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与共(了解历史文化主题文物展)-3-3(20-21展厅)-辽宁省博物馆

清夜悠悠

<b><font color="#ff8a00">第三单元 南北同风:多民族的共生与发展</font></b><br>(第一组 因俗而治、第二组 亦农亦牧、第三组 冠带衣履、第四组 游艺娱乐、第五组 事死如生)<div><br>辽金时期,北方族群南进,建立与汉族政权并立的民族政权,各民族杂居相处,互相促进。辽金两朝在经济、生活、礼仪等方面深受汉文化影响,任用汉人做官、制定典章制度,学习农耕技术和生活方式,汉人移居边境学习少数民族的游牧经验,进入中原的契丹人、女真人被同化。中原汉文化与北方民族文化深入交流,不同民族之间相互尊重、互学互鉴,共同推动了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进程。</div> 辽金时期,统治者根据不同地区和民族的实际情况,施行适应当地风俗的治理政策。辽朝“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对境内契丹和其他游牧民族沿袭原有的统治方法,在南部燕云十六州则采用汉人传统的管理体制。司法制度亦南北有别,但蕃律和汉法渐趋统一,“凡四姓相犯,皆用汉法”。金朝征服中原后,延续了因俗而治的治国理念。诸般开明政策的实施体现了辽金统治者对不同民族文化和生活习惯的尊重与包容,对巩固多民族政权起到了积极作用。 <b><font color="#ff8a00">鎏金银扞腰</font></b> 辽金统治区域广大,族群众多,农业与畜牧业并存,经济生活方式丰富多彩。辽建立前,契丹地区的经济形态以畜牧业为主,随后农业逐渐兴起,与畜牧业共同成为经济的核心,形成了具备规模的南部燕云农耕区、辽东南部农耕区及中部牧农交错“插花田”区。<div>女真族起源于白山黑水,虽有农耕传统,但发展程度有限。到了金代,松嫩平原与长白山地区的亚农业区域首次出现了行政上的统一开发和农业地域上的彼此联合,标志着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农业在这一地区得到了显著的发展。</div> 绿釉花蕃草纹双孔鸡冠壶,为辽代陶瓷的代表性器物,源于契丹 <b><font color="#ff8a00">三彩釉印牡丹双蝶纹海棠盘辽(916—1125</font></b>)<div>辽宁新民巴图营子辽墓出土</div><div>辽宁省博物馆藏</div> <font color="#167efb">衣饰之物</font>是社会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其嬗变能够反映历史上各族群的交往交流交融。辽人“饮食服玩之盛,尽习汉风”。契丹人早期的衣着服饰主要以动物皮毛制成,随着与中原交往互动的日益加深,也由原先单一的皮毛逐渐向麻、布、丝等多样化发展。随着女真人迁居中原,衣饰也渐染汉风,由“布衣好白,衣短而左衽”改换汉服,妇女“或裹逍遥巾,或裹头巾,随其所好”。当然,金朝汉人因“久习胡俗,……衣装之类,其制尽为胡矣”,同时,也影响了南宋民众的服饰。 <font color="#167efb">游艺娱乐活动</font>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古至今广受人民大众喜爱,且往往凭借其天然的吸引力和易于学习的特性而成为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先锋。辽金时期,人们在闲暇之余时常进行音乐、舞蹈、骑射、角抵、击鞠、围棋、双陆等各种文体游艺活动,颇具生活情趣,契丹、女真与中原、渤海的习俗交汇融合,展现了多元的文化特色。 <b><font color="#ff8a00">漆木双陆棋辽(916—1125)</font></b><div>辽宁法库叶茂台七号墓出土</div><div>辽宁省博物馆藏</div> <font color="#ff8a00">丧葬习俗</font>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经济水平、等级制度和宗教信仰,是辽金历史文化的重要内容。辽金葬俗趋同汉制,既有土葬也有火葬,以土葬为主。贵族有家族墓地,往往构筑不同规模的砖石墓室,多见木结构或仿木结构的椁室和壁画装饰,少数墓中还有小帐式木椁建筑和奢华的随葬品。一些贵族墓有墓志或墓碑,记载逝者生平,是难得的石刻史料。金属面具和网络衣罩则更是契丹贵族独特的葬具,具有浓郁的民族特点和地域特征,是中国古代传统礼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b><font color="#ff8a00">灰陶绘九鹿纹骨灰罐辽(916—1125)</font></b><div>内蒙古巴林左旗哈达英格乡哈达图村辽墓出土</div><div>巴林左旗辽上京博物馆藏</div> <b><font color="#ed2308">韩匡嗣家族墓地</font></b><div>在赤峰市巴林左旗白音诺尔镇白音罕山南坡山洼中。韩氏家族是辽朝汉官家族,是中原汉人契丹本土化的代表之一。韩氏家族的发展过程是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汉族、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互相影响的缩影,更是民族交往交流进而融合的体现。