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采风】立春东风十万唤春归哟

荆楚德乐之金凤虎座鸟

<p class="ql-block">  滞影京华念郢州,朔方霭霭雪仍留。 风翻白絮惊残梦,冰锁清波惹别愁。 淑气施恩鱼吻浪,东君送暖雁回眸。 梅英齐绽芳香漫,春浦鳞鳞鸭戏游。 立春日,京都虽然艳阳高照,但在凛冽的寒风吹拂之下,仍然寒冷刺骨。而此时的荆州城,却是“东君送暖”“梅英齐绽”,可谓是东风十万唤春归。 春天来了!立春日的清晨,我久久地伫立在京都阜城门外住所的阳台上,向着南方遥望,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一首《立春日遥寄江南》脱口而出。“立春,正月节;立,始建也。春气始而建立也;五行之气往者过来者续于此;而春木之气始至,故谓之立。”根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解释,立春就是春天的开始。 《孝经纬》里说:“大寒后十五日,斗指东北维,为立春。”按照公历计算,每年的二月三日、四日或五日就是立春日。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立春是意义非凡的重大节日。古时又称立春节、正月节、岁始、改岁,等等。正如文化学者于丹教授所言,“立春不仅是一个节气,更是一个充满仪式感的节日”。 从官方到民间,中国自古都非常重视立春。古时,皇帝都要在立春日里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京城东郊举行迎春仪式,祈求丰收。那时,立春日就是春节。因此,历来就有“新春大似年”之说。后来,国民政府于1913年明确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3000多年来,我国在历史演变与传承中逐渐形成比较固定的迎春习俗。</p> <p class="ql-block">。据《沙市市志》记载,在明朝时期,荆州在立春之日都要燃烛焚香,行礼如仪,迎接春天的到来。</p><p class="ql-block"> 立春时节的荆州民间习俗,归纳起来主要有“四春”,即: 插“春幡”。春幡以方胜、蝶结、流苏彩结组而成。明代《萝轩变古笺谱》里有花枝挂春幡图。北宋文学家苏轼特别喜欢使用“私人订制”的春幡,常在立春日头插春幡走亲戚。荆州人则于立春日将彩纸和彩绸制成小旗,插在头巾或门上,象征春天来临,谓之插“春幡”。 戴“春胜”。《荆楚岁时记》里说, “立春之日,悉剪彩为燕戴之,帖‘宜春’二字。”立春这天,荆州人要用“五色绸”剪成燕子形状,贴上“宜春”两字,或用彩纸、彩绸剪叠成春燕、春蝶等形状,戴在头上迎接春天,叫做戴“春胜”。</p><p class="ql-block"> 咬“春盘”。《月令广义》里说:“唐人立春日,食春饼生菜,号春盘。”可见,当时人们“咬春”咬的就是“春盘”。根据荆楚古俗,荆州人“咬春”,吃得是春卷和春饼。春卷,由古时“五辛盘”演变而来。那时,春盘叫做“五辛盘”,是用了五种辛辣的蔬菜,即:大蒜、小蒜、韭菜、云苔、胡荽。后来,荆州春卷经过改良,不再使用辛辣蔬菜,改用芹菜、韭黄、笋子等组成,取勤劳、长久、兴旺之意,称为三丝春卷,成为荆州春节宴席上必备的时令佳肴。</p> <p class="ql-block">打“春牛”。立春日,荆州最为重要的民俗是“打春牛”,史书中称为“鞭春”。“周公始制立春土牛”,西周时期官府都要组织“鞭春”活动,即用特制的鞭子把专门制作的土牛打碎,人们争抢春牛土,以抢得牛头为吉利。人们纷纷把打碎的泥塑春牛碎片“抢”回家,视之为吉祥的象征。明清时期,每逢立春,江陵县令就会前往事先设置的牛亭和土牛台,举行打春仪式。常常是县令执彩杖击打土牛,围观民众则争抢春牛身上掉下的土块和谷粒,希冀六畜兴旺,五谷丰登。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立春,作为二十四节气之首,宛如一位温柔的使者,轻轻叩响春天的大门。在这一节气里,奇妙的“三候”非常细腻地勾勒出春天渐次苏醒的画卷。 “一候东风解冻。”当第一缕东风悄然拂过,仿佛是大自然发出的温柔指令,坚冰开始缓缓消融。那原本凝固的江河湖泊,在东风的轻抚下,渐渐恢复了灵动。正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所云:“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东风,恰似一支神奇的画笔,轻轻一挥,便化开了冬日的冷峻,让世间万物感受到春的暖意。 “二候蛰虫始振。”随着大地的温度逐渐回升,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在睡梦中被春天唤醒,开始慢慢苏醒,微微抖动着身躯。此时,昆虫虽然还未完全走出蛰居之所,但生命的律动已然在黑暗中悄然奏响。这是生命对季节变化的敏锐回应,预示着万物即将迎来蓬勃生长。 “三候鱼陟负冰!!”</p> <p class="ql-block">河水渐融,鱼儿欢快地游动,仿佛迫不及待地想要拥抱春天,纷纷浮上水面。此时,水面上还有未完全融化的碎冰,远远望去,好似鱼儿背负着冰块在水中嬉戏。“土膏欲动雨频催,万草千花一饷开。舍后荒畦犹绿秀,邻家鞭笋过墙来。”南宋诗人范成大的《春日田园杂兴》,虽然没有直接描绘鱼陟负冰之景,却同样展现出春天万物生长的活力,与“三候”所蕴含的生机相得益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