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位于广州市天河区石牌桥的正佳广场6楼,有一群中外科技名人腊像。每个腊像都栩栩如生,且都是人类的发明家和科学家,没有一个是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所谓政治人物。这些为人类科技进步和文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名人,是真正值得全人类仰慕和崇拜的。这也让我想起日本的日元,上面没有政治人物的相片,而都是科学家们的相片。可见他们不崇拜权力,崇拜的是科学技术与文明民主。</p> <p class="ql-block">阿基米德(Archimedes,公元前287年-公元前212年),是古希腊杰出的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力学家、发明家、天文学家,被誉为“力学之父”。阿基米德出生于意大利西西里岛叙拉古的贵族家庭,父亲是天文学家和数学家菲底亚斯,在父亲的熏陶下,阿基米德从小就对数学和天文学产生了浓厚兴趣。约公元前276年,13岁的阿基米德被送入亚历山大城学习,师从欧几里得的学生埃拉托色尼及卡诺恩,学习数学、天文学和力学等知识。学成后回到叙拉古,继续从事相关研究工作。公元前218年,第二次布匿战争爆发,叙拉古城被卷入战争。阿基米德奋起反击,利用杠杆原理等发明了起重机、投石器等武器,抵御罗马军队的进攻。公元前212年,叙拉古城陷落,阿基米德被罗马士兵杀害。</p><p class="ql-block"> 数学方面:完善了欧多克斯穷竭法,将其应用于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在《圆的度量》中,利用圆的外切与内接96边形逼近圆周,求得圆周率π的范围为3.141-3.142;还提出了阿基米德公理,引进新的大数计数方法。</p><p class="ql-block"> 物理学方面:发现了浮力原理,即物体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等于它所排开液体的重量;深入研究杠杆原理,提出杠杆的力量与支点的距离成反比。</p><p class="ql-block"> 机械学方面:设计制造了多种机械,如螺旋扬水器、军用投射器等;还制作了能说明日食、月食现象的地球-月球-太阳运行模型。</p><p class="ql-block"> 推动科学发展:阿基米德的诸多发现和发明,为数学、物理学、力学等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其研究方法和理念也对后世科学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阿基米德成为了智慧和科学精神的象征,激励着无数人投身科学研究,他的故事和成就也在世界各地广泛流传,成为人类文化宝库中的重要财富。</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蔡伦(63年-121年),字敬仲,东汉桂阳郡人,是东汉宦官,也是造纸术发明人。汉明帝永平末年入宫,汉章帝建初年间升任小黄门,后奉窦皇后之命监管宋贵人之事,参与诬陷宋贵人,导致其自杀。汉和帝即位后,蔡伦晋升为中常侍,后兼任尚方令。元兴元年,他向汉和帝献纸,其所监制的纸被称为“蔡侯纸”。元初元年,蔡伦被封为龙亭侯,不久升长乐太仆。建光元年,邓太后卒,安帝亲政,蔡伦因当初受窦太后之命验实陷害宋贵人而被审讯查办,最终服毒自尽。蔡伦总结西汉以来造纸经验,改进造纸工艺,利用树皮、麻头、破布、渔网等作为原料,造出“蔡侯纸”,推动了纸张的普及,使纸逐渐取代竹简、木简和缣帛,成为主要书写材料。造纸术的改进和推广,加速了人类文化的传播,为印刷术的出现奠定了物质基础,对世界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蔡伦被美国《时代》周刊列入“有史以来的最佳发明家”,他以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成为改变世界面貌,特别是改变世界文化面貌的重要人物。尽管部分学者认为蔡伦是造纸术的改良者而非发明者,但不可否认他在造纸技术发展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使造纸技术成熟并广泛传播。 蔡伦墓和祠:位于陕西省汉中市洋县龙亭镇龙亭村,是蔡伦的墓和祠,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毕昇(约970年-1051年),是中国北宋时期的发明家,被誉为“活字印刷术之父”。他出生于北宋淮南路蕲州蕲水县直河乡(今湖北省英山县草盘地镇五桂墩村),十几岁时进入杭州一家私人书坊当学徒,成为一名印刷铺工人,专事手工印刷。在长期的雕版印刷实践中,毕昇深知其艰难与弊端,经过不断试验和改进,于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年-1048年)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毕昇卒于北宋皇祐三年(1051年),于皇祐四年(1052年)下葬,其墓地在今湖北省英山县草盘地镇五桂墩村。 技术原理:毕昇用胶泥做成一个个规格统一的单字,在一端刻上反体单字,字划突起的高度像铜钱边缘的厚度一样,用火烧硬,成为单个的胶泥活字。然后把它们分类放在木格里,排版时,用一块带框的铁板作底托,上面敷一层用松脂、蜡、纸灰混合制成的药剂,把需要的胶泥活字一个个从备用的木格里拣出来排进框内,排满后用火烤,待药剂稍熔化,用一块平板把字面压平,药剂冷却凝固后就成为版型。技术优势:具有一字多用、重复使用、印刷多且快、省时省力、节约材料等优点,比整版雕刻经济方便,是中国印刷术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使书籍的印刷更加便捷、高效,降低了书籍制作的成本,促进了知识的传播和文化的繁荣,为中国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与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13世纪,活字印刷术传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15世纪传到欧洲,对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产生了重要推动作用,加速了欧洲社会的发展和进步。</p> <p class="ql-block">约翰内斯·谷登堡是德国著名的发明家、印刷商,欧洲活版印刷术的发明者,对世界文明发展影响深远,约1397年或1398年谷登堡出生于神圣罗马帝国的美因茨采邑总教区美因茨的一个城市贵族家庭,原姓“根斯弗莱施”,后改用居住地“谷登堡府”的名称为姓。</p><p class="ql-block"> 1430年前后,因政治原因迁至斯特拉斯堡,涉足金属加工、制镜等技术工作。1438年同几名金银匠订立研究活版印刷术的合同,秘密制作金属活字。1448年返回美因茨,后与J.富斯特合伙经营印刷所,后因活版印刷术发明权问题产生争执。在美因茨市市长的支持下,他再度进行活版印刷活动,1468年2月3日在美因茨逝世。约1440年开始研究活字印刷术,冶炼出锌、铅和锑混合的合金用于制造活字,发明新的铸字法,可快速铸造高质量金属活字。开发了以油脂为基础的黑色油墨,更适合金属活字印刷。改进印刷机,采用农用螺旋压力机原理,使印刷简便高效。1452年开始印制《四十二行圣经》,于1455年完成。这是西方印刷史上第一部完整的印刷书籍,共两卷1282页,每页42行,极具技术和美学价值,标志着活字印刷术的全面成功。使书籍能够批量生产,降低了书籍制作成本,极大地促进了知识在欧洲的传播,使更多人有机会获取知识,为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运动提供了有力的传播工具,推动了欧洲思想文化的发展。