</div> <b><font color="#ff8a00">契丹石俑 辽(916—1125</font></b>)<div>内蒙古巴林左旗辽韩匡嗣墓出土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藏<br><br><br></div> 辽代契丹人男女皆有顶冠戴帽之风,契丹人的冠帽主要分为金冠、毡冠、纱冠、毡帽、幅巾等。其中,金冠为贵族阶层使用,而金文金冠等级最高,属于皇帝专用。<div><font color="#167efb">蹀躞(dié xiè)</font>带即带有蹀躞的腰带,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契丹佩饰。所谓“蹀躞”是指垂悬于腰带之上用以系挂物品的小带。一条完整的蹀躞带,主要由<font color="#167efb">带扣、带箍、带鞓、带銙、铊尾、下垂小带及一些佩挂的小饰件构成。</font></div> <b><font color="#ff8a00">金銙银鞓蹀躞带 辽(916—1125)</font></b><div>内蒙古奈曼旗辽陈国公主墓出土</div><div>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藏</div> <b><font color="#ff8a00">鎏金银冠辽(916—1125)</font></b><div>辽宁凌源小喇嘛沟辽墓出土</div><div>凌源市博物馆藏</div> <b><font color="#ff8a00">鎏金双龙纹银扞腰辽(916—1125)</font></b><div>辽宁建平张家营子辽墓出土</div><div>辽宁省博物馆藏<br><br><br></div> <b><font color="#ff8a00">腰圆形绿釉诗文枕金(1115-1234 )</font></b><div>河南博物院藏</div> <b><font color="#ff8a00">叶茂台辽墓群</font></b><div>位于沈阳法库县叶茂台镇以北的山坡上,辽时称“圣迹山”,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已发掘墓葬21座。其中以7号墓保存最为完整,出土有棺床小帐、石棺、双陆棋、绢画、丝织品、陶瓷、装饰品等类文物,是辽宁地区辽墓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座,墓主人为一老年女性,年代约在辽景宗时期(969—983)。该墓群的发现有助于辽代墓葬形制、丧葬习俗等方面的研究。</div> <b><font color="#ff8a00">酱色釉花式托盏辽(916-1125)</font></b><div>辽宁法库叶茂台辽墓出土</div><div>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div> <b><font color="#ff8a00">酱釉带盖鸡冠壶辽(916—1125)</font></b><div>辽宁法库叶茂台七号墓出土</div><div>辽宁省博物馆藏</div> <b><font color="#ff8a00">龙首漆勺、漆碗辽(916—1125)</font></b><div>辽宁法库叶茂台七号墓出土</div><div>辽宁省博物馆藏<br><br><br></div> <b><font color="#ff8a00">龙首漆勺、漆碗辽(916—1125)</font></b><br>辽宁法库叶茂台七号墓出土<br>辽宁省博物馆藏<br> <b><font color="#ed2308">第四单元 文脉一统:多元文化的融聚与统一</font></b><div><font color="#ed2308"><b>(</b></font>第一组 尊孔崇儒、第二组 多元宗教、第三组 汉字之用、第四组 北国丹青、第五组 丝路风华)<br><br>文化认同是中国认同的核心和深层动力。辽金时期,各族群在交融中共同创造了璀璨的文化,由于统治者的尊重和采纳,尊孔崇儒蔚然成风,汉文化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在文学、诗词、书法、绘画、艺术等方面皆有体现。草原丝绸之路联通了中国与中亚、西亚,促进了以佛教为主的宗教的传播,使这一时期的文化面貌更加丰富、多元和开放。各种文化观念通过交流与融聚,逐渐趋于统一,为之后的大一统奠定了坚实的文化认同基础。<br><br><br></div> 辽金时期,契丹、女真民族通过与中原汉人的长期交往,不约而同地将儒家文化确立为族群和中国文化认同的核心。辽太祖定下“尊孔崇儒”的基本国策,兴建孔子庙,命皇太子在春秋两季进行祭拜,后又亲自参拜,奠定了儒学在辽朝的政治地位。金熙宗在上京(今黑龙江阿城南)建孔庙,封孔子四十九世孙孔璠为衍圣公,还亲莅孔庙进行奠祭,认为“孔子虽无位,以其道可尊,使万世高仰如此”,金代尊孔崇儒之风自此确立。<br> 佛教和道教是辽金时期各族交流的重要文化桥梁。契丹族最初信奉崇尚自然的萨满教。辽太祖建国前,佛教已传入契丹,圣宗耶律隆绪以后,兴宗、道宗尤崇佛教,佛教因此大盛。金人对佛教亦推崇备至,帝后百官皆重佛礼佛,在各地设有僧职,许多贵族甘愿舍儿女为僧尼。