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美篇昵称 :陈年老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美 篇 号 :45438833</span></p> 题记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中华文化是世界四个古老文化体系中唯一没有中断自身传统的文化体系。这条川流不息的文化长河蕴藏着浩瀚精深、灿若繁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创造过程与灿烂的中华文明历史进程紧密相连。在中华文明进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各族人民构筑起共有的精神家园。2025年1月25日,我和家人走进海口骑楼老街非遗文化展示馆,这里仿佛是一个微缩的海南文明发展的长廊,让我们看看了古代的蛮荒之地,还有远在天涯海角之端的海南岛,为人类历史创下的那些非遗奇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孕育了海南的灿烂文化,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的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着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文明发展的潜力量,它延续着整个民族的灵魂与血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这里,我们欣慰的看到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所取得的成绩,经相关部门的不懈努力,至目前,入选国家级名录7项;省级名录10项;市级名录2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名;省级传承人8名:市级传承人42名。通过非遗展示这扇窗口,海南省的传统文化与民俗特色展现的一览无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所有的展品都真实、系统地展现海南省的历史概貌和文化底蕴。即便是小小的一副图片、短短的一段文字,也蕴含着数百年的历史遗痕。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地方的人文景观和市井风情,更多的是体现和蕴合一个民族所特有的精神价值与文化意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出台、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在“依法保护,重在传承”这样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下更加科学、更加规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海口作为国际旅游岛的省会都市和历史文化名城,已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方面,文化市场日益繁荣、文化品位日益提升,为文化产业的开发以及促进城市的全面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最早的海南是一个由移民组成的社会,从3000多年前黎族祖先的到来,到后面的汉族、苗族、回族等民族相继移居海南,逐步形成了今天多民族的聚居社会。人们在这里生活耕作,多种语言经过千年的辗转及数代的融合变迁,形成了今天众多的各种体系的海南语言和方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其中使用范围最广、使用人口最多的“海南话”更是形成了一套非常完整的语法和发音,其独特的内爆音,在普通话和全国各种地方方言的发音系统里,也是不多见的。海南岛被称为“方言岛语言宝岛”,尤其在环海南岛的海岸带,语言和方言多样性是这一区域的重要特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不同群体的语言变迁和交融,反映人群在海岸带的迁徙和互动。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移民文化,导致海南岛的语言和方言有其独特的发展状态。在这里我们了解了目前海南省内的13种方言以及它们的使用区域,并详尽的了解了海南独具一格的地方特色和语言文化。了解海南,先从它的移民背景以及海岛特性开始吧。</span></p> 国家级非遗 海口天后祀奉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海口天后祀奉于2014年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天后祀奉是一项以宫(庙)为主要活动场所,以习俗和庙会为表现形式的崇奉、颂扬妈祖的民俗信仰活动。每逢妈祖诞辰(三月二十三)和忌日(九月初九),海口各天后宫(天妃宫)都要举行祭典活动。