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军前辈王长瑄:在朝鲜战场靠前救治伤员,以命换命

鲁冰花茶园

<p class="ql-block">  <b>38军113师王长瑄前辈的故事:靠前救治,以命换命,我在抗美援朝鲜战场的一千个日日夜夜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作者 栗国忠</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万岁军中胆气豪,</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战场救护医术高。</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靠近阵地命换命,</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铁血丹心映九霄。</p><p class="ql-block"> 王长瑄语:抗美援朝时,38军113师野战医院伤亡医护人员数10人,在师级野战医院中伤亡率可能是比较高的,但关键是伤员收治率和手术率也是最高的,到第三次战役时,手术率竟然达到了百分之八十四之多,受到志愿军总部的表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题记</p><p class="ql-block"> 王长瑄是原38军老兵,从军39年,离休42年,今年95岁。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一生颇为传奇。经战友引荐,我有幸结识了老兵,成为忘年之交。</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入朝前和母亲合影</b></p> <p class="ql-block">  2024年12月份,老兵隔三差五给我发信息,问我啥时候回来。我心里不免有些狐疑,莫非老人的身体有恙?我改变了原来的计划,提前回到了老人所在的城市上海,第二天就去拜访老兵。</p><p class="ql-block"> 寒暄落座后,老兵意味深长地说:最近一段时间我是茶不思,饭不香,夜间也失眠,检查身体指标正常。我就想,我毕竟是95岁的人了,已经是熟透的瓜,我不怕死,但我有一个心愿未了。38军万岁军誉满天下,报道英雄人物文章铺天盖地,但报道战场救护的文章却凤毛麟角。113师野战医院为了抢救更多伤员的生命,救护位置不断靠前,付出了极大代价,那是以命换命呀!在朝鲜战场一千多个日日夜夜里,医院领导、医护人员死伤数十人。70多年了,我一想到至今还长眠在异国他乡的战友,我的心就像刀绞似的难受,他们的英雄事迹和名字被尘封在历史长河里,我有责任把他们的英雄壮举告诉给下一代。你的文章我篇篇都看,真实可信,感人肺腑,我想请你把那段历史,系统的整理一下,写篇文章,缅怀与我生死患难的战友们 ,告慰在战争中逝去的英灵。</p><p class="ql-block"> 我欣然从命,再次谱写讴歌战场救死扶伤、舍生忘死的英雄们。老兵给我讲述了113师野战医院战场上及时抢救治疗伤员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b>入朝前战友们。前排左起王长瑄,徐道义,张怡恩。后排左起郁锡慎,周士贵,郑希刚。</b></p> <p class="ql-block">  老兵说:1950年入朝时,我20岁,时任38军113师野战医院治疗室副室长。 </p><p class="ql-block"> 第一仗就显示了和国内打仗时的不同。美军使用武器更具现代化,火力强杀伤力大,特别是重伤率和死亡率比较高。敌机轰炸封锁严密,后运伤员十分艰难,担架队也不够用,有的伤员柱着枪、有的伤员爬着来到救护所。</p><p class="ql-block"> 一次抢救一个大约十七八岁的小战士,他是被一个受轻伤的战士从战场上搀扶着一步一步的挪到救护所的。由于路途遥远、山路难行,已经错过了最佳手术时间,小战士浑身是血,腹部被炸开了一个洞,肠子流了出来,是战友们用一个碗扣在伤口上,坚持送到救护所的,可是太晚了,小战士用最后一点力气和求生的渴望睁开迷离的双眼,用微弱的声音断断续续地说:“我…想回家…见妈…妈..”气若游丝,眼皮沉重地合上了,再也没有睁开,再也没有醒来。</p><p class="ql-block"> 伤员的增量多,救护的紧迫性都要求我们必须靠前,“一切为了战场胜利,一切为了伤病员”成为我们的共识,激励着我们以命换命向阵地靠近。</p> <p class="ql-block">  在朝鲜第四次战役期间,38军军、113师师、团卫生部门的部分领导合影。前排左起:师后勤副处长兼卫生科科长高宗元,师政治部副主任邢泽,军卫生部部长朱汉倾(代号850首长),李心逸团卫生队长,康克宝团卫生队长。</p><p class="ql-block"> 第二排左起:姜桂熬、刘兰亭为师卫生科保防、医政股股长,李敏,白福臣团卫生队长。