“金国崇重道教,与释教同”,北方地区还出现了全真教和太一教等新派别,对金朝统治及元朝前期的形势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辽金文化区域至今依然保留着诸多佛塔寺院遗迹,并出土有大量的造像、佛画和法器、刻经等艺术珍品。 鎏金银塔辽(916—1125)<div>辽宁朝阳北塔天宫出土</div><div>朝阳市北塔博物馆藏</div> 金盖玛瑙舍利罐辽(916—1125)<div>辽宁朝阳北塔天宫出土</div><div>朝阳市北塔博物馆藏</div> 金舍利塔<br>辽(916-1125)<br>辽宁朝阳北塔天宫出土<br>朝阳市北塔博物馆藏 文字是教化的有效工具。契丹、女真建立政权之前,均有语言而无文字,在与中原汉人的长期接触和儒家文化的熏陶下,各族纷纷借鉴汉字创制出自己的文字。辽朝建立后,先是创制了脱胎于汉字的契丹大字,后又利用回鹘文改制成契丹小字。金朝则仿汉人楷字,因契丹字制度,合女真语创制了女真大字,后采汉字、契丹字偏旁而创制女真小字。这些文字的出现是华夏文明向天下边缘扩展的成果,体现了各族群在天下体系内向更复杂、更深刻的文化形态发展的自觉。 辽金时期,中国与中亚、西亚等地区之间通过广袤的草原构建了一条重要的贸易路线,即草原丝绸之路。它不仅是商品往来的通道,也是文化交流的纽带,在中国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经由草原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商品被运抵中亚和西亚,后者的金银、宝石、玻璃、香料等珍贵商品则被引进中国。与此同时,佛教、伊斯兰教等宗教文化也通过这条路线得到传播,促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借鉴与融合。<br><br><br> 波斯玻璃瓶辽(916—1125)<div>辽宁朝阳北塔天宫出土</div><div>朝阳市北塔博物馆藏<br><br>朝阳北塔,位于辽宁省朝阳市双塔区慕容街北端,为方形空心十三级密檐式砖筑佛塔,高42.6米,由夯土台基、砖台座、须弥座、塔身、塔檐和刹顶等部分组成,是东北地区现存年代最早的佛塔,1988年被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朝阳北塔天宫发现于1988年,出土了盛装佛舍利的玛瑙罐、金塔、木胎银棺及七宝塔、波斯玻璃瓶、金银经塔,鎏金银塔、银菩提树、石香炉等以及砖石题记和各种材料制成的供器、饰物和佛教法器等大批珍贵文物。</div> <b><font color="#ff8a00">白釉褐彩诗文椭圆形枕金(1115—1234)</font></b><div>山西太原双塔寺街出土</div><div>山西博物院藏</div> 山西省稷山县马村金墓出土的<font color="#ff8a00">二十四孝故事</font>陶塑栩栩如生。据介绍,墓葬中成组孝行图的出现大致始于北宋元丰年间,至金代中期最为流行。 二十四孝故事之舜耕历山陶塑金(1115-1234)<div>山西稷山县马村金墓出土</div><div>山西博物院藏</div><div><br></div><div>孝行故事,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孝”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有关孝子故事的文字记叙和视觉表现在中国有着悠久的传统,反映了儒家的孝治思想。“二十四孝”题材故事,可以早到五代末或宋初,墓葬中成组孝行图的出现大致始于北宋神宗元丰年间,至金代中期最为流行,元代继续发展,宋金墓葬中的孝子图形象主要发现于河南、山西和陕西、甘肃、宁夏等地。</div> 二十四孝故事 二十四孝故事 二十四孝故事 二十四孝故事 二十四孝故事 二十四孝故事 二十四孝故事 银文房四宝辽(916—1125)<div>内蒙古敖汉旗新惠镇英凤沟七号墓出</div><div>土敖汉博物馆藏</div> 荷叶式琥珀饰辽(916—1125)<div>辽宁新民巴图营子辽墓出土</div><div>辽宁省博物馆藏</div> 覆叶形琥珀饰件辽(916—1125)<div>辽宁新民巴图营子辽墓出土</div><div>辽宁省博物馆藏</div> 叠胜琥珀盒辽(916—1125)<div>辽宁阜新红帽子辽塔地宫出土</div><div>辽宁省博物馆藏<br><br>契丹人崇尚琥珀。据《辽史》记载,契丹与西域各地保持着良好的往来,来自高昌、龟兹、于阗、大食、小食等国的使者至契丹贡献琥珀等物。出产于波罗的海的琥珀材料,经活跃于西亚、中亚的商人之手,沿草原丝绸之路运抵辽境后,经中国工匠之手融入中国纹样和文化因素,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琥珀装饰品,从中可见辽代与西域各族的商贸、文化往来。<br></div> 摩竭纹金花提梁银壶辽(916-1125)<div>内蒙古赤峰松山区城子乡洞山村窖藏出土</div><div>赤峰博物院藏</div> <b><font color="#ff8a00">银釦玻璃方盘</font></b><div>磨花玻璃制品,经草原丝绸之路传入辽境,是辽代与西亚地区文化交流的见证。</div> 辽代绘画艺术融合了汉族的精致与北方民族的粗犷,风格独树一帜,其绘画技法承自唐代,却又不乏创新。在佛教文化的深刻影响下,辽代寺庙壁画和佛画高度繁荣,兼具高超的艺术价值与深厚的文化内涵。