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u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华藻飞霞话“示现”</u></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u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刘汉东</u></p><p class="ql-block"> 把过去或未来的事物写得如同现在出现一样,在修辞学上叫“示现”,有人形象地称之为“超越时空的电视”。请看下面的例子:</p><p class="ql-block"> “这时候,我的脑海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p><p class="ql-block"> 这是鲁迅小说《故乡》中出现的昔日故乡明丽灿烂的图景,其中确有迷人的童话般意境,写得笔墨鲜妍,寄意深邃。作者把这段过去的事写得如在眼前一般,让读者也跟着他的描述,进入到他所描写的环境里去了。这段文章巧妙地运用了“示现”的修辞手法,使读者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对过去的事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便于同“我”眼前的情景对照,纯净、瑰丽的意境更反衬出现实的昏黑丑恶,收到相反相成的艺术效果。</p> <p class="ql-block"> “示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把未来的或想象的景象,写得如同在眼前一样,胸中丘壑,腕底云烟,把不见不闻的事物描绘得如见如闻,“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p><p class="ql-block"> 如:“尤其是这南方特有的吊钟,我觉得应该着重地提它一笔。……这些小钟儿状的花朵,一簇簇迎风摇曳,使人就象听到了大地回春的钟声似的。”(秦牧《花城》)这段生动活泼的描写,给人以立体感,读者不仅如见吊钟其形,而且还能想象出作者独誉吊钟的情趣,耳畔响起春水泠泠,春鸟嘤嘤的声音,好一派南国风光。</p><p class="ql-block"> 诗歌是想象的艺术,是透示灵魂美的艺术,诗人往往用“示现”的手法抒怀言志,这种例子俯拾皆是。</p><p class="ql-block"> 让我们张开想象的羽翼,去拥抱清风明月,碧海葱岭,锻造语言底功,娴熟地运用“示现”这种手法,写出无愧于时代,华藻飞霞的文章来。</p> <p class="ql-block">附湖北理工学院一教授精彩点评:</p><p class="ql-block"> 我借助DeePssk(深度思索)对《华藻飞霞话"示现"》一文的评价:该文对传统修辞学中"示现"手法的论说呈现三方面创新价值:</p><p class="ql-block">一、跨媒介阐释创新</p><p class="ql-block"> 突破传统语言学范畴,以"超越时空的电视"为喻体,将视听艺术的共时性特征嫁接到文字修辞领域。这种跨媒介类比为静态修辞概念注入动态影像思维,使抽象理论获得具象传播载体。</p><p class="ql-block">二、文学功能新解构</p><p class="ql-block"> 突破"修辞即表达工具"的常规认知,揭示示现手法在鲁迅《故乡》中的双重叙事功能:既作为记忆重构的媒介,又承担现实批判的载体。指出"明暗对照"的深层审美机制,将修辞技巧提升至艺术哲学层面。</p><p class="ql-block">三、跨文体应用拓展</p><p class="ql-block"> 突破传统示现研究多聚焦散文的局限,提出该手法在诗歌创作中的灵魂投射功能。通过秦牧《花城》案例,展示示现从视觉描写向通感联觉的进化轨迹,揭示其在现代文学中的多维表现可能。</p><p class="ql-block"> 不足在于理论体系构建尚显单薄,对示现手法在数字时代的演变未作前瞻。但整体以传统修辞为经、文学审美为纬,织就了兼具学术性与文学性的特殊文本肌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