他发明的活字印刷术为现代印刷技术奠定了基础,其技术原理和工艺在后来的印刷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和发展,开启了印刷术的新时代。</p> <p class="ql-block">尼古拉·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1473年2月19日-1543年5月24日)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波兰天文学家、数学家、教会法博士、神父,近代天文学的奠基人。他于1473年出生于波兰托伦市的富裕家庭,1491年进入克拉克夫大学读书,受到波兰天文学家、数学家沃依切赫的教导,对天文学产生浓厚兴趣。1496年前往意大利留学,先后在博洛尼亚、帕都亚大学、费拉拉大学主修教会法和医学,1503年获得教会法博士学位。1503年秋回到波兰,从事教区事务工作,1510年在弗伦堡正式履行神父义务。在此期间,哥白尼坚持天文观测,并撰写了《天体运行论》,至1533年基本完成。1543年,《天体运行论》终于在德国纽伦堡出版问世,而哥白尼在当年5月24日去世,终年70岁。哥白尼经过近40年的天文学观测与研究,创立了科学的日心地动说体系。他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作为普通行星,除绕轴自转外,还同其它行星一起围绕太阳作匀速圆周运动;昼夜交替源自地球绕轴自转,而年月推移则是地球绕日公转的结果;月亮是环绕地球运动的一颗卫星。《天体运行论》是哥白尼的代表作,系统论证并阐述了宇宙的中心、地球月球和太阳的关系、行星的运动规律、地球的公转和自转等关系,科学回答了当时被认为最尖锐、最敏感的问题,被视为现代天文学的起步点,也被誉为“自然科学的独立宣言”。在数学领域开发了近似方程解的方法,还对三角学进行了深入研究,为天文学发展提供了数学工具;在经济学方面,1517年总结了货币量化理论,1519年总结出劣币驱逐良币理论的前身。哥白尼的日心说推翻了长期统治西方科学和思想界的地心说,打破了作为地心说基础的亚里士多德宇宙物理学,为近代天文学和物理学的革命打开了缺口,使自然科学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他应用的科学思维方法,如观察、数学模型、实验观察的综合性思维方式,以及在科学与宗教关系方面的观点,都成为了现代科学的奠基石。</p> <p class="ql-block">德米特里·伊万诺维奇·门捷列夫是俄国杰出的化学家,对化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1834年,门捷列夫出生于俄国西伯利亚的托博尔斯克市。他是家中最小的孩子,父亲是中学校长。1849年,门捷列夫的父亲去世,母亲带着他到莫斯科、彼得堡求学,最终他考入彼得堡师范学院。1856年,门捷列夫获得化学高等学位,1859年被派往德国海德堡大学深造,1864年任技术专科学校化学教授,1865年获化学博士学位,1867年任彼得堡大学化学教授,1893年起任度量衡局局长直至1907年逝世。门捷列夫对当时已知的63种元素进行了系统研究,于1869年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即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量的递增呈周期性变化。他根据这一规律编制了第一个元素周期表,把当时已知的元素按照原子量大小排列,并预留了一些未知元素的位置。利用元素周期律,门捷列夫成功预测了镓、钪、锗等多种未知元素的存在和性质。例如,他预测了一种原子量约为68的“类铝”元素,后来法国化学家布瓦博德朗发现了镓,其性质与门捷列夫的预测相符。门捷列夫还在溶液水化理论、气体和液体的体积与压力关系等方面有深入研究,著有《化学原理》等著作,对化学教育和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元素周期律的发现为化学研究提供了系统的理论框架,使化学研究从无序走向有序,为新元素的发现和研究提供了指导,促进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等多个化学分支的发展。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对物理学、生物学等相关学科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为这些学科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例如在研究原子结构、化学键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线索。</p> <p class="ql-block">伽利略·伽利雷(Galileo Galilei)是意大利著名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数学家和哲学家,科学革命的先驱。1564年出生于意大利比萨,自幼对数学和科学表现出浓厚兴趣,1581年进入比萨大学学医,后转攻数学和物理学。曾在比萨大学、帕多瓦大学任教,期间进行了大量科学研究和实验。1610年,他发现了木星的四颗卫星等重要天文现象,后因支持哥白尼的日心说而受到教会迫害。1633年,伽利略被宗教裁判所判处终身监禁,后改为软禁,在软禁期间他仍坚持科学研究,1642年病逝。通过比萨斜塔实验,证明了轻重不同的物体在忽略空气阻力时下落速度相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还提出了惯性原理,为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在力学方面,他对物体的运动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加速度的概念,研究了自由落体运动、斜面运动等,建立了运动学的基本理论。自制望远镜并用于天文观测,发现了木星的四颗卫星、月球表面的山脉和环形山、太阳黑子等,为哥白尼的日心说提供了有力证据。在数学上也有重要贡献,他研究了抛物线的性质,发现抛物线与物体的运动轨迹有关,为后来的数学和物理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他的科学发现和研究方法对科学革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使科学研究从传统的思辨和权威转向以实验和观察为基础的实证研究,为现代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的工作不仅在科学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社会和文化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使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促进了科学思想的传播和科学精神的弘扬。</p> <p class="ql-block">约翰尼斯·开普勒(Johannes Kepler)是德国杰出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和占星家。1571年出生于德国符腾堡州的一个小镇,家境贫寒且体弱多病,但凭借自身努力进入图宾根大学学习。毕业后,开普勒成为一名数学教师,后担任著名天文学家第谷的助手。第谷去世后,开普勒继承其观测数据,继续进行天文学研究。一生经历诸多苦难,如战争、疾病、亲人离世等,但仍坚持科学研究,1630年在前往雷根斯堡索要拖欠薪水的途中病逝。