金代山水画受北宋山水画启发,着重表现山水的宏伟与壮丽,追求超越自然的艺术境界,人物画则充分展现了女真族的英勇和强悍。尽管辽金绘画的艺术成就未能达到唐宋之高度,但仍在中国绘画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赵佶《瑞鹤图卷》 <b><font color="#ff8a00">辽 佚名 山弈候约图 轴绢本设色纵106.5厘米 横54厘米</font></b><br>图中山水画面貌接近于五代北宋初期以荆浩、关仝为代表的中原山水画风,唯其笔墨尚显朴拙。此作是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最为可靠的立轴山水画,为研究当时汉族与契丹族在绘画艺术上的交流提供了实物例证,为研究传世辽代及五代、北宋初的绘画提供了可靠的鉴定标尺。<div><br></div><div>《山弈候约图》与《竹雀双兔图》均出土于辽宁省法库县叶茂台辽墓,是国内仅存的两幅辽代墓葬出土绢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瑞鹤图》是宋徽宗赵佶所作绢本设色画,绘画技法精妙,图中群鹤如云似雾,千姿百态,各具特色。金代杨微《二骏图》描绘了女真人驯马的场面,风格浑厚豪放。</div> <b><font color="#ff8a00">辽 佚名 竹雀双兔图 轴绢本设色纵106.5厘米 横54厘米</font></b><br>画面中双勾墨竹一丛,三只麻雀分踞枝上,情态各异。丛竹之下,生长着几株野花。两只灰色野兔,一吃草,一探望,神态逼真。此图无作者款印,以其画风及绘画技巧,或为契丹族画家所作。因出土于辽代早期墓葬之中,画的年代下限不晚于辽景宗耶律贤时期(969—982年)。 金杨微二骏图卷一级文物辽宁省博物馆藏<br>画面以浑厚豪放的艺术手法,描绘了女真人驯马的场面。<br>驯马者头梳长辫,身着裘衣,骑于棕色骏马上,双手紧拉长绳,正在追赶前方奔腾的骏马,前方马匹被羁后仍尽力奔腾。整个画面气氛紧张,人物鞍马刻画生动传神,动感逼人。该画用笔平谨工整,线条遒劲,显示出作者生活的丰富,观察的细微及艺术手法的高超。<div><br></div><div><br></div><div>金杨微《二骏图》,以“一骏纵逸不受羁”为题材,运用浑厚豪放的艺术手法,塑造了女真人牧马的形象,刻画生动传神。</div> <b><font color="#ff8a00">此次重点展品清单</font></b><br>1. 兽面纹四鸟形金牌饰,内蒙古博物院藏<br>2. 人面形牌饰,通辽市博物馆藏<br>3. 瑞兽纹金牌饰,通辽市博物馆藏<br>4. 龙凤纹镂空铜鎏金箭箙饰,朝阳博物馆藏<br>5. 镶玉银鞓蹀躞带、鞧带,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藏<br>6. 龙戏珠纹鎏金铜马饰具,内蒙古博物院藏<br>7. 镶玉银马络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藏<br>8. 镶玉银胸带、鎏金铜马镫,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藏<br>9. 木弓囊,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藏<br>10. 骨鸣镝,內蒙古博物院藏<br>11. 鎏金银臂鞲,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br>12. 鎏金银双面人头铃,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br>13. 鎏金银箭箙饰,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br>14. 猎虎图壁画,敖汉博物馆藏<br>15. 青玉双鹅带盖小盒,辽宁省博物馆藏<br>16. 水晶骨朵,赤峰博物院藏<br>17. 双鹿纹鎏金银饰,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br>18. 铜坐龙,首都博物馆藏<br>19. 银持壶,赤峰博物院藏<br>20. 龙纹银盒,赤峰博物院藏<br>21. 葵口银盏托,赤峰博物院藏<br>22. 鎏金银尺,赤峰博物院藏<br>23. 白玉镂雕荷花冠饰,旅顺博物馆藏<br>24. 白玉狮形佩,旅顺博物馆藏<br>25. 契丹文鱼符,辽宁省博物馆藏<br>26. 启圣军节度使印,辽宁省博物馆藏<br>27. 胡人乐舞纹玉带,敖汉博物馆藏<br>28. 乐器纹铜镜,敖汉博物馆藏<br>29. 团龙戏珠纹金花银碗,内蒙古博物院藏<br>30. 仰莲纹银杯,内蒙古博物院藏<br>31. 錾花银盏托,内蒙古博物院藏<br>32. 耀州窑青瓷飞鱼形水盂,辽宁省博物馆藏<br>33. 酱色釉花式托盏,辽宁省博物馆藏<br>34. 青瓷刻莲瓣纹碗,辽宁省博物馆藏<br>35. 三彩交颈鸳鸯壶,通辽市博物馆藏<br>36. 隆兴款三彩刻花诗意人物枕,首都博物馆藏<br>37. 白釉黑花葫芦瓶,辽宁省博物馆藏<br>38. 钧窑梅瓶,辽宁省博物馆藏<br>39. 钧窑花式钵,辽宁省博物馆藏<br>40. 刻花人物纹盘模,河南博物院藏<br>41. 潭州酒务银铤,巴林左旗辽上京博物馆藏<br>42. 