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登西郊醮坛山 寻找百步云梯遗迹

沱江愚公

<p class="ql-block">  资中县船城历史文化交流群组织开展“找回资州”文史研学活动之“攀登西郊醮坛山,寻找百步云梯遗迹”。活动内容:1.欣赏醮坛山风景;2.了解醮坛山人文历史(包括传说、故事);3.寻找“百步云梯”遗迹。</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资中古城西郊醮坛山自古为巴蜀名山</span>,古资州八景其中的“百步云梯”景观所在地,风景秀丽,景色奇妙。留下东汉时期的道教始祖张道陵、魏晋时期的李阿真人、唐末五代道教学者、著名文学家杜光庭、北宋著名史学家范祖禹、南宋理学家、大臣、诗人魏了翁、明代道家一代宗师张三丰、国画大师张大千等许多全国历史名人的踪迹和墨宝,又有不少美妙神奇的传说。</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传说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span>如果从下往上数刚好一百级;但从上往下数就只有九十九级。清代资州州牧本著(又名“本大老爷”)不相信,便派一百个兵丁每人站一梯,从下往上数,一百个人一个不少;可是从上往下数,就只有九十九个了。那一个人到哪去了呢?只见半天云中有个兵丁,木楞楞地站在一块石梯上。他便张弓搭箭“嗖”的一声射向云天,将兵丁和石梯射落江心。从此,百步云梯成了一条悬在空中的白色带子,再也没有了灵性。</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传说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span>不知那朝那代,皇帝派来一位县太爷,不知姓氏名谁,只因他开口闭口就是本大老爷,所以人们都 叫他本大老爷。此人有点不信邪,对于一些风景名胜的神话传说,都想追其根源,探明究竟,采取一些非常手段,想把故事弄清楚。结果治死了一些仙人活动的场所或奇妙景观。</p><p class="ql-block"> 县城西郊约两里处,有一座名为醮坛山的高峰,崖壁直立,陡峭异常,云雾天气,直插云霄,雄伟壮观,让人神往。因此招来不少墨客骚人,登山观景,探奇寻幽,被列为资中八景之一,名曰“醮坛云梯”,也称“百步云梯”。加之山上有一道观,许多人上山拜神求福,都从山腰至山顶的一条石板铺砌的山路上山。有好事者,上山时一磴一磴数台阶,总数是一百磴,下山时数是九十九磴。此消息传出,许多人都去数,没有人能数清有多少级台阶。几乎所有的人,都是上山数出一百磴,下山变成九十九磴,不论你数多少遍,没有不如是者。如此这般的传到了本大老爷那里,本大老爷三番两次派人去数,也无例外。一天他亲自带领衙役,和一百童男童女去数,男孩著绿衣,女孩穿红衣,男女相间,上一个台阶站一个孩子,上到山顶,刚好站完这一百孩子,于是他宣布山路台阶为一百级。话音刚落,一个衙役气喘吁吁上山来报告,中坝有一著绿衣小孩,在那里呼天叫地,嚎啕大哭,声音之大,好似众百人齐声呼嚎。本大老爷赶紧下山,叫人清点童男童女人数,只有九十九人。忙叫人把中坝的小孩带来,问其何以去了中坝,小孩说“我站在第一磴台阶上,看到红红绿绿的小朋友,往山上跑,顿感眼花,就闭上眼睛,刚一闭上,觉得身体飘飘浮浮在飞升,待我睁开眼时,就到了中坝,见四周无人,所以哭喊。”本大老爷叫衙役分成两组上山清点童男童女人数,一组下山清点,个个回来报告,上下数目相同,都是九十九人。就这样治死了百步云梯数不清的台阶。从此以后,人们就数清了台阶数。</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传说三:</span></p><p class="ql-block"> 民间传说清代四川籍唯一状元骆成骧青年时代就读于山下不远的资州栖云书院,常登上风景秀丽、空气清新的醮坛山,在山上採金石上看书学习,故后来採金石又取名骆状元读书台。採金石顶部平坦宽阔,可容纳三四十人。据当地老村民介绍,以前上面有亭子,如今还保留着以前安装亭子柱头的石孔。