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最近在阅读“味蕾乡愁”主题征文时,我们会发现不少文章存在一些影响质量和情感表达的问题,很值得深入探讨一番。</p> <p class="ql-block">先说说内容方面,很多征文给人的感觉就是杂乱无章。作者在写家乡美食时,常常一股脑把美食历史、制作过程、个人回忆以及文化意义全塞进去,这些内容搅在一起,没有清晰的逻辑顺序,导致文章中心根本不突出。比如有篇写家乡月饼的文章,一会儿说月饼是怎么来的,一会儿又讲小时候中秋节一家人做月饼的事儿,接着又扯到月饼在当地代表的团圆寓意,各个部分之间没啥关联,读者看了完全抓不住重点。为啥会这样呢?主要是作者动笔之前没有好好规划,既没列提纲,组织素材的时候也毫无条理,想到哪儿写到哪儿。</p><p class="ql-block">内容空洞、含糊不清也是个常见问题。有些作者没有深入挖掘美食背后那些动人的故事和真挚的情感,只是浮于表面随便聊聊。在描述美食味道的时候,用词特别简单,只会说“好吃”“美味”,根本没有对美食的色泽、口感、香气进行细致的描写。就拿写家乡的麻婆豆腐来说,没有提到豆腐那嫩得像婴儿肌肤般的质感,红亮诱人的辣椒油,以及入口时麻辣鲜香的丰富层次,也没讲讲和这道菜有关的难忘经历,像一家人围坐一起吃这道菜时的温馨场景。这样一来,读者很难产生兴趣,读着读着就觉得乏味了。</p> <p class="ql-block">从语言表达来看,大部分征文都太过平淡,平铺直叙地陈述事实,就像记流水账一样。写作时完全没有运用比喻、拟人、排比这些修辞手法来增添感染力。比如描写家乡的夜市小吃摊,就写“夜市里有个小吃摊,卖各种小吃,人很多”,这么写不仅单调,还没办法把小吃摊热闹的氛围和独特的烟火气展现出来,很难让读者对家乡美食产生共鸣。</p> <p class="ql-block">针对这些问题,其实有不少实用的解决办法。在结构安排上,作者得先确定一条清晰的主线,紧紧围绕一个核心来写。要是以美食带来的情感体验为核心,就可以按照时间顺序,从小时候第一次吃这道美食的新奇感受,到长大后离家在外对它的思念,把和美食有关的故事串起来;也可以按照情感加深的方式,从单纯觉得好吃,慢慢升华到对家乡深深的眷恋。</p> <p class="ql-block">在内容创作上,一定要深入挖掘美食背后的故事。通过具体事例和细节描写,给美食赋予情感。描述美食味道的时候,要充分调动视觉、嗅觉、味觉等多种感官。比如描写一碗兰州拉面,“粗细均匀的面条根根分明,浸在鲜美的牛肉汤里,上面铺着几片薄如蝉翼的牛肉,翠绿的葱花和香菜星星点点散落其中,热气腾腾中,醇厚的肉香和麦香扑面而来。挑起一筷子面条,入口爽滑劲道,牛肉的鲜嫩、汤汁的浓郁瞬间在口中散开,每一口都是家的味道”,这样读者就能真切感受到美食的魅力了。</p><p class="ql-block">语言运用上,作者要多学习运用修辞手法,平时注意积累优美词汇。可以多读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学习名家是怎么用比喻把事物写得栩栩如生,用拟人给事物赋予生命,用排比增强文章气势的,然后自己模仿着写。同时,养成记录生活中与美食有关的点滴的习惯,像街头小吃的独特吆喝声、家里厨房飘出的饭菜香,把这些生活素材巧妙地融入写作里。</p> <p class="ql-block">举办“味蕾乡愁”征文活动,就是想借助美食这个载体,唤醒大家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传承各地的美食文化。以后,作者们得加强写作训练。一方面,多读优秀的散文,学习人家是怎么布局谋篇、运用语言、表达情感的;另一方面,多留意生活,把和美食有关的有趣事儿、难忘瞬间都记下来。还要多写多练,不断打磨文章,从标题的吸引力、开头的引人入胜,到内容的丰富充实、结尾的有力升华,每个环节都做到最好,慢慢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p> <p class="ql-block">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正视问题,积极改进,反复修改,以后“味蕾乡愁”主题征文中肯定会出现更多优秀的作品。这些作品极富感染力,能够打动读者。让大家在文字里尽情徜徉,在品味家乡美食的独特滋味的同时,感受到浓浓的乡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