人物神兽纹金花银盘,通辽市博物馆藏<br>43. 金盔形器,吉林省博物院藏<br>44. 云龙纹铜镜,辽宁省博物馆藏<br>45. 龟背纹四像镜,辽宁省博物馆藏<br>46. 契丹女侍石俑,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藏<br>47. 契丹男侍石俑,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藏<br>48. 灰陶绘九鹿纹骨灰罐,巴林左旗辽上京博物馆藏<br>49. 三彩釉印水波流云纹扁把壶,辽宁省博物馆藏<br>50. 酱釉带盖陶壶,辽宁省博物馆藏<br>51. 三彩釉印牡丹双蝶纹海棠盘,辽宁省博物馆藏<br>52. 玛瑙花式碗,辽宁省博物馆藏<br>53. 鎏金银冠,凌源市博物馆藏<br>54. 银鎏金对凤纹冠饰,凌源市博物馆藏<br>55. 龙舟形金簪,辽宁省博物馆藏<br>56. 龙鱼形金耳饰,辽宁省博物馆藏<br>57. 金銙银鞓蹀躞带,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藏<br>58. 银鎏金双扣双铊尾独角兽纹腰带饰,凌源市博物馆藏<br>59. 鎏金双龙纹银扞腰,辽宁省博物馆藏<br>60. 水晶项链,辽宁省博物馆藏<br>61. 漆木双陆棋,辽宁省博物馆藏<br>62. 银鎏金男面具,凌源市博物馆<br>63. 银鎏金女面具,凌源市博物馆<br>64. 錾花银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藏<br>65. 鎏金银枕,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藏<br>66. 白瓷盘口长颈注壶,辽宁省博物馆藏<br>67. 酱釉带盖鸡冠壶,辽宁省博物馆藏<br>68. 龙首漆勺,辽宁省博物馆藏<br>69. 二十四孝故事陶塑,山西博物院藏<br>70. 银文房四宝,敖汉博物馆藏<br>71. 正隆五年白瓷买地券,辽宁省博物馆藏<br>72. 金塔,辽宁省博物馆藏<br>73. 银塔,辽宁省博物馆藏<br>74. 錾字银经卷,辽宁省博物馆藏<br>75. 叠胜琥珀盒,辽宁省博物馆藏<br>76. 玉石透雕飞天,辽宁省博物馆藏<br>77. 迦陵频伽纹铜镜,辽宁省博物馆藏<br>78. 银菩提树,朝阳市北塔博物馆藏<br>79. 鎏金银塔,朝阳市北塔博物馆藏<br>80. 金盖玛瑙舍利罐,朝阳市北塔博物馆藏<br>81. 金舍利塔,朝阳市北塔博物馆藏<br>82. 石雕彩绘塔,吉林省博物院藏<br>83. 白玉小杯,辽宁省博物馆藏<br>84. 彩绘雉鸡银杏木板画,林西博物馆藏<br>85. 彩绘芭蕉木板画,林西博物馆藏<br>86. 彩绘牧牛木板画,林西博物馆藏<br>87. 银釦绿玻璃方盘,辽宁省博物馆藏<br>88. 波斯玻璃瓶,朝阳市北塔博物馆藏<br>89. 胡人乐舞纹铜镜,敖汉博物馆藏<br>0. 龙纹琥珀佩饰,通辽市博物馆藏<br>91. 蝶形琥珀盒,通辽市博物馆藏<br>92. 覆叶形琥珀饰件,辽宁省博物馆藏<br>93. 荷叶式琥珀饰,辽宁省博物馆藏<br>94. 叶纹琥珀佩盒盖,辽宁省博物馆藏<br>95. 竹节形琥珀器柄,辽宁省博物馆藏<br>96. 琥珀人物葡萄纹挂件,辽宁省博物馆藏<br>97. 龙鱼形石坠饰,辽宁省博物馆藏<br>98. 摩竭形金花提梁银壶,赤峰博物院藏<br>99. 山弈候约图,辽宁省博物馆藏(展出时间:2024.09.29-10.28)<br>100. 竹雀双兔图,辽宁省博物馆藏(展出时间:2024.09.29-10.28)<br>101. 瑞鹤图卷,辽宁省博物馆藏(展出时间:2024.09.29-10.28)<br>102. 杨微二骏图卷,辽宁省博物馆藏(展出时间:2024.10.29-11.28)<br>103. 卤簿玉辂图卷,辽宁省博物馆藏(展出时间:2024.10.29-11.28 <b><font color="#ed2308">辽宁境内古塔</font></b><div><br></div><div>共97座,其中辽塔39座,元塔1座,明塔10座,金塔9座,清塔14座,鞍山千山金、元、明塔林1处16座,锦州灵山寺辽至清塔林1处7座,未断代1座,辽代古塔主要分布在辽西地区。</div><div><br></div><div><br></div><div><b><font color="#ed2308">沈阳:</font></b>(共有8座,其中辽塔4座,清塔4座)<br>东塔:清1645年,沈阳大东区长安街道,喇嘛塔 ,省。<br>沈阳西塔:清,位于沈阳市和平区西北部。<br>沈阳北塔:清,位于沈阳市崇山东路中段于洪区北塔街27号。<br>南塔:沈阳东陵区南塔街道南塔社区。<br>辽,石佛寺塔:沈阳市沈北新区石佛寺乡七星村,建造年代为咸雍十年(1074),六角七层密檐式砖塔。省。<br>辽,辽滨塔:沈阳市新民市公主屯镇辽滨塔村,辽,密檐式砖塔,44米 ,省。<br>辽重熙十三年(1044),无垢净光舍利塔:沈阳皇姑区塔湾街45号,34,75,密檐式砖塔,省 。<br>辽,宝塔寺塔:沈阳康平县郝官屯镇小塔子村小塔子城址西,密檐式砖塔,省,25.4 。大连:(共有3座,其中辽塔1座,金塔2座)</div><div><br></div><div><br></div><div><b><font color="#ed2308">大连</font></b><br>金,西山一塔:大连普兰店市双塔镇唐屯,密檐式砖塔,市,高7米。