海口天后祀奉从元代开始在民间形成,已700多年、其活动形式极具民间信仰的代表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妈祖尊为海上女神,是历代船工、海员、旅客、商人和渔民共同信奉的神祇,在福建、广东、海南、台湾、东南亚各地都有妈祖信仰,海口作为内陆迁移来岛的主要生活区,各种原始亲教以及本土通教都在海口繁衍发展,而后形成以道教文化体系为主体的海南宗教文化、天后祀奉就是在这样一个民俗传统更迭交错的历史背景中形成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每逢妈祖诞辰(三月二十三)和忌日(九月初九),海口各天后宫(天妃宫)便会举行祭典活动。海南作为海上航运要地,其本身拥有珍贵热带作物货源和海产品,吸引了大量外来商贾,历来信仰妈祖的闽粤商家,在海南各地兴建妈祖庙200多座,更加促使民众对妈祖的信仰和崇奉。人们以母亲的形象创造了一个敬而亲之、亦神亦人的神祇,将母亲的大爱集于妈祖身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以及现代文化的逐渐融入,海口天后祀奉已经由根植中华大地的妈祖文化,发展为有海外华人参与的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民俗活动。</span></p> 国家级非遗 冼夫人信俗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冼夫人信俗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称“军坡节”。是海南流行最广、规模最大且具积极意义的民间纪念冼夫人庙会活动。第四批(2014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民俗类项目。军坡节从唐代沿续至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冼夫人是公元六世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她的一生,顺应历史潮流和人民意愿,致力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在梁、陈、隋三个朝代更替的历史进程中,她和她的子孙后代为岭南地区持续百年的相对稳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在人民心中享有崇高威望。在海南,许多地方先后建起了冼夫人庙,以民间传统形式举行庙会活动,藉以缅怀她的丰功伟绩。</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海口新坡镇是冼夫人军队的驻营地,有海南“军坡节”的源头之说。每年庙会期间,四面八方的人们就会聚集冼夫人纪念馆举行庙会活动,仿当年冼夫人出征的壮观场面化装巡游。2002年,海口市人民政府确定每年的农历二月初六至十二日为“中国(海口)冼夫人文化节”,以民间“军坡节”为平台,集中展示民族、历史、民俗、民生并在此基础上精心组织,充分挖掘本土文化资源,推进文化创新,办成了集纪念瞻仰,文化娱乐、经济贸易于一体的大型群众性活动。海口、琼山、文昌、琼海等周边市县的大批民众和海外华人每届都有10多万人参与新坡镇主会场及四个区分会场活动。诸多文化内涵的融入,使军坡节成了当地民众和国内外游客喜爱的集和谐、发展、传承、纪念、娱乐、旅游为一体的地方民俗文化盛宴。</span></p> 国家级非遗 琼剧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琼剧,是海南省的传统剧种,用海南方言(闽南语系的海南话)演唱,清代时称“土戏”,清末民初又名“海南戏”。琼剧有文戏和武戏两大分类,角色行当分五大行,即生、旦、净、末、丑。琼剧的唱腔粗犷质朴,腔由字生、音域宽广。腔调优雅舒展、旋律悠扬宽阔,体裁丰富多彩,有激越高亢,也有缠绵委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琼剧历史悠久,积淀深厚,在发展过程中,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它传承至今已形成带帮腔的“曲牌体”和“板腔体”两种曲调和唱腔以及多乐器伴奏的演唱形式。曲牌体是历史流传下来的,曲调相对固定,常用的曲牌有“程途”、“报春花”、“醒叹”、“哭流水”、“五回头”和“尾声”等;板腔体分中板、苦哭叹板、专用腔、杂调和创作小曲等。中板接近口语,适合自由表达思想感情;苦哭叹板在表现人物哀伤悲痛时使用;专用腔为特定内容和特定人物所用,有走神腔、教子腔、太和腔、争辩腔、古腔等杂调分为民谣、南无经、吟诗调等。</span></p> 国家级非遗 公仔戏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海南公仔戏,俗称公仔戏,最早流传于海口市三江一带,已有500多年的历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海南公仔戏的公仔(偶像),头部用木头雕刻而成,演出舞台简便,以木板或桌子搭成一丈见方的舞台,用布幔围遮,台掛幕布,演员在幕后一边唱戏,一边操纵偶像在幕前表演。偶像有生、旦、净、末、丑和各种动物,栩栩如生。演出剧目有历史戏、古装戏,也有现代戏。唱腔来源于吸收兄弟剧种和本地民歌曲调。以板腔为主,兼有少量曲牌,以八音乐器伴奏。