</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传说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span>离採金石约50米远的地方有一砣巨石,与採金石对峙,古代取名採银石。採银石民间也有个传说,此巨石可镇邪保平安,不得轻易开采石材,山下一村民需石材砌墙,于是上山取石,刚用钻子打晒银石时,突然那村民家就失火烧房子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醮坛山也是全国的道教胜地。<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根据清代的《资州直隶州志》、民国的《资中县续修资州志》等方志、历史文献记载,东汉时期的道教始祖张道陵、魏晋时期的李阿真人、唐末五代道教学者、著名文学家杜光庭、明代道家一代宗师张三丰都曾修炼、传道于蜀地资州醮坛山。北宋著名史学家范祖禹、南宋理学家、大臣、诗人魏了翁等等都曾游历醮坛山,笔者的《资中古城春秋》公众号的《全国道教胜地资州醮坛山》、《道教始祖张道陵曾修炼于资州》、《大千笔下的资中醮坛山》等文章有详细的介绍,这里不再赘述。留下许多著名历史人物的踪迹和骚人墨客绚丽诗篇、华丽的词章。</p> <p class="ql-block">  北宋著名史学家、《资治通鉴》巨著三大主编之一范祖禹(成都华阳人)诗誉:“醮坛高倚碧天开,中有清都白玉台。雾涌云旌乘月去,风吹仙乐下天来”。</p><p class="ql-block"> 南宋理学家、大臣、诗人魏了翁游醮坛山留下《嘉泰二年题资州醮坛山星斗阁对是同王资州贾》诗(二首)。其一:“天磨团团任往还,莫将止处认兼山。水归寒谷敛秋练,木落前峰明晓鬟。天度已归参井后,日行又值斗箕间。若知此处真消息,血气浮名总是闲。”其二:“三十三年去复还,笋将重踏旧江山。青衿朋友子当户。绿帻奚臧霜半鬟。赢得光阴归鬓里,悔将声誉落人间。圣六事业无穷已,只问君王觅退闲。”</p><p class="ql-block"> 明代道家一代宗师张三丰(辽东懿州人,自号“山风子”,又号“玄玄子”)游历华南、西蜀来到资中。题诗醮坛山:醮坛山延恩殿侧旧时有一巨大的石碑,碑的正面刻着“大道无极”四个大字,背面则是一首七言律诗:</p><p class="ql-block"> 桥边院对柳塘湾,夜月明时半户关。遥驾鹤来归洞晚,静弹琴坐半云闲。烧丹觅火无空灶,采药寻仙有好山。瓢挂树高人隐久,嚣尘绝水响潺潺。</p><p class="ql-block"> 下署“玄玄子题”。这是一首回文诗, 可以倒转来读:“潺潺响水绝尘嚣,久隐人高树挂瓢。山好有仙寻药采,灶空无火觅丹烧。闲云半坐琴弹静,晚洞归来鹤驾遥。关户半时明月夜,湾塘柳对院边桥。”</p><p class="ql-block"> 明人赵弼游道教胜地资中醮坛山后诗云:“仙侣登真去不还,云梯重叠尚依然。雨馀石凳莓苔滑,烟暝空坛草树连。砌石荒凉铺鸟篆,断碑剥蚀腻蜗涎。我来游览舒怀处,闲诵南华第一篇。”</p><p class="ql-block"> 清嘉庆年间资州直隶州州牧的刘炯(顺天府大兴县人即今北京大兴区人,嘉庆15年即1810年任资州州牧)有诗誉:“石骨撑突兀,绝顶穷攀跻。七十有二级,曲意悬丹梯。众山小坏垤,罗列何敢齐。世人纷若蚁,脚底相排挤。呼吸帝座通,帝鉴乃在斯。闻有古仙人,鍊药此山陲。还丹足九转,稽首陈青词。一朝羽化去,留此不朽基。振衣登崇岗,浩浩天风吹。李阿倘可逢,再拜真吾师。授我不死诀,永与长生期。飞升大罗天,不受红尘迷”。</p><p class="ql-block"> 清嘉庆年间资州训导苟珣(新津人)诗云:“苍翠云深处,中有一峰接。四面无附依,嶻嵲不可涉。一线引阶梯,石磴何层叠。果足呼吸通,气与帝座协。吾闻大宋时,崇奉虚无空。既修延恩殿,设醮此山中。其坛遗址在,屹立耸孤松。又闻张道陵,白鹤驭长风。迄夫李阿真,悟道有玄功。丹灶何年铸,斜阳落照红。安得仙侣证,一一仙源穷。频登七十级,佳气郁葱葱”。</p>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四十年代,1940年国画大师张大千到资中游览位于县城西门外风景名胜醮坛山(俗称吊台山)后,挥亳绘出《资中醮坛山》风景画。</p>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五十年代,1956年张大千又将醮坛山“百步云梯”景观绘入《四川资中八胜》组图之中,先后在法国巴黎、新加坡、台北展出。