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秋风劲》--青春与信仰的抉择</p><p class="ql-block"> 《秋风劲》描绘了那个年代知识青年们响应毛主席号召,背起行囊奔赴农村接受再教育的壮丽场景。作者以他敏锐的观察力、深厚的情感和深情的笔墨,通过对知青王建设、大眼珠子、鬼高丽、小霞等人物的刻画,重现了他们在农村插队的日子。这段历史,既是一代人青春的祭奠,也是理想与现实碰撞的见证。</p><p class="ql-block"> 在书中,知青们带着改变命运的理想来到农村,却面对着极其艰苦的生活环境和沉重的体力劳动。</p><p class="ql-block"> 书中的插队知青们,不仅在劳动中接受了身体的锻炼,更在心灵上得到了巨大的成长。他们在广袤的田野里用汗水和泪水书写自己的青春,面对挫折时学会了坚强,面对艰难时学会了坚持。无论是王建设与大眼珠子的友谊,还是小霞和梅子之间的关怀,都让这部作品充满了温情与力量。</p><p class="ql-block"> 通过《秋风劲》,作者不仅为我们描绘了知青们的真实生活,还反映了那个时代特有的精神风貌。这是一部充满力量的作品,提醒着我们,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青春总是充满着挑战与机遇,信仰与抉择。而正是这些经历,塑造了那一代人的坚韧与屈,也成为他们最珍贵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 三十五</p><p class="ql-block"> 有一段时间,青年点的知青们很不爱惜粮食,吃饭时,剩下点饭菜,打开窗户就往外倒,弄得房前屋后到处是残羹剩饭,社员家的鸡鸭鹅狗纷纷到这里来觅食。</p><p class="ql-block"> 柳声和张洁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有一天,柳生看见大眼珠子往窗外倒剩饭,就把他臭损了一顿。晚上开会时还点名批评了大眼珠子和贺迷糊,但这一现象并没有得到遏制,个别知青还是我行我素,照倒不误。</p><p class="ql-block"> 王建设私下里对大眼珠子说:“老同学,你读过不少书,懂得节约粮食的道理。你也知道,这些粮食是我们披星戴月、顶风冒雨、春种秋收、汗珠子掉在地上摔八瓣得来的。自己亲手把自己的劳动果实扔掉,这是什么行为?你自己掂量掂量。”</p><p class="ql-block"> 他又找到贺迷糊:“老兄,你是青年点的大哥,身体不好,一年挣不了几个工分,连口粮钱都不够,还这么不珍惜粮食,随随便便就丢到窗外。有的老乡家,一年的口粮半年多就吃完了,只好吃烀土豆度日,吃不了送给他们也好哇。”</p><p class="ql-block"> 听了王建设的劝告,二人都表示再也不随便浪费粮食了。</p><p class="ql-block"> 之后,王建设连续写了《想一想》和《这是小事吗?》两篇文章,对这一现象进行评论,以其引起大家的重视。</p><p class="ql-block">他将两篇文章誊清后,贴在青年点的《学习园地》上。</p><p class="ql-block"> 《想一想》</p><p class="ql-block">各位战友:</p><p class="ql-block"> 当看到这些被扔在地上的窝头、米饭,我感到万分痛心,因为这扔的不仅仅是窝头、米饭,而是贫下中农的汗水和炊事员的劳动果实,是革命先烈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p><p class="ql-block"> 战友们,你们可曾记得长夜赤县的饥寒交迫、深山密林中的苦菜野果、长征途中的草根树皮、延水河畔的南瓜红米、朝鲜战场的冰雪炒面……</p><p class="ql-block"> 我希望同志们想一想,这种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是小事吗?》</p><p class="ql-block"> 近几天,多次在宿舍内外发现半个窝头、一堆米饭,而有的战友却说这是“小事一桩,不足挂齿。”</p><p class="ql-block"> 问:这是小事吗?</p><p class="ql-block"> 答:否!</p><p class="ql-block"> 旧社会,为了这半个窝头,有多少沿街乞讨的穷人被地主老财的恶狗咬伤;在战争年代,这半碗米饭在多少革命战士的手中传来传去,……现在,人民获得翻身解放,祖国建设欣欣向荣。但是,我们的国家仍然一穷二白,高楼大厦要靠我们一砖一瓦地建设,我们不能把艰苦朴素的革命传统丢掉啊。</p><p class="ql-block">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告诫我们,每一粒粮食都来之不易。我们也在寒风凌冽的严冬里挑粪,在乍暖还寒的春天里播种,在烈日炎炎的夏日里锄草,在秋风瑟瑟的秋色里收割,辛辛苦苦收获的粮食又被自己无情地糟蹋,这是多么令人气愤、使人寒心的行为呀!?</p><p class="ql-block"> 请战友们引以为戒,珍惜我们自己的劳动成果,在思想上获得更大的丰收!</p><p class="ql-block"> 知青们看到《学习园地》的两篇文章,都表示“有道理,受教育。”</p><p class="ql-block"> 王建设也由衷的感到,战友们通情达理,自己没有白费脑细胞。</p><p class="ql-block"> 柳声对王建设说:“建设,这个问题,我在会议上三令五申,就是没有解决,你的两篇文章竟然起到这么大的作用,了不起?”</p><p class="ql-block"> 王建设说:“人有脸,树有皮。谁也不是成心浪费粮食,可能就是一种情绪的发泄。您损了大眼珠子一顿,还点名批评了他和贺迷糊,弄得他俩挂不住脸,反而变本加厉进行报复。我这样摆事实,讲道理,大家比较容易接受。”</p> <p class="ql-block">作者:</p><p class="ql-block"> 周振华,笔名剑客,生于困难时代,长在动乱时期,吃过糠,下过乡。“恢复高考”后,成为“新三届”中的一员。毕业后,先后供职于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做综合调研工作,搞职业技能培训,干统战教育培训,历任副处长、处长、副主任、院长、党委书记等职。</p><p class="ql-block"> 2018年退休,省级作协会员、省政府科顾委专家、高校客座教授。先后出版长篇小说《秋风劲》,人物传记《百态风流》,诗歌散文集《情丝文韵》,杂文集《谈天说地》,诗集《低吟浅唱》,散文集《品读哈尔滨》《岁月无痕》,长篇报告文学《巴兰颂歌》《工作队在依兰》,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文集《调研思考实践》《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文萃》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