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题记:我不及此鸟,远行岁已淹。寄书道中叹,泪下不能缄。——李白《秋浦感主人归燕寄内》</p> <p class="ql-block"> 在没有手机的年代,我父亲给子女和孙辈写了不少的家信,也许是平凡百姓家庭中写家信最多的一位父亲吧。父母一共生育了二女四男,还收养了侄儿益康,一共要抚养和操心七个孩子的身体健康、读书成长,婚姻和生育等各种家庭大事。父亲的家书有时候是写给全体子女阅读的,更多的时候则是分别写给在不同地区工作的子女的,其中给二姐和侄儿志峰写的信尤其多,并且被他们很有心地保留了下来,可以说成为了一份珍贵的家庭遗产。遗憾的是我父亲写的家书都署了月日,却没写年份,所以我现在也只能大概推算一下年份了。重新翻阅这些泛黄的信笺,你可以从中感受到父亲对子女的无微不至,知痛着热的慈祥和做父亲的强烈的家庭责任感。</p> <p class="ql-block"> 我父亲写的家信有几个特点,其一,基于他在大型国企管理岗位工作,对国家政策与形势的了解,家信中总是勉励子女听党的话,根据国家大局需要,服从国家分配,克服各种个人主义思想,教子女如何做人。例如在给二姐的信中父亲写道:“不要和人家比荣誉地位,要看到人家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缺点,要学习人家的优点,不要以己之长比人之短,而要以自己的不足比较别人优点的地方,这样才不会骄傲自满,待人才会诚正不虚,才会真正得到人家的帮助,自己也才会诚意的帮助人家,才会真正团结同志,不断进步。”我父亲自己的确就是一个这样的人,在他的教导下,我们姐弟兄弟几个人的性格和做人的风格与父亲的要求也基本符合。</p> <p class="ql-block"> 其二,家书中总少不了强调子女要注意节约。我父亲的家庭经济负担不轻,但他严于律己,廉洁奉公,他作为总会计师和处级干部主管大型国企财务几个亿到十几个亿,我听父亲说,财务每年审计对账都合格,而且优秀,甚至只有差几分钱不对账的记录。所以,我父亲在单位上有一个“邱制度”的雅号,可见他工作的严谨态度有口皆碑。那时候,父亲的工资是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一方面他每月按时将其中的大部分交给母亲统筹安排日用之外,另一方面对各个子女需要的学费、寄宿所需生活用品的添置他都一一作出安排,细致到一口木箱,一张被褥。在1962年11月份的一封信中父亲提到,基于大姐快要结婚,家里需要增加一个床铺,因为缺少垫絮,父亲交代二姐将原来存放在老家的旧棉絮带回长沙来,可见当时家庭经济拮据的很。</p> <p class="ql-block"> 其三,父亲的信里总是充满对子女的肯定与鼓励,少见有批评。虽然子女都很尊重父亲的指导性意见,但父亲还是将自主选择权交给孩子们自己,例如是继续升学,还是就业工作等等。但在子女人生的关键问题上,父亲是十分紧张和认真的,例如当益哥才只有十三岁时,他所在的大队强迫他停学参加农业生产劳动,父亲知道后立即给二姐写信,要求她立即找当地教育局和县政府,直到大队作出合理的解决,保护了一个未成年人学习的权利。其四,父亲常年工作在外地,所以非常注重教育让年龄大的姐姐关心和带领年幼的弟弟们进步。父亲给二姐写的信最多,其中有相当多的内容是要她去关心和指导几个弟弟的学习和生活。例如要求每个月至少要给益康写一封信,从多方面帮助他学习,安排好自己的生活;也要求给二哥、三哥经常写信,在学习各方面多给予帮助。至于我这个最小的弟弟则索性让二姐直接带我去她工作的地方接受教育了。记得我跟二姐去了平江县机关幼儿园,有一天午睡时,她悄悄叫我起床,趁其他小朋友都午睡了,去隔壁照相馆照了一张比较洋气的相片,那条照相用的背带裤还是姐姐临时借了其他小朋友的。大概在我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长沙城里停课闹革命,父亲又安排二姐接我到她所教书的学校去寄读。后来我才知道父亲还给二姐写了一份信,信中要求我要背熟毛主席语录三十条,提前学习三年级的算术,每天要写大小毛笔字各一页,做算术题十个,为下一年插班读四年级创造条件。可见,虽隔千里路远,父亲对我的要求还是很严格的。读了父亲写给二姐的许多信,感觉二姐就是父亲的教育秘书,看来“女儿是爸爸的小棉袄”的说法还是很有道理的。</p> <p class="ql-block"> 其四,父亲出生在湖南平江,在老家还有他牵挂的祖母、姑妈等许多宗亲,因此,在他的信里还会经常出现有关宗亲和族务上的事情,无论是修祖坟族谱,修村道,族亲后代考上大学,还是我母亲娘家的事他总是考虑得面面俱到,知疼着痒,尽量为乡亲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帮助。这样周全的人品实属典型的传统儒家君子风范。所以在他的家书中也常叮嘱子女要读《四书》,这绝非纸上谈兵,而是他自己身体力行的经验。我父亲信中的内容说的都是家庭里的实事,从来没有空谈,即使是谈到国内形势,也是勉励儿女要识时务,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回头看,我们七个兄弟姐妹在数十年的历次社会变革浪潮中没有摔跟头,无不与父亲的叮嘱和引导有关。</p><p class="ql-block"> 父亲的家书大多是用钢笔写的,有时也用小楷毛笔书写,字迹清新秀丽,每一封信都如一篇独特的书法作品,其用心、用情散发于字里行间,阅读这些书信时可以感受到扑面而来,沁人心肺的慈祥的父爱。看来做一个有爱有责任的父亲真不容易!</p> <p class="ql-block"> 父亲长年奔走在多个水利建设工地,长期一个人在外工作,我听他说过,他之所有没有让母亲带着孩子随他的工作地点而不断的转移,就是为了让我们子女有一个稳定的学习环境,他宁愿一个人受点苦,尽管一年只能回家一次。但正是用这些家书表达了他虽然身在千里之遥,但同样无时不刻牵挂着对家人的一切,表现出了沉甸甸的父爱。</p><p class="ql-block"> 我母亲只参加过扫盲班,认不了几个字,但每当我父亲有来信,母亲总是第一个要我读给她听,她站在一旁看着我用手指点着信笺,一字一句,生怕我漏掉什么。我有时候仰头一望,总见母亲一脸的微笑和眼泪…</p><p class="ql-block"> 今年正月初六是我父亲诞辰105周年,他已经离开我们7年了,他给后人留下这么多的家信将是我们一辈子的精神财富,我衷心的希望我们作为子女的和下一代孙辈都不要要忘怀了他老人家的殷切教诲。</p><p class="ql-block"> 写于2024年正月初六</p><p class="ql-block"> 修改于2025年正月初六于广州</p> <p class="ql-block">回首细细地阅读父亲给我们的信,眼睛会一阵湿润,感到父母对子女默默无闻付出的爱,远远超过子女对父母的感恩,而自己年轻时却没有细心察觉体会,为自己对父母关心爱护做得远远不够而自责内疚。今天是我父亲的诞辰日,过去在这一天咱们大家庭都会聚集一堂好不热闹,如今父母已经不再,只留下了这些书信和感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