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闻名千古传

冯古北

<p class="ql-block">一千二百年前,一位失意中年男子坐船沿隋唐大运河南下,一路愁眉不展,深秋的夜晚停泊在姑苏城外的一座小桥边。</p> <p class="ql-block">寒风瑟瑟,乌鸦啼鸣,漆黑的夜幕中,唯有渔船上昏暗的灯火点点滴滴,怎一个凄凄惨惨戚戚了得!满怀愁绪的他无法入眠,回想自己的倒霉经历,辗转反侧。出身书香门第,寒窗十年苦读,年近四十,终于在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考取进士。金榜题名,本该人生开挂,怎奈参加官员遴选失败。蹉跎两年光阴,尚未取得一官半职,随之发生安史之乱,只能匆匆逃离京城。江南虽无战火,但举目无亲,漂泊无定,前途一片迷茫。愁到深处,又听到对面寒山寺半夜敲钟,声声入耳,记记捶击于心。索性起身,研墨提笔,记录下此景此情,将一幅形象生动的画卷浓缩于一首绝句诗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七绝•枫桥夜泊</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p> <p class="ql-block">全诗虽仅用一个愁字,却借景把愁字刻画得淋漓尽致。从此,人们记住了枫桥,寒山寺声名鹊起,甚至有人夸张地说,一首诗,带火了姑苏一千年。</p> <p class="ql-block">此人便是唐代诗人张继,他的这首千古绝唱不仅被收录于中国历代各种唐诗选本,还被亚洲其他一些国家的教科书选用,妇孺皆知,琅琅上口。</p> <p class="ql-block">1979年我尚在高中就读,暑期与同桌游历苏州,曾慕名专程去寻访。依稀记得当时交通极其不便,不辞辛劳来到城外,在落后凌乱的荒郊,只见到狭小粗陋的寒山寺,无以辨认枫桥的位置,甚至不知道枫桥是否幸存。</p><p class="ql-block">2004年12月, 拖儿带女全家游苏州,特地再去寒山寺景区,25年后早已天翻地覆今非昔比,游客如潮,热闹非凡,尤其是寒山寺规模大增,塔高楼新,香火旺盛,忽视了对枫桥的留意。</p> <p class="ql-block">20年后的2025年元月,真正直奔苏州西郊的枫桥而去,虽然明知它体量小、结构简单,其本身乏善可陈,但还是想探究它的身世和背后的故事。</p><p class="ql-block">既然说它带火了姑苏(苏州),苏州自然也不能亏待枫桥。如今的枫桥景区已建设得像模像样,与越来越高大上的寒山寺相距咫尺,吸引游人围绕着枫桥络绎不绝。</p> <p class="ql-block">沿河畔小巷走向枫桥,不料被一座高大的碉楼挡住了视线,石碑上称它为铁岭关,进入门洞就是上桥的台阶。</p> <p class="ql-block">过桥后回望才看清楚,拱桥与铁岭关几乎连在一起,让人联想到军事要塞。据说这里曾是古代水陆交通的要道,官方设关卡方便护粮。</p> <p class="ql-block">每当漕粮北运经此,随即封锁河道,禁止其他船只通行,遂名封桥,后讹为“枫桥”,直到张继的诗作《枫桥夜泊》名声大噪,枫桥的名称就此确定。</p> <p class="ql-block">貌不惊人的枫桥实在找不出可圈可点之处。花岗石构筑的桥体,大半圆的单孔,桥面中部隆起,两端是阶梯式坡道,总长仅39.6米,净宽4.2米,跨度为10米,如此普普通通的单孔石拱桥,在苏州一地恐怕就不下百余座。</p> <p class="ql-block">凭其自身条件顶多被列为江苏省地方文物,所以在桥头看不到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铭牌,东西两端都刻有“枫桥夜泊”的石碑,显然还是要靠张继的诗名来提高身价,就像有人在名片上加印“获得国务院津贴”,以及有的商品被标注“曾被中央电视台报道”差不多。</p><p class="ql-block">当然这些远不够,强调文化宣传的苏州主管部门不遗余力,还在桥西端醒目位置(据说就是当年张继所坐的客船停泊的地方)立碑镌刻了张继的全诗,</p> <p class="ql-block">边上为张继搞了一座雕像。可惜不是意气风发的文青形象,而是他闭目养神半坐半躺的姿势,似乎是刻意渲染其半梦半醒的状态,容易给人造成错觉,误以为这首千古绝句出自诗人酒酣半醉之际。</p> <p class="ql-block">其实,张继的故事还是蛮励志的,一生并无大的建树,也算不上唐代著名诗人,却单凭一首绝句流芳百世,知名度超过无数帝王将相。据记载,唐代杜牧、宋朝陆游、范成大等都曾为枫桥题过诗,但无一能与《枫桥夜泊》媲美。事实证明,人生未必非要轰轰烈烈惊天动地,凡尘俗事只要做到极致,也能青史留名。</p> <p class="ql-block">不可否认,是枫桥及其周边的环境给了张继灵感,让他触景生情,诗兴大发。张继纵然是满腹诗书才高八斗,之后也没再写出相等的佳作留世。枫桥成就了张继,也依靠张继的诗句一夜闻名,千古流传。世上的许多事情就是这样互为因果互相成全。</p> <p class="ql-block">在张继的绝句未被广为传颂之前,没有人会关注姑苏城外这座太过平常的无名小桥,它建于何时,无从考证,只知道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张继坐船夜泊的时候,它已早早地在那里等候多时。据介绍,明清时期枫桥曾多次重修,甚至毁后重建,最近一次的重建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难怪我1979年首次去寻访未能如愿,恐怕即使看到一座破败不堪的小桥也不敢相认,肯定不是如今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曾经的荒郊野外已被开发建设得像个大公园,有廊桥茶榭,有画舫穿梭,同行的老凡感叹道:如此热闹的场景,哪还写得出感伤的诗句!我亦附和,正如时势造英雄,意境出诗人啊!</p> <p class="ql-block">在景区转悠一圈,凭借无人机俯瞰,把枫桥的位置看得更真切。</p> <p class="ql-block">贯穿南北的大运河在苏州城外几公里处形成两个小沙洲,水系分流环绕,小桥横跨连接,既方便于设立码头和水陆关卡,也是南来北往的船舶停靠歇息的理想港湾。</p> <p class="ql-block">枫桥作为连接渡口码头与陆地铁岭关的咽喉,年复一年,迎来送往,不知有多少客、商、渔船曾在枫桥边停泊,习以为常,波澜不惊。如果没有那一晚,一个失眠的落魄旅人信手写个随感日记,默默无闻的枫桥哪会被载入史册,甚至损毁后不一定会被重建!</p> <p class="ql-block">说它是一个可遇而不可求的偶然事件,似乎也寓意我们的平凡人生,恰似一场漫长的等待,不知道幸运之神哪天来敲门。执着地坚守固然可贵,运气的成份实在不容低估。这个道理在我18岁那年,如果见到枫桥估计是不会感悟到的,自命不凡的青春少年,宁愿相信机遇只会青睐有备之人。</p> <p class="ql-block">资质平平的枫桥得以闻名天下,终究是幸运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