第一定律即椭圆轨道定律,指出所有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处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第二定律即面积定律,表明对任意一个行星来说,它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第三定律即周期定律,揭示了所有行星的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它的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开普勒还在光学领域有重要贡献,研究了光的折射原理,对透镜成像进行了分析,为望远镜的改进和光学仪器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他还著有《宇宙的奥秘》《哥白尼天文学概要》等书籍,对天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开普勒的行星运动定律彻底改变了人们对天体运动的认识,为哥白尼的日心说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推动了天文学从传统的地心说向日心说的转变,是天文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其行星运动定律为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启示,牛顿正是在开普勒定律的基础上,通过深入研究和数学推导,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进一步揭示了天体运动的本质和规律。</p> <p class="ql-block">威廉·哈威(William Harvey)是英国著名的生理学家和医生。1578年4月1日出生于英国肯特郡的福克斯通,出身富商家庭。16岁进入剑桥大学冈维尔与凯斯学院学习医学,后到意大利帕多瓦大学深造。1602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后回到英国,在伦敦开业行医。1607年成为英国皇家医学院成员,1615年被任命为皇家医学院解剖学讲师。曾担任詹姆斯一世和查理一世的御医。通过对动物和人体的解剖实验与观察,发现血液在体内是循环流动的,由心脏泵出,经动脉流向全身,再经静脉回流至心脏,打破了当时流行的盖伦学说中血液单向流动且不断产生和消耗的错误观点。1628年,他在《心血运动论》中详细阐述了这一理论,为近代生理学和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动物的生殖和胚胎发育进行了观察和研究,提出了一些关于生殖和胚胎发育的新观点,认为胚胎是由受精卵逐渐发育而来,而不是预先存在于生殖细胞中。血液循环理论的发现是医学史上的重大突破,使人们对人体的生理结构和功能有了更准确的认识,推动了医学从传统的思辨和经验医学向现代实验医学的转变。为生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引导后来的科学家对心血管系统以及其他生理系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促进了生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的形成和发展。</p> <p class="ql-block">艾萨克·牛顿(Isaac Newton)是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1643年出生于英国林肯郡的一个自耕农家庭,早产且体弱。自幼展现出对机械发明的兴趣,1661年进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1665至1669年,牛顿在家乡躲避瘟疫期间,进行了微积分、万有引力等方面的开创性研究。1669年成为剑桥大学卢卡斯数学教授,1687年出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1703年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1705年被安妮女王封为爵士。后期致力于神学研究和铸币厂工作,1727年在伦敦逝世,葬于威斯敏斯特教堂。</p><p class="ql-block">他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揭示了天体运动和地球上物体运动的统一规律;提出牛顿运动定律,构建了经典力学的基本框架;进行光的色散实验,证明白光是由多种颜色光混合而成,还发明了反射式望远镜。独立发明微积分,为数学分析和科学计算提供了强大工具;提出了广义二项式定理,对代数学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利用万有引力定律成功解释了天体的运动规律,如行星绕太阳的椭圆轨道等,为天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牛顿的工作是科学革命的重要里程碑,使人类对自然世界的认识从定性描述走向定量分析,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经典力学理论为后来的工业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促进了机械制造、土木工程等众多技术领域的发展。牛顿的研究方法强调实验、观察和数学推理相结合,为后世科学研究树立了典范,影响了科学研究的方法论。</p> <p class="ql-block">爱德华·詹纳(Edward Jenner)是英国杰出的医生、科学家,他于1749年5月17日出生于英国格洛斯特郡的伯克利,父亲是牧师。14岁时,詹纳在当地一名外科医生那里做了七年学徒,后于1770年前往伦敦,在外科医生、实验学家约翰·亨特那里接受培训。1773年,詹纳回到家乡伯克利行医。1788年,詹纳与凯瑟琳·金斯科特结婚,育有三个孩子。</p><p class="ql-block"> 1821年,英国国王乔治四世授予詹纳“非凡医师”的称号。1823年1月26日,詹纳在家乡伯克利逝世,终年73岁。詹纳发现挤奶女工感染牛痘后不会得天花,经过长期研究,1796年5月14日,他将挤奶工莎拉·尼尔梅斯手上牛痘的疱浆接种给8岁男孩詹姆斯·菲普斯,之后再给男孩接种天花病毒,男孩未感染天花,证明牛痘可预防天花。1798年,詹纳发表《种牛痘的原因与效果的探讨》,详细阐述相关研究。他创造了“疫苗”和“接种”等术语,如用“vaccine”表示牛痘疫苗。其研究为现代免疫学奠定基础,开启了人类用疫苗对抗传染病的时代。1788年,詹纳因对杜鹃巢寄生行为的细致研究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他发现刚孵化的杜鹃会将宿主的卵和雏鸟挤出巢外,并指出这是杜鹃幼鸟背部特殊凹陷结构所致。天花曾是严重传染病,死亡率高,詹纳的牛痘疫苗使天花感染和死亡人数大幅下降,为后来全球根除天花奠定基础。他的疫苗接种理论和实践,为后续疫苗研发提供思路和方法,推动了疫苗学的诞生和发展,激励巴斯德、科赫等科学家研究其他疾病的疫苗。</p> <p class="ql-block">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Charles Robert Darwin)是英国著名的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 1809年2月12日,达尔文出生于英国什罗普郡的一个医生家庭。1825年,他进入爱丁堡大学学习医学,后因对医学兴趣不大,于1828年进入剑桥大学学习神学。 1831年,从剑桥大学毕业后,达尔文以博物学家的身份参加了英国海军“贝格尔号”的环球航行,此次航行对他的学术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1859年,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系统阐述了生物进化论。