<br>金,西山二塔(滕屯石塔),大连普兰店市墨盘乡滕屯村滕屯塔山上,密檐式砖塔,市,高5.6米。<br>辽,永丰塔:瓦房店市复州城镇永丰小学院内,22米,省,密檐式砖塔 。鞍山:(共有30座,其中辽塔2座,元塔1座,明塔2座,金塔5座,清塔4座,金元明塔林1处16座)</div><div><br></div><div><br></div><div><br><b><font color="#ed2308">鞍山</font></b><br>明,(无幢塔)祖越寺南塔:鞍山市千山区千山北沟祖越寺南山顶上,1410,约18米,密檐式石塔。市。<br>明,玲珑塔(祖越寺北塔):鞍山市千山区千山北沟祖越寺东南山顶上内,密檐式石塔,约20米。<br>金,香岩寺北塔:鞍山市千山区千山西南香岩寺东北半山坳上,约20米,市,密檐式砖塔。<br>辽,香岩寺南塔:鞍山市千山区千山西南香岩寺东南山顶上,密檐式砖塔,市,约18米。<br>清,祖师塔:鞍山市千山区千山北沟东部,约8米,密檐式石塔。约12米,密檐式砖塔。<br>清,真和尚塔:鞍山市千山区千山北沟碧水龙潭西北处。清康熙二十年,省。辽,约32米,密檐式砖塔。<br>辽,金塔:鞍山海城市析木镇羊角峪西山坡上。<br>清,八仙塔:鞍山市千山区千山北沟东部,约13米,密檐式砖塔。<br>金,银塔:鞍山海城市接文镇塔子沟村北,明万历重修,省,约20米。<br>金,铁塔:鞍山海城市析木镇内,密檐式砖塔,市,约10米。<br>元,雪庵塔:位于鞍山市千山景区香岩寺西南半山腰,高约三米。<br>金,灵岩寺双塔,又称千山双塔,位于鞍山市千山景区灵岩寺后山,六角七级密檐实心石塔。<br>清,千山大安寺康氏和尚墓塔,位于大安寺山门左侧20米处。<br>年代不祥,净瓶峰塔,位于辽宁省鞍山市千山风景区五老峰南坡上。<br><br>金、元、明,财神庙塔林,位于辽宁省鞍山市千山风景区财福宫东北八十米处,共有墓塔十六座,墓塔的形状大致类似,分为七级、五级和三级。七级相轮塔有四座,五级相轮塔有九座,三级相轮塔有三座。塔林中的所有塔均为粗粒花岗岩石质,形式都是覆钵式的,基座多为方形束腰式须弥座。</div><div><br></div><div><br></div><div><b><font color="#ed2308">抚顺:</font></b>(共有3座,其中辽塔1座,清塔2座)<br>辽,高尔山塔:抚顺市抚顺区高尔山上,密檐式砖塔,省,约14.26米。<br>清,赵家塔:抚顺市抚顺县上马乡赵家村南1公里山岗上,7,2米 ,六角五级密檐式砖塔。<br>清,李家塔:抚顺市抚顺县上马乡李家村西100米塔山之巅,高8,2米,密檐式。</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font color="#ed2308">锦州:</font></b>(共有16座,其中辽塔5座,明塔3座,清塔1座,辽—清塔林1处7座-北镇)<br>明,古塔寺塔:锦州市古塔区西门街125号,八角七级密檐式砖塔,市,约13米。<br>辽道宗清宁四年(1058),班吉塔:锦州凌海市班吉塔镇街西,八角三级砖筑花塔,省,高11.25米 。<br>辽道宗清宁三年(1057),广济寺塔:锦州市大广济寺院内,高57米,八角十三级密檐式砖塔 。<br>清,多宝塔:锦州黑山县芳山镇蛇盘山南坡中部,白色花岗岩覆钵塔,市,六边形 。<br>辽,崇兴寺双塔:锦州北镇市广宁街道内北大街,双塔相距43米,全国,均为八角十三级密檐式砖塔。西塔高42,63米,东塔高43.83米。<br>广胜寺塔:锦州市义县义州镇西南隅。八角十三级密檐式砖塔,辽乾统七年,约40米 ,省。<br>万佛堂石窟文峰塔:明成化十年(1474),义县万佛堂石窟东区五窟上方山顶上,高3,2米 ,全国。<br>辽,八塔子塔:锦州市义县前杨乡八塔子村西山上,八座小塔,省,五角形,有正方形,八角形,六角形,均为砖筑,十边形等,最低2,04米,最高2,8米,分别代表释迦牟尼成佛的八个阶段。<br>明,青塔寺塔:义县七里河镇松林堡村铁路西侧,约14,6米,八角七级密檐式砖塔。<br>辽—清,北镇灵山寺塔林,七座。</div><div><br></div><div><br></div><div><b><font color="#ed2308">营口:</font></b>(共有2座,其中明塔1座,清塔1座)<br>明、清,铁塔山铁塔:盖州市东城街道农民村,约11米,省,八角密檐式石塔 。<br>清,望儿山塔:营口鲅鱼圈区熊岳镇东3,5公里望儿山上,喇嘛塔,市,约15米。</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font color="#ed2308">阜新:</font></b>(共有3座,其中辽塔3座)<br>辽,塔营子塔:阜新县塔营子乡西50米,约31,5米,八角十三级密檐式砖塔。<br>辽,东塔山塔:阜新县红帽子乡塔山屯东北2公里,八角九级密檐式砖塔 ,市。<br>辽,塔山塔:阜新县十家子镇塔北村东南4公里,八角十一级密檐式砖塔,市,约31米</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font color="#ed2308">辽阳:</font></b>(共有3座,其中辽塔2座,明塔1座)<br>辽,辽阳白塔:辽阳市白塔区中华大街一段路北白塔公园,八角十三级密檐式砖塔,全国,高70.04米。<br>辽-金,塔湾塔:辽阳县甜水满族乡塔湾村东山岗上,八角七级密檐式砖塔,市,约18米。