不多,不敢发言。杜欣欣老师补充了下面几点,很有价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 布恩迪亚家族几代男人名字重复暗喻逃不过命运,乌苏拉的庶民常识维系着家族不至于崩坏,最终还是劫数难逃。也暗喻南美诸国独立后的命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西蒙玻利瓦尔总结自己领导南美独立运动时说:</p><p class="ql-block">“1. 美洲(南美洲,下同)是我們无法治理的</p><p class="ql-block">2. 参加革命,就是在大海里犁田</p><p class="ql-block">3. 在美洲唯一能做的就是移民</p><p class="ql-block">4. 這个国家(哥伦比亚)将不可避免地落入肆无忌惮的氓流手中,然后不知不觉地落入各肤色,种族的暴君手中</p><p class="ql-block">5.欧洲人被(他们)所有的罪行吞噬,被兇殘的行為消灭,不会屈尊來征服我們</p><p class="ql-block">6. 如果世界的某一部分有可能回到原始的混乱狀态,这就是美洲的當下”</p><p class="ql-block">我去过五次南美,每个国家甚至每个城镇都有各式各样玻利瓦尔的纪念碑,欧美的一些国家也有这位南美解放者纪念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我去过马尔克斯在圣玛尔塔附近的故乡(他外公外婆的家),西蒙玻利瓦尔也死在圣玛尔塔。马尔克斯最初在报社工作的地方)卡塔赫纳和波哥大。对马尔科斯的生平有了直观了解。南美资源丰富,风景独特,但…这些年,觉得宿命和轮回也不仅是南美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