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丹地貌的世界魔鬼城,位于乌尔禾区,距离石油城克拉玛依100公里,属于戈壁台地,千百年来,长期流水的切割和风力的雕凿,形成特殊的地貌。这里四季多风,最大的时候能够达到10-12级,大风在戈壁台地间呼啸回旋,如同鬼哭狼嚎,令人毛骨悚然,所以被称为魔鬼城。克拉玛依石油城是一座因油而生,因油而兴的城市,魔鬼城则成为克拉玛依城的旅游名片。 世界魔鬼城的大门,名为“魔鬼之眼”,左右对称的粗壮石砌门柱,通过八根黄色的钢管牵拉着悬在空中的眼球,眼睑、眼珠,睫毛,色彩分明。透明的魔鬼之眼,前视众多游客,后观游览区内景物,似乎魔力无限,让人震撼。 进入景区,首先是排队等候乘坐旅游观光车。因景区很大,步行游览费时费力,而乘坐旅游观光车则省时实惠。虽然天时已晚,到了北京时间晚上七点二十分,而在当地,则是晚上五点二十,游客依然潮涌般的不断加入等候乘车的队伍。 排队等车不到半个小时,坐上了旅游观光车。离开车站不久,转过一个弯,在大片红柳之间,一只美丽的孔雀正舒展着长长的尾羽,翘首期待着游客的到来。这是魔鬼城给与游客的第一份礼物,“孔雀迎宾”。 旅游观光车上的广播,如同导游,在仔细地介绍着沿途景点。“醒狮”,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茫茫戈壁的台地上,雕刻的又一个栩栩如生的大型动物。昂首远望的初醒雄狮,俯卧在地,神态逼真,随时准备着冲出去捕获猎物。 神似“雄鹰展翅”的雅丹地貌。这是一双与暴风雪搏斗过的巨大翅膀,曾经飞过树林,飞过高山,飞过沙漠,飞过草原。雄鹰高昂着头,准备稍事休息,再次展翅高飞,翱翔天空。 “海狮望月”景点。在这片陆地瀚海之中,一对海狮情侣近距离相对,一只昂首朝天,一只静卧眺望,仿佛守望着天空中即将升起的明月,又似乎在怀念自己曾经的故乡。 旅游观光车的第一个停靠点,是石油体验区站。能够近距离体验石油工业游,了解石油开采文化,与“磕头机”合影,还有乘骑矮脚马和越野车等项目。我们和大部分游客一样,坐在车上等着去下一站。 旅游观光车的第二个停靠点,是骆驼园站。有不少乌尔禾居民自养的内蒙古阿拉善双峰白骆驼,可供游客拍照、骑乘。也可以租借服饰,让这里的专业摄影师为您拍摄一组私人专属的独特雅丹大片。 这里还有雅丹地貌象形景观集中观赏平台,游客可以观赏到多个极具特色的雅丹地貌景观。 我们自由活动,首先寻找独特的雅丹地貌景观“狮身人面像”。很快就发现了右侧一个酷似古埃及金字塔前的雕像,“狮身人面像”。当然,辨别雅丹地貌景观还是需要一些常识,如果不知道狮身人面像是什么形状,那就只能瞎猜了。 仔细观察同一山体的左面,这是不同于古埃及金字塔前的另一座“狮身人面像”。这座“狮身人面像”太神似了,极其难得,惟妙惟肖的人像面部神态,根本不需要人为想象,让游客回味无穷。 一座山峰,两座“狮身人面像”造型,为中国独有,世界也极其罕见,只是未见景区有专门介绍。 “狮身人面像”前的独特山形,底座宽阔像圆柄,上部尖细像针尖,恰似“定海神针”,当然这是本人给它取的名称,应该能为多数人接受。欣赏这些蔚然壮观、神秘莫测的景色,为无名的奇特景点取名,也是逛魔鬼城的一大乐趣。 “天马长啸”景点。蔚蓝的天空下,天马跃然从山脚奔向天空,仰天长啸,意境深远。 旅游观光车的第三个停靠点,是《七剑下天山》拍摄地站。电影《七剑下天山》在此拍摄过外景。站点不远处的“世纪之钟”,形似高耸入云的巨型铜钟,虽不能敲响,但寓意迈向新世纪,喜迎新生活的美好愿望。 美轮美奂、轮廓分明、规模宏大的巨型城堡,如同西藏的布达拉宫,让游客遐想无限。 旅游观光车的第四个停靠点,是《卧虎藏龙》拍摄地站。这里是电影《卧虎藏龙》和《英雄》的取景地,结合电影《卧虎藏龙》和《英雄》的镜头情节,修建了雕塑小品,可以合影拍照留念,成为魔鬼城中的英雄豪侠。