1882年4月19日,达尔文在肯特郡的家中逝世,葬于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达尔文通过对大量生物标本和地质现象的观察研究,提出了以自然选择为核心的生物进化论。他认为生物都有繁殖过剩的倾向,而生存空间和资源有限,生物个体间存在生存斗争,具有适应环境特征的个体更易生存并繁衍后代,不适应的则被淘汰,即“适者生存”。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微小的有利变异逐渐积累,导致新物种形成。《物种起源》的出版引发了科学界和社会的巨大反响,使生物学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摆脱了神学的束缚,为现代生物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推动了遗传学、生态学等多个生物学分支学科的发展。达尔文的进化论被恩格斯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与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并列。其不仅在生物学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还对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诸多学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改变了人们对自然界和人类自身的认识。</p> <p class="ql-block">阿尔弗雷德·伯恩哈德·诺贝尔(Alfred Bernhard Nobel)是瑞典杰出的化学家、发明家、军工装备制造商和炸药发明者。他1833年10月21日出生于瑞典斯德哥尔摩,家庭条件曾因父亲工厂破产而陷入贫困。1842年随家去俄国圣彼得堡居住,1850年前往巴黎学习化学一年,后在美国J.埃里克森手下工作四年。1862年取得硝化甘油炸药发明的专利权。1864年工厂爆炸,弟弟丧生,但他继续研究,发明了达纳炸药等。后来在欧洲各地开设工厂,公司和工厂遍布21个国家,成为工业巨富。1890年因法国政府拒绝其专利权等原因,离开巴黎搬到意大利圣雷莫定居。1896年12月10日在意大利逝世。发明了硝化甘油炸药、达纳炸药、无烟火药等,还发明了雷管等引爆装置,解决了炸药的引爆问题。发明了煤气表、晴雨表、液体计等,在防潮包装、人造丝、人造革方面的研究为后人开拓了新路。1895年立下遗嘱,将其部分遗产(约920万美元)作为基金,以其利息分设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及和平5种奖金,1969年瑞典国家银行增设经济学奖,即诺贝尔奖。</p> <p class="ql-block">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Thomas Alva Edison)是举世闻名的美籍发明家、企业家。他1847年2月11日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米兰镇,8岁上学,因被老师视为“低能儿”,仅3个月就被撵出校门,由母亲在家教导。12岁开始在火车上卖报等。1863年成为报务员。1869年与波普成立“波普——爱迪生公司”。1876年成立世界上第一家工业研究实验室。1880年创立爱迪生电力公司。1887年创办“爱迪生留声机公司”。1890年把名下公司合并为通用电气公司。1929年,在电灯泡发明五十周年庆祝仪式上突然昏厥,此后身体每况愈下。1931年10月18日,在卢埃林园的家中逝世。1879年发明碳化棉丝白炽灯,后用碳化竹丝替代,使灯泡能持续亮1000多个小时,还发现“爱迪生效应”,推动了电子管技术发展。1877年发明留声机,能记录并重现声音,为音乐等领域开辟新方向。1889年发明活动电影摄影机,1891年发明活动电影放映机,1910年发明由留声机和摄影机组合的电影摄影机,实现声画同步。先后发明二重电报机和四重电报机,还改进了电话机,让声音更清晰。众多发明使人类生活进入新时代,电力照明、留声机、电影等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娱乐方式。建立的工业研究实验室,开创了团队协作进行发明创造的模式,为现代科研和创新提供了借鉴。创办多家公司,如通用电气公司,成为电气领域的巨头,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动力。</p> <p class="ql-block">尼古拉·特斯拉(Nikola Tesla)是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塞尔维亚裔美籍科学家。他1856年7月10日出生于奥地利帝国斯米良(现克罗地亚)。父母都是塞尔维亚人,父亲是东正教牧师,母亲擅长发明制作。他中学时数理出色,1875年进入奥地利格拉茨理工大学,后因助学金被撤销退学。1878年去布拉格大学旁听,1879年因父亲去世离开。1880年在匈牙利中央电报公司工作,发现旋转磁场原理。1882年制造出第一台无交换器和电刷的电动机。1884年去美国,先在爱迪生电器公司工作,后辞职。1886年成立特斯拉电灯公司,后被排挤出公司。1887年成立特斯拉电灯与电气制造公司,设计出世界上第一台交流感应电动机。1891年发明特斯拉线圈并加入美国国籍。1893年展示无线电发射机。1895年实验室失火。1897年获无线控制技术专利。1943年1月7日,在纽约因心脏衰竭逝世。他设计现代交流电系统,1888年发明交流电传送系统,获电感电动机专利,使西屋公司建成尼亚加拉瀑布水电站。1893年展示无线电发射机,阐述无线电通信基本原理,1897年获无线控制技术专利。发明特斯拉线圈,可将低频电流转换成高频电流,广泛用于电子设备。 他天赋异禀:精通8种语言,拥有影像视觉,读书过目不忘,视觉和听觉异常敏感。一生未娶,放弃所有专利费,还将多余钱财捐助给贫困地区百姓。</p> <p class="ql-block">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是美籍犹太裔物理学家,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他1879年3月14日出生于德国乌尔姆市。1894年,举家迁至意大利,爱因斯坦随后放弃学籍和德国国籍。1896年进入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1900年毕业。1902年受聘于瑞士伯尔尼专利局。1905年是爱因斯坦的“奇迹年”,他发表了光量子假说等5篇论文,同年获苏黎世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09年起任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理论物理学副教授等职。1913年回到德国任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所长兼柏林洪堡大学教授。1915年创立广义相对论。1933年受纳粹迫害,被迫移居美国,在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担任教授。1940年加入美国国籍,1945年退休。1955年4月18日,爱因斯坦因病在普林斯顿逝世。1905年提出,颠覆了牛顿力学的绝对时空观,提出同时性的相对性和光速不变原理等。1915年创立,将引力解释为时空的弯曲,成功解释了水星近日点运动等天文现象,为黑洞、引力波等研究奠定理论基础。