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石

会文约贤

<p class="ql-block"> 气 象 石</p><p class="ql-block"> ——科幻小说连载(1)</p><p class="ql-block"> (原创)</p><p class="ql-block"> 作者:曜成</p><p class="ql-block"> 1965年9月19日深夜,印度南达德维峰海拔6818米的凹缝处扎起几顶帐篷。这是“猫眼行动”的前沿营地,从这里出发,凌晨窗口期即可到达设备安装区。</p><p class="ql-block"> 帐篷外风雪交加,风已经刮了一天,仍然劲头十足地吹打的帐篷轰轰作响。汤姆逊一手拉着帐篷杆,一手紧攥着裹住身体的毛毯,威利文拉着帐篷杆抱着测量仪。他们在等待凌晨的窗口期。只有凌晨雪才不粘靴子,大风会转向。他们要赶在窗口期内在G号区域安装获取中国核试验大气数据的核动力监测仪。</p> <p class="ql-block">  “汤姆逊教授,这样的监测有什么意思?”</p><p class="ql-block"> “少校,中国人的核试验你不知道吗?”</p><p class="ql-block"> “我是说,在地下监测地壳震动效果会更好。”</p><p class="ql-block"> “地下怎么会有大气粒子?而且从空气动力学来说,地下的震级误差很大。我们这个就是候风地动仪。哈哈哈。”</p><p class="ql-block"> “教授,我研究过候风地动仪,《后汉书.张衡传》《续汉书》《鼎录》《后汉纪》都读过。”</p><p class="ql-block"> “我不认为它是科学的一部分,也不认为这是个发明。1951年,中国的工程师王振铎用精铜复制成功了。能用吗,你要用事实来证明它。”</p><p class="ql-block"> “那是个了不起的发明!”</p><p class="ql-block"> “幼稚,用铜做预测地震的装置很幼稚。远了可以,近了壶内静电场很容易受震前强电磁场的干扰失灵。”</p> <p class="ql-block">  “不!我的教授,材料问题都是中国人的社会哲学造成的,与张衡的发明无关。我读过一本中国木匠的传说,讲述他和他师傅制作候风地动仪的故事。想听听吗?”</p><p class="ql-block"> “暴风雪越来越大,今天的行动又让风破坏了。好吧,上帝也想听听你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公元115年,张衡任太史令,领导研究制造观察天时(天文)的工作。公元117年,研制成功自动浑天仪。</p><p class="ql-block"> 公元121年,张衡被降为公车令,就是内城南门公事警卫事务总管,事务繁杂,不过乱心的事少了。他又开始研究地利。就是怎样防地震。那时叫地动。那会儿,从公元107年——125年,18年地震了18次。忧国忧民呀!</p><p class="ql-block"> 从公元121年开始到公元132年研制成功,整整用了十二年时间。</p> <p class="ql-block">  张衡,人称“木圣”,他收有二十八个徒弟,人谓二十八宿。其中最得意的弟子有五个:何时彦,何弟下,张和,颜廷,李颜。文武技巧个个精通,号称“五小圣”。</p> <p class="ql-block">  从公元121年到公元125年,张衡用了四年的时间完成了:“中有都柱,宫君坐宝;候风发机,都君施巧;傍行八道,内机八窍;上有八龙,下有八蟾;天都悬指,象石吐盘”的构思设计,草图以千计。</p><p class="ql-block">(谢谢阅读,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