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军垦与知青上山下乡记忆史书写的六个突破</p><p class="ql-block"> 一一品读《钱塘文集·我们这一代》的一点感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杨张乔撰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怀着一种古稀之年的虔诚和青春般的热忱,品读了《钱塘文集·我们这一代》沉甸甸的、承载着历史冀望的精装三大卷文献。</p><p class="ql-block"> 这是那个时代充满青春梦想和现代化情怀的真实而鲜活的忆史;是那个时代充满人生憧憬和挑战自我的艰难而荣耀的桯史;是那个时代过来的我们这一代古稀之年概览和书写的历史。它记录了我们这一代一一军人屯垦戍边和知青上山下乡在那个时代的物质创造和精神凝炼,见证了中国在前现代化的困局和我们这一代为现代化所作出的努力、奉献和成就。读罢,一种萌萌哒的心跳,似乎又年青了一回。</p><p class="ql-block"> 诚然,《我们这一代》要说的,大体上已真实地记录在这厚厚的装桢精美的三大卷里了。我作为一个史志学者所要说的,是杭州知青历史文化研究会、杭州知青文学社精心组织的《钱塘文集·我们这一代》编委会和编辑部同仁,以宽阔的视野、出众的智慧、渐进的专业与洪荒的憨力,突破了以往编辑军人屯垦戍边史、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史的主题、主体、体例、方法、作者体验、读者定位的传统范式,最终成就了这部与同类垦荒史和知青史编纂上有诸多不同的宏旨大著。</p> <p class="ql-block">第一,文集主题的重大突破。这一方面,《我们这一代》文集实现了两个突破,一是突破了以往屯垦戍边史和知青上山下乡史各自独立成史的惯例;二是突破了知青史比较重文革"代"的缺憾。同时,提出了"我们这一代"的时代主题并以此作为书名,将具有时空共存的垦荒史与上山下乡运动史结合编纂;将文革"代"知青概念向上溯源至新中国成立初年及上世纪60年代中期,向后至1977年及延续"后知青"整个时期,以使形成"我们这一代"完整的历史"链"以及相应时代背景的连续性。通俗的说,是定格为"我与祖国同行"的大主题。这主题的两个突破符合现代中国军人的屯垦戍边史和知青的上山下乡运动史的发展脉络。</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第二,文集主体的重大突破。从现代中国垦荒史和上山下乡运动史的编纂情况看,现代中国垦荒史的主体侧重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复转军人,而上山下乡运动史的主体侧重于知识青年。由于《我们这一代》主题的上述两个突破,文集所涉历史主体也就自然地合二为一,穿越在《我们这一代》的历史行进之中。这一主体的史学逻辑体现在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史的整个过程。</p> <p class="ql-block">第三,文集体例的重大突破。《我们这一代》从立项到出版历时5年,中间编辑思路几经迂回,作者(含书画)队伍扩充至近300人,提供回忆录文稿300余篇、书画200余幅,照片1160余张。面对如此数量众多、品种多样的忆史与艺术加持作品,文集采取"以史为纲"、"以类为篇"的体例,三大卷上中下按"时代的青春脚步"、"赤诚的家国情怀"、"璀璨的华彩乐章"为历史线,把握文集的纵向铺排;又以"屯垦戍边"、"下乡江南"、"插队北疆"、"返乡回望"、"投笔从戎"、"励精图志"、"缅怀故人"、"追忆论坛"、"文萃抒怀"、"史说新语"、"踏遍青山"、"书画影艺"等十二篇为横向组合,纵横交错,妥贴编排,使文集既有史的逻辑,又有艺的华彩。</p> <p class="ql-block">第四,文集书写方法的重大突破。文集突破了单一文体书写的方法,具有记忆史多元的书写和艺术加持的方法论特点。从整体上看,这部文集以回忆录为主要的书写方法,附以口述史,并结合运用古体诗与现代诗、文论与游记、札记与笔记、书画与摄影等多种形式,突出"自我写史"的品味,增强了记忆史的真实性、史料性、趣味性、体验性、随感性、交流性,使文集成为一部"鲜活的历史",更有看点、看头和看入。</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第五,文集作者写作体验的重大突破。看完文集,犹如进入我们这一代人生的"万花筒"。300余篇记忆的书写,既有军人站岗放哨的寂寞,又有知青生产劳动的艰辛;既有乡村生活的困苦,又有城市生活的乐趣;既有对坎坷不平的抱怨,又有对一帆风顺的喜悦;既有酒肉朋友的憨畅,又有促膝闺蜜的怀念;既有前知青的懵懂,又有后知青的城府;既有舞文弄墨的兴致,又有游历异域的情调;既有青春无悔的激奋,也不乏青春似乎被荒废的感叹。众人众面众心思,很少雷同。唯有一点想法相象,则人生没有句号,古稀才刚开始,历史永无止境,体现了一种我们这一代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精神境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第六、文集读者群的重大突破。《我们这一代》文集出版后,最让人始料未及的是读者群定位的突破。这部文集出版后,不仅引起一些老知青和退役军人的关注,而且还受到部分"知青二代"的喜欢。当我将这套文集寄给我一位住养老院的郑氏朋友不久,他就打电话告诉我,刚从美国回来的女儿跟他抢着看这部文集,养老院的一些老知青也都来向他借阅。当这套书赠送杭高时,集团领导认为这是教育年青一代的好教材。至后,校办周主任联系了郑建平,学校将组织相关作者与学生做些体验类的对话节目。我想,这可能是每一位作者和编委、编辑听到后最感欣慰的一条信息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