2014年3至5月,首回大陆深圳、成都等地巡展。</p> <p class="ql-block">  与大家一起考察醮坛山的许平辉先生写诗一首:《醮坛山中寻道观》并建议:以后,多开展“古城春秋”交流活动。希望每个参与者都谈谈“观后感”。</p><p class="ql-block">醮坛山中寻道观,道教始祖张天师。</p><p class="ql-block">驾鹤设坛北帝山,御敕山峰延恩殿。</p><p class="ql-block">白玉筑坛祭天帝,香客施主团团转。</p><p class="ql-block">超度亡灵极乐界,百步云梯挂云端。</p><p class="ql-block">本大老爷偏不拈,排兵按丁步石阶。</p><p class="ql-block">从下往上恰百步,从上到下缺一阶。</p><p class="ql-block">报数当百人落崖,醮坛云梯不再现。</p><p class="ql-block">道人从此数百戒,家和万事九重天。</p><p class="ql-block">而今迈步醮坛山,登高望远厝蹁跹。</p><p class="ql-block">蜀中通讯基座建,电视到家齐欢颜。</p><p class="ql-block">醮坛今朝何所从,蜀道真人也难说。</p><p class="ql-block">坛酿美酒现重龙,君子泉水矣好逑。</p><p class="ql-block">丰源冬尖朝底寇,烹饪寇肉香万家。</p><p class="ql-block">百步云梯待安然,大千画里见真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登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发现岩壁上已经损毁的石刻造像。</span></p> <p class="ql-block">  山腰上已新修“百步云梯”,实际上共有96梯,大家合影留念,然后继续攀登。</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发现一处废弃的水池,大家考察砌水池的石板是否有石刻文字或图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攀登採金石。</span></p> <p class="ql-block">  採金石下面曾经的石窟,里面的佛像不知何年毁坏了。</p> <p class="ql-block">  採金石顶部平坦宽阔,可容纳三四十人。据当地老村民介绍,以前上面有亭子,如今还保留着以前安装亭子柱头的石孔。</p> <p class="ql-block">  大家披荆斩棘,艰难的登上採金石</p> <p class="ql-block">  参观清代唯一川籍状元骆成骧读书台,这里古时叫採金石(有的又说名晒金石),聆听宋国英先生介绍。</p> <p class="ql-block">在採金石上合影。</p> <p class="ql-block">  大家离开採金石前往约50米外的採银石。</p> <p class="ql-block">  採银石民间也有个传说,据说此巨石可镇邪保平安,不得轻易开采石材,山下一村民需石材砌墙,于是上山取石,刚用钻子打晒银石时,突然那村民家就失火烧房子了。</p> <p class="ql-block">  参观后大家在採银石上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离开了採银石,大家进入灌木丛林中寻找“百步云梯”的遗迹。</span></p> <p class="ql-block">  途中又发现岩上巨大的石窟,里的佛像巳无踪影。</p> <p class="ql-block">  途中访问当地一男村民告诉我们,醮坛山附近有石牛石马自然景观,位置是现在的296仓库附近。石牛石马也有传说,见本文前面的介绍。</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石牛石马的传说:鞭打石牛石马</span></p><p class="ql-block"> 一天本大老爷正在阅读公文,有人击鼓鸣冤,叫师爷传衙役带上堂来,衙役带来一群农民。衙役一声吆吼,农民们齐刷刷的匍匐在地,不敢抬头,口称“本大老爷为民做主。”