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颐和园

贺谊

<p class="ql-block">颐和园,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位于北京市西郊海淀区新建宫门路19号。其利用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全园占地3.009平方千米,水面约占四分之三,由万寿山、昆明湖组成。园中分布着点景建筑物百余座、大小院落二十余处,古建筑三千余间,面积近7万平方米。古树名木一千六百余株。</p><p class="ql-block">颐和园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二年(1886年),清廷挪用海军经费等款项开始重建,并于两年后取用今名,作为慈禧太后的颐养之所。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又遭八国联军破坏,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修复。</p><p class="ql-block">颐和园最突出的特色在于山环水抱的自然景观和皇家气派的宫苑建筑的完美结合,在真山、真水中进行景点设计,既突出皇家的气派,又体现了园林与山、水的和谐统一;既师法自然又高于自然,将自然美与人工雕琢巧妙地融于一体。颐和园的园林造景,融合了中国绘画、诗歌和文学的意境,造就出中国皇家园林宏大的气势、辉煌的色彩及其与山水绿化环境的充分协调关系。颐和园藏文物有四万余件,品类几乎涵盖了中国传世文物的所有门类,国家级文物有二万余件。</p><p class="ql-block">1961年3月4日,颐和园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12月,颐和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东宫门亦称大宫门 是颐和园的正门 。宫门为五扇,三明两暗 与东宫门牌楼、大影壁、南北朝房共同组成门前区。 门为五间歇山卷棚殿式 三门两值房 ,中间门前为云龙丹陛石 与屋檐匾额相对应 。</p> <p class="ql-block">乐寿堂,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新建宫门路19号颐和园内,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清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改建,成为慈禧太后在颐和园内的居住之地。乐寿堂是一组前后两进,东西各有一跨院的大型四合院落。清漪园初建时,乐寿堂为两层建筑,是乾隆帝侍奉母亲休息的地方。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重建时,将乐寿堂改为单层建筑,并成为慈禧太后在颐和园内的寝宫。</p> <p class="ql-block">十七孔桥(Seventeen-Arch Bridge),又称长桥,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新建宫门路19号颐和园内,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是连接东堤与南湖岛的石桥,也是中国皇家园林中现存最长的桥梁。</p><p class="ql-block">十七孔桥是一座联拱石桥,东西向,长150米,桥面下宽14.6米,桥面上宽6.56米,高7米,横卧在东堤与南湖岛之间。桥身由十七个发券孔组成,正中一孔最大两侧依次渐小。桥正中额栏上北刻“灵鼍偃月”,南刻“修蝀凌波”。桥栏望柱共62对,望柱柱头雕有石狮540余只,形态各异。桥东西两端有4只石刻靠山兽,威武勇猛,形态生动。十七孔桥是古代园林建筑的艺术杰作,为研究清乾隆时期的园林建筑提供了实物资料。1961年3月4日,包含十七孔桥在内的颐和园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万寿山为燕山余脉,高58.59米,海拔108.94米,前临昆明湖。明弘治七年(1494)孝宗的乳母助圣夫人罗氏在山前建园静寺,清初,曾作宫廷养马的草料场。乾隆十五年(1750)为庆祝皇太后六十寿辰于园静寺旧址建大报恩延寿寺。次年将山改名为万寿山。并将开拓昆明湖的土方按照原布局的需要堆放在山上,使东西两坡舒缓而对称,成为全园的主体。建筑群依山而筑,现存的是英法联军烧毁后慈禧重新建造的。从山脚的“云辉玉宇”牌楼,经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直至山顶的智慧海,形成一条层层上升的中轴线。</p><p class="ql-block">今之万寿山,元朝名瓮山。传说有一位老人在山上掘出一装满宝物的石瓮而得名。山前有湖名瓮山泊。公元1292年(元朝至元二十九年),科学家郭守敬开挖通慧河,将昌平及西山一带泉水汇引湖内,注入宫墙,接济漕运,瓮山泊始成为调济京城用水的蓄水库。由此至明,环湖先后建有多座颇具影响的寺观,其中尤以湖西北岸的“大承天护圣寺”规模最大。万寿山楼宇恢弘,汉白玉钓台延入湖中,元朝皇帝常至此泛舟游幸,捕鱼垂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