<div>世界魔鬼城作为著名影视外景拍摄地之一,《卧虎藏龙》《英雄》《七剑下天山》《无人区》等30余部脍炙人口的电影、电视剧作品,曾在这里取景拍摄。</div> 旅游观光车的第五个停靠点,是恐龙谷站。因是人工景点,我们没进去,直接走向出口。此时已经是北京时间晚上九点十五分,我们用特种兵的速度,在景区里游玩了二个小时,观赏到了大部分雅丹地貌经典景点,有些景点照片因观赏性不强,就不发出来了。 夕阳西下,金色的阳光下,再次在“魔鬼之眼”门口留下身影,记录下与魔鬼城的邂逅。 离开景区,在回返克拉玛依的路边,看到不少石油开采机,又称磕头机,这是克拉玛依石油城的象征。 克拉玛依市区内的克一号井景区石油纪念广场。克拉玛依在1955年10月29日,开采的一号井喷出工业性油流,宣告了新中国第一个大油田的诞生。新建的镜面不锈钢大型雕塑底部,有第一口油井的原油采油装置。 克一号井石油纪念广场,已经成为旅游景区,在第一口油井附近,2015年建造的镜面不锈钢雕塑装置的主体雕塑,仿美国芝加哥2006年建成的千僖年公园的云门,在周边增加了不少的镜面不锈钢大小圆球,如同油井面的气泡,俗称克拉玛依“大油泡”,设计灵感来自于黑油山油池中源源不断溢出的油泡。 克拉玛依的第一口油井,命名为“克一号井”,2013年,克一号井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油泡”不仅是一件大型艺术品,还承载着克拉玛依石油城丰富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周边高楼大厦和各式景物映照在“大油泡”上,作为历史的见证。现代质感丰富的“大油泡”,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打卡,成为克拉玛依石油城的地标性艺术品和城市名片。 据说“大油泡”公共艺术雕塑装置的建造,花费的人民币超过了亿元。 “大油泡”公共艺术雕塑装置的现代感和视觉冲击力,给宽阔的克一号井石油纪念广场,增添了动感和活力。 在“大油泡”公共艺术雕塑装置的周边任何位置,在各个不同的角度,都可以拍摄出自己想象不到的奇特照片,给游客带来了拍摄的乐趣。 克拉玛依的黑油山,位于市区西北角两公里处,因克拉玛依1955年开采成功第一口油井而成名。克拉玛依,是维吾尔语中“黑油”的音译,黑油山和克拉玛依血脉相连,如果没有发现黑油山地区的石油矿藏,就不会有克拉玛依这座城市的存在。<br> 黑油山遗留的众多的黑色原油池,成为工业旅游景区。以前从没见过的石油黑色原油池,在蓝天白云下,由黑色变成了多彩的镜面。 史料记载,早在清末的1906年,就发现了黑油山的石油,但并没有进行工业化开采。据说在解放前,一位叫塞里木巴依的维吾尔族老人,偶然间发现了黑油山的黑油,可以用于点灯,润滑毛驴车轴。随后他骑毛驴往返于乌苏与黑油山之间,把黑油山采集的黑油拿到乌苏集市去卖,换取生活用品。 1954年,一位寻找石油的地质勘查队队员,在乌苏集市碰到了正在用黑油换取面粉和食盐的老人赛里木巴依,地质勘查队员把黑油拿回去化验,确认是石油。第二天他们跟着老人的毛驴车走了两天,来到了现在的黑油山。发现黑油山后,地质勘查队顺着这条线索,在它南侧5.5公里处开钻,开采了“克一号井”的石油,宣告克拉玛依油田的诞生。 <p class="ql-block">为了纪念赛里木巴依老人发现黑油山的功绩,1982年,新疆石油管理局和克拉玛依市政府在黑油山树立了纪念碑,以及一尊维吾尔老人骑着毛驴弹奏热瓦普的塑像。</p> 在黑油山上,原油池不断的有原油往外溢出。据统计,黑油山的山丘上,高高低低的分布着一百多处油泉,形成众多的小油池,中间是不断涌出的油泡。 这些原油池石油的油质,为珍贵的低凝原油,它的特性是含蜡量少,原油凝固点最低可以达到零下70℃,这是一年四季原油不停地溢出的主要原因。 黑油山绿色的参观游览步道,通往一个个黑色的原油池。