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两千多年前,周王室衰微,诸侯并起,烽火连天,“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老子见社会道德衰败,失望至极,便乘青牛西出函谷关,隐居而不知所终。在出关之时,他应关令尹喜之求,写下了一部五千言的《道德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道德经》也称《老子》,或称《五千言》,是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他文简意深,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学科,其内容博大精深,玄奥无极,涵括百家,包容万物,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部被誉为“万经之王”的神奇宝典,被称为“中国智慧第一书”,对中国古老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无论对中华民族性格的铸成,还是对政治的统一与稳定,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p> 关于《道德经》的版本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当时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也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道德经》历代传抄,多有错讹,至今已经很难彻底分辨孰真孰伪。据说仅国内的《道德经》译注本就不下千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里主要介绍有代表性的几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1. 郭店楚简本《老子》(简称郭简本)</b>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1993年,在湖北荆门市郭店一号楚墓中,出土了一批竹简老子,这批竹简的墓葬时间约为公元前300年左右,墓主人是一名落魄贵族。这些竹简共71枚,整理者根据竹简的形制、长短分为甲、乙、丙三组,总字数约为2046字,相当于传世本的五分之二。这些竹简的内容与传世本中的《道德经》的31个章节相近,其中甲组和丙组有一段内容是重复的。这批竹简的抄写时间大约在公元前350年-前300年之间,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版本。〈孟子(前372年-前289年)〉据推测,其抄写来源似乎基于几种不同的版本,也有学者认为乙组和丙组的内容是经过传述和注解的,而非原始经文。这样的发现对于研究老子及其思想有着重要的价值。</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2.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 (简称马王堆本)</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1973年,帛书出土于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墓主为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在出土的帛书中,有两个版本,分别用两种不同的古隶书抄写。原整理者将字体较古的一种称为甲本,另一种称为乙本。甲本不避汉高祖刘邦讳,其抄写年代最迟在刘邦称帝(公元前202年)之前。乙本避刘邦讳但并不避刘恒讳,其抄写年代大概在汉高祖即位与汉文帝即位之间(公元前180年至前202年)。出土时,丝帛已有破损,文字也多有残缺。乙本总共有5467字,而甲本略少一些。帛书甲、乙本都没有书名,它们被分为上、下两篇。甲本没有篇名,而乙本上篇名为“德”,下篇名为“道”。这样的表述更为正式得体。</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3. 北京大学藏汉简《老子》(简称北大本) </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北京大学在2009年初接受捐赠,获得了一批海外回归的西汉竹简,这是继马王堆汉墓帛书及郭店楚墓竹简《老子》之后的第四个重见天日的简帛《老子》古本。总字数超过5300字,使用典型的汉隶文字书写,残缺部分仅60余字,是当今保存最完整的简帛《老子》古本。其抄写时代应为汉武帝到汉宣帝时期。与前三个古本不同的是,北大本对全文做了分章处理,共77章,与传世本81章不同。同时,竹简的背面题有“老子上经”和“老子下经”的篇题,“上经”对应传世版的“德经”,下经对应“道经”。其顺序与帛书本一致,其文本形态介于帛书本和传世本之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4. 传世王弼注本《道德经》(简称通行本)</b>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目前大部分流传广泛的版本都是以王弼注本为底本。王弼是三国时期曹魏的经学家、哲学家,也是魏晋玄学的创始人之一。他曾为《老子》和《易经》撰写注解,这些注解一直流传至今。自隋唐以来,王弼注本逐渐成为最流行的版本,现今流传的版本多为清代浙江书局的翻刻本,但与最早的明代张之象刻本相比,已经出现了很多讹误。如果能够追溯到王弼古本,恐怕讹误只会更多。据明清时代的经学家考证,在宋代时,王弼古本就已经很难见到了。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弼系统的本子现存最早的刻本是明代的张之象刻本,而今日流传的版本多为清代浙江书局的翻刻。与这些版本相比,古本的文本形态更接近于帛书,没有分章,也没有上、下经之说,书名也仍旧是《老子》。在一千多年的流传过程中,古本与今传世本存在巨大差别,这也是我国古籍传承中的一个常见现象。</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5. 传世《河上公老子道德经章句》(简称河上公本) </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河上公本是另外一个流传度较广的传世本。河上公,姓名不详,正史未见载,最早仅见于东晋志怪小说《神仙传》,小说中的身份是个得道之仙,曾为汉文帝讲解《老子》。该本可能出于六朝人的伪托,借河上公之名。其原经文都早已失去各自的原貌而趋同,今之传本篇章结构同为81章,字数略少于通行本。</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还有其他一些重要的版本,如唐代严遵的《道德真经指归》,以及敦煌手抄本,还有一些如《韩非子》等先秦典籍中对老子原著的引文。《道德经》是值得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研究推敲的经典巨著。</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近年来,帛书《老子》作为“最接近《老子》原貌的版本”已经得到越来越多专家学者们的认可。帛书本与通行本对比,有影响文义的140处重大不同。这里以帛书《老子》甲、乙为底本,结合河上公和王弼的两个重要古本,列举分析供读者参考。</p> 道德经第七十五章的内容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帛书甲本和乙本的内容</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河上公本和王弼注本的内容。</p> 道德经第七十五章的注释 道德经第七十五章的译文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人民之所以陷入饥荒,是因为统治者消耗了太多的赋税,所以人民才陷于饥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人民之所以不好治理,是由于统治者政令繁多、肆意妄为,所以人民才不好治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人民之所以把死亡看得很轻,是因为统治者对自己的奉养太过丰厚,所以人民才把死亡看得很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只有不去追求生活享受的人,才比特别看重自己生命的人高明。</p> 道德经第七十五章的题解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这一章,老子继续对统治者提出了批评,揭示了统治者食税多与民饥、有为与民难治、求生厚与民轻死的因果关系,从而指出造成尖锐社会矛盾的根本原因。在老子看来,淡泊名利、清静无为的人比横征暴敛、骄奢淫逸的统治者要高明得多。统治者只有恬淡无欲,清静无为,才能消除社会上的贫困和动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这句话直接说出了民众忍饥挨饿的原因:统治者征收太多的赋税,百姓不堪重负,因此忍饥挨饿。