1905年提出,解决了光电效应问题,推动了量子力学的发展,也因此获得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在相对论基础上推论出质能相当关系式E=mc²,解释了放射性元素能释放大量能量的原因,为原子能的应用开辟了道路。</p><p class="ql-block"> 积极投身反战运动,签署《罗素-爱因斯坦宣言》,呼吁世界各国领导人放弃核武器。</p><p class="ql-block">反对种族歧视,倡导建立民主的世界政府以维护全球和平与稳定。</p> <p class="ql-block">袁隆平(1930年9月7日-2021年5月22日),江西德安人,著名农业科学家,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和领导者,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人民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出生于北平(现北京市),童年和少年时期因战争辗转多地。1949年考入重庆相辉学院农学系,1953年从西南农学院作物遗传育种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湖南省安江农业学校任遗传育种教师。1964年,袁隆平在洞庭早籼稻田发现“天然雄性不孕株”,开启水稻雄性不育研究。1973年,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制种技术,1976年开始在中国大规模推广种植。此后,他又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开展超级杂交稻高产攻关等研究。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在生产上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国家。提出杂交水稻育种战略,推动育种方法从三系法向两系法、一系法发展,简化了育种程序。创建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明确了超级杂交稻选育指标、株形模式和技术路线,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大面积应用超级稻的国家。开展海水稻种植研究,带领团队独创“土壤四维改良法”技术,研制出多种具有抗逆性的水稻品种,在中国主要类型盐碱地推广种植,种植面积突破百万亩,还在阿联酋迪拜沙漠地区试验种植成功。在湖南省安江农业学校教学期间,培养了众多优秀学生。后来,他利用各种场合讲授杂交稻专业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极大地提高了水稻产量,为中国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也为世界粮食供给做出了重要贡献,帮助许多发展中国家解决了粮食短缺问题。他的科研成果推动了中国乃至世界农业的发展,为农业科技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和借鉴,激励着更多科研人员投身农业科研事业。</p> <p class="ql-block">南仁东(1945年2月19日-2017年9月15日),吉林辽源人,是中国著名天文学家,“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工程的发起者和奠基人。 1963年,南仁东以吉林省理科状元的身份考入清华大学无线电系。 1984年,他主持完成了中国早期射电天文观测系统的建设,使中国射电天文观测研究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1994年起,南仁东开始主持国际大射电望远镜计划的中国推进工作,并提出了利用贵州喀斯特洼地建造巨型射电望远镜的设想。 2011年,FAST工程正式开工建设,南仁东担任工程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全面负责工程的建设和管理。2017年9月15日,南仁东因病逝世,享年72岁。他历经22年,从项目的选址、立项、可行性研究,到初步设计、关键技术攻关,再到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南仁东都亲力亲为,带领团队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建成了“中国天眼”,实现了中国在射电望远镜领域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他在射电天体物理和射电天文技术与方法等领域有着深入的研究和卓越的贡献,曾主持完成多项重要的射电天文观测项目,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南仁东为科学事业无私奉献、勇于创新、坚韧不拔的精神,成为广大科技工作者学习的榜样,激励着更多人投身于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FAST的建成,为中国天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观测工具,极大地提升了中国在国际天文学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为探索宇宙奥秘、寻找地外文明等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撑。</p> <p class="ql-block">阿尔弗雷德·洛塔尔·韦格纳,德国气象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1880年11月1日生于柏林,1930年11月在格陵兰中部探险途中,不幸在暴风雪中牺牲。大陆漂移学说的先驱者之一。1912年1月,在美因河畔法兰克福的一次演说中第一次阐述大陆漂移论点。1915年出版专著《海陆的起源》,总结当时地球物理、地质、古生物、古气候和大地测量等学科资料,试图证明全球各大陆曾经历大尺度水平移动。还在大气动力学和热力学、云的光学现象、大气折射等。</p> <p class="ql-block">赵忠尧是中国杰出的核物理学家,1902年6月27日出生于浙江诸暨。1920年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化学系,后该校更名为东南大学。1925年毕业后到清华大学任助教。1927年自筹经费赴美,在加州理工学院师从密立根教授。1930年获博士学位后,先后在德国哈勒大学、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工作。1931年回国任清华大学教授。1946年赴美参观原子弹试爆并购置科研器材。1950年在回国途中被美方扣押,经多方营救于同年11月回到中国大陆。此后在中国科学院等单位任职,1998年5月28日逝世。1929年,赵忠尧发现硬γ射线在重金属物质中的“反常吸收”现象。1930年,首次发现“特殊辐射”,这实际上是正负电子对的产生和“湮灭”过程的最早实验证据,是人类首次观测到反物质现象。</p><p class="ql-block"> 1955年,主持装配完成中国第一台70万伏质子静电加速器。1958年,主持建成200万伏高气压型质子静电加速器,为中国核物理等研究打下基础。在中国多所高校任教,开设中国第一门核物理课程,培养了钱三强、杨振宁、李政道、朱光亚、邓稼先等众多杰出物理学家。是中国原子核物理、中子物理、加速器和宇宙线研究的先驱和奠基人,为中国核物理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带回先进的科研设备和技术,建立专业实验室,开展前沿实验研究,推动了中国高能物理等领域的进步。</p> <p class="ql-block">罗伯特·伍德罗·威尔逊,美国射电天文学家。