步道旁,象征性的竖立着石油采集管道,以及石油科普知识图片。 离黑油山不远,是克拉玛依博物馆,展示了石油城的前世今生。 克拉玛依拥有完整的石油石化工业产业链,是中国重要的石油石化基地,新疆重点建设的新型工业化城市。 克拉玛依是新中国发现的第一个大型油田,博物馆内迎面的大型浮雕显示了石油城的豪迈气派。 <p class="ql-block">千百年来,新疆各族人民都是采用原始的土法采制原油,直到清末的1909年,新疆商务总局从俄国购进设备,采用机器钻探独山子第一口油井,拉开了新疆石油工业的序幕。1936年,新疆省政府和苏联政府决定联合勘探开发独山子石油,4月成立独山子石油考察团在独山子进行地质调查。8月,考察团改称独山子考察厂。10月,安集海炼油厂撤销,设备和资产迁运独山子,与石油考察厂合并成立独山子炼油厂。1950年至1954年,我国政府和苏联政府创办了新中国石油工业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中苏石油股份公司,较快的恢复了独山子油矿的生产,在南北疆一部分地区展开了石油地质勘探工作,培养了-批石油技术、经营管理干部和技术工人,为新疆石油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初步的基础。</p> 1955年3月,新中国自行勘探设计的黑油山1号井位测定,地调处王克思、独山子钻井处地质师王秋明、地质调查处测量员王连壁,钻井设计潘切享娜,杜博民总地质师批准。这些留下身影的地质勘探技术人员,都是新中国石油工业的英雄,只是没有多少人能够记住他们的名字。 当年克一号井出油场面,围观的群众兴高采烈,万众欢腾,因为克一号井的出油,打破了中国“陆相贫油论”,拉开了共和国石油工业独立自主发展的序幕。 克拉玛依城初创时期是艰苦的,1956年4月,简易的帐篷邮局,帐篷新华书店,成为当年克拉玛依城第一批商业网点。 当年广为传唱的《克拉玛依之歌》,是由吕远 1958年作词、作曲,吕文科在1959年演唱的一首歌。很多人因这首歌了解了克拉玛依市,唱着这首歌由四面八方支援克拉玛依。《克拉玛依之歌》获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建国四十周年广播金曲奖。 著名爱国将领杨虎城的女儿杨拯陆,1955年从西北大学毕业后,本可以受到组织照顾,却毅然来到新疆石油勘探的第一线。杨拯陆在克拉玛依地质调查任务工作中吃苦耐劳,1957年夏,被任命为地质勘探队队长。地质队员在茫茫戈壁开展勘探,时常要面对死亡的威胁,勘探队队长王世仁,杨拯陆的大学同学戴健,以及队员李月仁、李乃君、杨秀荣、周正淦等,先后在工作中不幸牺牲。1958年9月25日,杨拯陆带领队员接受任务到三塘湖地区进行地质勘探。上午还秋阳高照,可到了下午天气突变,狂风夹着暴雪突然朝他们袭来,气温骤降至摄氏零下二十多度。杨拯陆和队员穿着单薄的衣服在冰天雪地里与狂风暴雪搏斗了一夜。第二天天亮,队员们在营地几公里以外的地方发现了已经牺牲的杨拯陆和队员张广智的遗体,那年杨拯陆才22岁。 克拉玛依黑油山地窖情景再现,当年老一辈石油工作者在地窖住宿,在野外工作,圆满完成了克拉玛依石油城的建设。 当年的克一号井纪念碑,遗憾的是如今已经不存在,只留下照片。 克拉玛依市区内的克拉玛依河,是一条人工开挖的河流,引用了额尔齐斯河的水源,2000年8月8日正式通水。 河岸两侧,是景观公园,图为刚结果的苹果树。 克拉玛依河上除了通行车辆的大型桥梁外,还建造了几座景观桥,这是其中之一的X形步行桥,为市民通行两岸提供了方便。 <p class="ql-block">2024年6月16日至18日游览</p><p class="ql-block">2025年2月5日完成游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