音乐优美动听,地方风味浓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公仔戏是融文学、美术、音乐、戏剧为一体,它以通俗有趣的艺术特点深深地扎根在群众之中,为群众所喜闻乐见。2008年,海南公仔戏列入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span></p> 国家级非遗 海南八音器乐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海南八音器乐是海南器乐的主要品种。它因采用八大类乐器演奏而得名。八大类乐器为:弦、琴、笛、管、箫、锣、鼓、钹。这八类乐器多为民间艺人自制,如花梨木制作的唢呐,椰子壳制作的椰胡,竹管制作的春封、调弦,竹制的箫、喉管,木制的子鼓、梆板等。海南俗称的八音包括乐器,乐曲和乐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海南八音始于唐代、兴于明清。从清代至今,八音流布全岛,并随琼侨的足迹走出国门,尤其是东南亚各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海南八音乐曲丰富,演奏分为大吹打、锣鼓清音、清音和戏鼓四类。大吹打以双唢呐吹奏,配合大件打击乐器演奏《大开门》《小开门》等气势如虹的乐曲;锣鼓清音分为两种,分别是以小唢呐为主奏乐器演奏《庆丰收》等喜庆的乐曲,以大唢呐为主奏乐器演奏《闹军坡》等欢快的乐曲。清音采用“文排”的弦、琴、笛、管演奏曲调轻巧跳跃、流畅明快的《弄手花》《送姑》等乐曲;戏鼓用唢呐吹奏海南地方戏曲唱腔联缀成的《琼花怒放》《普天同庆》等“联套曲”,其它乐器伴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海南八音器乐的传统乐曲现存500多首,征集到的民国期间(1924年前后)遗存下来的手抄工字谱三部,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span></p> 国家级非遗 海南斋戏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海南斋戏,是海南省海口市地方传统戏剧,类似我国北方的傩戏,素有“北有傩戏,南有斋戏”之说。海南斋戏源于民间的祭祀仪式,早期的祭祀仪式只是简单的舞蹈和念唱咒文,海南民间称为“做斋”。随着外来戏曲剧种的传入,祭祀仪式吸纳了“以歌舞演故事”的形式,发展成为斋戏。斋戏是海南戏曲的雏形,大约产生于明代,已有400年历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海南斋戏唱腔曲调以海南民间小调为主的,在发展过程中受粤剧影响较大,板腔有中板、数字板、自由板、程途、古腔等。旦脚与净脚演唱使用假嗓,其余行当使用本嗓。竹胡、唢呐、大管箫、三弦为主要伴奏乐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海南斋戏融汇海南民间故事、歌谣、民间戏曲、音乐、杂技、工艺等艺术元素,娱神又娱人,是海南民俗活动的产物,也是海南传统文化艺术的载体,同时,又成为联络琼籍华侨的精神纽带。斋戏保留宋元以来我国戏曲的遗音,对研究我国的戏曲历史,有重要的价值。</span></p> 国家级非遗 海南椰雕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海南椰雕历史悠久,有“天南贡品”之誉。史料有载,唐代已有椰雕。《琼州府志》载:“唐代李卫公征蛮时,常配一椰杯带于怀中。”椰雕因有鉴毒性能而流行于士大夫阶层,明、清两代,椰雕已被官吏作为珍品进贡朝廷。调查得知,300年前,道富村就有了椰雕工艺厂,上世纪三十年代,海南椰雕已销往南洋群岛和欧洲各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56年,海口市人民政府成立椰雕工艺厂。1958年,道富村椰雕老艺人文必得参加北京群英会,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文必得老人即席表演椰雕茶具赠送毛主席。上世纪六十年代,海南椰雕有近百种展品参加国际特产展览会,部分艺人还被邀远赴非洲、南美洲培训当地徒弟并帮助建厂。1999年澳门回归时,海南省政府向澳门特别行政区赠送的纪念品《椰树传说》和《天涯欢歌》就是海南椰雕花瓶嵌贝作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其上总结的是海南省国家级非遗名录的七个名录。海口非遗文化展示馆,一个别有洞天的地方。走进这座展示馆仿佛穿越了时空,在这里感受了海南深厚的文化底蕴。大量的省级非遗项目,将在下集向大家披露,望耐心阅读下篇,以观海南非遗项目全貌。</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图文编辑/陈年老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题图摄影/茵彤、陈年老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背景音乐/复苏之春</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欢迎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