1936年出生于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休斯敦。1964年与阿诺·彭齐亚斯一起发现了微波背景辐射,因此获得197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p> <p class="ql-block">马丁努斯·威廉·贝耶林克,他是荷兰微生物学家。1851年出生,1872年毕业于德尔夫特科技学院,1887年获博士学位。1895年起在德尔夫特科技学院任教,1931年逝世。在研究烟草花叶病时,他重复了用细菌过滤器过滤烟草提取液感染健康烟草的实验,在光学显微镜下未在滤液里观察到任何生物。经过一系列实验,他得出致病因子只能在细胞里发生增殖的结论,并将这种可以通过细菌过滤器、具有传染性、可以在生物体内增殖却不能在体外增殖的病原体称为“病毒”。他对病毒的发现和定义,为病毒学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使人们对微生物的认识从细菌扩展到了病毒领域,开启了病毒学研究的新纪元,推动了微生物学和医学的发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罗伯特·杰弗里·爱德华兹,英国生理学家,生殖医学先驱,“试管婴儿之父”,1925年9月27日出生于英国曼彻斯特,2013年4月10日去世。与帕特里克·斯特普托合作,于1978年7月25日使世界上第一个试管婴儿路易丝·布朗诞生,开创现代生殖医学新纪元。还是生殖医学领域多本顶尖期刊的创始编辑。</p><p class="ql-block">2001年获美国阿尔伯特·拉斯克医学研究奖,2010年因“开发体外受精技术”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华罗庚(1910年11月12日-1985年6月12日),江苏金坛人,是中国杰出的数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华罗庚自幼喜爱数学,1924年金坛中学初中毕业,因家境贫寒,辍学回家帮父亲经营杂货铺,同时坚持自学,用5年时间学完高中和大学低年级全部数学课程。1936年夏,华罗庚得到资助前往英国剑桥大学进修,两年内发表10多篇有价值论文,获博士学位,其关于完整三角和的研究成果被称为“华氏定理”。1946年,他前往美国,在普林斯顿数学研究所、普林斯顿大学和伊利诺大学等任职。1949年,华罗庚毅然放弃美国优裕生活,携全家返回祖国。回国后,担任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中国科学院数学所所长等职,后还担任过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在数论方面,华罗庚改进了哈代和李特伍德关于渐进公式的结果,提出“华氏不等式”,解决了高斯完整三角和的估计这一历史难题,系统研究了“华林—歌德问题”。在代数与几何领域,他证明了“体的每一个真正规子体均包含在它的中心之中”等多个体论方面的定理,确定了实辛群、特征≠2任意域上辛群的自同构等。在多复变函数论上,他建立了四类典型域上的解析函数的调和分析理论,华罗庚十分重视人才培养,发现和培养了王元、陈景润等一批优秀数学人才,为中国数学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他积极推动数学知识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从1960年起,开始在工农业生产中推广统筹法和优选法,足迹遍及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经济效益。1956年,华罗庚获得首届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90年和王元共同获陈嘉庚物质科学奖。为纪念华罗庚的贡献,国际编号为364875号的小行星被命名为“华罗庚星”。</p><p class="ql-block"> 华罗庚被誉为“中国现代数学之父”“人民的数学家”,他的事迹和精神激励着无数中国青年投身于数学研究和科学事业。</p> <p class="ql-block">钱学森(1911年12月11日-2009年10月31日),出生于上海市,祖籍浙江省杭州市。</p><p class="ql-block"> 他于1935年9月至1936年夏,在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获航空工程硕士学位。1936年10月起,在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师从冯·卡门,1939年获航空、数学博士学位。之后在美从事科研工作,在航空航天等领域取得卓越成就。1955年10月,钱学森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此后长期担任中国导弹航天事业主要技术领导职务,为我国航天事业和国防现代化建设奉献了毕生精力。1960年2月,他指导设计的中国第一枚液体探空火箭发射成功。1966年10月,作为技术总负责人,协助聂荣臻成功组织了中国首次导弹与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1970年4月,牵头组织实施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任务。与冯·卡门合作创立了卡门——钱学森方法。提出了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等概念,推动了中国的系统科学研究。1991年10月16日,被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p><p class="ql-block"> 1999年,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p><p class="ql-block"> 2001年,经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将国际编号为3763的小行星命名为“钱学森星”。</p> <p class="ql-block">埃德温·鲍威尔·哈勃(Edwin Powell Hubble,1889年11月20日-1953年9月28日)是美国著名天文学家。他于1906年前往芝加哥大学读书,主修天文和数学。1910年从芝加哥大学天文系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后获得罗兹奖学金前往英国牛津大学女王学院就读,1913年获法律硕士学位。1914年在叶凯士天文台研究星云的本质。1917年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一战期间应征入伍,战后于1919年前往威尔逊山天文台工作。二战期间加入美军,领导弹道学研究。1948年成为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人物。1949年末成为帕洛玛山天文台5.08m望远镜的第一位使用者。1953年9月28日,因脑血栓猝死于加利福尼亚州的圣马利诺。1924年,哈勃使用2.54m反射望远镜拍摄到仙女座大星云M31和三角座旋涡星云M33中的造父变星,利用“周光关系”推导出它们与地球的距离,证明这些星云处在银河系以外,确认星系是与银河系相等的恒星系统,开创了星系天文学。1926年,哈勃发表了哈勃分类法,按照形态将星系分为椭圆星系、旋涡星系、棒旋星系和不规则星系,为星系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分类依据。</p><p class="ql-block"> 1929年,哈勃通过统计和分析20多个已测好距离的星系,发现星系退行的速率与星系距离的比值是一常数,且存在线性关系,即“哈勃定律”,这一发现为宇宙膨胀理论提供了关键证据,促进了现代宇宙学的诞生。