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立春之日,气象局发出寒潮通知,北京地区竟零下20多度,上海虽然是南方,但冬天,特别是下雨期间冷起来比北方还冷,阴冷直刺骨髓,还好现代社会有空调,地暖,羽绒服,新疆棉被可以御寒。突然胡思乱想,古人没有空调地暖是如何过冬呢?</p> <p class="ql-block">中国古时没有棉花,直到宋未元初沿海地区引进棉花种植,黄道婆才发明了织布技术,在她的努力下,棉被逐渐取代了麻衣稻草被和粗布被,成为人们冬季御寒的首选。那么之前古人是好何御寒呢?</p> <p class="ql-block">宋之前我国没有棉花,人们主要通过动物皮毛、丝绸、麻、鸭绒、芦絮和稻草等材料御寒。贵族使用皮毛和丝绸,而普通人家则多用麻衣、鸭绒和芦絮填充的被子,以及稻草作为床垫和毯子。</p> <p class="ql-block">在漫长的冬夜,古人蜷缩在破烂的草席上,无助地期盼着天亮时分的暖阳,一场大雪,或者患上感冒,穷人就会大量被冻死,这种境况,对今人来说难以想象的。</p> <p class="ql-block">我们60年代当兵时,野营训练时睡在老乡家里,床垫都是稻草铺就的,</p> <p class="ql-block">古人寒冬取暖御寒首先是从穿着开始的。 “上流必有狐裘,中流必有羊裘,下流则惟木棉,且有非袍者矣”。</p> <p class="ql-block">古代贵族御寒手段包括穿动物皮毛衣物、使用壁炉和火墙取暖、手炉和足炉、栽培热带植物、食用温热食物及饮酒等,度过漫长的冬季。</p> <p class="ql-block">在《红楼梦》第五十话中,时逢大雪,林黛玉“罩了一件大红羽纱面白狐皮里鹤氅”,史湘云则穿着贾母给她的“貂鼠脑袋面子,大毛黑灰鼠里子里外发烧大褂子”,头上还戴着“挖云鹅黄片金里大红猩猩毡”,还用“昭君套大貂鼠风领”围着。史湘云仍嫌不够,里面还分别穿着银鼠短袄和狐肷褶子。可谓奢靡至极,有这样的装备,何愁寒冬?</p> <p class="ql-block">丝绵被子:对于富贵人家来说,他们会使用丝绵来填充被子。丝绵是一种由蚕丝制成的柔软填充物,具有很好的保暖性和透气性。然而,由于丝绵价格昂贵,因此只有少数富贵人家才能使用。</p> <p class="ql-block">穷人家他们通常使用麻布或葛布来制作被子,这些布料虽然不如棉布柔软,但具有一定的保暖性。也有用动物皮毛被子:在某些地区如猎人或生活在寒冷地区的居民,他们可能会使用动物皮毛来制作被子。</p> <p class="ql-block">中国历史上最冷的朝代是明末清初。这一时期被称为小冰河期,导致全国范围内出现了极端寒冷的天气。在这个时期,多次发生了大雪覆盖全国的情况,而且寒冷的天气持续了数十年之久。从服饰中也可以看出,之前都是V字领,明未清初出现了立领。</p> <p class="ql-block">杜甫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描写唐朝贵族人家的红漆大门里散发出酒肉的香味,路边却有冻死的骸骨。说明唐时不少人是冻死的,不是饿死的。没有衣穿,没有住处被刺骨的寒风冻死的。解放初期,我们还能在大雪之后清晨,看到路边的冻死骸具,被清洁工用草席一卷,放在垃圾车内!</p> <p class="ql-block">取暖在古时十分重要,当时主要依靠木柴取暖,后来逐步用炭火取暖。</p> <p class="ql-block">这样产生了买卖柴木的生意,到了冷天,穷人去山上砍柴,挑了柴木去城里卖,自己舍不得用柴烤火取暖。</p> <p class="ql-block">燃烧柴木烟火气很重,于是有了燒炭一行,毛主席在《为人民服务》中纪念的张思德同志就是一名烧炭工。</p> <p class="ql-block">想起了白居易的《卖炭翁》一诗。记得初读此诗时,竟因“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而潸潸泪下。由于取暖需要,卖炭、烧炭这一职业风糜一时。</p> <p class="ql-block">取暖不得不提一下'上海人讲的汤婆子,就是把热水灌进扁园型的铜容器内,放在被窝内,焐脚。汤婆子在宋代已经出现了,而且颇受上层文人的欢迎,宋代黄庭坚戏作道“小姬暖足卧,或能起心兵。千金买脚婆,夜夜睡天明”,这里的脚婆就是汤婆子。《金瓶梅》第67回:西门庆椅上坐了,令如意儿解衣常带,连忭收拾牀铺,用湯婆熨的被窝暖洞洞的。汤婆即汤婆子,在四十年前,江浙地区晚上睡觉取暖普遍靠汤婆子。至今江南地区还有人用汤婆子焐暖。</p> <p class="ql-block">除了汤婆子,还有各式各样的炉子,有手炉、脚炉和地炉等等。《清俗纪闻》载:“酷寒之际手足冰冷时,在脚炉中放入炭火,上覆以灰,置于椅子和睡床前,将脚置于其上以取暖。”我们小时候都用过的。</p> <p class="ql-block">在吃的方面,冬天主要是喝酒取暖,林冲发配到草料场时,就去买酒、喝酒吃牛肉取暖。</p><p class="ql-block"> 值得提起的是冬天吃火锅,其实早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出现吃火锅取暖的饮食方式。随着时代发展,火锅逐渐普及,食材也日益丰富,成为冬季家庭聚餐的常见方式。</p> <p class="ql-block">住的方面:古人在建造房屋时,会仔细考虑房屋的朝向,尽量使阳光能照射进屋内,屋内有阳光的照射可以使屋内升温。</p><p class="ql-block">他们用泥土、稻草等材料塞缝隙,阻隔寒风侵袭。富裕的人家会在墙壁和地面涂上花椒泥,利用其中的辛辣成分提供温室效果。这就是所谓的椒房。</p> <p class="ql-block">当然穷人家只能住茅草屋过冬!</p> <p class="ql-block">古人将宫殿的墙壁砌成空心的“夹墙”,俗称火墙。墙下挖有火道,添火的炭口设于殿外的廊檐底下。炭口里烧上木炭火,热力就可顺着夹墙温暖到整个大殿,这种火道还直通皇上的御床和宫殿内其他人睡觉的炕床下面,形成的“暖炕”与“暖阁”,使整个宫殿都感到温暖如春。北方老百姓大多是炕上吃饭、睡觉。</p> <p class="ql-block">上述这些取暖方式,既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经济水平。虽然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传统的取暖方式逐渐被现代供暖技术所取代,但古人在冬季取暖的方法,展现了古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值得我们敬佩与借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