在吃不饱穿不暖的情况下,民众为了活命,自然要揭竿而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其实,作为百姓来讲,都希望生活安乐,丰衣足食,没有哪个人生下来就去造反,不服管教。所以,造成"民之难治"的原因,就是统治者的"有为",即苛捐杂税过多,肆意妄为。这样一来,社会就很难达到和谐的状态。人民生活一旦不安定,国家的秩序、统治者的地位就要受到威胁。老子剖析"民之难治"的情况,为统治者敲响了警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这是老子对民众心理正确的分析。没有人不爱惜自己的生命,没有人喜欢遇事以死相拼。然而由于统治者过于追求物质上的享受,占用了大量财富和资源。这样一来,百姓缺衣少食,甚至连基本的温饱都难以保证。为了活着,他们只能铤而走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中,"无以生为"是对"求生之厚"和"有为"的否定,老子正是通过这种否定来说明一个贤明的统治者所应具备的品质和应有的作为。只有不厚养自己的生命而又有所作为的人,才比珍惜自己生命的人更为高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纵观全文,老子对下层民众给予了无限同情,对统治者的横征暴敛进行了揭露。针对"民饥""民不治""民轻死"的原因向统治者提出自己的忠告,并向统治者发出"无以生为"不要"贵生"的主张。</p> 道德经第七十五章版本差异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帛书乙本内容较全(甲本缺1个字,乙本缺1个字),主要比较王弼注本与帛书乙本的差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1段差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帛书乙本:“人之饥也,以其取食(⻊兑)之多,是以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弼注本:<span style="font-size:18px;">“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弼注本将“人”改为“民”,去掉一个“也”字,将“取”改为“上”,将“(⻊兑)”改为“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2段差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帛书乙本:“百姓之不治也,以其上之有以为也,□(甲本:是)以不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弼注本:<span style="font-size:18px;">“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弼注本将“百姓”改为“民”,将“不”改为“难”,去掉一个“也”字。去掉一个“以”字和一个“也”字。补足缺字“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3段差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帛书乙本:“民之轻死也,以其求生之厚也,是以轻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弼注本:“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弼注本去掉两个“也”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4段差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帛书乙本:“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贵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弼注本:<span style="font-size:18px;">“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王弼注本增加一个“于”字。</span></p> 道德经第七十五章读后感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道德经》第75章,老子继续阐述治国策略。对统治者提出了批评,揭示了统治者食税多与民饥、有为与民难治、求生厚与民轻死的因果关系,从而指出造成尖锐社会矛盾的根本原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1段:“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食税:消耗百姓的赋税。上:统治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段话的意思是:人民之所以陷入饥饿,是因为统治者消耗了太多的赋税,所以人民才陷于饥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2段:“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治:治理。有为:肆意妄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段话的意思是:人民之所以不好治理,是由于统治者政令繁多肆意妄为,所以人民才不好治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3段:“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轻死:不在意自己的性命。厚:过分。求生之厚:过分追求生活的享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段话的意思是:人民之所以轻视生命,是因为统治者对自己的奉养太过丰厚,所以人民才把死亡看得很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4段:“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无以生为:不要使生活上的奉养过于丰厚。贤:胜过,超过。贵生:厚待生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段话的意思是:只有不去追求生活过于享受的人,才是胜过厚待生命的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下面谈四点感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这一段,老子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民众挨饿的原因。统治者征收太多的赋税(食税之多),百姓不堪重负,因此忍饥挨饿。“苛政猛于虎”,民不聊生,揭竿而起,社会动荡,统治者的根基就不稳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二,“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这一段,老子指出了民众难以治理的原因。统治者“有为”,既苛捐杂税过多,肆意妄为。百姓希望生活安乐,丰衣足食,但由于统治者的“有为”,政令过多,朝令夕改,给百姓生活的过多限制,造成了百姓的抵触情绪,这就是百姓难治的原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三,“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这一段,老子指出了民众轻视生命的原因。统治者贪图享乐(求生之厚),占用了大量财富和资源,百姓缺衣少食,甚至连基本的温饱都难以保证。生不如死,所以百姓才会铤而走险。官逼民反,民必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四,“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这一段,老子通过“生为”与“贵生”的辩证关系,对统治者提出了批评警告。如果统治者过分追求“贵生”,看重自己的生命,过分的享乐,占有并消耗大量财富,造成百姓民不聊生,甚至“民之轻死”,统治者的好日子可能就要到头了。所以老子给出结论:只有不追求过于享受的人,胜过“贵生”,这才是高明的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每天读篇《道德经》,总会有所收获,相信你也会有同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2025-02-03于静心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