<br>圆公和尚塔:明正统七年(1442),辽阳太子河区东京陵乡唐户屯村北青云山南坡,八角七级密檐式石塔,市,约6米。</div><div><br></div><div><b><font color="#ed2308"><br></font></b></div><div><b><font color="#ed2308">铁岭:</font></b>(共有5座,其中辽塔2座,明塔3座)<br>辽,铁岭白塔:铁岭市银州区铜钟街道,八角十三级密檐式砖塔,省。<br>明,驻跸塔:铁岭市银州区龙首山南端,八角九级密檐式砖塔。<br>明,秀峰塔:铁岭市银州区龙首山北峰,建于弘治二年,市,八角九级密檐式砖塔。<br>明,新台子石塔:铁岭市铁岭县新台子镇懿路村西北150米,八角五级密檐式石塔,市,正统三年建,高4.5米。<br>辽,崇寿寺塔:铁岭市开原市老城街道内西南,八角十三级密檐式砖塔,省,高45.82米</div><div><br></div><div><br></div><div><b><font color="#ed2308">朝阳:</font></b>(共有16座,其中辽塔13座,金塔1座,清塔2座)<br>辽,朝阳南塔:朝阳市新华路东段,方形十三级密檐式砖塔,省,边长20米,高约40米。<br>唐、辽,朝阳北塔:朝阳市北塔街,始建于唐,全国,辽代重修。<br>辽,大宝塔:朝阳凤凰山北沟,方形十三级密檐式砖塔,县,残高16.5米。 高约32米,方形十三级密檐式砖塔。<br>辽,云接寺塔:朝阳市凤凰山,位于凤凰山中寺,全国。高约36米,八角十三级密檐式砖塔。<br>辽,八棱观塔:朝阳市龙城区大平房镇八棱观村塔营子屯北山上,省。高约20米,六角九级密檐式砖塔,每边长3.6米。<br>清,喇嘛塔:朝阳凤凰山上寺南山沟。砖筑,高2.7米。<br>辽,东平房塔:大平房镇东平房村小塔子沟东南山顶上,省。<br>辽,黄花滩塔:朝阳市龙城区大平房镇黄花滩村,八角十三级密檐式砖塔,省,高约30米。<br>辽,十八里堡塔:朝阳市凌源市城关镇十五里堡村十八里堡屯,八角七级密檐式砖塔,市,高约24米。<br>辽,四官营子小塔:朝阳市凌源市四官营子镇汤杖子村小塔沟屯塔洼里,边长1,6米,六角五级密檐式砖塔,高约10米。省。<br>辽,双塔寺双塔:朝阳县木头城子镇郑家杖子村大杖子屯西北500米的峭壁上,省。八角三级密檐式砖塔,两塔相距23米。方形十三级密檐式砖塔。边长1,3米,高约8米。<br>辽,青峰塔:朝阳市朝阳县西营子乡五十家子村西,边长1,5米,六角五级密檐式砖塔,残高6.3米。省。<br>金,美公灵塔:朝阳市建平县深井镇小马场村塔子屯北,市。1176年建。<br>辽,槐树洞塔:朝阳县南双庙乡三官营子村槐树洞屯溪500米。三层塔檐,八角形,边长90厘米,存高2.6米。<br>清,三角山和尚墓塔:朝阳市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甘招乡东赤里村,县。八角七级密檐式砖塔。<br>辽,大城子塔:朝阳市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大城子镇古塔街东侧,省。高约31.4米。存高约17米,八角七级密檐式砖塔,金天德三年重修,始建于辽。</div><div><br></div><div><br></div><div><b><font color="#ed2308">葫芦岛:</font></b>(共有7座,其中辽塔6座,金塔1座)<br>辽,安昌岘塔:葫芦岛市南票区暖池塘镇安昌岘村西德小山上,省。<br>沙锅屯石塔:葫芦岛市南票区沙锅屯乡沙锅屯村东山上。高4,6米,八角五级密檐式石塔。<br>辽,双塔沟塔:葫芦岛市南票区沙锅屯乡双塔沟村西南500米,县。高11米,八角七级密檐式砖塔。<br>辽,磨石沟塔:葫芦岛市兴城市红崖子满族乡二道边村磨石沟屯西沟上,省。存高17.4米,八角九级密檐式砖塔。<br>辽,兴城白塔峪塔:葫芦岛市兴城市白塔峪乡塔沟村塔沟屯溪小山上,省。八角十三级密檐式砖塔,建于大安八年,高约43米。<br>辽,妙峰寺双塔:葫芦岛市永安堡乡塔子沟村北妙峰山上,省。相距50米,双塔一大一小。小塔为六角五级密檐式砖塔,大塔为八角九级密檐式砖塔。<br>辽,前卫斜塔:葫芦岛市绥中县前卫镇古塔村,八角密檐式砖塔,市,向东北倾斜11°,存稿7.2米。</div> 【塔的定义】<br><br>塔,源于古印度兴建的年代,一说佛陀在世时王舍城有一位孤独长者就已开始,建造用以供养佛陀的头发、指甲来表达人们对佛陀的崇敬。一说是佛陀湟磐后才建造,用作安置佛骨舍利的塔,梵文音译“施坡”(Stupa)巴利文音译“塔婆”(Thupo),别音“兜婆”或称“浮屠”汉文意译为“聚”、“高显”“方坟”、“圆冢”、“灵庙”等,另有“舍利塔”“七宝塔”等异称。<br><br>【古塔的源流】<br><br>“塔”不是中国固有的建筑形式,是随着佛教的传入而出现的一种新的建筑类型。佛教源于印度,塔也是从印度传来的。塔是用来保存埋葬舍利的建筑物。舍利是梵文(古印度文)的音译,佛祖释迦牟尼涅槃后,弟子们将其火化,得到许多五光十色、晶莹剔透且击打不碎的珠子,称为舍利子。以后,凡是德高望重的僧人圆寂后的骨齿遗骸,也称为舍利。由此可见,舍利是一种至高无上的神圣之物,特别是早期释迦牟尼的舍利,更是佛教徒顶礼膜拜的对象。为了表达对佛的虔诚信仰,信徒们争相供奉,于是保存舍利的建筑物“塔”就应运而生。中国佛塔源于印度的窣堵坡(Stupa),翻译成中文最常见的是“浮屠”,后来中国人创造出“塔”这个字,借用梵文“布达”(Buddha,佛陀的意思)的音韵,加上中文的偏旁部首“土”组合而成,表示埋藏佛的土冢。