</p><p class="ql-block"> 为纪念哈勃的贡献,小行星2079、月球上的哈勃环形山及哈勃太空望远镜均以他的名字命名。</p> <p class="ql-block">威廉·康拉德·伦琴 1845年3月27日,伦琴出生于德国莱纳普。1865年,他进入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学习机械工程,后转向物理学研究。 1894年,任维尔茨堡大学校长。1923年2月10日,伦琴在慕尼黑逝世。1895年11月8日,伦琴在研究阴极射线管时,意外发现了一种能穿透多种物质并使荧光屏发光的未知射线,他称之为X射线。这一发现开启了现代物理学的新纪元,为医学诊断和治疗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如X射线透视、CT扫描等技术都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伦琴深入研究了X射线的性质,发现它具有很强的穿透能力,能穿透人体等多种物质,且在穿透不同密度物质时吸收程度不同,还发现X射线不被磁场偏转,具有光的部分特性,但与已知的可见光、紫外线等又有明显区别。1901年,伦琴因发现X射线而获得首届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获此殊荣的物理学家。X射线的发现不仅在医学领域意义重大,在材料科学、工业检测、考古学等众多领域也有广泛应用,为这些领域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手段和方法,极大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为纪念伦琴的贡献,X射线也被称为“伦琴射线”,国际单位制中,照射量的单位被命名为“伦琴”。</p> <p class="ql-block">迈克尔·法拉第(Michael Faraday,1791年9月22日-1867年8月25日)是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化学家,被誉为“电学之父”和“交流电之父”。他出生于伦敦的一个贫困家庭,父亲是铁匠。13岁开始在书报店做学徒,后成为装订学徒。通过自学和参加城市哲学学会的活动,对科学产生浓厚兴趣。因听化学家汉弗莱·戴维的讲座并整理笔记而受到赏识,成为戴维的助手。1824年入选英国皇家科学学会会员,1825年晋升为英国皇家科学研究所所长。1821年发明了第一个电动机。1831年发现电磁感应现象,并发明了第一个发电机。提出了电场和磁场的概念,首次使用“场”这一术语来描述电和磁的相互作用。</p><p class="ql-block">确定了6种不同类型的电效应,通过实验证明各种电的来源都是一样的。确立了两个电解基本定律,创造了几乎全部的电解中使用的常用术语。发现了抗磁性,证明了光合磁在某种程度上是相互关联的。</p><p class="ql-block"> 《Chemical Manipulation, Being Instructions to Students in Chemistry》:1827年出版,是法拉第出版的唯一著作。</p><p class="ql-block"> 《蜡烛的化学史》:于1860-1861年间进行了六次圣诞科学讲座的内容集结。</p> <p class="ql-block"> 约瑟夫·亨利(Joseph Henry)在电磁学领域也有重要贡献。1830年,亨利在电磁铁两极中间放置绕有导线的条形软铁棒,并将导线接到检流计上,观察到电磁铁导线接通和断开时,检流计指针会发生偏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1832年,他发表《在长螺旋线中的电自感》,发现电流自感现象。1828年,亨利用纱包铜线在铁芯上缠绕,制成性能更强的电磁铁。1829年,他用丝绸裹导线代替裸线,使电磁铁吸引作用大大增强,制作出能吸起一吨重铁块的小型电磁铁。1842年,亨利在实验室安装火花隙装置,在30多英尺处放线圈接收能量,线圈与检流计相接形成回路。1851年,他发表关于振荡放电和感应能远距离传输的论文,认为电流改变方向能产生类似波的起伏运动,启发了后来麦克斯韦等研究者。</p> <p class="ql-block">古列尔莫·马可尼(Guglielmo Marconi,1874年4月25日-1937年7月20日)是意大利著名的无线电工程师、发明家。出生于意大利博洛尼亚的一个贵族家庭,父亲是意大利贵族地主朱塞佩·马可尼,母亲是爱尔兰人安妮·詹姆森。未接受过正规学校教育,通过私人教师学习化学、数学和物理等知识,后受教于利沃诺的物理老师文森佐·罗萨和博洛尼亚大学的物理学家奥古斯托·里吉。1894年,开始在父亲的庄园进行无线电实验,1895年成功发明无线电通信系统,实现了无线电波的远距离通信,1896年在英国申请了世界第一个无线电通信专利。1901年12月12日,成功完成了人类历史上首次跨大西洋无线电传输,从英国康沃尔郡向加拿大纽芬兰发送了莫尔斯电码信号,标志着无线电通信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1897年,在英国成立了无线电报和信号公司(后更名为马可尼公司),推动了无线电技术的商业化应用。后来致力于短波无线通信的研究和开发,为现代远距离无线电通信奠定了基础。1931年,还为教皇庇护十一世建立了梵蒂冈电台。1909年,因在无线电领域的贡献,与卡尔·费迪南德·布劳恩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还曾获得过马特乌奇奖章、阿尔伯特奖章、富兰克林奖章等众多荣誉。</p> <p class="ql-block">玛丽·安宁(Mary Anning,1799年5月21日-1847年3月9日)是英国早期著名的化石收集者与古生物学家,她出生于英国多塞特郡莱姆里杰斯的一个贫困家庭,父亲是橱柜制造商兼木匠,靠采集并出售海边悬崖化石补贴家用,在她11岁时父亲去世,家庭陷入困境,她与哥哥约瑟夫和母亲靠卖化石维持生计。她15个月大时遭受雷击,但大难不死,是唯一幸存者。她从小跟随父亲在海边收集化石,父亲去世后,她和家人继续以此为生,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化石知识和采集经验。1811年,玛丽·安宁发现了史上第一具完整的鱼龙化石,当时她还未满12岁,这一发现为古生物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1821年,她发现了史上第一具蛇颈龙亚目的化石,后由科尼比尔命名为蛇颈龙,被当成模式标本。1828年,她发现了双型齿翼龙化石,这是第一次在德国以外的地方发现的完整翼龙化石。她的发现为早期古生物学发展提供关键证据,有力地证明了生物会灭绝,改变了人们对地球历史和生物演化的认识。为许多英国科学家提供了研究标本,如威廉·巴克兰、理查德·欧文等,推动了他们的科研工作,对古生物学领域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尽管面临诸多困难和不公,但她凭借自己的才华和努力在科学界赢得了一定声誉,为后来女性在科学领域的发展树立了榜样。</p> <p class="ql-block">玛丽·居里,即居里夫人,是波兰裔法国籍物理学家、化学家,她1867年出生于当时俄罗斯帝国统治下的波兰会议王国的华沙,家庭因参与波兰独立民族起义失去财产,后经历了姐姐和母亲的离世。她10岁上学,1883年毕业获金奖章,因女性身份无法进入正规高校,便在“流动大学”学习。1891年前往法国巴黎大学学习,1893年获物理学学位,1894年获数学学位,期间结识皮埃尔·居里,二人于1895年结婚。1903年居里夫妇与亨利·贝克勒尔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06年皮埃尔因车祸去世,居里夫人接替其在索邦大学的教学工作,成为首位女教授。1911年她因发现镭和钋获得诺贝尔化学奖。