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恢复"锺"姓专用字体的思考

鍾宗宸

<p class="ql-block">  1955年1月7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和教育部联合发布《汉字简化方案(草案)》。1956年1月28日,国务院通过并公布了《汉字简化方案》。1977年12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公布了《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由于群众对该方案意见较多,不久停止使用。1981年11月开始对上述方案进行修改完善工作。2009年8月13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并公示《通用规范汉字表》,将“砂”“萍”“鍾”等6个繁体字纳入其中,并恢复了51个异体字的使用。</p><p class="ql-block"> 汉字简化运动中,"钟"字承担了"鍾"与"鐘"的合并简化功能,而"锺"作为"鍾"的专门简化字仅存于姓氏领域。这个看似细微的用字差异,实则是中华姓氏文化中"名从主人"传统的生动体现。</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一、"鍾"和"鐘"的本义和用法</b></p><p class="ql-block"> "鍾"和"鐘"原本是两个姓,在繁体字中是两个不同的字,其本义和用法有明确区别:</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1, 1, 1);">鍾</b>(zhōng)</p><p class="ql-block"> “鍾”最初指一种容器,特指古代盛酒或粮食的器皿(类似壶、瓮)。例如《说文解字》解释为“酒器也”,后来也引申为量器单位(如“千鍾粟”)。引申为聚集、集中:因容器有容纳之义,引申为“专注”或“汇聚”。如成语“情有独鍾”表示情感集中于某物或某人。 </p><p class="ql-block"> 姓氏:作为姓氏使用,如三国时期的鍾繇。 </p><p class="ql-block"> 量词:古代容量单位(六斛四斗为一鍾)。</p><p class="ql-block"> 《左传》:“釜十则鍾。”(容量单位) </p><p class="ql-block"> 《庄子》:“万物皆往资焉而不匮,此之谓大鍾。”(汇聚之意) </p><p class="ql-block"> <b>鐘</b>(zhōng)</p><p class="ql-block"> "鐘"指金属制成的打击乐器,即古代的编钟或寺庙的钟。其字形从“金”,强调金属材质,如青铜钟。引申义: </p><p class="ql-block"> 报时工具:如寺庙的钟声、钟楼。 </p><p class="ql-block"> 音乐器具:编钟(如曾侯乙编钟)、钟磬等礼乐之器。 </p><p class="ql-block"> 时间单位:如“鐘点”(时刻)。 </p><p class="ql-block"> "鍾"多用于容量、姓氏、情感集中(如“鍾情”)。 </p><p class="ql-block"> "鐘"专指乐器或钟声(如“鐘鼓”“警鐘”),也有姓氏。</p><p class="ql-block"><b> 二、姓氏文字的特殊文化价值</b></p><p class="ql-block"> 姓氏用字在汉字系统中具有特殊地位。清代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详细考证了姓氏用字的独特性,指出"姓氏之字,有与常字同形而义异者"。这种独特性源于姓氏承载的血脉认同与文化记忆,要求文字系统为其保留专门空间。</p><p class="ql-block"> "鍾"字在姓氏中简化为"锺",正是这种文化自觉的产物。该字在《说文解字》中本指"酒器",后引申为专注、聚集之意,承载着家族世代相传的精神特质。专用"锺"字既区别于表乐器的"鐘",又保持了姓氏文化的完整性。</p><p class="ql-block"> 当代姓氏用字混乱现象已引发诸多文化认同危机。2019年某地钟姓家族重修族谱时,发现同时使用"钟""鍾""锺"三种写法,这种文字分化直接割裂了家族的历史记忆。</p><p class="ql-block"><b> 三、现行规范下的用字矛盾</b></p><p class="ql-block"> 根据《通用规范汉字表》,"锺"字明确标注为姓氏专用字。但在实际应用中,由于输入法系统未作区分,政务服务系统普遍采用"钟"字。这种技术层面的简化处理,实质上构成了对姓氏文化的人为消解。</p><p class="ql-block"> 文字管理部门与户籍系统长期存在认知偏差。2021年某地公安机关拒绝居民将"钟"改为"锺"的申请,理由是"不符合常用字规范",这种机械执行标准的行为忽视了姓氏用字的特殊性。</p><p class="ql-block"> 文化传承断层已显现严重后果。某高校历史系调查显示,85%的"锺"姓年轻人不了解本姓的文字渊源,普遍认为"钟"与"锺"可以随意替换使用,这种认知正在加速姓氏文化的空心化。</p><p class="ql-block"><b> 四、恢复"锺"姓专用字的建议</b></p><p class="ql-block"> 1、建议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修订中增设姓氏文字保护条款,明确姓氏专用字的法定地位。参考日本《户籍法》对旧字体的保留政策,建立中国特色的姓氏文字保护制度。</p><p class="ql-block"> 2、政务系统应当率先实现技术升级。公安部人口信息系统可增设姓氏专用字库,教育部在学籍系统中开放姓氏用字选项,形成多部门联动的文化保护网络。</p><p class="ql-block"> 3、社会推广需要多方参与。鼓励媒体规范使用姓氏专用字,支持姓氏文化研究机构开展专项课题,在基础教育阶段增加姓氏文化课程,构建全方位的文化传承体系。</p><p class="ql-block"> 4、锺姓人的户籍、身份证统一将“钟”改为“锺”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需要花费巨大的人才、物力、财力,这需要争取国家层面的重视和支持。</p><p class="ql-block"> 5、鼓励个人向公安户政部门申请更改,但申请、审核流程时间长、手续复杂,且需要申请人多次往返户政管理部门,费时费力。</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6、提倡锺姓新出生人口在进行户籍登记时使用“锺”字,此方法方便快捷,便于操作。</span></p><p class="ql-block"> 7、锺氏族谱、家谱、祭祀、庆典等家族内部建议使用繁体“鍾”字。</p><p class="ql-block"> 文字是文明的基因,姓氏是文化的密码。恢复"锺"姓专用字体,不仅是对一个汉字的正本清源,更是对中华文化传承机制的完善。当我们的身份证件、族谱典籍、日常文书都能准确书写这个承载千年记忆的汉字时,传统文化的血脉将在方寸之间永续流淌。这既是对先祖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承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图片来自网络。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