印度的塔有两种:一是埋藏舍利的窣堵坡,属于坟冢的性质;二是举行礼佛仪式的“支提”(Chaitya),类似庙宇形式。印度最古老的窣堵坡是建于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前1世纪的桑契(Sanchi)大塔。桑契大塔内部砖造,外表覆以红色砂石片,自下而上,由四部分组成:分别是台基、覆钵、宝匣和刹杆。台基和覆钵平面都是圆形。台基高4.3米,直径36.6米。覆钵是半球体,高12.8米,直径32米。宝匣(梵语为Harmika)为方形,四角正方位,是奉藏舍利的地方。宝匣之上建刹杆,杆上饰以相轮(梵语Chhatra,伞的意思),相轮的数目自一至三、四、五、七、九不等。<br><br>【古塔的构造】<br><br>堵坡本是半圆形土冢,但传到中国之后,结合各种建筑形式大放异彩。中国塔主要有三个部分:一是地宫用于埋葬舍利,采用中国陵墓地宫、墓穴的方式。地宫内主要安放的东西是一个石函,内中层层函匣相套,最里面一层就是放佛舍利之处。二是塔身,用于供奉佛像,登临等用途,是塔的主体部分;三是塔刹,中国匠师将窣堵坡尊崇抬高置于塔顶,就变成塔刹。我们可以从现存南北朝时期的敦煌壁画中看到最早中国塔的形象。除此之外,早期著名的中国塔还有东汉永平十一年的洛阳白马寺浮图(《魏书·释老志》公元68年),中平五年至出平四年(188-193年)徐州浮图祠(《三国志·刘繇传》),以及北魏熙平元年(516年)洛阳永宁寺浮图(《洛阳伽蓝记》)等等,都是楼阁式的高塔。法门寺八重宝函是用来装舍利的器具,是唐懿宗赐赠的,函内盛放着一枚供奉舍利,最外层是一个檀香木函,里面套装着三个银宝函、两个金宝函、一个玉石宝函和一座单檐四门纯金塔,但因最外层为檀香木银棱(录皿)顶宝函出土时已残朽,故只见七重。层层相套的宝函其质地分别为金、银、玉、木,每层宝函外均用银锁锁上,并以丝带或绢袱包裹,金塔基的银柱就是套放供奉舍利的地方。宝函和金塔,做工精细、造型优美,精雕细琢,世所罕见。<br><br>【古塔的用途】<br><br>古塔在用途上,有了许多发展和变化,超越单纯佛塔的限制,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登高望远,当塔还是窣堵坡坟冢的时候,不论从对佛的尊崇上讲,还是就其圆形覆钵的形式上说,都不宜攀登。印度塔与中国楼阁相结合,产生了这种最为广泛的用途。南北朝时文学家庾信写有《和从驾登云居寺塔》的五言诗。唐宋以后,登塔之风更盛,西安大雁塔的“雁塔题名”,成了文人学子追求向往的美事。 二是了望敌情,塔不但高大而且隐蔽,还可以住歇,作为观察敌情,防御射击都能发挥极大的优越性。例如河北定县的料敌塔,定县是北宋与辽交界的定州,北宋将领们决定在城内开元寺建造舍利宝塔,甚至直接取名料敌塔。工匠们也将塔的高度修到当时的极限84米,这也是我国现存最高的古塔。当人们登上塔顶,极目四望,冀中平原的山水形势尽收眼底,一目了然,宝塔的军事作用昭然若揭。三是导航引渡,由于古塔高耸挺立,很远就能看到,所以许多古塔成为港口码头的重要标志。福建福州马尾港的罗星塔在世界地图上早被列为重要的航海标志之一。福建泉州的姑嫂塔、六胜塔都是航海的标志。安徽安庆的迎江塔屹立于长江转折处,“点燃八百灯龛火,指引千帆夜竞航”就是描述迎江塔的诗句。四是装点河山,美化风景。许多古塔成为一座城市,一个地区的象征。例如延安宝塔是革命圣地延安的标志,苏州虎丘塔是江南秀丽的名片等等。古塔已经成为许多风景名胜的重要组成部分。<br><br>【古塔的制度】<br><br>佛塔和寺院密不可分。早期佛教徒崇拜塔,将塔作为对佛的崇拜,也就是说,塔即是佛。魏、唐至宋之间,塔在寺院中的位置发生许多变化,从中可以看出对塔崇拜重视的程度,根据考察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种:中心塔院制度:一间寺院建造一座塔,不建大殿,以塔为主,周围群房,将塔作为主要崇拜物。例如河南嵩岳寺就是一个方形塔院。前塔后殿制度:寺院以轴线对称布局,山门内为塔院,塔院内建塔,塔后见佛殿等建筑,这种布局将塔作为主要崇拜对象,如山西洪洞广胜寺。前殿后塔制度:寺院以佛殿为主,塔建在佛殿之后,退居次要位置。这种做法通常是宋代和宋以后的布局方式。例如,辽宁锦州广济寺。寺院双塔制度:唐宋两代寺院常建双塔,位于寺院大门前,或大殿前,一东一西,双塔造型基本相同。例如,福建泉州开元寺双塔,辽宁北镇崇兴寺双塔,云南昆明大德寺双塔。塔殿并列制度:在寺院中,佛塔与佛殿并列布置。这种布置说明塔和殿同为佛,同为崇奉的对象,同样重要。山门之内,东殿西塔,相互对峙。因为西方是日落之处,万物的终结,佛的世界,涅槃的归宿。塔殿并置布局始于南北朝,盛行于唐代,宋辽时期继承并发展。例如,例如陕西周至大秦寺,日本法隆寺。<br><br>【塔的种类】<br><br>以样式来区别,有覆钵式塔、龛塔、柱塔、雁塔、露塔、屋塔、无壁塔、喇嘛塔、三十七重塔、十七重塔、十五重塔、十三重塔、九重塔、七重塔、五重塔、三重塔、方塔、圆塔、六角形塔、八角形塔、大塔、多宝塔、瑜只塔、宝箧印塔、五轮塔、卵塔、无缝塔、楼阁式塔、密檐塔、金刚宝座塔、墓塔、板塔、角塔等。以所纳藏的物品来区别,有舍利塔、发塔、爪塔、牙塔、衣塔、钵塔、真身塔、灰身塔、碎身塔、瓶塔、海会塔、三界万灵塔、一字一石塔。以建筑材料来区别,则有砖塔、木塔、石塔、玉塔、沙塔、泥塔、土塔、粪塔、铁塔、铜塔、金塔、银塔、水晶塔、玻璃塔、琉璃塔、宝塔、香塔。<br><br><br>