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水老师谈强迫症:如何有效减少精神的内耗?

心理咨询师若水

编者按:精神内耗是现代社会中人们经常会遇到的问题。长期陷入精神内耗会带来很多心理健康问题,也会降低工作效率和幸福感。通过以下8种心理调整策略将有助于我们减少精神的内耗:停止追求完美,接纳负面情绪感受,不要过分在意别人的评价,培养平常心,认知解离与重构,自我慈悲,感恩练习,接受现实。 在现代社会中,精神内耗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所谓的精神内耗是指,个体在面对压力、冲突或不确定时,内心产生的持续消耗和疲惫感。 研究发现,精神内耗不仅会影响个体的情绪稳定性和心理健康,还可能导致工作效率下降、人际关系紧张以及生活满意度降低。 因此,笔者将从心理学视角出发,尝试从以下8个方面探讨减少精神内耗的有效方法。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策略一:停止追求完美</b></p>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在各个方面变得更好,更加出色,这是由生的欲望所决定的。然而,俗话说,“人生之不如意,十之八九”,所以,这个世界根本就不存在完美,或许,不完美的人生才是真实的人生,才是真正的完美。 追求完美的人更容易陷入精神的内耗,同时也更容易滋生出诸如强迫、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所以,笔者经常说,“追求完美等于追求完蛋”,“完美主义是把双刃剑”。 因此,停止内耗的第一步应该是学会觉察,觉察自己是否对自我或他人提出了过高的期待或要求,并逐步降低它们。当然,对于那些惯性追求完美的人而言,突然停止追求完美绝非易事,这时可以先允许自己还是有些追求完美的感觉,同时继续做自己的去。你应该知道,努力克制自己追求完美,这本身还是在追求完美,因为完美欲的背后是人性的贪婪和急躁。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策略二:接纳负面情绪感受<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从情绪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精神内耗的根源往往在于对负面情绪感受的排斥、压抑或逃避。因为任何的情绪感受都和你的需要相联系,而人的需要都是正常的,都是可以被理解的,所以,人的任何情绪感受都是需要我们去包容、理解和接纳的。 学会觉察并接纳自己的负面情绪,是减少精神内耗至关重要的一步。我们可以通过正念的练习来培养自己的觉察力,并尝试以开放和接纳的态度面对自己的情绪体验。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策略三:不要过分在意别人的评价</b></p> 俗话说,“人要脸,树要皮”,完全不在意别人的评价是做不到的。实际上,人们可以通过别人的评价来加深对自我的认识(他评),并努力完善自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就是这个意思。 只不过,过分在意别人的评价,会让自己活得很累,你的一言一行都会被别人的评价牵着鼻子走,你的情绪很容易受到别人的影响,你会变得敏感、脆弱、患得患失。而这一切,就是精神内耗的真实体现。 你要学会,“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在心理治疗的圈子里,有人会说,“不要脸,不怕死,可以治愈一切心理疾病”。这话虽然过于绝对,但有一定的道理,尤其是对于神经症患者来说,还是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策略四:平常心是道</b></p> “平常心是道,道就是自由。”何为平常心?就是一颗接纳万事万物的态度。比如逢年过节,家里来了客人,你把家里最好的食物拿出来款待,如果客人来的次数多,时间久了,家庭自然开销不起,这就是不平常。倘若根据家里的实际经济状况,做的饭菜比平时略好一些,即便客人来的次数多,经济上也能承受,客人也不会感觉被怠慢,这就是平常心。 失去了平常心,就很容易陷入到我执当中。我执就是对自我的得失看得太重要,它比较接近森田疗法里面讲的精神交互作用。减少我执可以帮助我们重新获得平常心,也就是说,我们要培养一种“好不执着,坏不排斥”的态度。比如,舒服的时候不去追求更加的舒服,难受的时候尽量不去排斥这份难受。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对万事万物接纳的态度,就是去除我执的过程,也是建立平常心的过程。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策略五:认知解离与重构</b></p> 认知解离是接纳承诺疗法(ACT)当中的概念,它是指,人们获得了一种“将自己同你的想法或感受分开,不让情绪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比如,当你意识到自己陷入精神内耗时,可以尝试给自己的负面想法起一个名字或标签,从而与其保持距离。 认知重构是指,通过改变对某件事的看法或评价方式,让自己能够以更加积极、客观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我们经常说的两则故事,“半瓶水的故事”,“哭婆婆笑婆婆”,就是认知重构的例证。 不过,我们也可以看出,认知解离与重构的策略,显然是借鉴了正念和认知疗法当中的技巧,当然,森田疗法也有相关的涉及。所以,很多心理调整的技巧在很多疗法当中是通用的,这体现出当代心理治疗的整合取向。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策略六:自我慈悲</b></p> 我们一直讲慈悲之心,试图通过慈悲之心来度化众生。但人们往往忽略了一项重要的内容,自我也是芸芸众生的一部分,甚至自我对每个人而言才是最重要的。所以,笔者一直认为,只有首先懂得对自我慈悲的人,才能有一颗慈悲之心去度化别人。 所以,当你一心想去关照别人的时候,也不要忘了对自己好一点。只有自己变得更好了,你才有足够的资源或能力去帮助别人。所以,助人的前提是学会助己。因此,从这个意义来讲,当一名心理治疗师没有办法很好处理自己的某些情结或创伤的时候,那么他/她是没有办法很好地帮助别人处理类似问题的。因为他/她很容易将自己的情感卷入来访者的冲突之中,并丧失客观中立的立场。 自我慈悲的本质是学会自我接纳、自我关怀、自我关照。比如给自己点一份外卖,累的时候允许自己偶然摆烂一下,疲惫的时候泡一个热水澡……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策略七:感恩练习</b></p>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经常性感恩的人会获得更多的愉悦和幸福感,这本身就是减少精神内耗的有效方式。比如,学会写感恩日记,每天记录3件让你觉得值得感恩的事情。不要吝啬你的感激语言,当你获得别人的帮助或馈赠时,应该学会表达出来,比如打一个电话或写一封感谢信。 刚刚学习感恩可能会让你感觉不太适应或者找不到感恩的事由,这很正常,因为感恩的本质是一种心态,一种活法,一种习惯。感恩之心并不是天生的,它是一种意识,是可以后天培养的。很多来访者向笔者反馈,起初记录感恩事件很难,因为他根本找不到应该感恩的人或事情,记录多了以后,他发现,每天至少可以想起10件事情。甚至到最后,他觉得,“今天我还活着”,这已经是一件值得感恩的事情了。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策略八:接受现实</b></p> 有些人会认为,接受现实是一种“躺平”的生活态度,它太消极,太被动。但实际上,接受现实是最大的积极。因为接受现实,意味着,你不再逃避、否认你的当下困难,你学会了大胆承认并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失败。所以,从这个层面来讲,接受现实往往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生活中有很多的人,比如他明知道抽烟不好,但他还是会继续抽烟,他知道酗酒不好,他还会继续酗酒。仿佛不承认问题,问题就不存在。所以,有些人之所以无法克服心瘾,或许是因为他压根就不愿意承认问题的存在。 笔者始终认为,心灵成长是勇敢者的游戏。不要认为心理治疗是一个舒舒服服,“药到病除”的过程。这个世界上没有神医,当然也没有神奇的心理治疗师。很多痛苦的情绪必须要老老实实去承受或经历,现实生活当中的困难必须要老老实实去面对和解决,一切能力的培养必须要老老实实去训练和实践,而这,才是心灵成长最大的现实。(已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