“有何冤屈,快快报上来。”“禀报本大老爷,那石牛石马(地名)的石牛和石马,半夜三更跑到地里,吃我们的庄稼。我们一接近他,就不见了,待我们离开,他又出现了,求本大老爷为我们做主。”“果有此事。”“我们绝不敢乱说。”“那你们如何知道是石牛石马?”“我们看他们身上的毛色,是石青色,我们周围没有这样颜色的牛马,就让人去查看石牛石马在不在,果然不在,故认定是那石头畜生干的。”那本大老爷拿起惊堂木,啪一声拍在桌子上“你们一派胡言,那有石雕牛马,会去吃庄家的。来人呀,把他们轰出去。”堂下一片冤枉之声,本大老爷又拍了一下惊堂木,“那你们说,那石牛石马有什么来头,他怎么会走,敢来吃你们的庄稼?”</p><p class="ql-block"> 这群农民磕头如捣蒜,其中一位老者,急忙回答说:“前半个月,一个游方道士到我们那里告诉的。”“那游方道士现在何处,何方人士,告诉你们些什么?”“那道士说完下面的话,就不知去向。他说:‘这里是玉皇大帝的随从,放养坐骑的地方,玉皇大帝来视察资中时,就住在对面醮坛山的行宫内,因为醮坛山上供奉着他和李老君的神像。这石牛石马就是玉帝和李老君的坐骑。’接着他又说:‘自从本大老爷,治死了百步云梯后,玉帝认为他的行踪被人们发现,就不再来了,这石牛石马也没有仙人喂养了,所以半夜子时,他们会来偷你们的庄稼吃。你们要提高警惕。你们没有办法捉住他,只有本大老爷才能治他。’所以,每到夜晚我们派人守护着,以便发现证据,才好禀报大老爷。还望本大老爷开恩,派人去查看,驱赶石牛石马,为百姓做主,免遭其害。” 本大老爷听完后说:“既然如此,你们前面带路,我亲自去查看一下,以便派兵丁捉拿。”</p><p class="ql-block"> 石牛石马在县城西一里多地,一行人不一会就到了。东边地势平坦,一丘岭蜿蜒向西延伸,两面都是庄稼地,各有一条石板路,北面的路可通醮坛山,南面的路弯弯曲曲可达报恩寺。因其地势较高,站在平地东可看磨盘山的盘峰暮雨;北与醮坛山隔谷相望,可赏西崖云峰、百步云梯;南眺沱江南岸的狮子山、上观音寺的珠江夜月。真是一个观景的好去处。本大老爷正看得出神,忽有衙御来报,小坡不远处有一石牛和一石马。本大老爷过去一看,果然是青石雕成,与真的一般大小,栩栩如生,他左看右看,仔细观察,又用手拍拍脑袋,拍拍身子,拍拍屁股和大腿,怎么也想不通石头雕凿的牛马,会跑到地里去吃庄家。半信半疑的叫来十个衙役,说:“你们搭蓬看守七天,前来禀报。不得有误。”七天过去了,衙役报称“没有发现石牛石马有任何动静。”本大老爷叫来农民,“你们这些刁民,为何七天没有动静,是不是想诓骗本大老爷。从实招来。”农民们直呼冤枉,并说:“衙役们,白天吆三呼六,晚上灯火通明,喝酒吃肉,热闹非凡,那石牛石马,哪敢动弹,所以没有动静。还望本大老爷明察,让衙役们晚上,熄灯静待,暗中巡视,不待数日,自然就可见分晓。”本大老爷照准,分付衙役:“你们照百姓们说的办,七日以后再来禀报。如若看见石牛石马来吃庄稼,可以用鞭子驱赶。”果然,到第三天,半夜子时,那石牛石马就动起来了,一个衙役大声的喊:“动了动了!”另一个人用手捂住他的嘴,示意他不要出声。那石牛石马听到喊声,就停住了。过了一个时辰,见没有响动,就走进地里,啃吃包谷。这时衙役和农民们蜂拥而上 ,执鞭乱打,石牛石马飞奔而逃。第二天,看那石牛石马,遍体鳞伤,剥落了好几块。石牛石马就这样被治死了。</p> <p class="ql-block">  另一位醮坛山村二组69岁的村民刘兴群告诉我们,醮坛山顶有10亩地,以前有座寺庙,现在山上住的一户人家里还有许多菩萨。</p> <p class="ql-block">  这里已经是四川省广播电视局内江发射传输台717站,不允许进去参观考察,于是我们只得下山返县城。</p> <p class="ql-block">  返回途中有一条林荫大道,于是大家在此休息、拍照。</p> <p class="ql-block">  活动时间:2024年12月21日;参加活动人员(19名):张珂、王雪梅、许宁、么国丽、刘琼力、杨光、苏小坡、叶年秀、许平辉、范冬梅、付英、罗俊辉、叶志红、冷观华、刘瑞华、樊英、宋国英和两名家属。</p> <p class="ql-block">  本次文史研学活动结束,感谢您关注!下次活动拟考察古资州八景的“古渡春波”遗迹,期待您关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