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生——大爷大妈之所爱

菲特

<p class="ql-block">放生即赎取被捕之鱼、鸟等诸禽兽,再放于池沼、山野之中的行为。</p> <p class="ql-block">放生的历史源流</p><p class="ql-block">放生并非始于佛教。在佛教传入中国前,先秦时期民间就有正月初一放生的习俗。</p><p class="ql-block">《列子·说符篇》中记载:“正旦放生,示有恩也。”可见在过节的时候放生习俗古代就有。而且在《说符篇》中也有记载:“客曰:‘民知君之欲放之,竞而捕之。死者众矣,君如欲生之,不若禁民勿捕,捕而放之,恩过不相补矣。’简子曰:‘善!’。”从这段文字记载,我们可以知道在当时不仅有放生,而且有专门捕鱼鸟以供放生的人。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大力提倡放生,并与中国原有的放生习俗相融合,演变成佛教独特的法会——放生会。</p><p class="ql-block">佛教放生仪式最初开始于天台智者大师。《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中记载,天台宗智者居天台山时,临海居民都以捕鱼杀生为业,他曾自舍身衣,并劝募众人购置放生池,然后为池中族类传授三皈五戒,并说《金光明经》《法华经》等,以结法缘,这就是天台放生会的起源。</p><p class="ql-block">其后,唐肃宗于乾元二年(759)下诏告天下,在山南道、剑南道、荆南道、浙江道等地设置放生池八十一所,大书法家颜真卿还撰写了放生池碑文,至今在南京乌龙潭公园里仍完好存留。到了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敕令天下重修放生池。天禧三年(1019)天台宗遵式奏请以杭州西湖为放生池,编撰了《放生慈济法门》。天圣三年(1025)四明知礼也奏请以南湖为放生池,在佛诞日举行放生会,撰写放生文并制定了放生仪轨。放生逐渐变成了佛教的一种习俗,并形成了一整套固定的仪轨。</p><p class="ql-block">现在通用的放生仪轨是依据《金光明经·流水长者子品》的大意编纂的。</p> <p class="ql-block">放生的程序</p><p class="ql-block">洒净诵偈、说三皈依、放生发愿等三个程序。</p><p class="ql-block">回向偈:</p><p class="ql-block">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p><p class="ql-block">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p><p class="ql-block">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p><p class="ql-block">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p> <p class="ql-block">在首次放生时,重要的是遵循正确的仪式和诵念内容。首先,应当称颂佛陀:“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这一称颂需重复三次。接着,进行忏悔,念诵:“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今在佛前求忏悔,”同样需要念三次。然后是皈依的诵念,三次念诵如下内容:“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佛两足尊。皈依法离欲尊。皈依僧众中尊。皈依佛不堕地狱。皈依法不堕饿鬼。皈依僧不堕傍生。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之后,要多次念诵“南无阿弥陀佛!”在放生前,还需念诵放生咒和回向文,例如:“希望你们,被放以后,获尽天年。临命终时,乘佛愿力,往生极乐。”以及“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p> <p class="ql-block">放生的目的</p><p class="ql-block">提倡戒除宰杀。杀戒是佛教五戒中第一条戒律。放生是佛教对不杀生思想的进一步的弘扬,是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集中体现。最早在经文中提到放生的经典是《梵网经》,经中说:“佛子应以慈心行放生之业。因以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我生生世世皆由彼受生,故六道众生悉是我父母;若见世人杀畜生时,应方便救护,解其苦难。”</p><p class="ql-block">还有一些经中提到了放生的益处,如《杂宝藏经》卷五中提到放生可以增寿延年,一沙弥因救起漂流水中的虫子,而得到长命的果报。放生也可以得到解脱,在《金光明经·流水长者子品》中说“流水长者子救起濒死之鱼,给予其水和食物,为其解说大乘经典,诸鱼闻经后,皆生忉利天”。</p> <p class="ql-block">放生的意义与好处</p><p class="ql-block">放生不仅能够净化心灵,还有助于减少人的欲望。佛教认为,人们的痛苦很大程度上源于过多的欲望。因此,通过放生,我们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实践佛教的教义,导人向善。这种行为有助于培养慈悲心,并最终实现心灵的净化。</p> <p class="ql-block">放生的注意事项</p><p class="ql-block">在放生时,有三大忌讳需谨记。首先,不要确定固定的放生日期,以免给捕猎者提供信息。其次,不要选择固定的地点进行放生,以免捕猎者掌握规律。最后,不要指定放生的动物种类,以免商贩捕捉更多动物以满足需求。正确的放生方式应如理如法,随顺机缘,不可盲目进行。</p> <p class="ql-block">2014年,在“慈悲护生、合理放生”为主题的座谈会上,中国佛教协会和中国道教协会共同发布了《慈悲护生 合理放生倡议书》,呼吁广大信众践行佛教、道教慈悲护生的理念,遵守法律法规,以科学知识为指导,正信正行,合理放生,慈悲护生,为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贡献力量。</p><p class="ql-block">《野生动物保护法》对放生等行为进行了规范,要求任何组织和个人将野生动物放生至野外环境,应当选择适合放生地野外生存的当地物种,不得干扰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生产,避免对生态系统造成危害。随意放生野生动物,造成他人人身、财产损害或者危害生态系统的,依法承担法律责任。</p><p class="ql-block">2016年5月17日,农业部办公厅、国家宗教事务局办公室联合下发《农业部办公厅、国家宗教事务局办公室关于进一步规范宗教界水生生物放生(增殖放流)活动的通知》,就水生生物放生(增殖放流)活动进行规范。</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图/菲特 资料/度娘</p><p class="ql-block">乙巳蛇年 春日 金陵拖板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