</p><p class="ql-block"> 后排左起第一名不详,第二名李士典为药材股长,左三张从恕师野战所所长,左四苏尚武339团卫生队长。</p> <p class="ql-block">  1950年11月27日,刚刚攻下德川的113师又奉命连夜插入敌后三所里。从德川向三所里急行军时,我们师医院也和战斗部队一样的轻装,从院长到炊事员、担架员都尽量的背医疗器械药品。女同志也和男同志一样,毫不示弱。女护士刘琪个子小,身体弱,班长孙国勤让她少背些,她坚决不干,两人争了起来,她哭着说,你们要为祖国人民朝鲜人民立功,我也要立功。班长没办法就答应她的要求,她笑着和体力好的同志一样背了药品。部队行军到大同江时,要涉水过江,江面结了一层薄薄的冰,大家脱了鞋袜,卷起裤腿,下了水后, 除感到刺骨的寒冷外,腿上还感到像被刀割一样的痛,但大家谁也顾不了冷和痛,到了对岸,才发觉每个人的腿都刺破了,一条条伤口鲜血直流,大家擦干鲜血后,继续前进。</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拂晓,部队还在急行军中,敌人的飞机盘旋侦察。怎么办,师党委分析研究后,师长江潮命令部队把伪装去掉,继续跑步前进。结果敌机盘旋了一会都飞走了,原来他们以为我们是前线败下来的南朝鲜部队。</p><p class="ql-block"> 上午八时,前卫部队338团抢占了三所里,稍后,113师又主动分兵,337团又关上了龙源里大门。穿插,迁回,包围的态势基本形成,前方的伤员也不断地送到医院。</p><p class="ql-block"> 面对数量比较大的伤员,院长沈长庚和协理员杨凤山指挥若定,科学组织分工,带领各单位负责人,看地形,看房子,划分了院部、伙房、设立了伤员收容分类室、重伤室、抗休克室、手术室、药材供应室、伤员后送转运室等部门,配备了相应人员。做到了忙而不乱,伤员得到及时抢救治疗。</p><p class="ql-block"> 院长沈长庚根据工作进展的实际情况,多次的研究调整了组织分工。如抗休克室伤员多时就从轻伤室抽人去帮助抗休克等。这样全院的工作有序,紧张,高效的进行着。特别是手术率提高到55%,这凝结着他的心血和智慧,也显示了他的高超领导艺术。三所里、龙源里战斗,共通过伤员700多名,手术处理560余名,救护组织得好,手术率也高,113师野战医院受到了志愿军总部通报表彰。1951年下半年,师野战医院改为野战所,我担任了副所长。</p> <p class="ql-block">  <b>左起:所长张从恕,指导员田步青,副所长王长瑄</b></p> <p class="ql-block">  在科学组织分工明确的基础上,针对需要手术的伤员多而外科医生少的实际,我们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利用战斗间隙培养技术人员,组织大家相互学习观摩进行传帮带。土法上马,千方百计地改善敷料供应和搞好消毒,自制了消毒锅,及时安全地组织好伤员后送,第三次战役手术率更是达到了百分之八十四。在艰苦卓绝的第四次战役,汉江南北岸守备战中,伤员明显 增多的情况下,我们同时展开11张手术台,手术率仍达到了百分之七十二,挽救了许多伤员生命,避免了很多人终身致残。</p><p class="ql-block"> 朝鲜战场伤员的伤情多种多样十分复杂,很多志愿军伤员除受枪弹伤外还有严重冻伤。有个右腿受伤的战士,双脚趾冻烂了,不能行走,不知道在冰雪地上艰难地爬行了多久,右腿创伤处挂着一个像椰子那样大的凝冻的红血球。我们的医护人员跑过去背起伤员边走边哭着说:我们靠近阵地就对了,否则伤员不被敌机扫射打死,也被冰雪严寒冻死。有个战士被炮弹炸伤,全身50多处创口,就像一个大筛子。还有的伤员集枪伤,炸伤,烧伤和冻伤于一身,惨不忍睹。</p><p class="ql-block"> 在每次战役最紧张的那些天,医生们往往是几天几夜不下手术台,我最长一次达到四天四夜。我最大限度地控制着自己的吃饭和喝水,但一点不吃不喝也不行。我的助手张怡恩、周士贵不知从哪里搞来了一袋奶粉,当又渴又饿的实在受不了时,给我充上一小杯。用一个胶皮管从口罩边隙插进嘴里。边做手术,边吸上几口。夏季攻势时,我的下身干脆不穿长裤只穿裤头,方便解手。有尿实在憋不住时就直接尿在事先准备的一个破罐子中。长时间的站立两腿肿得老粗,鞋子也穿不上了,腰也似乎不是自己的了,转身和走路像个罗锅。偶尔有那么几分钟的间隙我就在前方抬下来牺牲的同志堆里轻轻地挪出一块地方倒头便睡。其他医生也都有我这样的经历。</p><p class="ql-block"> 退休以后你来我往,每当回忆起牺牲的战友,回忆起这艰辛的往事都禁不住老泪纵横。</p> <p class="ql-block"><b>  左起:时任郁锡慎医生,徐道义医生,郭永胜医生,张怡恩助理医生。和王长瑄在临沂合影。前排均为他们夫人。这是抗美援朝时113师野战医院(所)医生班部分医生离休后和王长瑄合影 </b></p> <p class="ql-block">  野战救护所靠近阵地,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在某种角度说是以命换命。