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昵称:君哥</p><p class="ql-block">美篇号:351256367</p> <p class="ql-block">岁月在悄悄的流逝,转眼离开故乡已经有46个年头,家乡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乡愁就如臭千张的滋味永远扎根在我的记忆深处,历久弥新,难以忘怀。</p><p class="ql-block">我家住在戎城靠近岷江边的杨泗楼,祖上阿公(爷爷的兄长)靠着做豆芽谋生,戎城里很多人都知道“杨豆芽”的浑名。可惜杨豆芽膝下无子,只有一女,徒守着偌大的家业终身未嫁,终还是家道中落,杨氏作坊终被豆制品社联营。我们住在豆制社旁边,二孃(阿公的女儿)就在豆制社工作,豆制社里每天生产各式豆制品,什么黄豆芽、绿豆芽、豆腐、豆豉、豆腐干、豆腐皮,还有戎城人最爱的千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说起这千张,它虽说有一个不雅的名字“臭千张”,但它是一道具有独特风味的美食。它主要由优质的黄豆制作而成。具体制作过程如下:选用上乘的黄豆,经过浸泡、磨浆等工序,将黄豆转化为豆浆。然后将豆浆煮沸后,经过点卤、摊皮等工序,形成千张的基本形状。最后将千张卷起并堆叠起来进行发酵。这个自然发酵过程会使千张产生一种独特的臭味。</p><p class="ql-block">臭千张不仅味道独特,还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如蛋白质、氨基酸等,对人体健康有一定的益处。在食用时,可以根据个人口味选择不同的烹饪方式,如煎、炒、烫火锅等,都能品尝到臭千张那独特的“闻着臭,吃着香”的美味。</p><p class="ql-block">我们家由于有二孃的缘故,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蔬菜供应紧张,即使买豆腐都要凭票的情形下,仍能随时买到豆芽和千张。记得母亲最爱每天将千张切成小片用油炒下给我们煮成烫饭,焖在锅里,待我们起床后吃完这滚烫的饱含母爱的千张烫饭后才去上学,这成为了我儿时的美好记忆,这是家乡独有的味道,是母亲的味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十六岁离家外出求学,从此离开了生我养我的家,但家在我的印象里已深深的扎根,小院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甚至连空气中漂荡着的豆制品的气息,都让我难以忘记。每每回到家里,母亲都忘不了给我做上一份我魂牵梦绕的千张肉片汤,以解我的思乡之情。甚至在我成家以后,有次母亲更是把千张作为礼物让我带给她的亲家,我的丈母娘,可惜,丈母娘有眼不识金镶玉,根本看不上这臭了的千张,悄悄的将它抛弃了,可惜了我母亲的一番大好心意。</p><p class="ql-block">转眼过去了几十年,世道在变。我的父母去了天国,我作为一个游子仍漂荡在远离家乡的外边。每每回到家乡,留在家乡的姊妹们,都记得我这个哥哥的嗜好,妹弟、妹妹每次在家做菜款待我这个兄长,总忘不了给我做上一份“双合千张”,让我忆起妈妈的味道,家乡的味道。</p><p class="ql-block">同在同城的姨孃,八十几高龄,离开戎城几十年,一次生病住院,躺在医院的病床上,一天多茶饭不思,没有精神。我去探视,从表弟口中得知老人不想吃东西,便随口问了老人一句:“想吃千张肉片汤不?”谁知老人闻言,一下子有了精神,答到:“要得!”于是我就回家给她做了一份千张肉片汤,连同米饭装在保温桶里送到医院,结果老人连饭带汤消灭了个干净,还直问我:“还有没得?”这哪像一个生病的老人?我忙安慰她说,“喜欢吃,我晚上又给您送!”表弟及众姐妹在旁见了,啧啧称奇,其实只有我这个远离家乡多年的游子才真正明白,所谓乡愁,就是我们舌尖的味道。</p><p class="ql-block">记忆中的那些口感,在被岁月发酵后往往形成经久回味的芳馥,于只身远游的路上,时时诱发你“不如归去”的念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