1934年,居里夫人因再生障碍性贫血去世。1898年,居里夫人和丈夫皮埃尔·居里发现了第一种新放射性元素——钋,同年又发现了镭元素,4年后提炼出了0.12克纯氯化镭。她系统研究了放射性物质特性和规律,提出放射性是原子特性,发现放射性物质会衰变,释放能量和粒子,打破传统物理学对物质稳定性的认知,为现代核物理学发展奠定基础。在玛丽的指导下,人们第一次开展了使用放射性同位素治疗肿瘤的研究;一战期间,她开发流动式X光机,为战地医院提供X光服务。居里夫人的研究成果开创了放射性研究的新纪元,使物理学进入了原子时代,为后续的核物理学、放射化学等学科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启示。她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也是第一位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还是第一位巴黎大学女教授,为女性在科学领域赢得了尊重和认可,激励着更多女性投身科学研究。 </p> <p class="ql-block">亚历山大·弗莱明。1881年8月6日出生于苏格兰艾尔郡达维尔附近的洛奇菲尔德,7岁时父亲去世,13岁去伦敦投奔哥哥,先是在类似技校的学校学习,16岁毕业后到船务公司上班。1901年用舅舅留下的遗产进入圣玛丽医院附属医学院,1906年毕业并成为接种部低年资助理,后于1915年结婚,1949年夫人去世,1953年再次结婚,1955年3月11日逝世。1908年获伦敦大学学士学位与金质奖章,在圣玛丽医学院担任讲师至1914年,一战时赴法国前线研究疫苗,1928年获选为圣玛丽医学院教授,1943年当选皇家学会会员,1944年被授予爵位,1948年成为伦敦大学细菌学名誉教授,1951-1954年担任爱丁堡大学校长。1921年,患重感冒的弗莱明在培养黄色球菌时,发现鼻腔粘液所在之处没有球菌克隆群落,最终发现了溶菌酶。1928年,弗莱明发现一个葡萄球菌培养基受到了霉的污染,而霉周围区域里的细菌消失了,他由此发现了青霉素,并于1929年6月发表《关于霉菌培养的杀菌作用》。1945年,他因青霉素的研究成果与弗洛里、钱恩共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DNA的发现是一个历经多年、众多科学家共同努力的过程,一般认为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者是詹姆斯·沃森(James Watson)和弗朗西斯·克里克(Francis Crick),此外,莫里斯·威尔金斯(Maurice Wilkins)和罗莎琳德·富兰克林(Rosalind Franklin)也为DNA的发现做出了重要贡献。</p><p class="ql-block">詹姆斯·沃森:美国分子生物学家。1951年,沃森在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工作期间,与克里克合作,通过对DNA晶体X射线衍射照片的分析和模型构建等工作,提出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这一发现开启了分子生物学时代,使人们对遗传物质的结构和功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1962年,沃森与克里克、威尔金斯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p><p class="ql-block"> 弗朗西斯·克里克:英国分子生物学家。在卡文迪许实验室时,他与沃森紧密合作,运用物理学和化学的理论与方法,对DNA的结构进行了深入研究,两人共同提出了DNA双螺旋结构的分子模型,为现代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奠定了坚实基础。</p><p class="ql-block"> 莫里斯·威尔金斯:英国物理学家。他长期从事DNA的X射线衍射研究,获得了高质量的DNA晶体衍射照片,为沃森和克里克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提供了关键的实验数据支持,因在DNA结构研究中的贡献,与沃森、克里克共同获得196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p><p class="ql-block"> 罗莎琳德·富兰克林:英国物理化学家与晶体学家。她运用X射线衍射技术对DNA结构进行了深入研究,拍摄到了著名的“照片51号”,这张照片清晰地显示了DNA的双螺旋特征,为沃森和克里克提供了重要线索。但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等因素,她的贡献在当时未得到充分认可,直到后来人们才逐渐认识到她的工作对DNA发现的重要意义。</p> <p class="ql-block">克里斯托弗·哥伦布(Christopher Columbus)是历史上极为著名的航海家,他于约1451年出生于意大利热那亚的一个工人家庭,自幼热爱航海冒险,对《马可·波罗游记》中关于东方的描述着迷。他坚信地圆说,认为从欧洲向西航行可到达东方的印度和中国,为此多次向葡萄牙、英国、西班牙等国国王寻求资助,最终在1492年得到西班牙女王伊莎贝拉一世的支持。1492年8月3日,哥伦布率领“圣玛利亚”号、“平塔”号和“尼尼亚”号三艘帆船从西班牙巴罗斯港出发,向西横渡大西洋。10月12日,他们到达了巴哈马群岛中的圣萨尔瓦多岛,之后又到达了古巴和海地等地,以为到达了印度,便将当地居民称为“印第安人”。在1493年、1498年、1502年,哥伦布又分别进行了三次西航,到达了多米尼加、波多黎各、牙买加等更多的加勒比海岛屿以及中美洲的洪都拉斯、巴拿马等地。</p><p class="ql-block"> 哥伦布的航海活动开辟了从欧洲到美洲的新航线,使欧洲人开始真正认识到美洲大陆的存在,引发了欧洲人对新大陆的持续探索和殖民,推动了全球范围内的文化、经济和政治交流。新航线的开辟为欧洲的商业贸易带来了新的机遇,欧洲与美洲之间开始了大规模的商品交换和贸易往来,刺激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也改变了世界贸易的格局。他的航行大大扩展了人类的地理视野,使人们对地球的认识更加准确和全面,为后来的航海家和地理学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资料。</p> <p class="ql-block"> 这些科学家都是人类历史上熠熠生辉的真正明星!与他们相比,那些称之为“小鲜肉”的所谓明星,就如喜马拉雅山与尘埃一样!这些科学巨匠们是让我们普通人拥有神话中的千里眼、顺风耳、风火轮、让人类插上翅膀,遨游太空去九天揽月的功臣。</p> <p class="ql-block"> 首次尝试通过AI技术,帮助收集资料信息,编撰美篇,感觉事半功倍。</p><p class="ql-block"> 科技进步,是人类在时间长河中撒下的璀璨星辰。它如同一股神奇的魔法之风,吹散了生活的迷雾,点亮了未来的灯塔。它让知识在指尖跳跃,让距离在瞬间消弭,让梦想在现实中绽放出绚丽的花朵。科技进步,是人类谱写的壮丽诗篇,每一行都闪耀着智慧与希望的光芒!</p><p class="ql-block">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正因为有了无数的的科学家们发明创造,让我们有了越来越美好的生活!由衷地感谢他们!同时感谢正佳广场的高管们,他们花巨资,雕塑了这样一批科技大师,并让他们在寸土寸金的正佳广场,与普通消费者相见相识,让我们走近他们走进他们,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社会价值取向。</p> <p class="ql-block"> 乙巳年立春于广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