</p><p class="ql-block"> 副院长郭永学在三次战役时组织抢救伤员被敌机凝固汽油弹击中,这个一米七八的壮汉,被烧成了一米多长的一具骷髅。女医生周莹为伤员作手术时遇到敌机轰炸当场牺牲。医生王一超,当时他已经被任命337团卫生队副队长兼主治医生,本来接到命令去任职报到,但战场上下来一批重症伤员,没有办法走开,连夜开展手术,坚持站好最后一班岗,就在那天夜里,他被敌机炸死 。对于他的死,我是非常悲痛的,我俩同地同年同月入伍,又是抗战时滨海军区二军分区卫生训练队的同学,在一起学习、生活,时间长了,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像亲兄弟一样,互相关心,互相照顾,每当想到这些,就心痛的彻夜难眠,七十多年过去了,他的音容笑貌还清晰地印在我的脑海中。</p><p class="ql-block"> 我本人也是多次遇险,一次我在老百姓家为伤员做手术,突然遭到敌机轰炸,被炸弹震昏又被倒塌的墙体埋住,几个战士拼命地推开压在我身上的墙体,以为我不行了,拉着我的胳膊悲痛的哭叫,我艰难地站起来,抖抖身上的土,仰头向天空大喊:老子的命长着呢,非打垮你们这帮野心狼不可! </p><p class="ql-block"> 在坚守汉冮南岸战斗中,我连累带病高烧40度。昏昏沉沉躺在老百姓的房子中,四架敌机盘旋,医生张怡恩赶紧背着我跑了出去,几分钟后,敌机轮番扫射,事后看见我躺过的地方有四个大洞,战友救了我的命,我一直感他的救命之恩。</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左张怡恩,右王长瑄</b></p> <p class="ql-block">  还有一次我正在防空洞中为一个伤员做手术。敌机发现了洞口投掷了几枚炸弹。我趴在伤员身上保护伤员,被坑道顶上落下的大石头砸得口吐鲜血腰也直不起来。我那时已经是野战救护所领导,坚持轻伤不下火线,坚守领导岗位,仍然坚持为这个伤兵做完了手术,战后荣立了三等功。</p><p class="ql-block"> 老兵给我一张113师对医院的表彰通报,通报前半部分表彰医院领导,后半部分表彰医护人员,我摘抄后半部分献给读者:王长瑄同志带着病,有时病得厉害不吃饭,仍继续坚持工作。有次工作忙,连夜干脚都站肿了,但他为了伤病员不顾个人的痛苦,别人叫他休息一下,他不肯。并说:“前线战士守山头,比我们苦得多,这算什么!"医生郁锡胜同志每次战役前都作充分准备,手术前,积极布置,由于对工作细心钻研,自己创造了宾铁折叠式消毒蒸锅,洗涤器,保温器等,贡献很大。护理员孟范科,朱福荣耐心地照顾伤病员,洗脸洗手,打水喂饭。端屎端尿等,有时连夜干得不到休息,越在艰苦工作多的时候,越显得积极负责活跃。</p><p class="ql-block"> 女护士郝淑芝同志,在敌机扫射时,不顾个人安危,把伤员从房中背出,用自己身体护住伤员,使伤员免受二次伤害。护士班长郭克新在三所里战斗中因护士少,一人照看80多个伤员。消毒员张志文工作细致入微,对敷料的消毒收拾都相当用心。上士李百才同志除积极给伤员购买菜外,不顾疲劳,抽空还给洗敷料。担架员董玉珍同志供水及时,克服困难找汽油筒作锅用,夜晚烧水,白天就到山上打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b>左郁锡胜,右王长瑄</b></p> <p class="ql-block"><b>志愿军回国留念,左一王长瑄</b></p> <p class="ql-block">  老兵深有体会地说:提高手术率是战伤抢救治疗最根本最有效的 环节。而手术率的提高,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而是一个完整的医疗救治体系。思想上高度重视;救护上勇敢靠前 ;组织上科学实施;人才上注重培养;伤员上及时后送等等。做好这些极大地提高了手术率,极大地鼓舞了前方士气,这是部队战斗力的重要因素,最终取得了胜利……</p><p class="ql-block"> 我看着老兵饱经风霜的脸和噙满泪水的眼睛,倾听着充满深情如数家珍的诉说,我心潮澎湃感慨万千,想起了陈毅元帅访问朝鲜时作的一首诗:</p><p class="ql-block">《乘雪瞻拜志愿军烈士陵园》</p><p class="ql-block">烈士墓园座座坟,</p><p class="ql-block">漫天大雪祭忠魂。</p><p class="ql-block">助人自助保家国,</p><p class="ql-block">万世千秋拜典型。</p><p class="ql-block"> 2025年元旦,这篇文章接近尾声时,收到老兵发来的一个视频,是老部队给他的祝福,我看后不禁心里一热,由衷欣慰长征接力有来人。</p> <p class="ql-block">  作者简介:栗国忠,1976年12月入伍,先后在沈阳军区守备第11师政治部和赤峰守备区政治部工作,少校军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